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阿糖胞苷联合柔红霉素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年1 月至 2020年6 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 78 例 AML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9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柔红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阿糖胞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血清学指标 [ 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1)] 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 CD3+、CD4+ 和 CD4+/CD8+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sICAM-1 和 sVCAM-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7.18%(34/39),高于对照组的 64.10%(2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糖胞苷联合柔红霉素治疗 AML 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改善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柔红霉素治疗。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柔红霉素;阿糖胞苷;T 细胞亚群;不良反应
0 引言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具有起病急、发展快和病死率高等特点,其发生与遗传、感染、化学物质、辐射等有关 [1]。化疗是治疗 AML 的主要方法, 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为临床治疗 AML 患者的常用药物,各自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联合用药的效果报道较少 [2-3]。本文观察阿糖胞苷联合柔红霉素治疗AML 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 78 例AML 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 AML 诊断标准 [4];初诊患者;精神意识状态良好且能接受问卷调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过敏体质者; 合并凝血异常或免疫功能障碍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预计生存期不足 1 个月者;随访脱落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9 例。对照组男 22 例, 女 17 例; 年龄 30~59 岁, 平均(41.10±2.07)岁;AML 分型:M1 9 例,M2 18 例,M4 7 例,M5 5 例。观察组男 25 例,女 14 例;年龄29~59 岁,平均(41.02±2.05)岁;AML 分型:M110 例,M2 20 例,M4 6 例,M5 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给予相应对症处理,包括护肝、止吐、护胃和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3020925,20 mg) 治疗, 以 25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静脉滴注,1 个疗程用量为0.4~1.0 mg/kg,1 次 /d,连续给药 3 d,停药 1 周后重复给药。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注射用阿糖胞苷(Pfizer Italia s.r.l.,注册证号H20100594,0.1 g)治疗, 100 mg/(m2·d),持续静脉滴注,第 1~7 天连续给药,若病情未缓解,间歇 2 周后,增加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 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1 个月后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包括 CD4+、CD3+、CD8+ 和 CD4+/CD8+ 水平。(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1 个月后血清学指标水平,包括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1)。(3)比较两组疗效,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 评价。完全缓解(CR):症状缓解,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5× 109/L,血小板水平 >100×109/L;骨髓检查巨噬细胞系正常且无棒状小体;部分缓解(PR):体征症状较治疗前改善,且外周血涂片检查显示原粒细胞 >5% 且 <20%;未缓解(NR):症状无变化或未达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 =(CR+PR)例数 / 总例数 ×100%。(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CD3+、CD4+ 和CD4+/CD8+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 CD8+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 sICAM-1 和 sVCAM-1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sICAM-1 和sVCAM-1 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sICAM-1 和 sVCAM-1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18%(34/39),高于对照组的 64.10%(25/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AML 的发生发展与机体自身免疫紊乱、分化障碍和细胞增殖失控相关,因起病突然、病程发展迅速,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6]。目前,临床治疗 AML 患者仍以化疗为主,而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延长 AML 患者的生存周期 [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 CD3+、CD4+和 CD4+/CD8+ 水 平 均 高 于 对 照 组,sICAM-1、sVCAM-1 和 CD8+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 CD3+、CD4+ 和 CD8+ 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当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时会导致 CD3+、CD4+ 水平下降,而 CD8+ 属于抑制型 T 细胞,其水平升高表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9]。sICAM-1 和sVCAM-1 属于免疫球蛋白一类,主要用于识别细胞。已知 sICAM-1 为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依赖的细胞分子,而 sVCAM-1 是参与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的主要细胞因子,其水平下降表明肿瘤细胞被抑制或消除 [10]。阿糖胞苷属于嘧啶类抗代谢药物, 主要作用于细胞增殖期 S 期,可激活细胞内磷酸激酶,形成三磷酸阿糖胞苷,进而抑制 DNA 多聚酶, 干扰 DNA 合成。而柔红霉素通过细胞质醛酮还原酶产生柔红霉素醇,后者能够阻碍糖苷键断裂,影响基因表达调控。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两药联用可从不同机制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联合用药方案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阿糖胞苷联合柔红霉素治疗 AML 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 改善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柔红霉素治疗。
参考文献
[1]马金凤,李彩霞,吴德沛,等 . Tim-3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NK 细胞上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9,40(9):755-758.
[2]滕志,雷秦 .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生存质量及毒副作用的影响 [J]. 陕西医学杂志,2019, 48(4):521-523.
[3]欧阳玲,江静霞,饶玉萍,等 . 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调节性 T 细胞的影响 [J]. 癌症进展,2020,18(5):485-488.
[4]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 .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 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3):177-182.
[5]张之南,沈悌 .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M]. 3 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7-40.
[6]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 .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 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3):177-182.
[7]姜薇,潘亚宁,王冬梅 .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5):39-42.
[8]赵晓甦,常英军 .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规范化诊断和预后分层 [J]. 中华内科杂志,2021,60(3):259-263.
[9]黄方,郝思国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20,41(5): 546-550.
[10]林鹏,姚海英,周伯良,等 . IDA 联合 Ara-C 治疗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对血清 sICAM-1、sVCAM-1 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J]. 贵州医药,2018,42(5):533-5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