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信息化视域下苏北大鼓的传承创新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30 14:37: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苏北大鼓通过数字控制技术、新的媒体形态、互联网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结合,实现了苏北大鼓传承、发展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的突破。根据本文的探究,得出三个主要结论:第一,推动苏北大鼓全面信息化是实现苏北大鼓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推广苏北大鼓信息化传承、发展势在必行。第三,推动“互联网+戏曲”的研究和规划应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本文中,“云保护、云存储、云共享、云传播”的理论和设计体系是实现苏北大鼓共同信息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开拓了“互联网+苏北大鼓”的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之路,提供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实例和参考,全面推动了中国戏剧文化的信息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戏曲,苏北大鼓,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
 
  苏北大鼓是艺术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珍贵的传承价值与艺术魅力。苏北大鼓起源于南宋,他已有八百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进程,苏北大鼓的传承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根据苏北大鼓地方的区域特征和传承发展特点,将苏北大鼓传承形式分为剧种、唱词内容、唱腔风格、表演形式等几大主要方面。苏北大鼓剧目的类型主要有传统戏、时事戏、现在新剧目,苏北大鼓以长篇书目为主,据统计,苏北大鼓的长篇传统书目有280多种,如:《上任第三天》《虞姬辞楚》等。苏北大鼓跟含灯大鼓、京韵大鼓、山东大鼓不同,它没有人为的修饰,一直保持原汁原味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演出风格、唱词、曲调,保留了最鲜活的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因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做好非遗苏北大鼓的保护、传承工作,积极进行苏北大鼓的传承和发展,才能为其注入持续的发展动力。
 
  2021年,苏北大鼓被国*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文化多元、媒体全息、娱乐多元、立体传播、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社会中,苏北大鼓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传统剧目内容陈旧,表演和传递也很单一,表现形式一直局限于传统思维而没有创新和突破,其受众范围小,与新媒体的传播之间存在着不可能越过的界线,这也成为制约苏北大鼓传承、发展的关键点。苏北大鼓的传播虽然可以在新媒体下以多种方式传播,但在数量和感知上并不等于被观众接受。也就是说,一方面,苏北大鼓爱好者正在老龄化,他们对媒体的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缺乏苏北大鼓专业人士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士的参与,苏北大鼓通过多媒体传达给观众的精华部分就会受损,给观众的体验就会变差。而且,由于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苏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已经无法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关注,这也让苏北大鼓逐渐枯萎和衰落。

\
 
  因此,要继承和发展苏北大鼓,就需要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苏北大鼓产业的共同努力下,把苏北大鼓信息化作为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来推进。制定苏北大鼓长远的发展计划:苏北大鼓传承的“云保护”、苏北大鼓传承的“云存储”、苏北大鼓传承的“云共享”、苏北大鼓传承的“云传播”数字化工程,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做好继承和发展苏北大鼓这一庞大的文化工程。
 
  一、苏北大鼓传承的“云保护”
 
  苏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渠道在信息社会演进中的运用,忽视了多重外部保护效应或注重传统的修复与维护。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在保护和传承苏北大鼓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数字化记录和存储苏北大鼓的优秀剧目、著名传承人、研究文献等,完善苏北大鼓的研究文献数据库。面对丰富的苏北大鼓资源,建立苏北大鼓数据库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最好路径,在开发数据库时,从事苏北大鼓的研究人员必须严谨科学,在保证苏北大鼓资源准确的情况下,结合IT专家,开发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优化能力的苏北大鼓资源数据库。
 
  苏北大鼓资源数字化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用户保证原则,充分满足网络用户的检索习惯;第二,科学性和实用性兼顾的原则,要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苏北大鼓资源数字记录建设中的介入发展和应用,并且充分考虑苏北大鼓未来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趋势。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在进行了科学的编目分类研究后,必须对苏北大鼓文化资料来源的数据框架结构进行全面的研究。
 
  戏曲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戏曲是民间社会的文化活动主体。中国传统戏曲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激起社会对苏北大鼓的认识和热情,就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以人们喜爱的形式、载体和言语系统进行普及。苏北大鼓的全面信息化记录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性工作。记录要分类、真实、系统、全面。
 
  二、苏北大鼓传承的“云存储”
 
