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皖西大别山民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22 11:12: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因此民歌的地域性与多元性极其突出,形成了深厚的音乐文化。安徽地处我国华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劳作人民世代耕耘,创作出了题材广泛、种类繁多的民歌作品。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有6项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别山民歌便是其一。近年来,国家大力强调文化自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社会重视,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也卓有成效。然而,参与其中的人数并不可观,传承与发展需要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这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的支持,也离不开高师音乐教育的这一环节。高师音乐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老师,面向的是广大青少年学子,亦具有群众性。因此,高师音乐教育这一环节成为本文的研究场域。
 
  大别山民歌的历史渊源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共有31个县市,总面积7.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00余万。广义上来说,大别山民歌指的是流传于该地区的民歌,而大别山民歌以皖西六安市境内流传的民歌最为著名,因此狭义上来说,大别山民歌也可特指流行于安徽省六安市地区的传统音乐。
 
  大别山地区自古人杰地灵,英雄人物辈出,如古代的司马光、李时珍,近现代的陈独秀、邓稼先等,更不乏音乐上的人才,如昆曲创始人之一张野塘、清朝著名的京剧演员余三胜等。因此,这片非凡的土地孕育出的传统音乐之花值得我们传承发展、深入研究。民歌作为传统音乐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编创、演唱和运用,自古以来,一直是大别山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从未停息。能够寻觅到最早记录大别山民歌的文献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十一篇,收录了包括大别山地区的在内的民间歌谣。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在近现代时期,大别山地区人民为了歌颂红军的革命斗争,表达喜悦之情,大别山地区出现了数量庞大、思想深刻的红色歌谣,又为该地区的民歌文化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大别山民歌的研究现状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于2004年在中国ISBN中心公开出版发行,为安徽民歌的研究提供了高价值的学术性参考。有关大别山民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有两本,一本为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大别山民歌精选》,著作的前部分对大别山民歌进行了概览性介绍,包括该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概况、民歌的发展踪迹与题材内容,简要分析了大别山民歌的音乐特征,后部分为精选的民歌谱例;另一本为赵敏的《皖西民歌研究》,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还有10余篇较高参考价值的期刊文献,分别研究了大别山地区民歌的结构形式、调式调性、历史文化特征等。
 
  通过笔者所寻,目前以“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研究的有期刊论文9篇,大部分论文的研究思路较为类似,围绕着大别山民歌的传承现状、传承问题进行分析,这些论文指出,目前的传承环境面临如下问题:一是大别山民歌发展失去原生态环境,即民歌发展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交通、城市建设),从而失去其诞生来源。二是大别山民歌的发展面临传承人断代危机。三是原生态民歌的采集和推广力度不够,未面向群众。
 
  大别山民歌的音乐特征
 
  大别山区横跨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个省份,处于荆楚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基于这种特殊的文化融合区位,大别山民歌形成了婉转细腻和粗犷奔放相兼容的跨文化音乐风格,兼具三个文化区的音乐特征。下面将从调式音阶特征与旋律形态特征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大别山民歌的调式音阶特征
 
  大别山地区的民歌以五声音阶为调式系统,六声与七声较为少见,偶见五声音阶以外的音也仅作为经过、辅助性外音使用,不构成调式偏音。常见的调式主音为徵、羽调式,宫调式较为少见,商、角调式次之。金寨县的民歌《压路号子》,其中只出现了一次五声音阶系统之外的音——第一小节的变宫,而由于其时值过于短,仅占16分音符的时值,可将其视为外音。在调式主音的判断上,前部分的旋律有宫、羽调式交替的色彩,但作品结束在徵调式上,并有两次强化,因此该作品为bB宫F徵五声调式。
 
  此外,大别山民歌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完整五声音阶的现象,常见的有四声音阶、三声音阶,可通过五声调式的特性大三度来判断其调式主音,如未出现大三度,则可以常见调式羽、徵调式进行推测,这类歌曲具有调式模糊现象,亦是民歌本身具有的一大特征。如太湖县的民歌《什么弯弯担在肩》,作品中仅出现了A、B、#C、#F四个音(按固定调说明,因为简谱记谱已然显现出记谱人的调式判断),但其中含有大三度A与#C,很容易判断出宫音A,且作品以宫音结束,因此该四声音阶隶属于A宫五声调式。
 
  二、大别山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
 
  由于大别山民歌吸纳了三省地区的传统音乐养分,加上其民歌种类繁多,每种体裁的民歌特征不尽相同,形成了大别山地区多元化的旋律形态样貌。但总体来说,在旋律特点上,由于其独特的中部地理位置,有南北兼容的特征,抒情与豪放并存。
 
  在山歌与号子体裁中,五度以上的大跳的频繁出现,尤其是八度大跳可营造回声的效果。由于五声音阶的构造,七度音程通常为小七度,六度音程大六度与小六度均有。如六安市民歌《翻贴门神左右难》,为E羽调式,其中羽音和徵音构成的小七度音成为作品中核心的大跳音程。巧妙的是,每处的上行大跳后都接以下行三度级进(或相反)来缓和大跳积蓄的动力感,体现了民歌中精妙的旋法技巧。
 
