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舞蹈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全球范围内涌现了一批批令人瞩目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术上追求精湛,更在创意与表达方面不断探索新的边界。这一趋势的背后,是观众审美水平的显著提升与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他们对舞蹈艺术的期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与题材,而是渴望看到更多富有创新性和深度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舞蹈编导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冲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意味着编导们需要跳出舒适区,敢于冒险与创新。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技法与手段,力求在舞蹈语言中融入更多现当代元素,这种尝试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更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包括音乐选择、舞台设计、灯光音效、道具选择等各个环节,力求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与深刻的情感共鸣。
舞蹈《守望》就是打破了原有模式的一部作品,它是由著名编导高成名编创,舞者王迪表演的一部男子独舞作品。该作品以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在舞台上呈现,突破了原有舞蹈艺术的限定,舞蹈语汇在灯光、音乐、演员服饰的加持下,焕然一新。文章将以苏珊·桑塔格《沉默的美学》为指引,剖析作品《守望》的内在与外在表达,运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作品。
一、相关概念
在《沉默的美学》一书中,苏珊·桑塔格运用14篇散文探讨了艺术、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她希望读者可以克服注意力的分散而回归到关注艺术本身,希望人们不要摒弃事物的固有属性,去探索事物最真实的样子。
(一)“反对阐释”
《沉默的美学》这本书中,苏珊·桑塔格并没有直接反对阐释美学,而是提出了一种对美学和文学批评的挑战和反思。她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可能性,这与传统的“阐释”美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拿艺术模仿论来说,我们应当关注艺术本身还是既定的艺术作品?所谓艺术作品就是其内容?谈到艺术,似乎就与阐释少不了关系。但桑塔格在书中主张审美体验是个体的、主观的,并不应被限制在某种统一的、权威的阐释之中。《反对“阐释”》中有这样一句话,“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人们不应该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被已经定义的事物所笼罩,而是应该重新解读,发现事物多种多样的属性。此外,桑塔格也对文学批评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她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应该依赖于某种权威性的批评范式。
(二)“新感受力”美学
“感受力几乎是难以言喻的,但并非完全不能言喻。任何一种可以被塞进某种体系框架中或可以被粗糙的验证工具加以操控的感受力,都根本不再是一种感受力。它已僵化成一种思想……”所以说,感受力并不是僵化的,也不是受控制的,并不是已有思维的一种模式,与理性相对,感受力应该是感性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感悟力。新感受力并不是在一个艺术作品上加入自己新的感受,给予一个新的定义,应该是对艺术作品产生的一种直接感受,直接地去理解艺术作品的本质内涵。她指出,新感受力主要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事物的重新审视和重新理解,这种感知方式更加注重直觉、感觉和情感。在艺术和文学领域,新感受力美学体现为艺术家和作家通过新的表现方式来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学形式。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出新的感知和体验,激发观众对世界的新思考和新理解。
(三)“沉默”美学
在前期概念的基础上,桑塔格总结出“沉默”美学。在《沉默的美学》一文中,桑塔格阐述了艺术的概念,并举出维特根斯坦、杜尚的例子来引出“沉默”一词。艺术家运用一种观众听不见的言说来创造艺术,凯奇的《4分33秒》就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在有周边事物发出声响后,他补充道:“人一旦真正开始倾听,就不可能再有思想。”艺术家们减少了冗杂的装饰、华丽的包装,通过“沉默”的方式来冲破过多的阐释,让观众自我感知,在空白中看到其中的艺术特性。“沉默”存在矛盾性,桑塔格的沉默并不是完全无声,而是通过简化内容,表达不用言说的艺术内涵。沉默在某些情况下比言语更为强大,因为它不受语言局限,能够触及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桑塔格认为,沉默可以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一种超越语言的美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二、舞者自身的“冲破”与“束缚”—舞蹈情感的表达