  “云存储”是指云计算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扩展应用程序和服务。这是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实现戏曲文化无缝传承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支持,存在于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全过程。云存储,是一种在线的网络存储方式,将戏曲文化数据储存与众多虚拟服务器中,有数据上传到网络上时,会分布存储在这些虚拟服务器中,用户可以在网络中任何地方查看和下载应用程序,而无需考虑这些虚拟服务器的任何方式。云存储通常具有灾难备份效率高、可靠性高、恢复时间快的优点。苏北大鼓信息化存储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第一,目标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多端口进行苏北大鼓资源数据的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服务器进行储存;第二,客户端,用于完成用户的注册、登录以及数据的查看,并将注册数据发送到服务器进行储存;将这些数据发送到服务器进行审核发布;第三,所述服务器,用于进行资源需求数据的审核发布,资源需求信息的汇总推送,还用于身份的认证、权限的管理、数据的整理、储存和调用;内设:资源需求汇总模块,用于采集并汇总用户所提交的苏北大鼓资源需求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按其发送的客户端账户进行标记;资源需求推送模块,用于在资源需求汇总模块内有新的资源需求出现时,以站内信提醒的模式提醒各客户端进行资源需求信息的查看,直至新的资源需求得到解决;第四,注册信息数据库,用于进行注册信息的储存;第五,资源数据库,用于进行资源数据的储存;第六,需求数据库,用于进行资源需求信息的储存;第七,待定数据数据库,用于储存被清除的冗余内容和冲突内容,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该数据库内数据的复原、修订和清除操作。系统自带的数据整理功能,在实现苏北大鼓数据库实时更新的同时,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冲突;实现了资源数据和需求数据的整理和汇总,同时也实现了在权限内的苏北大鼓数据的共享;系统可覆盖传统pc,移动设备以及支持轻便手持设备现场信息迅速采集,以数字文件或者直播流的形式回传,提高了数据采集及发布效率;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建立自己的演唱空间,进行相关演唱数据的展示,个性化强。如,河北省已经建立了“石家庄民间文化艺术资料数据库”,推进对已经濒临消亡但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挖掘和保护传承,这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和借鉴。
 
  三、苏北大鼓传承的“云共享”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应用体验,释放未知数据的潜力,创造可持续和可扩展的应用价值是云共享平台应用的最终目标。苏北大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必须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苏北大鼓资源云共享平台具有覆盖面广、构建范围大、数据组成复杂等特点。构建统一的苏北大鼓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苏北大鼓资源的价值。建立云服务器网络共享服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首先,需要选择一家正规的云服务提供商,他们可以提供服务器共享服务,以满足需求。然后,需要选择一种云服务器,将服务器配置到云服务器上,以便可以方便地使用它。最后,采用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以确保苏北大鼓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注意实时收集社会各界个性化需求信息,满足需求。
 
  苏北大鼓资源“云共享”设计时要注意:首先要考虑他的综合性,我们要构建自下而上的苏北大鼓资源云平台,要充分考虑“云共享”运行、管理,并对整个平台进行有效维护,使设计完全满足系统连续稳定运行的要求,尽量避免一些小而关键的遗漏。其次,高可用性。苏北大鼓资源“云共享”平台建设首先要考虑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性,遵循需求驱动、应用导向的政策和规划,建立相应的子系统;系统应具备错误效率、应急响应和负载等几个方面,以确保通用平台的高可用性。然后是安全。为苏北大鼓资源搭建“云共享”平台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文化建设,安全设计必须是首要任务。整个设计阶段,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要考虑系统整体和局部的开放性。系统的所有组件必须符合设计的开放标准,以确保异构系统的联网和互操作性以及公共应用程序框架之间的平滑连接。
 
  四、苏北大鼓传承的“云传播”
 
  苏北大鼓的传统传承相对封闭、高成本、多环节。它已经不能适应今天信息社会的发展,想要释放苏北大鼓这种传统文化与信息社会碰撞的能量和生产力,就必须构建适应当前社会对苏北大鼓无缝传播和覆盖需求的苏北大鼓云传播体系。该云通信系统将承载并覆盖苏北大鼓信息化教学传承系统、苏北大鼓信息化网络通信系统和苏北大鼓个性化创新通信系统。苏北大鼓云综合通信系统将满足随时随地快速通信、综合通信、互动通信和观众参与的需求。
 
  苏北大鼓传承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就是运用信息化设备,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比如说投影机、电脑、交互式白板等在课堂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近*总*记在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他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而“互联网+苏北大鼓”正好印证了习**这一思想。要解决苏北大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苏北大鼓的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将苏北大鼓文化与使用最广泛的移动新媒体等应用相结合,才能将苏北大鼓赋予全新的气息,并将他发扬光大,从而吸引更多的苏北大鼓爱好者、苏北大鼓学习者、苏北大鼓研究者、苏北大鼓文化产业从业者等,让苏北大鼓从“小众”走向“大众”。
 
