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舞剧《记忆深处》中人物张纯如的双重性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13 15:12: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舞剧《记忆深处》采用意识流结构讲述了人物张纯如探寻南京大*杀并写下《南京大*杀:被忘却的二战浩劫》这一事件。从身份设置的角度来看,张纯如是以探寻者的身份带领观众回望1937年的南京,而其他四个人物则真正经历了这段历史。所以张纯如其实是异时空的非叙事人物,她在事件的推动上并没有起任何作用。换言之,张纯如的存在与她极少数能够实施的帮助都透露着一种无力感。而从人物设置的角度来看,张纯如又是毋庸置疑的主角。自历史的角度而观,张纯如是无可否认的记录者与揭露者,所以“张纯如”这一人物具有非叙事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双重性。
 
  《记忆深处》通过张纯如的人物设置,运用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段,让观众看到人物形象的整体理念和思想。南京大*杀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东史郎成了杀人机器,没有人性;还有拉贝和魏特琳,他们付出了一切,却精疲力竭;在历史的真相中,甚至还有像张纯如这样的后人,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其中张纯如这一人物身份设置的精妙之处在于她承担了串联者、探寻者、揭露者、记录者、异时空者五种角色,具有非叙事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双重性。
 
  一、从身份设置的角度来看——张纯如是“非叙事人物”
 
  舞剧《记忆深处》采用意识流散点式结构,与传统的叙事串线形式有所不同:在舞台上,张纯如用自己的意识把故事、场景与心灵活动联系了起来,并透过一个个情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从而贯通在每一幕的前后各片之间,而不是在全幕的局部做片段的衔接。从身份设置的角度来看,张纯如以探寻者的身份带领观众回到南京,而其他四个角色则亲身体验了这段历史。所以张纯如是一个非叙事人物,在异时空里对事件的推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有文章都是相当自由的谈话,既是与张纯如的谈话,更是与过去、与人类、与良知的谈话,最后归结为善与恶的较量。张纯如虽然贯穿于舞剧的四个篇章,但其在每一个独立的篇章内并非叙事人物,并没有推动舞剧中各个独立篇章内情节的发展。
 
  张纯如纯粹以一种“意识流”的角度,用直接鲜明的舞蹈语汇来展现内心的情绪和复杂的人性。在舞剧的第一幕,张纯如独自站在舞台前面,月光出现在舞台后面,墙上开了一个小门透光,张纯如“穿过”这扇历史之门,来到1937年的南京城。“灵魂之舞”中,一群人对着天空号啕大哭,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生活水深火热。作为一个现代作家,张纯如是以一个探索者和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这个世界的。她的表情是震惊、困惑的,不敢相信她所看到的一切。如图1所示,她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些正在受苦的人,但是历史就像烟尘一样,稍有不慎就会消散。张纯如与这些人之间看似交相辉映的互动其实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张纯如在这个场景中不是一个叙事人物,而是一个旁观者和揭露者。她只能旁观发生的事情,不能做出任何改变,将“异时空者”这一角色设置展现得淋漓尽致。

\
 
  作为一个异时空者,张纯如的这一人物设置决定了她只能扮演表情的人物角色,而不能扮演一个叙事的角色。如图2所示,张纯如的身躯扭曲挣扎着,她很悲伤,也很无奈,她仿佛接触到了中国历史的真实场景,但其实她只能徘徊于自己的记忆之中。她将手枪递给中国士兵,她拼命拉着那些在“排队”等死的中国人,她疯狂地殴打日本兵,她向右翼分子皱眉。但这一切都只是张纯如的想象,她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头至尾,张纯如实际上是依赖着自己主观想象进行内心情感的抒发,她与“拉贝”“东史郎”“魏特琳”“李秀英”各为代表的四幕舞剧中发生的线性事件始终呈现双线平行并进的关系。
 
\
 
  张纯如作为非叙事人物的地位在舞剧的结尾独舞片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剧末长达四分钟的独舞片段中,如图3所示,张纯如的肢体语言相当热烈、奔放、夸张,始终围绕着“打字”这一象征性模拟动作展现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每一声打击都是对遗忘者的愤怒,她宣泄了心中的各种真实情感。当天幕的影片以键盘打字的旋律流过“真相”的字码时,张纯如的独舞更具有了真挚的情感张力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压抑的真实情感爆发和作为揭开了历史真相的张纯如心中所隐忍的愤怒和悲伤,属于情绪型抒情舞蹈,并没有叙事舞蹈中起承转合的情节。
 
\
 
  张纯如和历史人物关系双线并行,大舞台上是张纯如的精神世界和内在,而舞台前方的“书房”不仅是个小平台,还是张纯如存在的大环境和外在。张纯如在舞剧中承担非叙事人物的角色,从始至终以鲜明生动的情感性动作表达出对悲惨历史的愤怒与绝望,深深地牵动着观众的心。
 
