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为壮族节庆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民族文化借助文创产业力量,融合数字化理念生产方式,从多维度创新文化产品,打破了节庆文化传播定式。
一、壮族节庆文创数字化开发的价值
(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助力地方文化发展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及民俗文化活动,其中节庆文化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民俗习惯。壮族节庆体现了较强的娱乐性,例如:“三月三”(也称“歌圩节”),会以歌会的形式集体欢庆;“花婆节”通过喝花婆粥、花婆巡游等活动祈福、庆祝;“炮龙节”融合汉族和壮族文化特色,举办灯会、舞炮龙等活动狂欢。这些节庆活动表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活动,增进了壮族人民的情感沟通,描绘着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壮族节庆文化所承载的美好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在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语境下,壮族节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彰显中华文明的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特征。
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必然经历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在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文化活动的场域已不再受地理空间的局限,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媒介也因数字信息的发展变得多元。通过数字化技术探索壮族节庆文化的创新表现形式,提升优秀文化的感染力,有助于民族地方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地域文旅经济,助力文旅品牌塑造
在文旅融合、体验经济到来的时代背景下,节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的方式成为当今热门的旅游项目形式。节庆文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节庆文创是基于节庆旅游的衍生产物,它可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成可视化内容,也可由物质形态向数字化产品转型,丰富消费者在目的地的文化体验,建立消费者情感链接。将数字化体验与数字化营销相结合,有助于丰富文化旅游数字产品线,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增强广西文旅品牌知名度,为当地旅游经济孕育新机。
二、文创数字化创新的条件基础
(一)国家政策支持与地域资源优势
国家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支持数字文化内容创作和版权保护,推动数字内容多渠道传播和推广,促进文创产业数字化创新和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有着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融的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创数字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创作灵感。
(二)数字技术赋能壮族节庆文创革新
数字技术具有跨学科、跨时空、跨层次、跨系统的属性,数字文创的重点是凸显数字技术对文化信息的传播与重塑作用,是对传统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的革新。节庆文创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成像等手段,将节庆文化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型,为文化创新提供与其他行业、领域进行跨界合作的机会。数字技术还可以用于对壮族传统节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保护中,实现其时代化和多元化表达,推动文化场景的扩展,深化壮族节庆文创的内涵与魅力展现。
(三)数字化生活方式下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数字化,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在随之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数字化文创可以满足人们对品质、深度和创意的追求。数字化产品通常根据不同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用户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与内容进行互动和共创,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三、壮族节庆文创数字化产品开发策略
(一)把握文化特征,保护与创新并重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丰富的民族节庆文化资源中,找准壮族特色是节庆文创数字化创新的关键。选择元素要遵循重地域性、具文化性、塑时代性的原则,从壮族节庆的民俗礼仪、精神观念中提炼文化符号,对壮族节庆所留存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做系统研究。尊重壮族节庆文化传统,避免过度夸张或歪曲文化内容,保留其原始韵味。当今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在节庆文化创新中还须注意弱化“娱神”仪式,不输出宗教、不盲目崇拜。