  在秧歌、舞歌等体裁中,跳进也会出现,只不过没有前两种频繁,出现较多的为四、五度的小音程跳进,如潜山县的秧歌《姐家门前一口塘》。级进与二、三度的平稳进行则适合出现在小调体裁的民歌中,由于其稳定与叙事性质也是所有体裁中使用最多的音程。如六安市的《小姑子打扮一身新》,全曲只出现了3个四、五度小跳,且处于乐句连接部位,没有连续感。此外,在许多民歌作品中,亦会出现一些变化音,如#C、#D、#F、#G,这些音仅具有修饰润色作用,增强民间气息。
 
  此外,通过对大别山地区民歌的采风记谱发现,大别山民歌的节拍多以二分性节拍为主(2/4、4/4拍等),辅以少部分三分性节拍(3/4、3/8等),只有少部分山歌和秧歌为自由节拍。节奏也较为规整,弱起与切分节奏较为少见,强弱规律通常不打乱。在曲式结构上,通常为一段式与二段式,不同于西方的歌曲形式,极少出现再现部分。
 
  大别山民歌在高师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根据培养计划的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日趋成熟完善,视唱练耳、和声曲式、民族民间音乐、歌曲创作、键盘和声等课程均需修习。然而,这些课程的教授内容均以西方音乐理念为主体,如视唱的旋律采用的是西方大小调音乐的旋法,和声曲式的教学内容是西方传统的四部和声写作和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分析,歌曲创作课程的学习也没有扎根于传统音乐文化。因此,从这一些环节入手,萃取民歌的养分给这些课程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民歌更好地融入高师的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也便植入其中。传承有传播与承袭之意,而发展是在原有材料基础之上的创新运用,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传播的最终目的。

\
 
  一、课堂教学环节的融入方式
 
  在视唱练耳课程中,除了使用规定教材外,教师也可自行编创带有大别山民歌特征且适于练习的旋律对学生训练,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音程的体验感,还能让学生在视唱中了解、体悟民歌旋律的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了解民歌旋法。如与规定教材同时进行,更能使学生在视唱中了解中西音乐旋律构造的差异性,提高音乐素养。
 
  在和声曲式课程中,教师教授西方传统和声的同时,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五声性风格的和声结构与和声进行,如五声性纵合化和弦、附加音和弦、“琵琶”和弦等,这与古典和声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和声教学是风格教学,因此不应仅局限于西方17~19世纪时期的和声语言教学。如可以试着采用一段大别山民歌特征的旋律,让学生尝试配以四部和声,在面临徵调式时,学生在终止处可能会无从下手,配以主和弦五音在上的不完满终止,此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到五声调式与西方大小调式的差异性。在曲式分析课程时,以西方传统音乐作品为教学主要对象的同时,亦可以加入大别山民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中国作品的结构布局与西方的差异,从而拓宽视野,不局限一隅。
 
  歌曲写作课程是最适宜注入民歌元素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基于民歌曲调,创编歌曲,是传承大别山民歌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后进入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时,教授完歌曲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创作方法后,便可让学生熟悉大别山民歌的经典曲调,从中汲取旋律素材,创作新编作品。如可以选取山歌体裁,从中截取特征的八度或七度音程作为核心主题材料,在构建作品的结构段落时,还可以借用戏曲音乐的曲体形式,充分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设有作曲方向的高等师范学校,更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五声化和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让学生了解五声性和声的使用方法,五声性现代音乐的创作技巧,为大别山民歌增加新的体裁模式,使用民歌素材创作钢琴、交响乐作品,更或者是歌剧作品,对于民歌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民族声乐演唱专业课的教学,教师在教授演唱技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带领学生了解大别山民歌的演唱风格,如衬腔、衬词的韵味体现,与大别山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各民族唱法上的差异性,训练个性化的演唱方法,挖掘学生音色的可变性,避免导致千人一声的现象。
 
  二、课后实践环节的传承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课堂教学,音乐是一个实践的艺术,因此,音乐理论课后的实践活动亦是融入大别山民歌的一个重要环节。
 
  举办专题音乐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舞台表演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展示教学成果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结业音乐会的举办。如可以举办以大别山民歌为主要素材进行作品创作的作曲音乐会、大别山民歌为主题的声乐演唱音乐会,有益于大别山民歌在高校中的传播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策划音乐会,如声歌系学生与作曲系学生合作,演唱新作品,增加不同方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可以不局限于音乐厅的场域限制,将音乐会深入民间,扩大大别山民歌的影响力。这样的举措成功地将教师从外力介入传承大别山民歌变为学生自主传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临民歌诞生地,进行采风活动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土的演唱腔调是大别山民歌成为民间歌曲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脱离了个性化的演唱方式,那民歌的传承便失去了命脉。因此,组织学生去往皖西大别山地区对民歌进行采风是极具意义的,不仅可以现场听到劳动人民原汁原味的演唱,更是专业音乐与群众音乐进行交流的方式。
 
  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持其极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不仅体现在其本身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劳动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上,更离不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离不开传承人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其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作为民歌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场域,旨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果在该环节入手,不仅可以提升民歌传承的专业性,更有益于日后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播。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467.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