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囊性肾癌的超声、CT影像学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入治的囊性肾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囊性患者的超声、CT表现进行判断。结果CT及超声对于囊性肾癌有良好的诊断正确率,有囊壁分隔不规则增厚、囊壁结节、钙化呈现钙化的形式,囊液较为浑浊,在实性部分完成增强强化后,其实性上部有彩色的血流呈现。结论通过CT及超声对囊性肾癌患者进行检查,其诊断价值相对较高,对于不典型的患者易发生误诊的情况,判断为良性囊肿形式,通过超声引导进行下穿刺活检可以进行诊断。
关键词:囊性肾癌;超声;CT;影像
本文引用格式:张云娜,于书壮.囊性肾癌的超声及CT影像学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219+221.
0引言
囊性肾癌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通常是由于囊性改变及囊实混合引起的病变导致,占肾癌的10%[1],此病在任何年龄阶段均有发生,通常以中老年群体居多,男性群体的发病概率较女性群体高,其复杂程度较恶性肿瘤低,在发现后通过及时的干预可以形成良好的预后效果,当前囊性肾癌的进程较为缓慢且根据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对其病理进行诊断时常见的诊断标准,通常囊性肾癌在有典型的影像特征时,容易被诊断,否则会发生漏诊等一系列情况[2],基于对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的表现,作如下内容概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入治的患者100例,其中包括男56例,女44例,患者年龄分布为25-65岁,平均(45.25±2.15)岁,患者中共有无痛肉眼血尿26例,腰部疼痛病史34例,腹部肿块就诊20例,超声及CT查体后有肾脏囊肿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完成病灶切除,其中根据证明显示为肾细胞癌症的患者52例,乳头状肾癌48例。
1.2检查仪器及方法。所有患者均经过CT机平扫检查,扫描时患者采取平卧的姿态,对整个肾部肿块进行扫描,将扫描的范围一定程度扩大,完成平扫及其他区域的增强扫描,其中层厚与间隔为10 mm,其中形态呈现不典型的患者进行扫描层的增加,对囊壁及分隔形态进行观察,通过300 mgl+100 mL进行自肘静脉的高压注射,速率维持为3.5 mL/s,完成注射后的45 s后开始扫描,通过EUB-4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及HP尖端影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进行观察,将探头的频率维持在3.SMHZ。患者通过空腹的方式进行检查,通过卧位、仰卧位、俯卧位的形式进行肾部的扫描,同时对肾的静脉、下腔静脉、肾门淋巴等部位通过彩色的多普勒血流图及能量图的形式进行扫描,对肿物的内部血液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有动脉血液流动的患者,对其收缩峰值的流速及阻力的指数进行判断。
2结果
2.1CT表现。通常囊性肾癌有不同的直径尺寸,直径分布为2.5-1 cm,囊性肾癌的囊壁厚度无均匀分布,通常最厚处的囊壁的测量长度为0.3-2.5 cm,平均为1.42 cm,所有的囊壁中无不规则的分布状况,有壁结节的共46例,其中共有5例有多发黄豆大小的囊内壁,肾囊肿共10例,囊壁外侧肾窦侧有实性结节1.5 cm显示的共3例,进行扫描时,囊壁及囊壁的结节呈现增强显示,囊壁及囊壁的结节有轻到中度的强化显示,囊壁及内容物进行对比分析可见,CT扫描的效果更加明显,无规则的显示状况更加清晰。所有的囊内均有分隔,不同的分隔有不同的厚度呈现,其中共有12例分隔上有乳头状结节,共有6例囊壁及分隔处有钙化呈现及斑点状、线状及壳状的类型呈现,广泛的粗大的壳状钙化物质无明显特征。扫描后有肾实质明显强化的呈现,病灶的边界相对较为清晰。
2.2超声表现。所有的100例患者20例右侧的发病形式,其中左侧的发病共60例,双侧同时发病为20例,囊壁规则显示共纤细分隔及囊液浑浊的状况共2-3条细纤维。共有56例患者的肾癌CT、超声影像的分析呈现囊壁的不规则增厚的状况,且有壁结节的出现,共有25例患者有多房囊状物的形式,有分隔厚薄不同且在囊壁的交界位置有结节状增厚的状况,共有12例呈现多房状,且均为囊壁壳状厚薄不均钙化的分隔条状粗大、钙化的形式,共有2例为误诊崎胎瘤的病症,囊液浑浊的共68例,共有内含大片的凝血块且将囊壁结节掩盖的共21例,共有囊液清亮的26例,彩超检查的共5例,囊壁结节呈现与肾叶一致动脉波形的血供21例。
