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聚焦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的问题与路径,指出问题:内容繁复更新快,评价标准设置难度大;课程组织多样化,评价结果容易流于形式;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师评价权威性变得消解;课程地位不高,教学评价规范性不强。提出改革路径:认清课程作用、把握课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和完善多主体协商共建,旨在为研究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评价;问题刍议;路径探索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很强,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和国际上的形势,还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各项政策和理论。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1]明确指出,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并强调“注重考核学习效果”。教学评价是影响教学效果重要的一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高质量、深刻性、持久地推动具有重要作用。由此,聚焦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旨在依托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深入解读相关政策基础,梳理院校教学评价存在的各种现象,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提升评价的完整性和精准性,进而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问题刍议
1.内容繁复更新快,评价标准设置难度大
“形势与政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教材不固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亦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2]。在该过程中,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动态;既有当前现实焦点,又与历史相联系。教育部每学期印发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来指导教师备课和教学,以便切实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这些主要规定了讲课要点和主要事件,仍需要教师搜取找寻恰当的内容。另外,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快,信息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都较以往迅速,这就对课程的教材教案提出了要求,需要不断更新的教案,变化的教学内容,进而导致该课程的评价标准设置难度加大。
2.课程组织多样化,评价结果容易流于形式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打破“形势与政策”课呆板、枯燥、深奥的现象,创新课程组织形式,在形式上吸引更多学生的“眼球”,引发更多学生参与的兴趣。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受到学生普遍好评:以专家讲座的形式,抓好主题教育,对大学生十分关心的热点、困惑问题进行系统的讲解、分析和探讨;运用多媒体课件、影视、专题网站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以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利用本地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等,然而,虽然在课程组织形式进行了创新,在内容上却容易出现信息量不足,信息分布零散,学生对知识点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现象[3],课程内容容易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结果流于形式。因此,将“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内容引向深入和具体,提高教学评价有效性,还需要形式与内容的“博弈”。
3.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师评价权威性变得消解
随着智能时代的推进,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于线下,在线上平台可以设定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元用户端进行教学评价[4],从该角度来看,思政教师的教学评价权威性变得消解。“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政课重要组成,其教学评价权威性消解主要体现在制度权威和知识性权威两个方面,一方面制度权威性的消解与重释,指与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绝对性相比,多元用户端均享有教学评价的权力,虽然增强了教师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和全面性,但降低了教师教学评价的专项指标权重;另一方面指制度权威性的消解与重释,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不断升级、网络教学视频愈发开放共享,学生汲取知、涵养思想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而且就某一热点焦点问题,学生很可能与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同一的、同步的,甚至比教师获得的信息更丰富,教师评价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日渐式微,对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带来挑战。
4.课程地位不高,教学评价规范性不强
新时期,高职院校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使命,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有效融合,协同推进,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5]。因此,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增强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重要问题。然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课、特色课程设计上投入相对比较多,对思政课投入相对薄弱,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相比,其地位排名亦较靠后。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总体规划中,形势与教育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即便有教案编写,也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较少设置专门的部门机构和师资队伍,并且师资队伍多以兼职为主,课时难以保障,学生人数变动多,由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地位弱化、边缘化的情况下,其教学评价的规范性可见一斑。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路径探索
1.认清课程作用
认清课程作用和价值,提高在学校的地位。
一是从宏观国家发展上,“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认识和了解党和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充分了解国家实施的基本策略,从而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增强大学生自身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二是从中观学生学习学习生活上,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和观点,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活学活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形势与政策课是通过大量生动事实的教学教育,使大学生不断增进对时事的关注与认识,切实地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使他们能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为个人当所为。
三是从微观课程体系设置上,这门课对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兼具融合、延展与充实作用。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督促青年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因此,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具备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三大特征,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
2.把握课程特点
把握课程特点,全方位开展教学评价工作。
一是“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上综合性、实证性强。其涉及的专业复杂的经济问题,敏感深入的政治问题,以及科技、文化、社会等,集思想、理论、政策、知识和应用于一体,且所涉及的观点和结论,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事件分析为佐证。
二是“形势与政策”课在选题上时效性、前瞻性鲜明。其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实践的动态立足于马*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上;将中国当前的国情、世情的变化与党的方针政策关联密切,且又有对未来的预测与展望。
三是“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工作上量大、周期长。其教学对象是对全院校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全覆盖,且几乎贯穿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需要注意教学内容制订、评价标准设置的系统性。
