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塑料废弃物的剧增及堆积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解决的关键在于探索其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学者们针对塑料污染治理和再生工艺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但部分企业仅关注回收塑料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审美价值与社会效益等问题。本文以HIR Studio再生塑料公共座椅项目为例,阐述如何将公共座椅设计转变为服务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艺术实践模式。希望通过新类型公共艺术呈现环保理念,有助于城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一、再生塑料公共座椅项目在艺术实践中的再创造
(一)可持续生态设计再创造
总部位于香港的HIR Studio,秉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携手当地社区组织,开展塑料废弃物回收活动。在短短两个月内,共收集了500公斤塑料废物,并将之送至沙田社区绿化站、沙田回收中心及沙田无废城。经过加工处理,这些回收塑料被重塑为公共座椅,安装在沙田市政厅,供人们享用回收成果。
该项目主要涉及降低能源使用、减轻环境破坏,以及产品与零部件的再利用和回收循环。以人的合理需求为核心,项目对公共座椅的造型、结构、功能、使用方式、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整合。该项目让公众见证了他们曾经消费、清洁、分类、回收的塑料废物的重生,展示了一种充满生态友好性和人文关怀的艺术实践活动。
该项目强调绿色生态设计,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平衡,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浪费。通过这种设计理念优化资源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生态环保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同时,它在展现再生塑料的艺术魅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科艺融合再创造
在新类型公共艺术中,科技与艺术以多种形式相互渗透和发展。特别是在可持续生态设计和以人为本设计的理念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达到了新高度。
多学科融合与再生塑料创新应符合对可持续生态系统和社会公共文化的需求。这种融合需跨越不同领域,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以展现更多创新力,迎接科技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再生塑料作为一种可持续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在艺术实践中的潜力仍有待挖掘。
再生塑料的应用相较于传统材料更具优势,它不仅有助于减少原生塑料生产,还有助于当地生物与环境实现统一。再生塑料经技术加工后,与钢制固定件的简单组装,每把长椅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再生塑料模块以特定角度进行旋转,使座椅呈现出类似波浪的流动感,且自然地划分了用户空间,凸显了使用的隐私性。该公共座椅在长期使用后仍可回收利用,体现了项目倡导的综合性发展理念,有助于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健康发展,并塑造社会文化形态。
(三)互动性公共艺术再创造
减少塑料废弃物产生及提升资源利用率,有助于缓解环境压力。实现此目标,需转变主体导向的观念,从过度依赖市场和企业,转向公共参与下的文化行动。通过集体创作,强调参与和反思,而非仅关注作品呈现。HIR Studio的再生塑料公共座椅项目成功实践,得益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其能力展现。社区周末家庭回收活动不仅提供了塑料废物的收集场所,还构建了回收系统和资源共享中心。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通过这种模式得到充分利用。
项目互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座椅满足环境和人类需求,带来生机与实际意义。二是公众参与回收、座椅重塑及享用过程,从被动转为社会实践者,充分发挥回收价值。公众参与程度对塑料废物的产生、运输、处理有重要影响,且环保意识是参与的源泉与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和物质发展,应对区域塑料废物问题,提高社会生态关注度,实现人地协调,促进公共艺术交流,化育人心。该项目在新类型公共艺术中的互动性再创造,对城市公共文化和个体精神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形式有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以艺术改善环境为目标,形成良性循环互动模式。
二、“再生塑料公共座椅”共享性评估
(一)从使用工具到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塑料回收尚未被主流市场和企业认可,导致其与日常生活使用存在距离,甚至可能引发环境二次污染。各类社会工具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若我们仅关注其功能,却忽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长期闲置必将导致城市空间碎片化,对居民生活及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将社会使用工具与环境元素融合,对可持续生活模式进行再审视,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需求和趋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HIR Studio的再生塑料公共座椅项目便是一个实践案例,将公共座椅从仅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转变为兼顾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公共座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度。一方面,该项目为资源再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有力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这种生态思维与艺术实践的结合,既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又提升了公共空间的美观度和可持续性,引领人们构建更健康、美好的城市生活。
(二)再生塑料艺术创造价值体现
当今社会的消费过剩和环境破坏问题使得我们需要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回收再利用塑料、创新开发再生工艺,结合社会产品和艺术实践,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如何结合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环保议题,更好地利用塑料废弃物,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再生塑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独特的历史美学价值,对当代社会适应、利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社会形成一种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一些艺术活动也开始采用再生塑料作为媒介,如再生塑料艺术节和变废为宝艺术展等,使得塑料废物焕发了“二次生命”,也让人们看到了回收再利用的无限可能。这些社会实践和艺术活动为再生塑料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方向。通过艺术展览、教育活动等表达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提升人们的艺术参与意识,使艺术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大众,这既能满足大众对艺术文化的追求,又能促进优质文化的正面传播。
公共座椅满足特定范围内所有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具有公共效益。同时该项目向周边人群传递环保生活理念,并满足人们对美与创意的追求,以实际行动展示生活可因艺术创造而改变,废旧物品亦可焕发生机。
三、再生塑料社区应用策略再思考
(一)社区公共文化建设
社区是提供文化价值的基础单位,而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涵盖了居民的满足感、荣誉感,以及文化活力与审美情趣。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公共参与机制下的思想与文化行动尤为关键。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与绿色低碳活动、共同设计公共场所等,深入体验和感受社区文化建设的乐趣与内涵。
HIR Studio再生塑料公共座椅项目通过新类型公共艺术形式,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提升环保意识;创新艺术实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法,为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注入创意和活力。项目结合社区与个人需求,具有前瞻性。它强调环境、艺术实践和经济三者间的协调发展价值,包括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角色认知与责任意识、经济循环认同等。随着居民的广泛参与,回收塑料数量增加,从而促进更多高质量回收塑料制品诞生。居民活动在此模式下对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在此过程中,社区可制定明确环境愿景,并投入资源实现环境目标,提高绿色创新能力。
因此,重视新类型公共艺术发展、促进公众审美能力与参与性等,是推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审美体验和加强文化建设,也将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推动城市文明进步。
(二)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营造
在HIR Studio的再生塑料公共座椅项目中,提升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被视为关键目标之一。同一社区中的居民在生活、互动和参与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其安全感、舒适感、沟通感和成就感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形成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践证明,传统文化、艺术行动、志愿服务、睦邻活动和社区经营是推动居民互动交流的有效途径。成就感则体现在个人事业和社区事务两个方面。在个人事业发展上,居民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社区生活的支持;在社区事务参与中,居民的身份、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尊重与认可。通过公众参与实现社区治理目标,居民会产生成就感。社区应致力于将城市发展新理念、新生活方式传达给居民,实现理念与实践的并行,引导居民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共享发展成果,提升收获感。
此项目通过普及知识和实施更多激励措施,社区和社群将了解更多正确的废物处理方法,避免对垃圾填埋场和河流造成进一步污染。这将有助于提升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居民从社区中获得并回馈社区,以激发更多人对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参与。
四、结语
本文以HIR Studio再生塑料公共座椅项目为例,从创新、共享及反思三个维度分析项目设计理念与实践,探讨项目中再生塑料公共座椅的艺术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新类型公共艺术中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并证实可持续设计在环保意识普及与塑料回收再利用中的必要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