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雕塑艺术家借助数字技术,将设计手稿依托光学采集设备或者软件编辑系统转化成数字形式,通过3D打印机、数控雕刻机等设备完成雕塑作品创作。如此一来,不仅可依托数字形式实现对艺术家创作构思的直观准确表达,解决传统雕塑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很大程度提升创作效率,降低创作成本。过去庞大的雕塑作品通过数字化方式储存,借助轻质化的新型材料展现空间实体,对雕塑艺术的展示传播具有极大的意义。此外,将数字技术与雕塑艺术相融合,还可推进传统雕塑艺术创作手段、表现形式以及感知方式的有效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雕塑艺术的影响力。因此,数字技术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是雕塑艺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数字雕塑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人员、艺术创作者开创性地将计算机技术引入艺术创作领域,数字雕塑由此逐步进入公众视野。20世纪80年代,美国雕塑协会首次提出“数字雕塑”这一概念,鉴于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数字雕塑主要表现出几何、非具象的特征。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雕塑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等的支持下,艺术家可通过更为广阔的空间来展现自身的创意构思,并于虚拟空间中完成对数字艺术的表达。数字雕塑作为数字艺术的一大分支,越来越多艺术家加入应用数字技术开展雕塑创作的行列中,摆脱传统雕塑材料、技术的限制,进而创作出多样且富于变化的雕塑作品。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数字媒体展示自身或他人的创作,由此让数字雕塑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广。如今,伴随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融合不断深入,新媒体艺术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广大艺术创作者不断将编程、传感器技术等融入雕塑艺术中,创作出一系列可与受众进行紧密交互的雕塑作品,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数字技术下的雕塑艺术特征
(一)虚拟性特征
数字技术下的雕塑艺术,以虚拟空间为载体,可摆脱时空的束缚。将数字雕塑艺术与传统雕塑艺术相比较,后者由客观实物转化成虚拟形态,达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目的,而前者则实现了由虚拟形态转化成客观实物,构建起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字技术下的雕塑艺术可实现对人们多元感官的全面调动,进而让人们在欣赏雕塑作品时,更好地沉浸其中。有研究人员对数字雕塑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数字雕塑具备虚拟性、数字化等特征,其的诞生推动了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雕塑艺术的互动性将不断增强,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
(二)综合性特征
数字雕塑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于雕塑艺术、数字技术等的融合应用。基于数字技术的雕塑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是数字技术与雕塑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现。当今数字时代背景下,诸如互联网技术、三维建模技术、3D打印技术等不断被交叉应用于雕塑艺术创作中,助推雕塑艺术的创作材料、创作方式方法不断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凭借雕塑材料的复合多样性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让数字雕塑呈现鲜明的综合性特征。
(三)交互体验性特征
数字雕塑的交互体验性主要指的是通过数字手段将创作人员的真情实感充分准确地传递给受众,赢得受众的内心情感共鸣。数字技术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雕塑作品的多样性、趣味性,通过雕塑作品,创作人员或是展现自身的思想情感,或是传达一种文化理念,而人们总是能够在交互体验中直观感受到创作人员传达的内容,进一步建立起受众与雕塑作品、创作人员之间的紧密交互。特别是近年来在数字雕塑创作中,创作人员越来越注重将雕塑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地方文化相结合,进而推动数字雕塑的人性化发展。同时,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雕塑艺术时,创作人员还尤为追求受众的参与性,强调雕塑在环境空间中的氛围营造及情感表现,进而帮助人们更充分地领略雕塑的魅力。数字雕塑的一系列新兴特征,拓宽了雕塑艺术创作的思路。
三、数字技术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实践
(一)依托数字技术进行虚拟塑造
