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现今,剪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作装饰、祈福等,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本文从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与风格入手,探讨数字化时代剪纸艺术在定格动画中的创新应用。
一、剪纸艺术概述
剪纸艺术是一种采用剪刀或刻刀工具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集色彩、图案和文字元素于一体的视觉符号,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技艺,传达着众多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感悟和期盼以及对自己想象的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千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剪纸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史积淀,它交融于劳动人民普通的生产生活中,是各种民俗活动和劳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的历史文化和强烈的视觉感受,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认知、社会道德观念、社会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等众多社会价值和劳动表现力。
二、我国南方和北方剪纸的地域差异化
剪纸艺术在我国各地都广为流传并持续发展,不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与表现手法。在风格、造型、艺术特点上,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剪纸就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剪纸灵秀、严谨、纤细,题材广泛,多以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为主题,具有优美、细致、玲珑的艺术风格;而北方剪纸浑厚、粗犷、质朴,多以人物生产生活、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为主题,造型严谨,率性简洁,民间风味十足。不同于汉族的剪纸艺术,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剪纸则大多都以当地的生活特色、民风民俗以及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为主题,充斥着浓厚的民族神秘色彩和宗教文化特色。
三、剪纸的技法用途和纹样寓意
(一)张贴
剪纸一般张贴在墙面、门窗、屋顶、门楣上。以北方为例,节庆期间,人们大多会在屋内的窗柩贴上新的白纸并贴上新的窗花,颜色多为红色且样式多种多样。在门楣上挂上门笺,其样式多为锦旗形,下有流苏。颜色也以红色为主,也有成套彩色的,多为五张,内容上多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还有常见的吉祥文字,如“普天同庆”“连年有余”等,多用来表示吉祥如意、祈福驱邪。
(二)摆衬
剪纸有点缀衬托的作用,大多用在婚丧嫁娶、祭祖、寿宴等。婚嫁期间的喜花装点在室内及室内陈设的各种日用品上,配以龙凤、鸳鸯、喜鹊等图案,颜色为大红色,有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等寓意;在一些寿宴和满月宴中大多点缀在糕点、礼品、喜蛋上,造型多为龟形、鹤形等,取喜气吉祥之意。
(三)刺绣底样
剪纸多用在布鞋鞋面的底样、衣服的纹样及枕头的纹样上。以苗族刺绣剪纸为例,刺绣花样又叫“绣花纸”,采用剪、刻、扎的手法,将剪纸放在需要刺绣的布上借以各种绣法,用在民族服饰上。题材多为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内容则反映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宗教文化和原始的艺术特征。而以沔阳剪纸为代表的剪纸艺术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
(四)印染
作为印染方法之一的蓝印花布是一种曾经广泛流行于江南地区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包括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印染前期的制作方法与剪纸的制作方法有相似的特点。印染图案朴素优美,风格朴实大方,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图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四、单色、彩色剪纸在动画中的设计表现
(一)单色剪纸在动画中的设计表现
在剪纸艺术中单色剪纸是最基础、最容易表现的形式,其对颜色没有过多要求,形式色彩单一。上海美术制片厂在1981年创作的《猴子捞月》就是以单色剪纸与皮影相结合创作的动画。大面积的黑蓝色调能更快地突出夜晚环境与彩色的猴子。剪影是剪纸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能清晰地看出所剪内容的轮廓线条。在影片中,环境以剪影为表现形式,更凸出了画面轮廓的线条,表现轮廓的线条美和造型美。
(二)彩色剪纸在动画中的设计表现
剪纸艺术的发展中表现最为丰富、视觉效果最为强烈的就是彩色剪纸。彩色剪纸有多种,如点染、套染、分染、喷绘、拼贴等。颜色的鲜明对比是彩色剪纸的一大特色,而彩色剪纸运用在动画中更讲究的是颜色之间的相互对比与相互衬托。国产动画《渔童》《葫芦兄弟》(如图1、图2)以拼贴为主要手法,将人物的四肢动作、神态表情用剪纸片的形式表达。借助皮影制作的方法,每个角色各关节可以实现灵活活动。然后运用定格动画拍摄手法通过对人物各个关节之间的转动调节,把分解动作逐帧拍下,通过连续播放,做成影像,使二维剪纸动起来。
五、剪纸元素在定格动画中的应用
(一)线条在剪纸定格动画中的应用
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剪纸也不尽相同,剪纸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随意性、夸张性及抽象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基本要素就是线条。剪纸有浓厚的地域性和风格多样性,如:北方派粗犷、浑厚、豪放的线条,没有过多的小细节与转折,内容侧重于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南方派秀丽、明快、玲珑,注重线条的运用,内容上多以风景、动物、人物故事为主。而一些少数民族如苗族剪纸线条柔和曲折,有线条美和律动美,内容上注重动植物及图腾的表达。
