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古典舞作品的文学性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14 13:57: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作品《湘江北去》是一部在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奖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以毛*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为创作蓝本,通过舞蹈语言对文学作品中具有“可舞性”的内容进行了提炼和再创作,最终将文学作品转化为舞蹈作品。其动作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舞身法和技艺,灵活运用了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和形、神、劲、律,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舞美学特色。同时,这部舞蹈作品通过音乐、服装、舞美等多种艺术手段的配合,将词中饱满的革命情感以舞蹈的形式传达给观众,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悠长静谧而昂扬有力的舞台画面,并结合内敛而丰富的情绪渲染与观众共情,仿佛前仆后继奔向理想与信念“战场”的身影就在观众眼前,将信仰的力量“可视化”,让观众回味无穷。
 
  从以上所述的作品简介可见,舞蹈作品的创作、表演、传播等各个过程都与其他艺术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而舞蹈《湘江北去》从词作改编而来的独特性,使其文学性引人注目,因此,本文将文学与舞蹈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探析该作品的创作特点,总结文学性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舞蹈与文学的相互转化
 
  在自然界和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各门类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与音乐、诗歌结合起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诗歌属于文学艺术,因此舞蹈与文学是相互关联、相互融通的。
 
  (一)舞蹈中的文学性
 
  第一,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主要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物质材料,着重表现语言文字和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无法表现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并通过塑造可被人感知的舞蹈形象,表达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以及社会的审美属性。观众在欣赏一部舞蹈作品时,先有直观的视觉感受,然后才会有听觉、动觉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带来的综合感受。而我们在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时,绝不会仅以视觉上的满足程度作为标准,更重要的是作品是否有较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如果一部舞蹈作品只是流于肢体表达,而忽略了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构建,那这部舞蹈作品就将变得空洞乏味,只能通过技术的精准给观众带来视觉快感,无法产生耐人寻味和能引发观众艺术联想的舞蹈意境。而文学作为整个艺术大类的基础,是文化知识的代表。一个舞蹈编导的文学修养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作品能否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艺术体验。因此,舞蹈作品中能体现的文化底蕴与舞蹈中的文学性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舞蹈需要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表现作品中的“诗情画意”,“诗情”即为文学因素在舞蹈中发挥作用的体现,而“画意”即舞蹈通过与音乐、舞美等艺术手段合作产生的意境。编导需要在一定的生活积累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对生活动作进行提炼、组织和加工,使生活中的肢体语言转变为舞台上的舞蹈语言,同时运用其文学修养加深对作品精神内核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于作品。演员同样需要文学修养来支撑其对作品的理解,他们通过对作品内在精神的领悟和准确的肢体表达,将编导心中的舞蹈形象转变为自己心中的舞蹈形象,最终将有血有肉的舞蹈形象呈现在舞台上。

\
 
  (二)文学中的舞蹈性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代表一定概念的符号,文学作家需要通过这些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的人物、情节、声音、环境、情绪等都无法通过视觉和听觉直接感知。而舞蹈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通过连续的舞蹈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地位图形,结合音乐和舞美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使舞蹈具备了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表达的能力。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的内容复杂,舞蹈性成分低,那它就不适合通过舞蹈来表达;但如果其某个情景或情节有很高的“可舞性”,编导就可以用来编排舞蹈作品。编导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具有“可舞性”的片段进行艺术创作,将文字艺术根据舞蹈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再创作,用肢体语言表演故事情节,结合音乐、灯光烘托气氛,再加上服装、道具、舞美,将文字中的人物形象搬上舞台,可以使观众得到直观的艺术体验。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对舞蹈作品创作具有支撑作用。
 
  综上,舞蹈和文学相互转化的底层逻辑反映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舞蹈性寓于文学作品中,文学性寓于舞蹈作品内,编导和演员通过对二者的灵活运用,可以创作出有深刻哲理性和思想性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湘江北去》的文学性内核构建
 
  舞蹈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情感、舞台布景以及服装、道具、音乐等综合表现手法,形成舞蹈意境,给观众以诗意的感受,引发观众的艺术想象,使观众体会到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即作品的内核。《湘江北去》作为一部文学性极强的舞蹈作品,其动作内核与情感内核都具有深刻的文学性。
 
  (一)对文学作品的肢体化表达
 
  《湘江北去》作为一部中国古典舞作品,其创作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舞特色。编导充分运用古典舞“平圆、*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再结合“点、线、面”的运动规律,使作品行云流水、飘逸娴雅,如“风火轮”“云间转腰”等风格性动作以及“旁腿转”“倒踢紫金冠”等技术性动作的运用。此外,编导在保留中国古典舞技法规律、体态美和韵律美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舞的技术特性,在不破坏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审美规律和气息融会贯通的同时,与现代舞中的“收缩-放松”和“倒地-爬起”技术结合,增加了大量的地面动作,提升了舞蹈的空间感,把新时代的审美意识带入到古典舞的创作中,丰富了古典舞创作的多样性。
 
