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脱口秀节目《康熙来了》中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30 14:29: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在闽台地区,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一种普遍现象,它频频出现在双语或多语社区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基于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视角,以脱口秀节目《康熙来了》中出现的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为语料的研究表明,在脱口秀节目中所使用的语码转换能够满足节目传播本地风俗文化、避免消极场面、取悦观众的需求。
 
  语码转换指在同一话语内语言并置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或次系统,从广义上讲,语码转换是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成分的并置。本文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某一会话内(包括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层面)出现两种及以上不同语码交替使用的情况,并将中文里的语码转换与英文code-switching加以对应。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一直是语言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陈伟红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视角出发,探讨现实会话中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的顺应过程及实现功能,指出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综合考虑闽南话与普通话语言因素、社会文化和心理语境变量的基础上选择的语用策略。这里将目光投向普通话—闽南语间的语码转换,探究其出现在电视节目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使用情况与使用动机。
 
  维索尔伦从语用论角度出发,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在不同意识水平上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码转换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交际目的。他于1999年提出语言顺应理论,指出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维索尔伦语用论角度下的语码转换研究更具动态性和全面性,能够有效解释转换背后的动机。
 
  从1661年到1895年,移居台湾地区的民众主要来自福建省和广东省,台湾地区使用语言的发展,也顺应了两*关系发展的历史潮流。随着普通话政策的推行,普通话渐渐演变为主体语言,台湾闽南语则被视为白话,即方言。
 
  脱口秀节目《康熙来了》于2004年1月5日首播,2016年1月14日停播,去除片头片尾及穿插广告,每集时长稳定在45分钟左右。节目有蔡康永、徐熙娣(以下小s)及中期加入的助理主持陈汉典等三位主持人,每期节目的嘉宾基本均为台湾地区艺人,节目遵循以普通话为主,闽南语及英语为辅的谈话模式。
 
  在《康熙来了》2004年—2016年共13年的节目中,每年抽选20期,对其中的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进行记录,整理为文本并统计后,依据语言顺应理论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类与分析。除语码转换当中出现的闽南语以外,演唱整首闽南语歌曲,播放闽南语影视等节目场面也会出现闽南语,而这并不隶属于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的范畴。此外台湾口音普通话并不属于台湾闽南语方言范围,故也排除在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的范畴外。
 
  经统计,260期抽选期数中,共129期出现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总计出现359处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其中,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出现次数最多,为289次;顺应社会规约的语码转换次数次之,为42次;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数量最少,为28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
 
  由表1可知,首先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占到全体的80.5%,为最多。结合节目情况考虑,《康熙来了》是一档台湾地区的脱口秀节目,节目当中的很多话题亦会涉及台湾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以及社会文化。此时用台湾闽南语则更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含意,避免由于语言转换而可能造成的误解。其次顺应社会规约的语码转换占到全体的11.7%,这一数据与普通话和闽南语间的关系有很大关联。闽南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在闽台地区的使用频率很高。当交际者需要表达有违或是超出社会规约的话语时,无论是使用普通话还是使用闽南语都不算是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实际在收集数据及统计的过程中,交际者会更多使用中英语码转换来实现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最后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占到7.8%,《康熙来了》是一档以访谈嘉宾和嘉宾互动为主的节目,讨论话题新奇大胆,力图愉悦嘉宾和观众,追求极高的节目效果。为此主持人和嘉宾都会试图利用语言实现追求幽默氛围,营造活泼的谈话环境,彰显自身身份标志等目标,此时就很容易出现顺应交际者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
 
  《康熙来了》中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的顺应。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选择的过程隐藏的是语言交际者的目的和动机,体现的是交际者运用语言的策略。在语言使用当中出现的语码转换,是基于交际者对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而产生的。
 
  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语言现实指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如其中涉及的语言规约和语义特征。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典型的基于顺应语言现实而产生的语码转换的例子。
 
  例1,蔡康永:汉典你会hai(煮)这个字吗陈汉典:我会啊,hai(煮),我会hai(煮)
 
  小s:所以煮面是chu si(煮面)哦
 
  陈汉典:不是,chu si(煮面)就另外讲,chu si(煮面)啦,chu si(煮面);但是hai sui(煮水)就是,水就是用hai(煮),把水滚开的意思是不是
 
  小s:就是只用在水就对了
 
  陈汉典:只用在水,hai(煮)
 
  在这个片段当中,节目中的众人讨论到如何用闽南语说“煮水”这个词,由此引发了这场对话。主持人询问助理主持陈汉典是否会用闽南语说这个词,为了证明自己知晓这一说法,陈汉典立刻使用闽南语来说明“煮水”和“煮面”的区别,体现出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此外,闽南语中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俗语,这些俗语亦多样地展现出当地风俗人情。
 