在线条的运用上,笔直的线条多表现的是坚硬、有力,圆滑曲折的线条多表现的是圆润、柔美。在剪纸表现技法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就是撕纸。撕纸所表现出的线条是不规则的、粗糙的、有毛边的效果,表达的是自由随意。在皮影艺术中,人物的关节四肢大多采用较为笔直的线条,这可以较为灵活地操纵人物的动态。在动画影片《刺猬背西瓜》中,环境中的果树、四周的花草,包括小刺猬形象都用较为笔直的线条表现,有鲜明的剪纸锯齿纹特点,而影片中的灌木、小浆果、巨大的西瓜大多为圆形并且以鲜明的大色块表现,通过点、线、面几何线条的结合呈现简单、明快、清晰的感觉。
(二)块面在剪纸定格动画中的应用
剪纸在块面的运用上,主要技法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手法。阴刻以团块为主,线条为辅,而阳刻相反,以线条为主,团块为辅来凸显线条的美感。阴阳结合的手法用阴刻衬托阳刻进而突出主体。在剪纸定格动画中,块面主要是表达环境,简化物体。各种色块在镜头大小的比例关系、颜色深浅都可以在视觉上产生效果。以《草人》为例,影片借助中国画与剪纸的形式制作,讲述了渔夫与两只水鸟的故事,以剪纸和中国画为制作手法,颜色简洁,主要以大面积的蓝绿来表现湖水,这就把两只白色的水鸟凸显出来,四周的景物则以蓝绿为大背景的相近色来表现空间远近。
(三)纹样在剪纸定格动画中的应用
剪纸纹样是剪纸艺人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剪纸纹样有基本的花瓣纹、柳叶纹、水滴纹、月牙纹、云纹、锯齿纹等。但是,随着剪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纹样已经无法满足艺术表达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代替文字的纹样,如福字纹、寿字纹、回形纹、龟背纹、鱼鳞纹、冰裂纹、龙凤纹等。每个纹样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象征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动画《南郭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纹样设计。影片的人物造型、背景设计等采用了汉代画像砖和石雕的造型特点,有着较为明显的汉代民族特色。影片中南郭先生手拿的圣旨以云纹为主并伴有明黄的颜色。皇宫内部的环境多以龙凤为主凸显齐宣王的威严。在《八仙与跳蚤》动画中,创作者通过不同的纹样和颜色来设计不同的角色造型。在环境设计中,客栈的设计就有明显的传统剪纸纹样设计,如窗框的回形设计、贯钱纹设计等。剪纸纹样的丰富性造就了剪纸的多样性,而以中国传统剪纸为特色的动画设计应用剪纸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境美,展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
(四)人物在剪纸定格动画中的应用
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所展现出的剪纸有强烈差异感。陕西旬邑彩贴剪纸的代表性人物“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她的剪纸风格构图大胆,人物形象饱满,色彩鲜艳充满生机,具有陕北地区鲜明的特征。在河北蔚县的剪纸艺术家王老赏所刻的剪纸人物造型大多以民间戏曲人物为主且多以阴刻为主;线条精细,简单的轮廓和疏密有序的线条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以白色宣纸为主要材料,借以戏曲服饰的纹样和颜色的丰富性、多样性,对剪纸进行点染,形成彩色剪纸,进而更能体现出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的细节特点。
各色的剪纸风格造就了不同的剪纸风格人物,在剪纸动画中也造就了风格迥异的角色形象。例如,影片《火童》不仅从角色设计、角色服饰、环境设计以及妖魔的设计都充满着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故事的取材也源自少数民族。
六、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剪纸定格动画的发展首先就是要创新,吸取前车之鉴,不仅要在技术上革新,打破以往只有剪纸片的形式,还要在动画内容、灯光、特效、场景上进行创新,使动画在角色设计、色彩运用、音乐效果等方面的层次更丰富,在前、中、后期上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制作,并在制作中融入现代化元素,尝试突破剪纸动画以二维动画的常规形式出现,结合三维新兴技术和特效。其次,充分发挥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深入探索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以创新剪纸技法和动画制作形式进行创作。剪纸艺术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的深入发掘与传承,并且充分融入实践创作中。最后,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剪纸动画的传播也可以借助网络视频、AI、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吸引人们的眼球,打破传统的电视、幕布等形式传播慢、视觉效果单一的弊端。
在中国,剪纸艺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与技法经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剪纸定格动画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剪纸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装饰性、观赏性。我们应继承与发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将剪纸艺术充分交融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剪纸也是各个民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的造型、色彩、技法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随着动画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要将数字媒体艺术与剪纸艺术相结合,使其持续创新发展。在信息化全覆盖时代,我们应把剪纸艺术通过动画的方式不断传播与发扬,创作出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动画影片。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