  该作品是对毛*东词作《沁园春·长沙》的肢体化表达。词的首句写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可以让观众联想到一个寒秋中独立于江边的舞蹈形象,并带给观众一种凄凉幽婉的意境;“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等环境描写在突出深秋意境的同时,给编导提供了很多舞蹈创作的空间;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句更是将整部舞蹈作品的情感推向高潮。编导通过蓝色灯光的烘托把观众引入深秋意境和回忆的氛围中。伴随凄冷悠扬的音乐,舞者捧着江水洒向空中的动作再一次深化了秋高气爽的画面。随后,侧面的“探海”形似一面乘风破浪的船帆;“倒踢紫金冠”像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控旁腿”的动作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座刻满革命印记的峥嵘山峰;最后的红色灯光则象征着革命、抗争和希望。编导通过这些形式的表达,向观众展现了我国近代革命的艰辛和坎坷,而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就如我们脚下滚滚向北的湘江一般,奔向了历史的洪流。如此,将文学作品中的豪情壮志和作者的家国情怀融于舞蹈,以情带舞,以舞传情,引人入胜。
 
  (二)细腻的情感渲染
 
  在舞蹈中,舞者有多次“双手捧在胸口”“仰头瞭望”“双手伸出绕舞台跑”的动作,这些都是编导对舞蹈抒情段落的处理,再加上灯光和音乐的烘托,以一种独特的意蕴给观众以感动。相比声泪俱下的夸张表情和多余的肢体表达,这种轻而淡的表演更能使观众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深度。
 
  作品的情感内核同样体现出深刻的文学性。整首词用文字描述了作者对过往革命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阔胸怀和家国情怀,同时向读者传达出近代进步青年人不畏艰难、英勇奋斗的价值观。在舞蹈《湘江北去》中,编导将这些情感和价值融于作品,将我国近代进步青年为祖国燃烧青春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末尾,舞者双手伸出,从舞台后方跑向前方,眼神中闪烁着光芒,这光芒既包含对未来的期待,又象征进步青年的意气奔放。随后,舞者经过一个“变身双飞燕”落地,再次捧了一掬江水转身离去,并将情感融入手中的江水洒向空中,最后只留给观众一个深秋意境中的背影,引发了观众的艺术联想。
 
  《湘江北去》的舞蹈动作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凝练和再创作,以中国古典舞的韵律为基础进行了现代化创新,将古典舞的美和现代舞蹈审美融为一体,使观众在视、听、动觉上产生了独特的诗意感受。同时,其将文学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情感融于作品的情感中,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文学性。

\
 
  三、“文学性”在舞蹈作品中的重要意义
 
  (一)深厚的意蕴之源
 
  在创作舞蹈作品时,编导需要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深刻见解倾注于舞蹈中。一方面,编导需要用自己的文学修养对舞蹈的内容进行深刻思考,凝练出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除作品的思想性之外,舞蹈作品要想在舞台上产生“象外之象”,还需要编导对舞台的布景、灯光、服装、道具、音乐等进行全面的文学性考量,既要简洁明了,又要充分辅助舞蹈作品的完成。同时,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同样需要文学修养来辅助其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准确地对作品进行表演。如作品《湘江北去》开头的蓝色灯光引出了秋高气爽的环境,舞者一袭白纱长衫用毛笔书写《沁园春·长沙》,将人物的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呈现在观众眼前。音乐的悠扬、古典舞舞蹈动作的飘逸娴雅和演员对技术和人物准确的表演,使舞蹈营造出诗的意境,给观众以诗意的感受。
 
  由此可见,文学性在舞蹈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与舞蹈艺术的合作从动作编排、内核构思到服装道具和舞美设计,是舞蹈作品深厚意蕴的来源。
 
  (二)深远的创作动力
 
  编导创作出舞蹈作品后由演员进行二度创作,并通过舞台将作品内涵传达给观众,对观众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响,观众再将自己对舞蹈作品的客观感受反馈给舞蹈作者,至此整个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结束,即舞蹈创作的结束是舞蹈交流。舞蹈交流作为创作动力的来源之一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舞蹈欣赏,观众对舞蹈作品进行欣赏的首要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否则将无法正确解读舞蹈作品中的精神内核。第二阶段为舞蹈评论,此阶段的审美主体往往是专业的舞蹈评论家。评论家们要通过欣赏舞蹈作品对其编排和所传达的价值观给予科学的评价和建议,发掘编导和演员在创作中的优点,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使舞蹈创作良性发展。
 
  综上,文学性贯穿舞蹈创作的全过程,分别对舞蹈作品的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产生影响,不仅能使舞蹈的内涵和意蕴更深刻,而且增强了编导和演员的创作动力,通过专业舞蹈评论家给予编导和演员科学、客观的反馈和创作引导,促进舞蹈的发展。
 
  通过对文学与舞蹈相互转化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舞蹈与文学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分析舞蹈《湘江北去》中的文学性,以小见大,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性在舞蹈创作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一,编导需要在创作初期对作品进行文学性处理,如通过动作的文学性编排使表达更精炼准确,通过对内核的文学性提炼使情感更加丰富深刻等。第二,演员在二度创作时,要通过自身文学修养辅助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心理体会,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将作品内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第三,在舞蹈的交流环节,观众同样需要文学修养辅助自己接收演员在舞台上传递的信息,并在表演结束后,由专业的舞蹈评论家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与编导和演员交流,将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反馈给创作者和其他观众,使优秀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并对舞蹈创作中的不足加以指正,使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综上所述,舞蹈只有与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密切合作,才能使作品内涵丰富而不空洞;同时,舞蹈艺术想要更好地发展更离不开文学的辅助,只有专业的舞蹈评论家通过文学将科学、客观的建议反馈给编导和演员,才能更好地促进舞蹈创作的精进。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9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