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表演,但是一个优秀的合唱团、作曲家包括经典的合唱作品仍然很少,金巍先生始终专注于合唱作品的创作和编曲。他创编了大量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器乐化的合唱音乐,为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著名作曲家金巍先生改编的混声合唱作品——《再回首》,原作品是香港作曲家卢冠廷写给苏芮的粤语歌曲《凭着爱》,后改为国语版更名为《再回首》。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对《再回首》进行作品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指挥手势的设计以及日常排练中遇到的问题,探究该作品的指挥技巧。
作品简介及创作背景
金巍,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作曲。作曲家身份之外,他还有着指挥、制作人、监制等多重身份。15岁,他凭借着小提琴演奏考进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在入团以后改吹圆号。除了演奏外,他还十分爱好作曲,自学了不少作曲的相关技巧和知识。近年来,金巍先生创作、改编了大量合唱、重唱作品,涵盖多种风格、题材,深受专业合唱团、业余合唱团和广大乐迷的喜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由他编著的《大众合唱系列》《合唱精品活页系列》等一直十分畅销,多台由他策划或参与的作品音乐会也不断上演。
《再回首》这首歌曲最初是由卢冠廷为电影《群龙戏凤》创作的粤语主题曲,原曲名为《凭着爱》,由潘源良填词,首唱者是苏芮。为了打通台湾市场,电影制作方又请陈乐融填写了国语版的歌词,依然由苏芮演唱。然而,由于苏芮与“飞碟唱片”的合约到期,这首歌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也没有合适的专辑归处。
此时,“飞碟唱片”的副总陈大力认为这首歌曲很可惜,于是请陈志远重新编曲,之后交由姜育恒演唱。姜育恒的版本因此一炮走红,成为他由“光美唱片”过档到“飞碟唱片”后的第二个高峰。这首歌曲还成为第一批在中国大陆地区取景拍摄MV的台湾歌曲之一,姜育恒本人还在1991年央视春晚上演唱了这首歌,使得这首歌曲迅速在大陆传唱开来。
金巍先生后将这首作品改编成合唱,他的创作手法十分新颖,音乐形象刻画深入,整体和声的音响效果十分丰富。他特别注意音乐的情感和色彩相结合,把“好听”和“耐听”作为他艺术追求的目标。因此,丰富的和声和旋律被加入这首曲子中,仍可清晰感受到姜育恒所唱的“深情”和“内敛”。
音乐特征
一、曲式结构图
混声合唱作品《再回首》为二部曲式及其变化结构,可分为引子、A乐段、间奏、连接、A’乐段、尾声。全曲主要采用12/8拍的合拍,调式调性布局为G大调-bA大调,曲式结构图如下:
二、作品分析
引子部分(1~4)小节,以圆歌曲的前奏为素材,进行钢琴伴奏编配。左手连续不断的琶音引人入胜,最后停留在属和弦上进入歌曲。
A段5到28小节,由a、a1、b、c四个乐句组成,a乐句(5~12)由男高声部和男低声部同八度开始演唱,主旋律在属和弦和主和弦上交替进行,因此作品的演唱需柔中带刚,用叙述的语气来奠定全曲怀旧的基调,a1(13~20)乐句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主旋律由男声转到女声,男声演唱衬词,对主旋律进行补充丰富作品整体和声效果,女声声部进行旋律分解和弦的演唱,以此来表达情感上的递进。b乐句(21~24)四个声部同时演唱副歌部分,前两小节运用休止节奏来做情绪方面的宣泄,同时也唱出了内心深处对情感追求的无力。演唱时需感受到腰腹部的弹跳以及对气息的控制,来进一步加深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女高音演唱主旋律,其他三个声部为和声声部,使女高声部音更为丰满,但和声声部音量上应适当的小于主旋律声部,不能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男声适时可以使用“半声唱法”演唱与女声音色保持更高度的统一,乐句整体的强弱变化明显,合唱表现出细腻抒情的特征。c乐句(25~28)小节“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由女高音和女低音同时演唱主旋律,男高音和男低音用长音“a”为旋律进行补充,通过衬词的演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望以及不忿呐喊,因此女生的音色应表现更委婉深情,男生声部在音色需向女生靠拢,音量可以更加虚无缥缈。
28小节四声部同时演唱I级和弦进行终止来结束A段,间奏+连接(29~36)间奏部分的钢琴伴奏以柱式和弦加连续不断的琶音进行为A’段前连接做准备,在连接部分运用衬词“a”达到“小高潮”,最后以属和弦结束进行A’乐段。A’乐段为A乐段的变化发展,在调性上作品的第52小节由G大调变为降A大调,情绪再度进一步得到迸发,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主人公最后的不甘的呐喊,并感叹“再回首已然成往事”的无奈。内在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柔和,音乐的情感状态会变得更加细腻,整体的音量以及速度会比之前更加弱和慢。c2乐句(61~64)“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暗藏着对回忆深深的失落感,由男低solo来演唱,最后在哀愁的“啊”的呐喊中结束。
指挥技巧
合唱团里的指挥是一个很独特的位置。他需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作品的感情和意义。指挥家在日常排练中应思考如何使用身体语言动作来准确表达作品的意义,同时可以表达出作品本身的思想情感,因此笔者对合唱作品《再回首》的指挥手势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基本指挥手势
在合唱中指挥的手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既可以统一音色,能够更加细致地处理作品,还可以带动合唱团的情感,因此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在这首作品中应先明确作品的基本图示,该作品的节拍为12/8,但由于将12拍完整演绎下来动作过多、过于繁琐,在情绪上会与作品有一定的出入,为力求指挥手势的简洁、明了,这部作品的图示以合拍为主、分拍为辅,由指挥家合理运用,因此作品基本图示为4/4拍,图示如下:
二、指挥手势细节设计
在一首作品中,指挥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表情、每一个声部进入以及每一次和弦转换都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设计的,可以说指挥在合唱作品的呈现过程中担任着一个塑造者的角色。以混声合唱作品《再回首》为例,展开分析指挥手势设计。
作品中三次反复“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最真”。前两个乐句为b乐句和b1乐句,在G大调上进行,以休止符和跳音加以强调,指挥在手势上应加强拍点的弹跳性,并在渐强后渐弱处运用不同幅度大小的手势来表示强弱的对比和情绪的起伏。b2乐句转入bA大调,同时没有了跳音符号,指挥在此处应打控制性挥拍,同时加深拍点的硬度,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地进行指挥。
尾声(65~70)每一次“啊”的保持,指挥的手势可通过掌心的朝向来进行情绪的递进,65小节左手保持时掌心可朝下,抑制合唱团情绪;66小节左手保持时掌心可朝内侧,进一步加强情绪;67小节左手保持时掌心可朝上,用右手拉宽节奏做“rit”处理,最后四个声部同时演唱,双手掌心朝上保持并做渐强,在全曲最高音中结束,最后指挥手势做强收处理。
总的来说,通过分析混声合唱作品《再回首》,我们发现指挥者对指挥技巧的合理运用与合唱团能否准确表达出作品的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日常排练中加强指挥与合唱团的默契培养,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中呈现一个趋近完美的作品。
经典的港乐作品在内地的流传经久不衰,从粤语版本的创作到国语的广泛演唱,再到金巍先生的创编,使《再回首》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它既承载了20世纪80、90年代那一批音乐人的浪漫、随意,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不舍和怀念。混声合唱作品《再回首》以更加丰富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合唱爱好者的喜爱。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研究,可为更多相关学者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为其他合唱团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