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产业是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升,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辽宁拥有较好的数字基础设施与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初步探索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实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辽宁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数字文化产业基础良好
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是一个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丰富的文化基础是数字文化产业的灵魂,数字经济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从文化产业来看,辽宁有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截至2022年末,辽宁省拥有文化馆、艺术馆123个,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143个。有线电视用户500.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84.1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5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48%。全年出版报纸50种,出版量4.3亿张;期刊313种,出版量0.6亿份;图书1.1万种,出版量1.6亿册。就数字经济而言,辽宁很多传统文化企业相继开展数字业务,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2020年以后,辽宁省先后颁布《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辽宁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若干措施》《辽宁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意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辽宁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全国排名第11位。2022年,辽宁开通5G基站达到6.7万个,培育了5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0%。
(二)数字文化产业分布广泛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5G等基础建设密切相关。辽宁数字文化产业分为产业园区与非产业园区,产业园区主要聚集数字文化企业,分布相对广泛。自2021年,辽宁各市纷纷建立文化产业园。沈阳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链,大力发展数字传媒、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业态,重点推进五里河数字视听产业园、沈阳VR文创产业园建设。大连已经建成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近30处,入驻企业超过2000家,总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大连金普新区作为数字经济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成立“大连数谷”,打造国内领先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标杆区域。鞍山岫岩实现“玉石+”模式,建立鞍山岫岩玉文化产业园,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中国玉石文化产业标杆。锦州数字城加快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是锦州拥抱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数字锦州建设的重大突破。盘锦数字经济产业园以数字平台为载体,推动数字经济新兴企业成长,重点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品牌企业,兴隆台区以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优质企业,新发地农副产品智慧物流园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北斗时空智能小镇。非产业园区模式主要是写字楼模式。此类模式也会吸引部分数字文化企业以及相关企业入驻,如大连设计城、沈阳数字动漫大厦等。
(三)吸引数字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文化产业人才属于综合性、创造型人才,很难用单一属性加以界定。辽宁省落实“兴辽英才计划”,支持引进数字经济人才,重点选拔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的优秀人才。对引进的数字经济急需紧缺人才,直接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中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采取兼职创新、参与项目合作等形式,到数字经济企业开展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等活动。针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辽宁省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能培训,结合国家编制数字技能职业培训包工作,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增加数字技能培训内容,将数字技能通用素质培养纳入技工院校公共课范畴。辽宁省各市也在2023年积极举办数字文化人才交流活动,增强文化企业对数字人才的吸引。比如,沈阳先后举办了“沈阳C才节”和“2023数字人才系列活动”,围绕促进数字人才发展,邀请驻沈高校代表、数字化领域专家及企业代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大连甘井子数字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以“数字+文化”为主题,通过行业经验分享和资源政策推介,实现数字、文化、人才的互动与赋能。
(四)搭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党的二*大提出加快形成国家文化专网、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辽宁省为实施好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立体覆盖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开始强化文化产业数字平台建设。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直播、短视频等应用平台都是文化产业升级阵地,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云演绎、云旅游等也都离不开数字平台的建设。“大连文化云”平台自2019年末上线发布以来,为大连市推进文化资源、文化活动、艺术鉴赏、非遗传承、交流沟通等做出突出贡献。鞍山文旅电子书于2023年4月正式发布,该电子书在经营模式、盈利模式、产业链生态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实现了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2023年6月,沈阳乐享大东文商旅数字化平台上线,为消费者提供了新场景,拓展了新体验。
二、辽宁数字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2020—2023年,辽宁省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企业数量年均增长5.6%,企业营业数年均增长6.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全国排名连续提升三位,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尽管如此,辽宁省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
数字文化产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有大量的产业资金和较高水平的数字技术作为支撑。目前,辽宁数字文化产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其他城市相对较弱。2022年2月,辽宁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发挥沈阳、大连“双核”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体现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注重分工合作,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各地区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发展局面。实际上,数字文化产业包含很多子产业,辽宁省各城市之间可以开展协助,从而形成产业同频共振,这一点可以借鉴浙江模式。杭州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形成扩散辐射,带动周边文化产业发展。杭州的动漫产业具有一定优势,依托杭州软件业的发达和高新科技产业基础,建构数字娱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文化产业核心圈层,建成浙江文化产业高地。与此相配套,发展亚洲包装中心、萧山江东和余杭仓前高教功能区,扶持发展富阳、桐庐等特色文化产业制造区块,以形成数字娱乐产品集体验、竞技、批发、消费、应用为一体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圈。
(二)传统文化资源缺少数字技术支撑
辽宁省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大省,将辽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有利于为辽宁的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辽宁省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鸭绿江断桥等虽然受到游客的关注,但尚未达到一定热度。探究原因,辽宁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主体开发的文化项目缺少数字化技术支撑。互联网时代仅依靠文化资源本身的历史内容已不能很好地吸引大众,洛阳市的经验可作为参考。2023年,火爆出圈的“洛阳汉服”使洛阳文化旅游市场热度大幅提升。携程等数据平台显示,洛阳2023年以来线上下单游客人次,总消费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22%、132%。洛阳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移动端传播,为推动博物馆、遗址保护等传统文化资源传承找到流量密码。通过互联网推出的线上下单、线下打卡、积分兑换、通关认证等新玩法,增强对大量消费者到洛阳体验沉浸式旅游的吸引力。同时,洛阳通过内容高频曝光的方式,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新媒体,不断“引流”“圈粉”,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新媒体营销效果,打造一个又一个网络传播热点,真正实现了线上传播与线下变现。
(三)数字文化一体化平台有待完善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进一步打造一体化、智能化文化产业平台,是提高辽宁省数字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目前,辽宁省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并不完善,一定程度造成了文化信息碎片化,不利于文化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流,也不利于文化产业数字化运营与管理。这方面,湖南省的做法值得学习。“十四五”时期,湖南省建成全省一盘棋的智慧文化大数据平台,实时更新文化动态,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智慧发展。辽宁应建立全省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和各市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并实现各市与省级平台的对接。一方面,实现文化产业大数据挖掘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引导并支持各类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乡村、电子商务、数字旅游等文化产业平台建设,以有效提升辽宁省数字文化产业综合服务水平。
(四)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在高等院校的文化产业、计算机、新媒体、艺术学等专业进行培养。数据显示,2023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约为37万人,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有的选择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创业。在各类高校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较为普遍,但受相关条件限制,文化产业、艺术学、新媒体专业则较为缺少,这将导致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不足。因此,要在引育人才上下功夫,进一步夯实全面振兴人才基础。第一,统筹全省力量,依托高校,引进高水平大学文化产业人才来辽、回辽就业、创业,兑现政策支持;第二,可以利用“手拉手”遴选一些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并通过师承、亲友、校友、同乡、合作伙伴等方式,联系人才和招揽人才;第三,突出沈阳和大连的“双核”引领作用,建设沈阳和大连的吸引数字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平台,加快“双核”人才集聚,以形成区域联动,进而开展与其他各市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协作。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