四是“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实际高度关联。其不仅要体现内容的权威性,还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准备、学业压力时,给予一定的思想指导。
3.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一是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任务和使命,面对学习、就业的目的比较现实,且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现象,容易对校园活动、学生社会、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相比正规课堂教学,则存在厌学、混文凭的心理。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种政治宣传,一种思想引导,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契合学生需求,对焦学生关注的热点,未被广大学生接受和深入人心,则课程的有效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二是创新教学模式,平衡课程组织形式与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努力平衡课程组织“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专题讲授和重大事件教育相结合,保证时代主题的正确宣传的同时,紧密联系现实,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学校重大事件等进行宣传教育;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借助大数据分析,丰富教学评价的载体;主体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增强大学生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高权威性。从课程自身特点和教学评价现实问题来看,它要求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承担重任。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理论和强烈的责任感,能够在不断更新的形势与政策中迅速找到最新的、最重要的、最合适的教学内容;二是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将教学内容中最典型、最重要、最难得部分,传授给学生,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能够引导学生联系观点看形势,联系现实看政策,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4.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精准聚焦当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问题刍议和实现路径,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一是基于教学评价理论,认清教学评价的本质,促进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协调一致,要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及反馈,因此探索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为导向,不断提高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一方面,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构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对教育教学做出评价改革;另一方面,了解掌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可以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准备阶段,结合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课程准备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出分析和评定;形成性评价可以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时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等等。
二是主动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丰富评价载体的数量,提升评价载体的质量。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进一步与信息技术融通,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评价载体的数量和质量,具体来看,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手段,搭建多元化的教学管理与反馈平台,实现数据及状态的跟踪,能够进行高效率数据分析,即时性报告反馈,跨空间实时评价;另一方面,以平台为驱动,将评价结果输出更加透明,切实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在学生本人、学校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等多方参与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平等的、更加多元的评价模式,并在评价占比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权重设置,提高教学评价的权威性。
三是强化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避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评价结果流于形式,要将其结果“落地”是关键的一环。在教学评价前可以借助线上、线下多个渠道,向教师、学生多个利益相关方发布和解读评价实施细则;在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过程性的能力表现,情绪情感思想的改变,规范评价实施过程;评价结果要真实、及时地反馈到各利益方。
5.完善多主体协商共建
构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评价的规范性、精准性和发展性,是一项多主体协商共建的复杂过程。
一是教育管理部门。针对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给出解决思路和改善方案;同时,关注教学评价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发展性,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品牌课程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创新相结合,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评价结果的效果转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二是专家。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方面有着雄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邀请专家,不仅体现在专题讲座的课程内容讲解和分析中,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学评价方案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提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是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搜集者、传授者,课程组织的实施者、引导者,还是教学评价的执行者、监督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充分掌握教学评价的理论和工具,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订和完善教学评价方案。
四是学生。学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对于各项教学活动有着最直观的体验,要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实际需求,开展相关教学和评价工作。发挥学生模范带头作用,可以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课程助教,协助教师开展工作,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
三、结语
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素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坚定“道路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高职院校责无旁贷。鉴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设置比较困难、评价规范性不强、评价结果亦容易流于形式,为此,以政策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在学校的地位,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教学评价理论基础,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促进教学评价发展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发展性,并能够有效地将评价结果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04-13)[2024-01-26].
[2]孟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阐释、问题梳理与路径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23,36(2):52-55.
[3]吴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8):167-169.
[4]赵浚,赵源源.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技能的实践策略[J].新余学院学报,2023,28(5):102-109.
[5]程远峰,彭海滨,袁野,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协同推进路径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22(9):57-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