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洮岷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沟通联络感情的方式方法有所改变,使用“民歌”来传递感情、记录生活的方式渐渐远去,西北“民歌”中典型的“洮岷花儿”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活跃度的调查以及对一些书籍的查阅,主要从“洮岷花儿”的实际调查总结、其命名来源及意义变迁来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脉络;以期让更多人对洮岷花儿有所了解,使洮岷花儿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洮岷花儿,发展,章法
花儿是中国西北九个民族中传承的民间文艺代表作。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花儿经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北花儿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体现。洮岷花儿主要起源于羌族、氐族,但随着民族的分裂变迁,现存的“洮岷花儿”主要由回汉两个民族演唱,也有少数藏族人民进行演唱。洮岷花儿和歌唱它的人民互相倾诉着,歌声中直接表达了他们的气魄和性格特征,也诉说着他们的情感变化,所以对“洮岷花儿”的调查和总结是研究其起源及意义变迁的重点。
一、民歌“花儿”的基本概述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达思想情感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反复创作、提炼修改、再创作而形成的。民歌的语言简单明了,形象生动鲜明,一般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它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以及特有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花儿”的基本概念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西北农村的一种口头传承的民歌。原指自然界中美丽的花朵,后来又以花喻人,以花寓情,是情窦初开的男女互诉爱慕之情的媒介,所以“花儿”又叫“少年”,是西北人民表达爱情的一种民歌形式。“花儿”生动而全面地反映西北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是展现西北风土人情的一幅完美画卷。“花儿”的主要流行区域不仅有甘肃,也包括青海,宁夏,新疆的四十多个市县,在它的流行区域内、汉、回、东乡、保安、撒哈拉、裕固和藏几个民族也都共同喜爱,他们会用汉语进行传唱。
(二)“洮岷花儿”的来源及命名
1、“洮岷花儿”的来源
杜亚雄先生认为:“洮岷花儿”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殖崇拜有关。武宇林提出洮岷“花儿”很可能源于古代羌族、藏族的祭山会,其理由是洮岷地区原为古羌族的居住地,这一带的汉族,在历史上和羌族、藏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加之祭山又是和唱“花儿”融为一体。因此“洮岷花儿”的来源还要从羌族论起。起初古羌人居住在陕、甘、青和四川、宁夏几个地区。后具考古学家夏濎根据临洮寺洼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火葬习俗,指出他与氐羌两族的习俗有关。自汉代起,氐羌两族开始分化,其标志为各自有了较固定的分布区和语言。氐族人分布在秦陇之西南,南近巴蜀,即今川、陕、甘接壤地带;羌人分布在秦陇之西北,北连匈奴,即今甘肃中部,西部和青海地区。此后虽有民族的征战造成的民族迁徙,但这两个民族的主要地理分布大体未变。氐族在魏晋时,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说汉语、穿汉服、习农耕、跟汉姓。他们不仅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而且在两晋间曾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氐人政权,特别是氐人在秦汉以来常居于此,直到北魏(506年)被灭。据史料记载,秦人曾大量移民陇西,也就是今洮岷一带,因而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为汉人和氐人。而氐汉人民共同杂居生活在这一地区,共同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唱歌也用汉语,因此,文化上互相影响,当然也会有继承、有舍弃、有发展、洮岷花儿正是舍弃了氐族舞的部分,继承和发展了歌唱的部分。由此看来,得出洮岷花儿源自古氐族的歌舞,后分裂歌唱部分所得来,是氐汉人们共同培养的艺术奇葩。但经过复杂的民族灭亡、迁徙、融合等等,现在演唱洮岷花儿的民族主要有当地的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回族人民也有少数歌唱洮岷花儿的。
2、洮岷花儿的命名
