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的形成,是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的浓缩,它经历了全盟上下团结一致、努力工作、长年坚持的奋斗历程。从中看到“北疆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中华文化在文献资料中的一脉相承。文献资料展示了“北疆文化”中红色文化的突出优势、深刻内涵以及独特气质,充分证明了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关系、逻辑关系。文献资料从多角度记录并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其思想内涵源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全方位展示了兴安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目前,本文提出了一个需要总结、研究、保护、利用、传承的价值体系。
核心认同价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却统一的民族实体由来已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一个民族的历史是特别纯粹的”。56个民族在几千年各个时代发展与进步中,你来我往,我走你留,经过交往、杂居、交流和交融,以及战争、掠夺、吞并、分裂和消亡等历史的反复演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却又各具特质的多元统一体。譬如蒙汉服饰的相互影响,蒙古袍经历了从繁复到简单,从沉重到轻便,从宽大到窄小,从长袍到短袍的转变。如迁入内蒙古地区的汉族学会骑马、驭勒勒车,穿短蒙古袍、马靴,马褂、坎肩的多了起来。当地蒙古族人也开始穿戴汉族样式服装,展现了当地蒙古族人和内地汉民在穿戴服饰方面趋近的特征。从居所到饮食,从节日到礼俗等社会文化都产生变迁。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洮儿河畔盛放民族团结花——乌兰浩特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民族团结沃土山花朵朵争艳》《民族团结书写红城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共同暖心致富”》从历史到今天,从单元讲述到全面阐释,从区域特点到时代特征,和风细雨、娓娓道来,讲清楚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的事实道理。从而使全盟各民族树立起“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深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
保护传承价值。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不仅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兴安盟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光荣传统历史,也充分证明了民族地区更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事实与道理。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承载着中国共*党人一直奉行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念,记录了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工作部署;记录了兴安盟民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工作,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所作出的成就;形成了兴安盟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特点和模式,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以及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
兴安盟的《兴安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战略研究》《兴安盟“民族团结模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3年)》,以及《盟委统战部“14466”体制机制》是比较典型的关于民族工作部署和模式。兴安盟两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2022年11月,国家民委又将兴安盟纳入全国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创建试点。充分说明兴安盟民族工作已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特色和模式,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有着比较科学、创新、可供操作性的方式方法,可以成为其他民族地区民族工作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对于这些从实践中来、从工作中产生的成功经验有很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下一步既需要集中梳理、归类归档,更需要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理论研究价值。兴安盟在贯彻落实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提出了全新的理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随着具体工作的部署和推进,一批理论成果、创新机制脱颖而出。如由中共兴安盟委、自治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共同研究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内蒙古赢得并长期努力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研究》一文中,重点研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梳理“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由来,回顾内蒙古各族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历史脉络,深刻阐释了“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其他理论性文章《公共管理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如何运用融媒体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等,在这些理论成果中包含了当代历史学、逻辑学、民族学、党史学、档案学、社会学、政治学多种学科的应用,推动多学科的纵向横向交叉与发展,也推动了研究成果的转化。
兴安盟在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产生了一批研究性文章,其本身对全面落实推进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如《盟委统战部“14466”体制机制》的“14466”工作体系,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突破,围绕构建“把牢一条主线、建设四个平台、健全四项机制、打造六支队伍,实施六大工程”,着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如《高站位布局推进,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纲”,举乌市全市之力,健全机制、丰富载体、精准施力,强化基础工作,开创了民族和睦、群众和乐、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强力推进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如《共创建凝聚合力,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政治任务纳入乌市政府议事日程;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政治引领。这些创新机制和体制的形成,为民族学和档案学的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丰富民族学、档案学的内涵提供多元素材。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文献资料的产生,以其特有的新时代文化符号,对当代新闻学、逻辑学、民族学、党史学、档案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具有特别的意义,尤其文献资料对当代新闻学、政治学、档案学提出了新课题,为当代新闻学、档案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构建,推动我国多学科的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文化传播价值。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是“北疆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北疆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资料内核分析,它具备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五个认同”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五观”要素。系统地展示了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团结、互助、礼义、孝悌、友爱等中华美德。
在《一针一线绣出民族团结之花》一文中,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白晶莹。她通过带领群众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改变了农村牧区依赖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团结、互助,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事迹。如《扶贫车间忙,民族情谊深》“扶贫车间聘请了辽宁省海城市王虎老师对工人进行培训,扶贫车间组织嘎查村民到车间务工,给予技术培训指导,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按生产数量回购产品。蒙古族村民其其格就是其中之一。经过培训后,她学会了使用新的机器设备,效率更高,一个月能赚3000元”。资料充分展现了各民族在共同的村落里生产生活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当代事实。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一直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神财富,也是党的民族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的历史见证。作为民族团结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具备了创新性和传播性。两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首批纳入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创建试点,其文化业态和创新做法有传播价值和示范意义。
实践创新价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文献资料的保护、创新、实践、开发、利用是民族团结推进工作的基础性措施。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由于其完整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指导、实践、创新、开发和利用价值。兴安盟文献资料既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性模板,又是具有特质的文化资源。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研究,厘清其文化内涵、规律、特点,以及实践与创新的内在关系。为其他民族地区的工作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模板。
丰富、厚实的文献资料需要长年积累、点滴积累,非一朝一夕得以成就。兴安盟1000余份文献资料是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宝贵财富。每一份政策制定和计划落实是上到盟委、行署,下到社区、嘎查,是从盟委书记、盟长,到嘎查书记、社区主任,再到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生动实践和创新得来的硕果。
如《盟委统战部“14466”体制机制》的“14466”工作体系,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突破,围绕构建“把牢一条主线、建设四个平台、健全四项机制、打造六支队伍,实施六大工程”,在全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具有创新和引导意义。
可以说,如果没有盟委统战部几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就不可能有可操作很强的体制机制创新。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征程中作为一种实践和创新的新型平台,它不仅仅是文献资料,更是灿烂的文化,饱含了兴安盟广大干部群众的实践背景和创新思维、思想结晶和精神风貌。它不仅仅为兴安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兴安盟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是各族人民智慧和思想的结晶。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播好、运用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文献资料,统筹保护措施,科学开发利用,统筹使用规划、统筹传播途径、统筹研究力量。通过文献资料重温新时代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伟大实践、伟大成就,重温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重温党与各族人民心心相印、与各族人民同甘共苦、与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切感受“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我们要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平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交流窗口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懈努力。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