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舞剧《天路》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17 13:57: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舞剧《天路》以青藏铁路建设为背景,以铁道兵和藏族群众在铁路建设中的感人事迹为题材,展现了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爱国信念高于一切的“天路精神”。该剧由王舸、罗斌、印青和杨帆共同创作,于2019年获第十六届文华奖、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等奖项。舞剧《天路》既彰显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又塑造了一群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献身的英雄群像。
 
  一、舞剧《天路》中藏族地区舞蹈的艺术风格
 
  (一)体态风格
 
  1.静态
 
  第一,头部在自然状态下,下巴略收;上身自然松弛,双臂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腿部膝盖自然松弛,不僵直,双脚自然站立。第二,造型姿态方面,曲背哈腰,手臂位置随着身体幅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腿部膝盖弯曲放松。
 
  2.动态
 
  第一,在舞姿流动方面,上肢、下肢都有“一边顺”的舞姿。舞动时,上半身随着重心的改变而轻微摇晃,双臂维持一条长长的弧形,胯部与身体的重心同步。第二,在步伐方面,由于高原崎岖不平,藏族人民必须穿着长靴,所以脚腕不能灵活运动,膝关节相对松弛,慢板步伐较为沉稳大方,多以拖步为主。

\
 
  (二)动律风格
 
  1.动作运动方式和内容
 
  第一,藏族舞蹈腿部膝盖的“屈伸”与“颤”动律。藏族舞蹈的上身与腿部转移重心,胯部摆动。“屈伸”要求膝盖在节奏中保持连绵不断的曲和直,体现了藏族人民生活中的动态美感。“颤”则要求膝盖进行小而快、有弹性、重拍向下的颤动,这与藏族地区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与劳动方式息息相关。第二,藏族舞蹈的步法种类繁多,可以归纳为“蹭”“拖”“踏”“蹉”“点”“踹”等基础步法。藏族舞蹈中的手臂动作可以归纳为“拉”“悠”“甩”“绕”“推”“扬”等多种动作。虽然藏族舞蹈有不同的分类,但是体态、动律方面有着共通性,在运动规律上有“三步一变”“后撤前踏”等共同规律。
 
  2.动作运动质感
 
  藏族舞蹈慢板动作要求步伐沉稳,胯部随着重心转移自然地上下摆动,头部随重心转移呈长弧线左右摆动,上半身轻盈随行,双臂相对松散,整体表现出轻松自在;快板动作主要要求步伐轻快,膝盖颤动平稳、松弛。
 
  (三)性格与审美风格
 
  1.性格特点
 
  第一,西藏人民长期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勤劳质朴,艰苦的环境生活使他们拥有沉稳、内敛的性格特质,体现农牧文化的特点。第二,藏族人民生性豪迈、能歌善舞。第三,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文化。
 
  2.审美特点
 
  第一,形态美。在藏族地区艰苦的劳作中,藏族人民形成了“前倾、含胸、弓腰、松胯”与“一边顺”的形态,体现出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形成的舞蹈形式。藏族人民的这种舞蹈思想,充分体现了他们乐观、坚毅、豪迈的民族精神。第二,服饰美。藏区各地区的衣着各异,但总体而言,藏族服装具有长袖、宽襟、长裙、编发、金银珠玉饰品、服饰色彩浓烈等特点。广袍宽袖的服装,不仅能满足牧民生产劳动、活动自由的需求,还能表现舞蹈动作的灵活、奔放、舒展自如。
 
  三、民族舞剧《天路》的审美特征
 
  (一)民族风格再现筑路岁月
 
  《天路》是一部反映三代铁道人“不忘初心”、坚持修筑道路的感人故事,是以真情书写“筑路”和“心路”交织的历史。作品以真实的主题,展现了民族情、战友情、姐弟情、母子情,再现了在雪域高原上铁道兵们执着的筑路岁月。
 
  1.藏族语汇展现深切情思
 
  舞剧《天路》中主要运用藏族“锅庄”“弦子”等舞蹈语汇,在欢庆时,汉藏人民手拉手跳着“锅庄”。在舞蹈中,无论是男主角卢天个人的舞蹈,还是与父母的深情,或是和藏族兄弟们玩耍,又或者是铁道兵们对藏族人民的救援,对隧道坍塌的战友们不离不弃的战斗场面等,都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柔情、深情和激情中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卢天在剧中也有与藏族姑娘央金优美动人的双人舞,两个人身体间互相“依靠”“依偎”,表现出两人之间悄悄产生的美好情愫。
 
