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 CT 动态增强与 MRI 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病例收集时间为 2016 年 1 月到2018 年 1 月,共计纳入我院收治的 50 例小肝癌患者,对全部患者均进行 CT 和 MRI 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记录 2 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对比 2 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平扫和增强 3 期扫描)。结果 CT 平扫病灶呈高、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MRI 中 TI加权像多呈低信号,T2 加权像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病变强化程度减低。CT 平扫检出率为72.00% 明显低于 MRI 平扫的 88.00%,2=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 增强扫描检出率为 90.00% 与 MRI 的 92.00% 对比,2=0.122,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 动态增强与 MRI 在小肝癌诊断上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通过让图像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理分期,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单一或联合诊断。
关键词:CT 动态增强;MRI;小肝癌;病理分期;临床意义
本文引用格式:崔树凯 . CT 动态增强与 MRI 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2):216,220.
0引言
临床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影像学技术很多,如 B 超、CT、MRI 等等 [1]。其中 CT 增强与 MRI 检查是目前诊断小肝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由于兼具了无创、分辨率高等优点而在小肝癌的诊断工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也有效的提高了小肝癌的早期确诊率,本文以我院收治的 50 例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 CT 动态增强与 MRI 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收集时间为 2016 年 1 月到 2018 年 1 月,共计纳入我院收治的 50 例小肝癌患者。其中男性 35 例(70.0%),女性 15 例(30.0%),男女比例为 2.33:1;年龄在(38-70)岁,平均年龄为(56.8±4.9)岁;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部不适、黄疸、乏力消瘦等,病史有肝内外胆管结石、肝囊肿、乙肝、肝硬化等。研究经由我院管委会和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纳入标准
①经由手术或病理学检查确诊;②患者依从性良好,能够配合检查和研究;③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1.3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② CT、MRI 检查禁忌症者;③既往腹部手术史者;④无法配合检查或研究者。
1.4方法
1.4.1CT 动态增强扫描
采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仪进行扫描,扫描前要求患者禁食(4-5)h,检测前 20min 要求患者饮水 500mL[3]。先后进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100mL 碘海醇对比剂,静脉期延迟 60s,动脉延迟 30s,延迟期 300ms,重建间隔 1.0mm,重建厚度 1.5mm。
1.4.2MRI 检查
采用西门子 1.5T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者体位取平卧位,扫描参数:层厚 6mm、间隔 1mm,平扫平面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 [4]。平扫之后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贝葡胺注射液,经右肘静脉注射,剂量0.1mL/kg,流速 3mL/s,静脉期延迟 65s,动脉延迟 25s,延迟期(180ms)
1.5观察指标
由 2 名放射科专家对原始图像进行诊断分析,记录 CT 增强扫描和 MRI 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和在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方面的差异。以手术证实结果金标准,记录 2 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
1.6统计学方法
临床计数资料以 % 表示,数据处理应用 SPSS 19.0 软件,显著性检验方法为 2 检验,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 特征
CT 平扫多见呈低密度或脂肪密度,病灶多为浅分叶或者浸润性生长。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呈现低密度造影。
2.2MRI 特征
T1WI 成像多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 成像多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病变强化程度减低,轮廓不清晰、信号不均。
2.3检出情况
CT 病灶平扫、3 期扫描的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扫描表现详见表 1。
MRI 病灶平扫、3 期扫描的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显示结果详见表 2。
CT 平扫检出率明显低于 MRI 平扫,2=6.7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 增强扫描检出率与MRI 对比,2=0.01,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 3。
3讨 论
小肝癌是指癌结节数目≤ 2 个,且总和直径≤ 3cm 者 [5]。一般情况下,小肝癌病灶位置表浅,以肝右叶单发较为常见。临床认为,肝癌疗效的好坏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小肝癌的分化通常与病灶的大小有关,病灶体积越大,分化程度一般越高,病情也越复杂。但由于小肝癌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增加了诊断工作的难度 [6]。现阶段,用于小肝癌的诊断技术有很多种,本研究对比了 CT 增强和 MRI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小肝癌中的应用价值。增强 CT 能够实现连续扫描,扫查范围大,在腹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 [7]。CT 增强扫描可以提供临近正常组织和肿瘤在各个时相的强化特点,从任意轴位观察病变形态和比邻关系,从而良好的显示组织病态、浸润程度、病灶位置。MRI 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于没有电离辐射损伤[8]。通过 MRI 扫描能够获得原生 3D 连续的断面图像, 无需重建矩阵就可以获得各方向、截面的清晰图像,其多通道成像的模式能够更清晰的显示肿瘤内出血、囊变等问题, 多序列的成像类型使得对病变性质的诊断难度降低。增强MRI 是 MDI 检查的重要补充,能够清晰地显示癌变与周围水肿组织的界限,对器官的损害程度等等。从研究结果来看, 增强扫描后,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呈现高密度(或高信号),门脉期病灶下降为低密度或低信号,而延迟期则进一步下降, 证实了小肝癌具有“速升速降”的典型特征。CT 平扫检出率为 72.00% 明显低于 MRI 平扫的 88.00%,2=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MRI 平扫检查效果要优于 CT平扫,但 CT 增强扫描检出率为 90.00% 与 MRI 的 92.00% 对比,2=0.122,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2 种检查方法在小肝癌检出工作中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CT 动态增强与 MRI 在小肝癌诊断上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通过让图像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理分期,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单一或联合诊断。
参考文献:
[1]周庆锋 , 欧文 , 拉海阿支 . 肝脏增强 CT 扫描与 MRI 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价值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17,15(8):94-97.
[2]黎美玲 , 陆健 , 徐晓莉 , 等 . 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 CT 与 MRI 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65-69.
[3]何瑜 , 贺国庆 , 张顺源 .CT 动态增强与 MRI 在肝脓肿病理分期中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16,14(6):60-63.
[4]赵年 , 李春华 , 李德秀 , 等 .MRI 与 CT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比较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17,15(5):85-87.
[5]萧勇 , 刘丹琳 .MRI 动态增强结合 CT 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J]. 医学综述 ,2016,22(12):2460-2462.
[6]高云 , 郑晓林 , 杨沛钦 , 等 . 探讨 MR1 连续动态增强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常规CT 多期增强的比较[J]. 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7,15(5):92-95.
[7]孙世明 , 胡金发 , 杨大兴 .CT 和 MRI 对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比研究 [J]. 实用癌症杂志,2015,5(12):1896-1898.
[8]曾学文 , 吴宇 , 陈宝 .MRI 与 CT 对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J]. 中国CT 和 MRI 杂志 ,2017,15(9):92-94.
《CT动态增强与MRI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03/2018110302202741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