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美术中“以线造型”的经典作品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08 15:42: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线条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可以唤起人们对事物美好形态的联想。线条具有诸多作用,它的形状和方向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长短和粗细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连接方式和间隔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和空间感。此外,线条还能表现出运动和动态的感觉。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早已将对线条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工笔画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其中的线条仍充满生机。在“以线造型”的作品中,线条是整幅画的灵魂,是画家精神气质的载体,每一根线都能体现出画家当下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然而,无论绘画如何发展,都应该不断吸收和学习各种审美风格,不断发掘线的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冲破传统的枷锁,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探索“以线造型”的更多表现形式。
 
  一、造型观念的形成
 
  造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感觉、知觉逐步升华至意识与认识,并最终导向形的改变与塑造的渐进历程。从打制石器到制造陶器,人类经过了一个对形的意识、认识到形的塑造及造型的漫长进化过程。人类所从事的设计和造物实际上是一种造型活动,这种活动建立在对形的感受和认识的基础之上。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感觉的世界中,时时能感受到形的存在。在生命的早期,人们就经常用视觉探查周围的世界,从感觉到知觉,从意识到认识,进而通过造物活动对形加以改变和创造,并认识到形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随着造型能力的提高,人们也逐渐产生了对形的新功能和审美方面的要求。
 
  造型的要素是形态,可分为现实形态和概念形态。现实形态是能被人们实际看到和触到的形,概念形态则是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形,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造型过程中,概念形态可以被转化为现实形态,通过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由概念形态转化而来的,不同于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的可见形态,被称为纯粹形态,如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状。虽然它们与现实形态相对,但却是所有形态的基础。现实形态在造型中也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如仿生设计就是通过模仿自然形态创造出全新的人工现实形态。
 
  二、线条在造型中的作用
 
  (一)以线造型,气韵生动
 
  从结构出发来进行观察和线条描绘,所描绘出的人物形体结构、空间感、质量感和体积感均源自人眼视觉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既主观又客观,因此线条不仅是用来概括自然物象、阐述所看到的客观世界的,还需要表达出画家自身的思想情感、心境变化,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东晋顾恺之最早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而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讲到的“气韵生动”就是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具体化。线并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符号,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于画家的眼睛与画面之中的媒介。中国画中所讲到的传神其实就是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结合,这就表明画家在表现客观物象时需要满怀激情,注入自己的情感体会,实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
 
  (二)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线条之所以具备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力度上。但凡是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的,也就是“六法论”中讲到的“骨法用笔”,这要求画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功力。齐白石说过:“作画须有笔力,方能使观者快心。”可见有笔力的作品能给予观赏者美的感受。潘天寿在作画时喜欢“指画”,也就是用手指代替毛笔蘸墨进行作画,可见“骨法用笔”讲的不仅是笔头力度,还是手腕发力,并延伸于线条之上,造就钢筋铁骨般的筋骨气和磅礴感。正如同潘天寿先生的《秃鹫》(如图1)那般,整幅作品柔中有刚,笔笔可见墨迹淋漓。他用简笔勾勒的巨石,着墨不多,但虚中见实,再加上浓重的点苔与上面的秃鹫呼应,更显苍古。画中所用线条刚健、凝练、厚重、稚拙、古朴,其“骨气美”通过力、刚、势三方面体现出来,配合潘天寿粗放泼辣、不求娴雅、随手涂抹的用墨方式,更显豪迈雄强、墨气淋漓。在中国绘画中,画家总把线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因此当画家在表现物象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画出来的线条也不会完全一样,每一条线都紧扣着创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
 
  (三)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以传统中国绘画为例,毛笔用线的起转行止、轻重缓急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在表现形体时,线与形互为表里,两者协调统一,依靠线条的前后穿插、遮挡关系来分析结构、解构空间,再加上线条本身的节奏、速度、质感、疏密等形成的形式美感,使观者对画面的空间联想介于三维与二维之间,这就是线形结构的独特艺术效果。
 
