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宋韵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至今仍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2019年,金华市洞源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其早期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丰富,村内名胜古迹众多。本文以金华市洞源村为例,从宋韵文化背景出发,深入挖掘提炼金华南宋文化资源和在地化元素,探讨如何通过“科技+文化+艺术”的方式,讲述洞源村风情,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一、金华市洞源村景观现状分析
(一)村落区位及交通道路分析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位于浙江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兰溪市六洞山风景名胜区内,相邻的主要景区有金华双龙洞,建德大慈岩、灵栖洞,永康方岩等。六洞山风景区与市区间开通了公交车,交通便捷。
(二)自然资源分析
1.植物、动物资源
(1)植物资源
洞源村村域内以天然次生林与人工种植的用材林、经济林混合生长形成的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植物资源丰富,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丛以及多种人工植被类型。木本植物有72科297种;草本有70科219种,分中草药、花卉、野菜等。
(2)动物资源
洞源村村域内现有野生动物繁多,兽类主要有穿山甲、野兔、狼、松鼠等;鸟类主要有画眉、竹鸡等;鱼类主要有青鱼、草鱼等;家养禽畜主要有牛、羊、鸭等。
2.水资源
流经洞源村的溪流有两条:洞源溪和白坑溪。洞源溪,为六洞山最大的溪流,发源于黄峰山,是优质的自然饮用山泉水。白坑溪,为六洞山第二大溪,白坑溪由于水流下渗而经常干涸,其水流成为涌雪洞地下暗河的补给水源。山涧泉水丰富,常年不干涸,日出水量约77.76立方米,水温18.4℃。
3.景观资源
村落群峰叠翠,流水潺潺,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村内名胜古迹众多,有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六洞山,地下长河、栖真寺、白沙庙、绮霞园、清代古建筑郭氏节孝石碑坊等。
地下长河与六洞山为当地特有景观资源,地下长河为六洞山风景区核心景点,洞内有溶洞发育不同时期的典型形态,一条长逾千米的地下暗河贯穿始终。洞内常年保持在18℃,冬暖夏凉。
(三)人文资源
兰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丰富,周围风景名胜古迹较多。金华是历史文化名城,曾一度是“六合”文化之中心,被誉为“小邹鲁”。史上被誉为“江北四子”之一的明代山东学政赵鹤有言:“由有宋建炎逮皇朝成化几三百年,而国内之文,萃于金华矣”,可见金华在宋元时期文化之繁盛。
二、主题沉浸空间营造设计策略
打造宋韵文化主题乐园,以南宋市集为设计主题,以《清明上河图》的组画组诗结合的形式作为继古承今的故事线格局,延续了宋代街巷的空间尺度,保证宋代街巷划分肌理的延续和宋式建筑群体尺度的真实性。根据宋词令、引、近、慢的节奏变化,宏观进行景观节奏的把控,从而使游客在场景中的整体体验感受达到一个节奏性的变化。同时,将宋代“游园”的市井生活与街巷空间规划相融合,以文化为核心、故事为纽带、体验为亮点、空间为依托,生动地讲述了“宋韵故事”,唤醒了宋韵洞源的记忆。园区以“寻宋”“赏宋”“游宋”“传宋”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宋文化体验活动,高度重现《清明上河图》的情与景,演绎了一段跨越千年的盛世修典,成为洞源宋韵文化的传世印记。
(一)宏观角度:洞源村康养旅游景观空间营造
洞源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特殊土地资源,其首要价值在于存在,并保持其原真性,其次才是衍生出来的欣赏、游憩、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因此,保护优先是洞源村游览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运用现代科技与表现技巧,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进行诠释,游客在园区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仿佛在阅读浩瀚书籍,又仿佛聆听智者讲述,于平和叙述中领略宋韵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与古人相遇的瞬间,甚至能够感受到一丝古时生活的气息。