  2.舞美道具贯穿全剧主旨
 
  男主角手中的口琴,在舞蹈中贯穿整部作品。剧情中,父亲去世之后,这把口琴留给了卢天,口琴不仅是父亲的象征,更是“天路精神”的一种象征。“口琴”是这对父子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卢天哀悼完婴孩后,把口琴放在胸前,仿佛和爸爸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交流。虽然阴阳相隔,但是卢天和父亲却通过口琴产生了精神的共鸣,完成了“天路精神”的传递。
 
  贯穿整部作品的口琴,既是男主角卢天对青春与人生的一种纪念,也是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剧中口琴反复出现,并将藏族少年的好奇心与顽皮,卢天忆父思母的忧伤,失去战友过后的痛苦等深厚的感情,都融入了剧中的故事。口琴以一条线索脉络,连接起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有了传递希望的寓意,象征着几代人前仆后继、不忘初心的天路精神。

\
 
  (二)现实题材铸就文化创新
 
  现实题材指的是展现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能直接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反映时代思想。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始终以“真实事、真实情”为中心,因此,现实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1.舞蹈语汇的生活化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人们情感的来源,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些感受通过提炼、加工被赋予审美性,继而成为舞蹈语汇。在当代舞蹈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生活化的语言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由于生活化的语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本身,因此无论是编导、舞者还是观众,都能从中获取特定的情感。
 
  舞剧中呈现了许多的日常生活琐事,如:修路工人铺铁路,藏族同胞洗衣服、跪拜,铁道兵们与藏族同胞载歌载舞等舞蹈语汇,将铺设铁路时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舞剧的编排中,既有对已逝筑路战士的致敬,也有对生命极限的抗争。
 
  2.题材主旨之民族化
 
  舞蹈题材是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编导对掌握的社会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后,直接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舞蹈题材来源广泛,是舞蹈创作最基本的要素,是内容与形式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产生和表现舞蹈形象与舞蹈主题的依托。
 
  《天路》是一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通过普通士兵、军人父母、战友、藏族女孩、藏族青年等人物的形象,体现了青藏高原铁路建设中,汉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以及广大人民子弟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这是兼具史诗感和时代感的舞台呈现。
 
  (三)结构层次彰显纷繁壮丽
 
  舞蹈中的结构是作品塑造人物、表现感情、安排情节的组织与布局,是展现内容、塑造艺术形象、创造舞蹈作品意境的重要手段。
 
  1.虚实结合的多重表现
 
  青藏铁路作为跨越“生命禁区”的中国铁路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对促进藏族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舞剧中,一条铁轨始终铺在舞台的前方,与舞台中的隧道、火车头等元素交相辉映。“路”是对真实历史中青藏铁路的一种模拟和再现,同时展示了舞台空间,说明铺设青藏铁路时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舞剧《天路》的创作团队,巧妙地运用了艺术的方法,把真实与虚幻的道路相连接,最后突破了“路”的本质内涵,使舞剧《天路》的“路”具有多种含义:一条为现实的青藏铁路、一条则是汉藏人民的“连心路”,这同样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坎坷路”“奋斗路”。
 
  2.心理结构的情绪表达
 
  心理结构指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着力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人物心理活动。以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作为安排人物的行动,更深入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舞台时空的局限,采用多种叙事手法(插叙、倒序、闪回等),将过去、未来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内容更加集中与精炼。
 
  在舞剧《天路》中,出现了许多心理结构的舞段,例如舞段“童年记忆”“送别战友”中,舞台左右两边用灯光划分为不同的时空,主角在两个光圈内来回穿梭,仿佛游走于两个世界中,强烈的对比更加表现出主人公纠结万分的情绪。
 
  (四)时代精神传递不屈信念
 
  1.不畏艰险的民族之魂
 
  舞剧《天路》演员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张力,源于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表现和深情礼赞,并有着时代特征。编导王舸通过对舞蹈的精心编排,让现代观众与藏族文化得以充分对话,弘扬了民族文化。
 
  舞剧《天路》紧紧地抓住汉藏民族之间的情谊,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骨肉亲情的母子情,亲如一家的兄妹之情,以及军民之间的情谊,既彰显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向观众们展现了强烈的理想信念和史诗般的时代气息,又塑造了一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献身的英雄群像。
 
  2.感人肺腑的时代之情
 
  舞剧《天路》根据青藏铁路的实际情况而改编,是一部三代铁道人在青藏铁路勘测、科研、建设的动人故事,展示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天路》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民族舞剧,它是一部回顾历史的作品,但又不局限于回顾,而是对历史的再现。这些逝去的时光,已经成为永远屹立在心中的山峰,是对勇敢无畏的生命的崇高敬意。
 
  四、结语
 
  民族舞剧《天路》从多种层面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整个舞段形式多样,结构紧凑,呈现了中国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拼搏奋进,也是对当下现实题材舞剧的一种有益探索与实践。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8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