当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以“四言”“五言”“律诗”“绝句”等形式取名概括与精炼自己的生活时,西北一代劳动人民却以富有诗意与感染力的,“花儿”称呼自己的山歌。“洮岷花儿”的命名也很直观,是甘肃洮岷人民赋予流传在这一地区山歌的独有称呼,主要以流传地域的地理名称进行命名。“洮岷花儿”有两个分支,有流传在岷县西江、中寨的“两怜儿”和流传在岷县二郎山南路的“阿欧令”。然而大多数洮岷“花儿”都不是歌与名同时产生的,而是先有歌,后有名的,每一首都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用以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民俗民情,表达他们的愿望和心中所求,抒发青年男女对异性的爱慕之情。
二、“洮岷花儿”的研究价值及实地访谈
(一)研究现状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习读,随着时间的推进,学术界对“洮岷花儿”的关注度一直未曾减少,相较于2013—2018这5年,2019—2023年研究热度占比些许有些下降,占15年来的30%,这说明需再次对“洮岷花儿”进行调查和研究。根据已有研究得出两个支撑本课题的观点。首先,既有研究“洮岷花儿”的历史渊源,但对“洮岷花儿”根据历史演变的地理背景缺乏推理;其次,既有研究“洮岷花儿”的艺术特点,但未能将其代表作的谱例和曲式结构进行详细整理并分析。
(二)研究意义
“洮岷花儿”以其朴实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方式将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的记忆连缀起来,它的内容丰富具体,补充、还原了部分历史,为学者们研究民族民歌文化提供了参考。调查研究其历史渊源、地理背景、分析代表作品的演唱特点及其结构发展,使更多歌者和艺术创作者能够推及它,使更多人了解“花儿”,并通过花儿了解黄土高原上的“洮岷”人,提高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推动其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实地访谈及调查记录
1、实地访谈
2023年课题组到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进行走访,通过本地中学音乐教师王新娜的介绍,课题组访谈了5名民间了解并会歌唱“洮岷花儿”的歌者。此次采风得知“洮岷花儿”的分类、产生的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演唱地点等信息。根据当地的乡亲介绍,了解到古人所演唱的场合一般是祭祀或者庙会等;20年前是每逢端午和六月这一时间段,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在县、镇,还有一些较大的乡自建类似于“吟几摊”这样的小型演唱场所用于演唱“洮岷花儿”;当代演唱时间一般是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十七和六月初的花儿会,但演唱的地点依然会特定在附近的庙宇或者名山风景区的附近;但无论是古还是今,乡亲们都会根据场景的触景生情,在极短的时间内选择已有的曲调进行填词,也会即兴创作一首新的“花儿”。但此次采风的民间艺人年龄已均偏大;例如:60岁歌手崔元帅先生和45岁歌手马小刚先生,他们分别演唱了《二牡丹》和《缸盖缸》,通过课题组对其唱法的分析,其唱法为低音时以真声为主,高音时以假声为主,民间称为“苍音”和“尖音”的转换。
2、“洮岷花儿”形成的地理背景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前提因素之一。洮岷花儿的盛行区集中在河湟洮岷地区,这两地紧密相连;岷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西南方位,东南部与陇南相接壤,东北则与天水市毗邻,西北部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相连。在这里有着皑皑的雪山、滔滔的大河、平广的草原、陡峻的峡谷、高高的山梁、辽阔的长空。其中达板山、积石山、拉脊山、西倾山横亘其境;大通河、湟水、黄河、大夏河、洮河流经其地;从而形成高山、峡谷、丘陵、盆地等地形;其气候高寒温润,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这一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文化生活单调;所以,造就了性格热情似火、爽朗活泼的洮岷人民,而人民群众为了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就口口相传造就了具有特殊韵律的洮岷花儿,成为辉映西北高原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
3、“洮岷花儿”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有关这一带发掘的原始遗迹资料来看。洮岷地区,一贯为多民族居住地,秦代为白、马、氏、羌等族,属“西羌文化”。汉代羌人主要分布在秦陇之西北,即今甘肃中西部和青海地区,但他们的居住地为原藏族居住地,在洮河以东仍是汉族的居住地。在这个时期,中央王朝为巩固边防曾向这一带大量移民,因而这一地区的开发是羌汉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果。隋唐时期,这儿曾属隋的金城。宋代熙宁年间王韶开拓熙,把分崩离散的吐蕃各族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下。后来多民族王国西夏曾统治这片土地,但也以羌族为主体。明代的临洮府辖区几乎包括现今整个“花儿”的盛行区。综上所述,由于这一带一直以来属于多民族的聚居地,曾是铁骑突出、战争频繁的地区。由于这一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对洮岷地区的民歌影响非常之大,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种种不同的洮岷“花儿”。
