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环境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是一种审美体验,能够完美地体现设计态度,其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即是材质选择。木材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使用的主要结构材料,在我国传统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大小木作、木质家具到木构架建筑,木材创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见证了我国环境设计发展过程中漫长的历史。
当今时代,研究传统的木营造具有维系地域文化与低碳环保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木材作为一种各地都易获取的自然材料,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地域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低碳环保更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运用木材这种自然材料,可以极大地减少其他材料加工生产的能源消耗。而使用传统木营造建成的房屋在拆除后,也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既能减少能源的消耗,又能有效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一、木材的基本属性与情感化表达
木材是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的天然建筑材料之一,我国自原始社会便出现了木骨泥墙与干栏式建筑,唐、宋、元、明、清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木建筑,可以说木材贯穿了中国环境设计的发展史,因其独特的属性被人们广泛运用在设计之中。木材的基本属性可以分为物理属性与力学属性,物理属性包括密度、含水率等,力学属性包括硬度、强度、韧性等。
材料的情感化表达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材料的纹理、色泽与质感,我们可以领略它独有的艺术表现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材料本身的纹理、色泽与质感等视觉因素是客观不变的,例如木材独特的纹理与温和的色泽是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自然生长的结果。而人们对于不同材料的营造方式,又受建造传统、审美标准、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因素影响。
看到“木”这个字,人们通常会联想到树木、森林与大自然,色泽明亮温暖,质感柔和细腻,纹理优美的木材会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例如在室内铺设实木地板,因其良好的韧性与弹性,会给行走在上面的人们以踏实的感受;建筑外墙面上采用天然木材,明亮清晰的木纹会给人一种富有生机的感觉。树木在自然生长的过程中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年轮,根据树木的树种、生长环境、海拔以及切割角度的变化,加工后的木材表面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柔美木纹,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氛围恰当选择。人们对木材的情感记忆是温暖的,从人类第一次在木材上见到火焰后渡过蒙昧时期,到后来的构木为巢与逐渐发展成熟的木结构建筑,人们用木材建造出温暖舒适的房屋,同时也构筑了人类的木建筑文化。
二、木营造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一)木营造在中国的应用概况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木营造历史,木材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革与各个朝代的繁荣兴衰,成就了我国独立于世界的木营造建筑体系,并留存下大量的木建筑实迹,如五台山佛光寺、应县木塔等。除此之外,还有吊脚楼这样独特的木构民居,根据当地环境采用架空的方式,以保证良好的通风与防潮。
我国的木营造在原始社会便已萌芽,考古发现的木骨泥墙这种半地穴式建筑就是半坡时期最早的木营造文化。随着当时技术的进步,木骨泥墙中的木柱用紧密相连逐渐转变为按间距排列,从一开始的支撑墙壁转变为支撑屋顶,这便是穿斗式结构的雏形。伴随社会的发展,穿斗式结构下形成的狭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为了扩大室内空间大量减少立柱,增加了承重的大梁和短柱,形成了新的抬梁式结构,正式确立了中国独树一帜的传统木营造体系。
木材在满足木构建筑结构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喜好,人们根据使用者的地位与权势将木柱涂成朱红色并装饰祥云、盘龙纹样,形成了独特的东方人文情感。此外,古代匠人使用柔软易加工的木材,设计出大量精巧美观的木制家具与雕刻品,如著名的明清家具,其精良的工艺与完美的结构比例让人们叹为观止,各种精致的木雕刻让我们再次领略了木材独特的艺术情感化表达。
(二)木营造在西方国家的应用
不仅是中国,西方国家在木营造方面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神庙在建造初期就是以木材搭建屋顶与横梁的,而后才逐渐发展为石质的梁柱结构。木材作为极易获取的天然材料,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运用在环境设计中,创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木构建筑,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有德国与英国的木构架民居。
德国的木构架民居通常运用笔直的木条构建出高大的三角形斜坡屋顶,并且其结构会直观地显示在建筑外立面上,将自身的形式美装饰于建筑外墙上,使得整栋建筑具有极强的美观性。英国的民居则通常使用半木架,以木架代替墙体的结构,构件间使用榫卯连接并填充墙板,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而后美国旧金山的地方民居就吸收了英国民居的建筑风格,房屋整体结构使用木构架,充满装饰性。
三、木营造在环境设计中情感化表达
(一)木营造的自然情感表达
建筑师张永和设计的二分宅(又叫山水间)位于北京延庆县,他将这栋建筑一分为二,形成一定角度并结合山体围合出一个私密空间,这就是二分宅名字的由来。该建筑的主要设计材料是生土与木材,我国传统建筑中自古就有“土木之功”的说法,使用夯土与木构能完美体现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该建筑中对木材的运用极其广泛,除了梁柱结构与木框架,还有木质隔墙与外墙、木质地板与天花等,二分宅在材料的使用上十分贴近自然并不是受环境资源的影响,是设计师为了自然情感的表达而有意为之。
(二)木营造的文化情感表达
由建筑师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采用了合院式的布局,被杭州市南面的群山环绕,营造了具有书院气息的校园氛围。曲线形屋顶象征着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坡屋顶,建筑本身的建造曲线与周围连绵不绝的群山相互呼应,让人们在视觉观感上形成一条纽带,使得该建筑空间十分具有流动性。该建筑有一部分采用了整片的木材来作墙体,这一建筑表皮所形成的空间特质完全契合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院落,象山校区合院中随机打开的木窗扇,就如同传统书院里四面打开或者闭合的木质门扇,充分体现了木营造中的文化情感表达。
(三)木营造在未来环境设计中的前景
美国著名设计师路易斯·沙利文曾这样说过:“建筑设计师是一个诗人,但他不用语言,而用材料。”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恰当合理地使用材料,木营造这项传统技艺不仅承载了人类上千年的营造历史,更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在未来环境设计的发展与变革中,必须充分发掘展现木材的历史文化感,营造符合当今人们审美需求的设计。除了木营造所具有的艺术性,还需要考虑技术性与环保性等方面。
木材在人类几千年的漫长设计史中,以其自然性与易获取而被人们以地方技术广泛使用着,木营造技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地方性,它会随着不同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除此之外,木营造技术还具有多层次性与适宜性,针对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不同项目,其采用技术可能是传统技艺或新兴技艺,抑或多种技艺的结合。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可以判断适宜技术里最看重的是综合效益。因此,木营造在未来环境设计的发展中,必须使用适宜的技术,在保留传统技艺与智慧的同时恰当地使用新兴技术。
木材作为天然材料,其开发利用会消耗大量森林资源,因此,木营造在未来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必须遵循环保与回收再利用的原则,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木材。在部分发达国家中,已经可以依靠先进的植树造林技术做到在养育森林的同时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而我国多年的乱砍滥伐导致目前的森林资源较为匮乏,也忽视了对森林资源的培养,在未来应加大禁伐力度,合理有效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历史建筑被改建拆除,这些历史建筑大多是以木材作为其框架结构,改造拆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建筑材料。在西方国家,对废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比例高达60%~90%。在当今技术背景下,那些拆除后得到的废弃木材经过再加工后便可以重新投入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环境垃圾,还能合理节约大量投资经费与自然资源,并且因废弃木材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让人们能再次体会木营造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沧桑历史,同时对城市文脉情感也是一种继承与延续。
四、结语
木营造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然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大量新的材料与技艺出现并代替了传统木营造,木营造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近几年国内外设计师使用传统材料与表现手法的设计作品的出现,人们被呈现在眼前的历史文化感所打动。探索木营造在环境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挖掘其艺术表现力,在如今愈发重视设计情感表达的时代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