此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提升交互性,虚拟现实可以将整个景观环境进行三维建模,构建一个由计算机创造的虚拟空间,消除人们在欣赏古建筑时可能产生的空间距离感。只需配备VR设备,游客便可以进入虚拟世界,与远在千里之外甚至千年前的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亲密接触,突破传统保护手段的限制,实现仿佛亲临现场的感受。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通过各种VR设备,体验者可以与周围环境进行全方位互动,不仅使声音更具空间感,内容更加真实,还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总之,通过数字景观与村内商业空间设计深度融合,打破传统保护方法的局限性,打造多维景观交互空间体验,能让村内商业空间更具时代感和人文魅力。同时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文化需求,让村内的文化底蕴与宋韵的千年魅力在数字化商业街区得到保护和延续。
(二)中观角度:洞源村康养旅游景观场景打造
景观打造采用山水田园一体原则,洞源村景观特征多样,自然资源是洞源村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财富,该村既有远近闻名的溶洞景观,又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森林幽谷景观,沿着溪流与青山而镶嵌的自然村落保持着桃花源般的质朴气息,村前屋后的农田充满了乡村生活的味道。
街巷的布局承袭了宋代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以“中心广场区”为例,其肌理组织采用了有机变化的街巷,替代了历史上常见的笔直格局,展现一种开放性。正如《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景象,街巷曲折,顺应地形起伏,建筑沿街自由布局,高低不一。在园区路线的规划上,以“游”为主题,通过起承转合的街巷节奏,连贯起游园的动线。核心区域内的大街小巷融入了多样的宋韵文化体验项目,将原本孤立、碎片化的空间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园区入口到核心区的各个景点,游客可以慢行、观赏、品茗、绘画、嗅墨,实现游客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小剧场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再现宋代的生活场景。当游客置身于这些故事之中时,他们的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实现空间与情感的交融,唤起内心对宋韵文化的深深共鸣。
在场景细节设计上,结合对宋代隐逸文化的思考,将宋韵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中,通过特色静水面结合水下景观灯带,营造艺术格调的景观氛围,通过一棵孤植海棠进行点缀,突出场景的品质感与艺术感。
(三)微观角度:洞源村康养旅游景观情感体验
景观设计文化—宋画描文以“画”为脉,以“文”为魂再现宋式理想人居生活五进礼序空间。步移景异,复兴五进礼序空间。一重礼序一重境,每一层礼序都隐藏着不同的空间场景:在秩序感的递进空间中,深入浅出,通过一赏一品、情景相融的景观叙事手法,串联起“引—赏—礼—廊—院”的礼序空间,形成宁静致远、尊贵优雅到开阔明朗等不同的心境转换,从多义的空间层面营造至真的情感体验。
在洞源村景观设计中,设计了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康养旅游景观情感体验场景。具体如下:①“梦华录”集市。布置主题门头、集市展位、茶馆等区块,提供汉服体验等。②中秋古韵游园。设立拜月仪式、猜灯谜、手工艺等传统民俗体验项目。③氛围布置打卡。布置主题模型、国潮打卡点、花灯等,供拍照打卡。④国风演绎大赏。组织唐宫夜宴、古筝演奏、汉服走秀等传统艺术表演。⑤增加具有地方特色或传统工艺的体验项目,如京剧面具绘制、中国结编织等。⑥加入儿童专区,包括手工操作类的互动项目,照顾不同年龄层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文人雅集成为风尚,追求精神象征意义上深广的意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宋韵文化为设计出发点,主题场景及故事性营造,利用场地的唯一性,解决了洞源村规划散乱、没有主题性、缺乏创新性等相关问题。
三、结语
本文在森林康养旅游背景下,针对中国森林康养基地存在的开发模式单一、地域性差异明显、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等现存问题,相关部门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出发,规划设计洞源村康养旅游景观空间营造、景观场景打造、景观情感体验三大板块,对宋韵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详尽研习,打造了南宋主题乐园。以宋代建筑风格与空间把控为范本,对现有的项目进行精雕细琢,使乡村景观规划整体提升,为类似康养旅游乡村景观发展提供了设计参考。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