三、洮岷花儿的发展的三个意义
(一)花儿的表层意义
“花儿”表现为字面原本的初始意思,则指自然界美丽鲜艳的花朵。春季气候渐暖万物复苏,这对于气候寒冷、冬季比较漫长的洮河一代人民来说是十分激动的。当象征春天的百花漫山遍野地绽放时,则展现了大地的生机勃勃,唤起了当地人民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洮岷花儿”中演唱了很多种类的花朵,既有人们熟悉的梅花、梅花、马兰花、梨花等在本地域成长的花朵,但花中之王牡丹出现的频率最多,因为牡丹的大气和繁华也是这一代人民所希望的。在调研中,课题组也前往了甘肃陇东的“中国香包节”,此节日所展示的各种不同样式的香包上都绣着鲜艳的花朵,以牡丹花居多。从西北人民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得出对花的喜爱。例如:房前屋后种花、服饰上绣花、建筑上雕花、房内和窗户上贴花、糕点上做花甚至红白喜事供花等等对花朵的喜爱,这样也就弥补了他们单调的生活。所以以花命名的歌名不仅自然而且好听,同时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自己生活的热爱。
(二)花儿的第二层意义
第二层意思则上升为以花喻人。在我国文学中以花喻人特别常见,例如:梅花喻人坚强、牡丹喻人富贵、兰花喻人高洁、荷花喻人清雅等等;而“花儿”中的花,如“山丹花、马莲花、豌豆花、牡丹花”等大多为常见的花卉,多用来指年轻美貌的女子。“洮岷花儿”中,牡丹用得最多最为突出;因为牡丹光彩照人,在西北人民的心中是“花中之王”。如:花儿中好不过红牡丹,人里头好不过少年。将“牡丹”与黄金时期的“青少年”相比,因为青少年充满了无穷的精力与幻想,所以“花儿”中常以各种不同的草木花卉比喻青年男女。这是以花命名发生的第一次移位,对应象征由花过渡到人,有了“隐喻”的意思。
(三)花儿的第三层意义
第三层意思则递进为“爱情”的象征。“花”字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种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古代的人虽然没有这种现代科学的深刻认识,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人已从大量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花能结果,且能大量繁殖。所以,过去人们也总把“花”字与爱情连在一起,如“采花”“花事”“缠花”“花案”等。其实可以在许多歌词里看出花儿有表示爱情的喻义,例如:
青苗地里的白牡丹,耀坏了过路的少年,阿哥是孔雀虚空里旋,尕妹是才开的牡丹。
由此看来,异性爱是花儿的核心内容。这是花由代表青年男女到爱情的第二位移位,这是一次实质性的,主题性的飞跃,最后上升为艺术形式—优美的民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然界的花朵—青年男女—男女爱情—山歌。也清楚地揭示出“花儿”称之为“情歌”的原因。以“花”字作山歌的名称,表现了西北高原人民富于诗意的创造力。
在世界的艺术资源宝库中,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流派都无一例外地带着民族的文化色彩。洮岷“花儿”流传千年,这朵艺术的奇葩与雄奇的自然环境相呼应,与经历多次民族纷争的洮岷人相互诉说着,它承载着这一方水土的来龙去脉,它是高原人民豪放、幽默、乐观气质的流露。本文略将其命名的渊源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稍加总结和叙述,并将其发展分为了三个层次,将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读,但也有很多浅显的地方有待日后再次深究,希望更多喜欢歌唱“花儿”的能推及它,使更多人能够了解“花儿”,并通过花儿了解黄土高原上的洮岷人,为其带去发展和更多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刘永红.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J].民族文学研究,2005,(04).
[2]杜亚雄.“洮岷花儿”与生殖崇拜[J].民间文学论坛,1997,(4).
[3]武宇林.“洮岷花儿”的现状与西北“花儿”的传承[J].宁夏社会科学,2006,(03).
[4]甄慧心.甘肃洮岷花儿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9,(11):82-84.
[5]郑飞.“洮岷花儿”的特点及发展状况[J].大众文艺,2014,(02):151.
[6]王军林.“洮岷花儿”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传承功能[J].文学期刊,2015,(01):111.
[7]王晓云.20世纪80年代以来洮岷“花儿”研究述论[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04):62-6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