《守望》的表演者想展现人体最自然原始的状态,让观众明显地看到其肌肉收缩、肢体舒展等运动轨迹,达到一种视觉效果。作品没有道具,没有文字,没有舞美,没有过度地进行人物塑造和氛围衬托,把思考留给观众,利用最简单的肢体表达让观众感受良好的审美体验。
回顾整个作品,在长达5分半的时间里,舞者的双脚是被限制的、没有移动过的,下半身基本是被“束缚”的状态。而舞者的上半身,需要运用手臂、头部、腰部等关节做出一些幅度大的动作,是鲜活的、渴望的、富有激情的。由于固定了双脚,舞者很难做出转变方向以及大幅度的动作,只能运用一些小关节的动作节奏变化,来完成其内心情感的演绎。随着音乐的起伏,上半身的动作逐渐放大—缩小—放大,动作力度也在不断变化,节奏也在变快—变慢—变快,舞者通过不移动双脚的站立、蹲下,来展现一种想要冲破固定空间的内心。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一名舞者,且没有舞台空间的流动,好像周围是束缚他的牢笼,而他想要自由、渴望自由。
舞者一直以面冲两点的方向对着观众,视线所扫视到的只有周围一圈的四分之三,似乎背后总有一股力量在控制着他、束缚着他。他的视线也基本看向两点方向,眼神之中透露着守望。而编导巧妙地运用两点方向的固定站位,让舞者的肌肉以最好的角度和状态呈现给观众,并且斜对角的动作也会给人带来冲击力,让观众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到舞者的内心情感与动作表达。
三、舞台空间与舞者之间的关系—环境氛围的营造
舞台没有华丽的灯光修饰,仅仅运用一束光圈打在舞者身上,利用暖—冷—暖的色调,营造了人物的内心环境及外部空间的环境变化,充分体现了舞者情感从平静到激动到无助的波澜起伏。舞蹈的开始,观众看不到舞者,只有一束光,营造了一种神秘感,让观众产生一些未知的恐惧。直到一名舞者跌倒至光圈内,像是被一股力量推了一下,将观众的思绪拉回,专注于舞者。仔细观看光圈与舞者的关系,观众会看到光圈内还有舞者的影子,影子还是双重的,似乎就是舞者内心的映射,也许是舞者内心中有几种观念在打架,复杂的心理环境。让观众产生疑问:是舞者本身在守望,还是舞者内心在守望?
四、音乐的铺垫—情感的基础
该作品的背景音乐使用的是Classical Artists的《即兴曲》,这是一首古典音乐。即兴曲通常采用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及变奏曲式等规范化的形式,且大多为钢琴独奏曲。在《守望》中,音乐的三段情绪与灯光的三次变色一致。
第一段:舞者刚跌入光圈时的害怕,与第一声音乐的开头相符,动作的力度和音乐的音量成正比,让作品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了高潮。钢琴声音的导入,随着舞者手指越来越激烈的弹动,让观众从开始就抓住了“不疯魔不成活”的情感基调。
第二段:音乐慢慢缓和,节奏也逐渐变慢,此时舞者激烈的弹动和抖动的动作慢慢消失,开始出现长线条和延展抻拉的动作,让整个舞台氛围缓和了下来。观众也开始放松紧绷的头脑,感受舞者细腻的情感表达。这段音乐的钢琴余音也非常长,舞者随着余音变换柔软的肢体,在此作品中更换了不同质感,为作品升华了一个层次。
第三段:音乐节奏又开始变快,舞者的肢体比第一段更加激烈,没有一秒是停歇的,但在这么多的动作中,却不显得脏乱。随着音乐的起伏,突然的抽搐,突然的沉思,突然的静止,让观众的内心也五味杂陈。音乐所铺垫的情感是凄凉的或是激动的,当舞者跳动时,听觉与视觉的联动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五、具体形态的意义—舞蹈语汇的体现
(一)手势
在舞蹈中有出现鼓掌的动作,从中空间到高空间再到底空间,并且从七点到五点方向,暗示着希望从无到有再到无,以及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在舞者下蹲时,会看到他的手指一直在交替弹嘴唇,并且是在其他部位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把焦点给向手指,能体会到他思考时的焦灼和慌乱。
舞蹈中出现食指指向远方的动作,点明了“守望”这一主题,往远处看守,向远处瞭望,远处的希望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是模糊的还是具体的,观众应该看向哪个方向,都是靠舞者的指向引出的思考。
这些舞蹈动作,都是常见的日常生活动作,编导并没有进行多余的阐释,运用夸大的肢体表达,而是利用小焦点的形式来说明内容。内容也不是具体的,观众对一个动作可以有多重解读,用最直观的感受来看待整部作品。
(二)传导
在音乐高涨的时候,他的脊柱带动着整个身体都在颤抖,幅度越来越大,是一种对冲破束缚的无声的言说。手指从脚开始弹奏,顺着身体弹奏到头顶,再从头顶到脚,手指弹动的张力加上肢体动作的幅度加大,这些动作语汇无声地言说了一种挣扎、痛苦。虽然这段动作只发生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但是能让观众感受到周围充斥着越来越渴望和越来越激动的气泡。
六、结语
守望,是向远处看守,向远处眺望,是一种无声的沉默。《守望》这一作品,从动作、灯光、音乐、空间环境等方面,通过“沉默”来言说,摆脱了传统舞蹈作品的动态感,利用一些相对静止和无声的画面简化复杂的内容,传达最真挚简单的情感,无声胜有声。作品没有道具的叠加和故事情节的复杂化,而是利用最直接的阐释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总之,舞蹈作品离不开空间关系,离不开舞蹈系统的表达,更离不开美学体系表现的内涵。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