  第二,苏北大鼓传承的网络化传播。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开始,演职人员、观众老龄化、受众面少、传播方式低效等问题开始显现。对于苏北大鼓,传播和传承同样重要,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发展必然受限,从苏北大鼓的普及传播到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这就需要对年轻受众群体、年轻人对网络传播的需求以及年轻人对网络传播体验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与苏北大鼓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首先,从原来单一的专业化、职业化的苏北大鼓传播转变为各种传播模式融合于一体的传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年轻人的需要。其次,从原来的以集群为基础的渐进式传播向爆发式的病毒式传播转变。最后,从以固定器械为基础的传播向移动化的全过程转变。总之,掌握人类网络应用经验和网络传播的特点,把苏北大鼓移植入网络传播中。新的传播方式将成为苏北大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选择。
 
  第三,苏北大鼓传承的个性化分享。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YouTube、抖音、快手、知乎、简书、斗鱼、虎牙、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新媒体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和交流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定位精准、内容多样化、社交性强、快速传播信息、多样化的内容形式等优点,是苏北大鼓被抢救和传承的有效途径。苏北大鼓和传播新媒体的融合,将会激发年轻人对苏北大鼓的感知和兴趣,让年轻人进一步加深对苏北大鼓这一艺术形式的认识,对帮助年轻人树立对苏北大鼓的热爱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呢?

\
 
  首先,最新兴的新媒体是微信。微信从1.0时代就开始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微信已经形成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其一,微信公众号传播。人们可以通过检索“曲名、苏北大鼓”等关键词,直接关注公众号,了解苏北大鼓资讯。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戏曲种类的各种微信公众号已经1000余家,到目前为止唯独没有有关苏北大鼓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是以文章的形式推送给订阅者的。订阅者可以完整了解某一方面的戏曲内容。而这个平台的价值就在于它专注于人际沟通。其二,微信朋友圈传播。微信朋友圈具有交互性。苏北大鼓可以借助朋友圈平台,形成了苏北大鼓圈子氛围。传播苏北大鼓。其三,微信内容制作传播。微信内容制作主要是微信小视频,小视频有创作门槛低、制作过程简单等优点。把苏北大鼓拍成小视频,以最简短的时间让人们接触到苏北大鼓。
 
  其次,以抖音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戏曲的传承和传播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抖音已经成为中国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平台。截至2023年10月,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98.83被抖音覆盖,累计播放700亿次,累计获赞23亿次。例如,来自宿迁的苏北大鼓表演艺术家牛崇祥今年59岁,2018年成了“抖音主播”,拥有粉丝15万,为苏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最后,戏曲动漫是戏曲与动漫的精彩碰撞,用卡通人物来演绎传统戏曲,这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把苏北大鼓与现代潮流元素结合成苏北大鼓动漫,找出苏北大鼓中具有标识性的人物特性,通过现代人的审美视觉,将苏北大鼓之美与动漫人物形象进行融合,开发出带有苏北大鼓特色的周边文创,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苏北大鼓文化和苏北大鼓艺术。以秦腔动漫的代表作《漫赏秦腔》为例,它利用甘肃及西部优秀的秦腔文化资源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的画面,作品精选秦腔名作、名段、名家唱腔,运用现代动漫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对秦腔剧目进行演绎和再创作,《漫赏秦腔》系列总计36部折子戏,包括秦腔名剧《白蛇传》《拾玉镯》《海棠案》《铡美案》等名段,于2017年7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秦腔首次以动漫形式通过中央电视台展现给全国观众。苏北大鼓可以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制作“动漫苏北大鼓”也是一种传播方式。它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变它的本质,而是将苏北大鼓的文化精华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没接触过苏北大鼓的人,一接触就喜欢,让喜欢苏北大鼓的人更喜欢,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商业、传播价值,只有这样,苏北大鼓才能如日方升。
 
  结语
 
  总之,苏北大鼓信息化传承发展刻不容缓,苏北大鼓只有和社会同步,才能有生命力。信息社会通过技术赋权推动社会改革,使人的个性实现空前解放和充分舒展。但是,信息化是年轻主导的社会发展。传统戏曲需要符合年轻一代的文化诉求和消费模式,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态。只有将信息技术和云传播手段全面融入苏北大鼓,苏北大鼓的传承元素和发展手段才会呈现年轻态,进而有利于苏北大鼓焕发青春并促进苏北大鼓信息化传承的健康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金兆.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D].山西师范大学,2020.
 
  [2]岳金宏,王欣.传承历史遗产留下文化根脉[N].石家庄日报,2007-06-08(008).
 
  [3]王建华,王雪宁.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2,(03):72-79.
 
  [4]王廷信.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论戏曲的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J].艺术百家,2006,(04):40-43.
 
  [5]吴燕菊.非遗视野下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J].戏剧之家,2022,(06):47-48.
 
  [6]孙雪梅.数字化时代的视觉图像传播[J].电影评介,2007,(12):74.
 
  [7]高媛.大数据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艺术品鉴,2020,(12):208-209.
 
  [8]焦福民.论网络戏曲的传播特点[J].济宁学院学报,2010,(01):45-4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078.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