壮族节庆文创可结合热点话题展开创新,为民族文化增添时代色彩。2023年,在互联网上引起全国网友好奇的“广西公文包”让广西文旅再度出圈。“广西公文包”即壮族人民在节庆或聚会宴请时为招待宾客自酿的米酒,这一碗米酒将广西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和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传递到了全国人民面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部门推出的宣传片《没好果子吃》《赏广西看不尽》也受到了网民关注及好评。其中《没好果子吃》以情侣见父母为剧情,讲述了从父母为女儿远嫁“没好果子吃”的反对,到广西遍地都有“好果子吃”的向往,该宣传片以内容创新实现了从“玩梗”到“造梗”的升级。通过该案例的成功,我们能感受到相比于绣球、壮锦、山歌这类已被熟知的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大众更容易被接地气、贴近生活场景的内容所吸引。壮族节庆文创提取文化内容创作的思路应注重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强调文化精神的传递。明确节庆文创的受众定位,去专业化、学术化,在不歪曲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迎合潮流趋势、守正创新,挖掘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庆题材,讲好广西故事。
(二)增强文化认同,注重体验与参与
节庆文化的发展需要获得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不是刻意进行文化教育的结果,而是源自人们在参与、庆祝和传承节庆文化的过程中,自发地表达对该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联结。从壮族“三月三”现有的节庆活动来看,内容多以民族歌舞、民俗表演、群众聚会等形式呈现,消费者参与度低,短时间内难以理解节庆意义。因此,在壮族节庆文创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上,既要注重形式创新,要让消费者乐于参与。
增强节庆数字化文创的体验可以从感官体验、行为体验、认知体验三个方面入手。感官体验主要以视觉内容在数字媒介上的呈现,利用裸眼3D、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新型体验技术获得沉浸式多感官刺激,打造“虚实共存”“以虚助实”的数字体验。行为体验依托人机交互、智能互动来丰富服务功能,厘清人与数字世界的关系,“以实为本”并以用户为中心。认知体验相比于技术主导的体验模式,更依赖于文化创意对用户情感、思想维度的提升。数字文创要实现的沉浸体验不仅是空间沉浸,更是文化沉浸和精神沉浸,回归内容本质,以明确的价值主张和优秀的创意策划展现生动的数字化表达。
(三)数字形态创新,跨界合作与推广
1.打造数字场景
利用AR技术打造虚拟的壮族村落。用户可以选择不同数字场景、节庆习俗和参与活动的方式,通过数字应用漫游壮族村落。在数字导演的带领下,通过虚实结合的互动方式,感受传统舞蹈、音乐和庆祝活动,化身当地人同壮族村民一起制作节庆用品、参与节庆民俗活动等。
2.搭建云游平台
搭建云游平台或在现有线上游览平台的基础上,增设线上交互、社交等功能。营造充满节庆氛围的线上云村,用户们在线组成队伍参加“三月三”云歌会,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形式、穿着传统节日服饰,加入不同的队伍互动交流。在虚拟舞台上用文字、语音或视频的形式进行表演,演唱传统的民俗歌曲,让用户在云村中感受并参与到云歌会的欢乐互动中,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充满互动和乐趣的节庆体验线上社区。
3.构建节庆数字素材库
用户可以在壮族节庆数字素材库中,选择经艺术设计过的壮族节庆元素和产品形式,定制个性化的数字纪念品。鼓励用户通过数字化工具创作与壮族节庆相关的艺术作品。在平台上展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创作者互动合作,这些定制化的数字艺术品可以成为参与节庆的用户的数字藏品,增加节庆体验的纪念价值和个性化表达。
4.跨界合作与推广
壮族节庆文创要达成预设效果,绝不是依靠设计师的创意想法即可实现,数字文创从落地到产生实效,离不开与文化机构、媒体平台、旅游公司等相关行业伙伴合作。一是通过与当地壮族人民聚居区社区合作。邀请壮族村民、文化专家或艺术家参与产品开发过程。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文化知识、故事讲述和传统技艺,为数字产品增添真实性和独特魅力。二是与媒体平台合作共创。定期更新和改进数字化产品,通过合作举办主题展览、发布宣传视频,开展联合营销,扩大壮族节庆文创的知名度和用户群体。三是与当地政府和文旅机构合作。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特色节庆旅游线路,在传统节庆的基础上创造新节庆,丰富节庆内容、互动功能和用户体验,以提升数字文创产品的商业价值。
四、结语
社交媒体平台和互联网的普及使文化传播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数字化手段又使民族节庆文化更好地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边界,适应了人们多元化生活方式。数字技术应用向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文化创意服务内容,推动了跨界合作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节庆文创向数字化转型是迎接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拥抱数字化时代的变革,才能使壮族节庆文化与时俱进,保持其独特魅力和传承动力。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