3讨论
3.1CRCC的病理特点。囊性肾癌是常见的肾性疾病,无清晰的肾癌发病机制,常见的原因包括肿瘤囊性生长导致,肾细胞在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发起,同时有囊肿的生长形式,形成多房的囊性肿物,存在不新鲜或者陈旧的血液形式,包括假包膜的类型,通常常见的囊肿由透明形式的癌细胞排列而成,多种囊肿的形式因为缺血引起局部的细胞缺失,通常基质及囊肿之间有透明的细胞癌的形式,会导致外周的钙化或者骨质形成广泛的透明样的病变形式,肾癌如果出现中心供血不足均会引起出血或者坏死等状况,导致假性囊肿的出现,囊肿的壁厚规则程度较低,为单房的形式,与常见的单房有较大区别,在坏死、碎屑及其周围无上皮细胞的排列形式,肾癌通常起源于囊肿壁上的上皮细胞,在囊肿的底基部位有囊肿形式,镜下有肿瘤细胞出现,向上皮细胞层中延续,肾癌细胞会导致肾小管及肾小动脉出现阻塞,从而形成囊肿,如果出现肿瘤增大,则肿瘤会向囊肿中嵌入,此种状况较为少见,本次实验中的多项病例均有多房性的改变状况,部分呈现肿瘤的典型坏死,引起假性囊肿出现,囊肿壁呈现实性结节的状况,部分的病理机制无清晰表现。
3.2肾脏囊性肿物的影像学分型。囊性肾癌的CT及超声的影响分析中,肾囊肿为常见的形式,多发于50岁以上的患者,其中0.5%合并癌或9.1%发生癌变,通过CT及超声诊断无法判定其单纯的囊肿形式,在进行囊肿合并病变检查时,CT及超声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完全对肾脏的囊性病变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影像学的表现进行分析,其中I型为单纯的囊肿形式,对于误诊的良性囊性病变无需进行手术及随访,在进行复杂的囊肿判断时,通常其中有1条或者多条的分隔,囊壁及分隔的厚度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中,属于良性的囊壁形式,通过随访观察对病症进行判断,其中中度复杂的肾脏囊肿性物质,无完全的恶性特征呈现囊壁的厚度维持在1 mm左右,且无规则的形式,钙化也不明显,囊内的结构不均质,在进行造影剂的增强之后,通过对病变进行进一步的囊肿的刺穿细胞学检查及手术探查,其中W型为典型的恶性病变形式,囊内有实性的肿块,可以通过早期的手术进行根治。
3.3囊性肾癌的CT及超声特点。囊性病变:通常囊壁的厚度较大,无均匀的形式及规则的囊壁厚度呈现,囊性肾癌的囊壁表层有均匀的厚度状况,通常病变的中上部或者是CT平扫囊壁亦似单纯的囊肿形式,在进行整个扫描过程中,有多层或者1层的不均分布显示,通过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分隔及结节早期强化的呈现,这与彩色多普勒的肿瘤内彩色血流的分布呈现一致性。彩超在癌性的囊壁、分隔及结节上均有动脉、静脉的血流圈的变化,其动脉的呈现与叶间有一致的波形,良性的囊肿形式信号在外围区域获得,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为0.13-1.26 m/s,最高为0.9[3],囊性肾癌的动脉阻力的指数无明显的规律变化,囊壁及分隔钙化有明显的呈现形式,包括斑点、线条、壳状、病变中心钙化等,通常钙化为最主要的恶性病变的形式特点,良性的肾囊肿的囊壁也有钙化的形式,钙化的量及形态与恶性、良性的鉴别有重要的关系,良性囊肿的囊壁的钙化呈现线性的变化,本次实验中钙化呈现广泛、粗大等壳状钙化的形式。综上所述,通过CT及超声对囊性肾癌患者进行检查,其诊断价值相对较高,对于不典型的患者易发生误诊的情况,判断为良性囊肿形式,通过超声引导进行下穿刺活检可以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1]郑娟娟,何雨,胡冬梅,等.囊性肾癌的超声、CT及MRI影像学诊断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1):45-47.
[2]李丛,黄备建,李翠仙,等.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肾癌囊性变的比较研究[J].肿瘤影像学,2018,27(2):70-74.
[3]李萍,房世保,路晓东,等.囊性肾癌的CT、超声影像分析(附13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9):767-7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