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黄自抗战歌曲的历史价值及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2-28 11:57: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1931年,九一*事变导致东北沦陷,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抗日救亡的呼声响彻全国,歌咏运动也随之孕育而生。一大批音乐家以音乐为武器,创作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抗战歌曲,希望通过音乐传递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以激励人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斗争。黄自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有感于神州山河惨遭日本侵略,欲唤起人民抗敌爱国的意志,故积极投身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中。黄自的音乐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在黄自的影响下,更多的抗战歌曲得以创作和传唱,从而推动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发展。
 
  一、黄自音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黄自出生于书香门第,在母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就接触诗词与音乐,为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童年时,学堂乐歌使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在他刚刚萌芽的艺术思想中打下了西方音乐思维的烙印。中学时,他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系统接受了西方音乐文化知识,为后来的留美学习专业音乐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24年,由于公派留学没有音乐专业的名额,黄自只得在美国欧柏林学院学习心理学,并在两年后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但在美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钻研,因品学兼优,他被选为美国优秀大学生的全国性荣誉组织——法•培德•嘉派学会的会员,并进入欧柏林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与作曲。两年后,黄自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并于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他的毕业作品《怀旧》是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该作品继承了19世纪欧洲浪漫派的传统,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以及严谨而富有层次的曲式结构,表达了他对逝去友人的无尽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这部作品一经演出,就备受国际瞩目,并为他赢得了一笔奖学金。借此机会,他游历了英、法、德、意等国家,欣赏了欧洲国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这段经历使其收获颇丰。
 
  回国后,黄自进行了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一方面,他在上海沪江大学及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进行音乐教学工作。在教育学生时,他注重传授专业音乐理论与技巧,同时强调艺术修养与民族情怀的培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使他们日后不但能成为技艺精湛的音乐人,更是能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的艺术传承者。另一方面,他积极开展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如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等。抗日战争期间,他还组织了“抗日救国会”,赴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音乐教材《复兴初中音乐教科书》,为音乐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二、黄自的音乐创作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华北、华东等地相继沦陷,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中。音乐作为人们情感的载体和心灵的慰藉,成了抗击敌人的重要武器。黄自谈及音乐对人类生活的作用时说:“—个国家自有一个国家的特性,这种特性反映到音乐上来,可以表示这个国家内在的精神……要团结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尤非借重音乐的力量不可。”黄自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黄自身处上海,这个城市作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汇聚了众多爱国音乐家和文人。同时,他任教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汇聚了一批爱国音乐人才,大家共同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音乐创作和宣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深受启发和鼓舞,努力通过创作抗战歌曲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歌曲激发更多人的爱国热情。
 
  《抗敌歌》是我国第一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歌曲,创作于抗战初期。歌词第一段展现了日本的残暴,以及国人团结抵抗的坚定决心;第二段则描述了祖国山河遭受侵略的情形,意在唤起人民的抵抗意志,呼吁人民共同保卫家园和祖国。其中“家可破,国需保;身可杀,志不挠”是本首歌曲的精髓所在,也是最能体现爱国情怀的一句歌词。它表达了人民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坚定信念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勇于牺牲的精神,是爱国情怀的最高体现。整首歌以慷慨悲愤的情绪为基调,以短促有力和贴近内心的歌词充分展现了当时国人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爱国热情。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抗日战争翻开了新的一章。由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的歌曲《旗正飘飘》为了使要表达的抗日精神、爱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采用了回旋曲式。通过小调式的运用,加强了乐曲苍劲深沉的悲壮感。这首歌曲节奏铿锵有力,音调慷慨激昂,强烈唤起了国人的抗战意识。“旗正飘飘”作为作品的标题,同时也是歌词的起始句,其蕴含的画面感极为鲜明。在汉语中,“旗”不仅象征着不断向前的动力与决心,也常被用作识别与归属的标志。该含义与当时抗战的严峻形势紧密相连,互为呼应。歌词中“快团结、奋起”的呼声,是对当时抗日背景下全体人民的强烈号召。只有各方势力齐心协力,共同行动,才能更有效地保卫家园,抵御外侮,这正是黄自抗战歌曲中抗战性的强烈体现。
 
  1932年6月,淞沪抗战刚刚结束,中国社会正处于战乱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当时,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师龙七在校园内看到遍地凋零的玫瑰,心中感伤,触景生情,写下了《玫瑰三愿》歌词的初稿。黄自随后为这首词谱了曲,使其成了一首由小提琴协奏、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曲——《玫瑰三愿》。黄自以玫瑰为媒介,以花的盛开与枯萎来隐喻了人生的繁华与调零,表达了对“人生苦短”这一普遍命题的深刻感慨。通过这首歌,黄自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担忧,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在创作这首歌时,他采用了传统古典的意境和手法,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
 
  1932年夏秋之际,日本侵华,国家面临亡国之祸。黄自创作了《长恨歌》。他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若不团结,更难以抵御外来的侵略。因此,他以此为题材,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反映这一现实问题。在歌曲中,黄自展现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思考,融入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他通过音乐表达了对政治腐败、民族危机等问题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一个清明政治、强盛民族的向往和期盼。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思考现实的视角。

\
 
  1933年,中国政治局势相当紧张,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黄自通过创作《花非花》表达了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整首歌曲以花朵和雾气为比喻,展现了人生短暂、虚幻无常的哲理。黄自在创作这首歌曲时,准确把握了原诗所呈现出来的朦胧意境,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以音乐的形式将诗人白居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通过这首歌曲,黄自也传达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和追寻,展现出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艺术的独特理解和精湛技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自以饱满的爱国热情,为当时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院的爱国师生们创作了《军歌》。他希望借由此歌传达出坚定的抗战意志和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民族解放的战争中来。歌词“战鼓咚咚,鼓起我们的忠勇,准备着向前冲锋”传达了人民对于抗战的坚定决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民族兴亡匹夫有责,偷生怕死起义英雄”等词句,强调在民族危亡时刻每一个国民都承担着救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们的崇高敬意。该歌曲不仅是他个人音乐才华的展现,更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定抗战决心、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重要精神象征。
 
  同年,黄自创作了《热血歌》,并表示希望不久后能够再次创作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但遗憾的是,他在这一时期因病去世,这首歌曲也成了他的绝唱。歌曲旋律上行和下行的交替加强了歌词的深刻性。“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这句歌词通过强调民族团结、英勇牺牲、抵抗强暴等要素,深刻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他期望全体同胞能够团结一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洒出自己的热血,去除外部的强暴和侵略。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正是黄自在《热血歌》中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三、黄自的抗战歌曲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黄自创作的抗战歌曲在那个时代发挥着“精神武器”的作用,至今仍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对于当前的音乐教育来说,黄自的抗战歌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这些歌曲不仅旋律激昂,歌词富有深意,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这些歌曲,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第二,黄自的抗战歌曲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在当今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的交融和冲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音乐教育,教师可以将这些歌曲传播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感受到先辈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第三,黄自创作的抗战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民族情感,为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引入黄自的抗战歌曲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感受民族精神,还能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使音乐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黄自的抗战歌曲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音乐教育,黄自的抗战歌曲可以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这种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担当。
 
  第五,黄自创作的抗战歌曲融合了西方音乐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旋律既具有西方音乐的和谐之美,又不失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这种创新性的音乐表达方式不仅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音乐的国际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黄自创作的抗战歌曲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强大精神力量。而其抗战歌曲的创作更是紧密围绕着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这些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主题,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代音乐教育中,黄自的抗战歌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而且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虽然黄自先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所传递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时刻警醒着我们勿忘民族之魂,坚守中国音乐之本。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297.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