  例2,蔡康永:我喊1,2,3,我们把牌子撕下来咯。我的是两百万,你的是多少
 
  阿雅:我的是一千
 
  junior:我就说嘛
 
  蔡康永:男生竟然扳回一城,恭喜男生队获胜,咸鱼翻身啊
 
  阿雅:恭喜
 
  仅雯:这叫做soe lang ia be to(衰人赢尾道)
 
  此对话的背景是男生女生分为两队猜测主持人所持各项物品的价格,在前几次的猜测中,男生队均落于下风,但在最后一次猜测中获胜。对此情景,嘉宾仅雯以闽南语“衰人赢尾道”来形容,意为运气不好的人会在事情尾端获利。这种闽南俗语的丰富内涵是标准语所不能代替的,体现出交际者此刻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顺应社会规约的语码转换。作为在社会中生存的人,语言和行为都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和限制。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考虑到某种特定社会文化习俗或规约的限制,会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这就是语码转换顺应社会规则的表现。
 
  例3,小s:可是万一你演的是坏人,那个路人会不会太投入
 
  楼庭岑:会啊,常常有人就会看到说hit e phai lu lang(那个坏女人)这样
 
  楼庭岑:然后有人就会去我的粉丝团留言,就说你怎么这么讨厌,然后没大没小,不要让我看到,见一次打一次

\
 
  不管是在以标准普通话还是以台湾闽南语为主体语言的环境中,说一位女性“那个坏女人”都是一种相对负面的评价。但是在台湾地区这样一个以标准普通话为主体语言的环境中,作为非主体语言的闽南语所负载的情感成分相对于普通话较少,无论是故事中真实存在的路人还是说话人楼庭岑,都还是选择用闽南语对负面语言进行委婉陈述,以避免直接造成不雅或尴尬的局面,体现出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不仅是避免直白、不雅、尴尬等情况,社会规约还包括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所特有的规则。当一种行为明显触犯到社会规则时,交际者也会使用语码转换来试图遮掩:
 
  例4,林美照:我是哥哥们的挡箭牌
 
  蔡康永:就是说哥哥们出去玩的时候,你要假装你陪他们出去吗
 
  林美照:不是。哥哥如果今天有妹妹来,可是嫂子怎么办?这时候就是我的工作了,他们在台上都会跟我说:teng chit loh ioh goa lau po khi kong ke ou(等一下约我老婆去逛街哦)
 
  蔡康永:带她快点去逛街林美照:对
 
  蔡康永:所以你要负责
 
  林美照:我要负责带嫂子
 
  在节目片段嘉宾林美照所陈述的事件中,说话人的行为明显违背了社会规约,说话人选择以闽南语同林美照进行交谈,避免明确交谈可能带来的负面消极后果,这种语码转换就体现了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心理世界指交际双方的性格、情感、信念、动机及意图等心理因素。在交际过程中,心理因素会在许多方面影响对语言的使用。而在娱乐节目中,顺应心理动机使用语码转换达到取悦观众,烘托幽默氛围等情况也十分常见。
 
  例5,小s:可是当时怎么会有一个以千金小卷……
 
  蔡康永:千金小姐。sia-lang phai(谁坏)嘉宾:你现在在说什么
 
  小s:goa bo chai to(我不知道)
 
  在这个片段当中,主持人小s将“千金小姐”
 
  误读作“千金小卷”,为此主持人蔡康永就使用闽南语对其进行调侃,同时这也是一种维护他人面子的行为。如果用普通话来进行调侃并不见得委婉,使用闽南语则能够有效减少语言中的负面含义。调节现场气氛,是一种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制造幽默是sc顺应心理动机的又一个典型表现,也是一种主动顺应,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特定的具体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交际策略。
 
  例6,小s:你听不懂啊,你听你听得懂(我说话)吗
 
  猪哥亮:Thia bo kau si lang tau am kong chiah e thia bo kau(听不到是人家暗杠才会听不到)
 
  陈汉典:现在是在讲赌博术语
 
  蔡康永:你知道他在讲什么吗,他说听不到牌是别人暗杠,你才听不到牌
 
  嘉宾猪哥亮是台湾地区著名的喜剧艺人,在这个节目片段当中,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利用闽南语独特的表达对其进行回答,有意识地制造出一种幽默效果,此时语码转换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从顺应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的分类符合电视节目特殊情况,更能够反映出电视节目对不同动机所产生语码转换的需求。此外,通过综艺节目中出现的普通话—闽南语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亦体现了闽南语作为一门被广泛使用的方言在闽台地区的活跃性与持久生命力。
 
  在调查分析中,本文仅涉及语码转换的顺应性这一变量。实际上在语料收集与文本作成的过程中,笔者还注意到普通话—闽南语语码转换在转换结构、转换方向、交际者性别要素上的变化。语码转换在这几个变量上呈现怎样的数量关系模式?这种数量模式后面的社会动因是什么?亦是未来值得拓展的课题。
 
  注释:
 
  下列例子当中出现的闽南语采用标准罗马音标注法并带有下划线,括号内为实际含义。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956.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