对于数字技术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创作人员可借助数字软件开展雕塑创作,不仅可实现对雕塑各流程环节的标准化、精细化处理,还可实现雕、塑等与传统雕塑创作手法相贴近的处理,该种虚拟软件的引入,构建起了数字技术与雕塑艺术的紧密联系。创作人员可通过笔刷对作品表层开展雕、塑处理,倘若所需创作的作品表层伴有纹理,创作人员可在创作实践中引入阿尔法等开展纹理方面的处理,进而实现各式各样的表现效果。同时,创作人员若是希望在创作期间开展平滑打磨处理,则可采用与传统雕塑打磨相近的虚拟光滑笔刷,实现对作品的高效便捷平滑打磨。而创作人员在面向局部开展创作过程中,为避免创作时对其他部位构成破坏,可将其他部位予以遮罩,进而保障创作工作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创作人员还可借助数字软件的多样化功能,对雕塑作品开展缩放、拉伸、裁剪等处理。总之,通过将数字软件融入雕塑艺术创作中,可很大程度上简化创作流程,并且诸多数字软件均可完成对传统雕塑创作的有效模拟及拓展,正因如此,在实际创作中,创作人员应当对雕塑创作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保证数字软件与雕塑艺术创作的适配性。另外,传统雕塑艺术创作对创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除了要求创作人员能够基于全局视角开展创作,还要求创作人员能够严格把控创作角度、力道。而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为创作人员带来诸多便利,凭借其撤销功能,创作人员可在创作时对自身的不当操作进行撤销,而这一特性显然是传统雕塑艺术创作难以实现的。
(二)让雕塑创作中观察角度问题迎刃而解
长期以来,雕塑艺术一直采用的是手工创作方式,且一般的创作流程为由整体到局部,对创作人员的全局把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创作人员时不时要在开展局部创作期间对作品进行全面观察,以保证作品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性。传统雕塑艺术创作中,雕塑一般装置于旋转雕塑台上,创作人员或是要自行移动,或是要转动雕塑台,进而找到适宜角度对雕塑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创作人员的身高,还是雕塑本身的高度,或雕塑台所处位置,都会影响到观察角度,在实际创作中经常出现难以对雕塑进行全面观察的情况。由于雕塑难以切实满足创作人员的实际观察要求,使得最终创作的雕塑作品与创作人员预期不相符。而将数字技术引入雕塑艺术中,则能够让观察角度问题迎刃而解。例如,一些数字软件可支持创作人员对雕塑作品进行自由旋转,即为创作人员将雕塑作品设置某一中心点,然后基于中心点进行不同角度的移动、旋转,并进行自由缩小、放大观察,如此一来,不仅可实现对作品的全面观察,还可便于创作人员更好地协调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促进收获更理想的创作效果。
(三)展现对称性优势
长期以来,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对于对称设计一直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称能够为人们带来平衡、稳定的审美体验。具体到雕塑艺术领域,对称设计可实现对雕塑艺术中动态平衡结构的有效控制,因此,在对追求对称性的雕塑作品的创作中,创作人员应当对雕塑模型的对称性进行充分展现。在传统雕塑艺术下,雕塑作品对称性实现很大程度会受到创作人员手工创作技艺水平影响,并且在实际创作中往往难以保证全面对称,因此手工创作不仅对创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还要求创作人员投入更多精力。而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凭借其对称性优势,可实现雕塑作品的完全对称。创作人员在应用数字软件建立雕塑模型过程中,可直接利用其中的对称设计功能,选取不同轴线对雕塑模型开展对称设计,同时在选取笔刷对雕塑局部进行处理时,创作人员可基于对称轴完成对创作内容的直接复制,如此,不仅可大幅提高创作效率,还可充分实现雕塑作品的对称性。
(四)雕塑实体直接转化
近年来,3D打印技术不断完善,这一数字技术为计算机三维模型与真实存在实体之间搭建起桥梁,为数字技术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今,多种多样的材料均可用于3D打印,如密度板、木工板、橡胶板以及PVC等。创作人员仅需对3D打印设备的雕刻头予以更换,即可依托各种材料,完成雕塑模型到雕塑实体的直接转化。某种意义上而言,3D打印技术在雕塑艺术领域的应用,是对传统雕塑艺术创作的一大颠覆,业界不少声音提出通过3D打印技术创作的雕塑作品不属于人工创作完成,所以不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作品。与此同时,也有专家学者表达不同的意见,即人们无须执拗于对3D打印的含义界定,其并非手工创作,也并非工业生产,而是属于一种新兴的物质形态,是现代科技发展进步的产物。所以,对于雕塑艺术而言,3D打印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辅助方式,雕塑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表现力主要取决于其最终的视觉表现,也就是创作者独特、标新立异的创意构思及艺术设计,而并非雕塑作品的创作环节、成型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多角度、多方位的,这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推动文化发展变革。数字技术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是“互联网+艺术”模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一个全新方向。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雕塑艺术可摆脱传统时空、材料、技法等的束缚,各种手工操作造成的瓶颈问题也迎刃而解。不难预见,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雕塑艺术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