  三、经典美术作品中的线条造型分析
 
  (一)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如图2)出自盛唐画家吴道子之手。他以道教为题材,描绘了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与众仙官、侍从、仪仗和乐队等八十七位神仙同去天庭朝会的场面。这些神仙形态各异,有的吹拉弹唱,有的腾云驾雾,有的手持法器,十分生动地展现了仙界的壮观景象。该作品以独特的白描手法,充分展现了线条的流动感。画面中的线条大多采用“兰叶描”的手法,细匀且如兰叶一般曲折多姿。吴道子运用大量长线条表现仙人的飘逸之感,又巧妙运用线条的长短对比和疏密对比使得人物与人物之间彼此联系又区别开来,同时他还运用线条营造出了画面与空白的对比。除“兰叶描”外,该作品还采用了“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等线描技法,人物比例结构精确,神情华妙,线条圆润劲健。生动的线条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画面在万千绵密又灵动的线条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整体来看,这幅作品把每位神仙的形象均刻画得栩栩如生且各具特点,画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
 
\
 
  (二)何家英的《舞之憩》
 
  《舞之憩》(如图3)是何家英晚期的工笔人物画作品,这时他逐渐脱离“西化”的特征,不再用光线明暗去塑造体积感,而更倾向于创作传统的线性工笔人物画,人物造型逐渐平面化。《舞之憩》描绘了三位芭蕾舞演员在练功房里休息的场景。画面中有一位少女正低头缝补着舞蹈鞋,她身体轻松自然地靠在舞蹈室的栏杆上,拉动针线的手势使其手部和胳膊形成一种向上的势,使这位站立的人物撑起了画面,拉伸了画面的纵向感。她的脸部五官及手部线条被处理得细致入微,额前散落的发丝更增添了人物造型的灵动感。画面最右边有一位身穿粉色上衣、紫色短裙的女孩,她双腿绷直,仍然保持着练功的动作,肩膀和双手却自然垂落,且双目放空。在这里,上半身线条的处理方式更加舒展放松,依靠衣纹表达了舒展放松的感觉,而腿部线条则突出一种僵直的感觉,似是累到了极致。在她的身上,何家英将线条造型的不同表达方式运用得淋漓尽致。《舞之憩》中的人物造型渲染趋于平面化,体积感有意识地减弱,更趋于线条化。画面中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在工笔人物画造型中将传统用线造型发挥到了极致。例如,画中拿针线缝补的手、无力垂落的手、端着水杯的手,都被何家英用线条造型体现出了体积感、骨感和肌肉弹性,使画面既具有形式美感,又具有生命活力。
 
\
 
  在中国画创作中,线条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与西方油画相比,中国画更注重画面韵味的传达,通过线条构建一种抽象的艺术体系,从而实现对美感的表达。在现代艺术创作领域中,中国画的线描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画创作而言,线描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探索与了解线条的科学意义,不仅能帮助创作者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提升绘画的精神内涵,还能实现对绘画对象的充分展现。可以说,线条既能表现出外在的意识形态,又能展现出作者的心境与画作的意境。
 
  (三)保罗·克利的《赛马》
 
  保罗·克利是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他早年致力于音乐和视觉艺术,在成为职业画家后,也没有放弃这些事业,反而将二者融合到了一起。而正是对音乐、文学的丰富感受,使克利的绘画具备了他人无法模仿的个人风格。他在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动荡与和平之中寻找着创作语言的多元性和象征性,也将自己对客观世界乃至宇宙的辩证认知与尖锐批判体现在了创作之中。保罗·克利认为“线条就是一个点在散步”,他的线条常常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图形符号。《赛马》(如图4)这幅作品表现的是赛马的瞬间情景,但他并没有像动画那样通过复制物象的位置变化来展现物象运动的逐帧绘制,而是通过如音乐般流畅自在的线条表现出物象的运动状态,这是克利给予线条造型的自在性。
 
\
 
  总之,美术创作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激情和创造力,体现了画家的技法、能力、意志、追求、审美、格调等,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形象活动。线在情感与精神的表现、运动形态的呈现、结构与维度的构建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寄托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它是最能体现画家才气和修养的存在。线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能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感染力,给予观者不同的感受。对于当下艺术的探索与发展,相关创作者可以将东西方绘画融合创新作为思路,探索发现“以线造型”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对线条的独特感受。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351.html
本文标签: 以线造型 ,造型观念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