  二、从人物设置的角度来看——张纯如是贯穿全剧的关键人物
 
  从人物设置来看,张纯如无疑是整部剧的主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纯如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记录者和揭露者。张纯如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的写作者,她的以历史档案口述采访访谈为基础的学术论著《南京大*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富有现代文化意义与特殊历史价值。张纯如以求真精神掌握了历史真相,为后人留下了探索南京大*杀历史的宝贵研究史料。如果不是张纯如大胆探索,我们可能不会清晰了解这段真实历史,可能看不到《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的出版。因此,从人物设置的角度来看,张纯如是整个舞剧的主角,是凸显舞剧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此外,张纯如也作为舞剧的绝对主角担任了串联者的角色,串联起拉贝、魏特琳、李秀英、东史郎这四个人物,使《记忆深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舞蹈与剧的把控中,舞蹈编导谙熟对角色故事和描叙语言的安排。在同一个背景下,不同角色各自建立起独立故事和单独叙述,并且以分幕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当救护者(拉贝和魏特琳)、幸存者(李秀英)、日本兵(东史郎)等真实的历史角色成为叙事个体时,张纯如作为线索穿行于不同角色的深处记忆中,在各自独立叙述的同时,也在相互交织着对话,共同指向同一个历史事实。
 
  从舞剧一开始,每一个从生死边缘走过来的魂灵都开始俯身、扭曲、跺脚,而张纯如则开启了通向历史的新闸门。首先,当从南京大*杀中留下来帮助中国的德国医生拉贝在黑暗中和我国民众接触后,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被放大了。此时,不仅仅是张纯如的叙事视角,同时也是《拉贝日记》中最真实的悲剧场景,甚至还有董氏日记的介入,由张纯如、拉贝、魏特琳、东史郎四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共同构成了对各个角色的立体、矛盾的叙事。而李秀英和张纯如的谈话都是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她既是一位了解中国历史苦难的倾听者,也是一位带着对中华民族伤痛与悲哀的记忆向时代呐喊的人。在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讲述中,张纯如都能切身体会到历史人物真实的悲哀。
 
  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大屠杀记录者、探寻者与揭露者,张纯如是舞剧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异时空者,她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向观众展现了她所看到的世界。而在舞台上,庞杂的情节实际是由张纯如这个横贯始终的线索核心来构织音乐舞蹈中的事物逻辑结构和情感色彩的。
 
  三、张纯如人物设置双重性的意义——实现个体叙事的独立与并进
 
  从身份设置的角度来说,张纯如承担非叙事人物的角色。在同一个背景下,舞剧的分幕中各自设定独立场景和独立故事,当作为救护者的拉贝和魏特琳、战争幸存者(李秀英)、日本兵(东史郎)等真实的历史角色成为叙事个体时,以舞剧主人公张纯如作为线索、作为一个现代人,以真实人物进入历史,并贯穿于不同角色的记忆深处,在各自独立叙述的同时,也相互交织着对话,最后指向同一个历史事实。从张纯如人物设置的双重性角度来分析,张纯如作为“非叙事人物”使各个分幕的人物情节独立成格,而其作为舞剧主要人物,将各个独立的事件串联起来,共同反映着主题。
 
  我们走进这个舞台,就像走入中国历史,进入历史记忆,深深体会着张纯如的境遇。“拯救者”贝拉、魏特琳,“忏悔者”东史郎,“幸存者”李秀英活在历史中,也活在“旁观者”张纯如的记忆里。他们是孤独的篇章,每个人都通过舞蹈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是张纯如的纯粹历史文化记忆点,一起揭开了南京大*杀的真相。他们就像散文中的所有点,张纯如像那一根线,“点散形不散”,把所有节点连接在一起,共同完成主题。
 
  在南京大*杀这一真实历史背景下,以张纯如的视角看历史,使观众彻头彻尾都萦绕着一种沉浸其中的无力感。具有主要人物与非叙事人物双重性特点的张纯如就像一双来自后世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观众走进了南京大*杀的历史。舞台上,张纯如正在探索南京大*杀的历史,这个现实使观众不再以“看客”的客观角度去观看舞剧,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成了南京大*杀的见证者。
 
  张纯如宣示,全世界都不该忘记曾在南京出现过的残暴,这一令人悲伤的过往也警示着人们要注意历史调查与反省。因为南京大*杀不只是一个抽象的三十万死亡数字,不只是民族苦难的符号与标志,更是一个个生命的遭难与逝去。它表明在持续六周的大屠杀中,平均每十二秒就有一人死亡。人们要铭记这些逝去的无辜生命和数量正在减少的幸存者,铭记一切胸怀公正之心的各国救助者、媒体工作者和学界参与者。
 
  在舞剧意识流结构下产生的人物——张纯如,承担了串联者、探寻者、揭露者、记录者、异时空者五种角色,具有非叙事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双重性。佟睿睿导演用艺术的多棱镜、透镜、放大镜,通过张纯如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她对南京大*杀的哲学思考,彰显了她对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真与假的严肃态度。舞剧《记忆深处》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再次警醒我们,直面历史才能铭记历史,和平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957.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