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美术出版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文章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美术出版的特点,从编辑自身的能力提升和出版社的人才培养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美术出版社编辑队伍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为培养、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出版编辑人才队伍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美术出版;编辑能力;队伍建设
一、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
2017年,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2022年,党的***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出版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在发现美、创造美、普及美的工作过程中,出版社也要在分析自身特色、队伍构成和人才需求基础上,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养、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编辑人才队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二、美术出版的特点
美术出版社是生产艺术类出版物的专业出版社,产品反映人们在艺术创造上的成果,包括绘画、书法、雕塑、摄影、设计、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多个门类,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教育、艺术展览、美育普及等多种出版题材。时代发展到今天,美术出版已扩展为大艺术的范畴,产生了很多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产品,它不仅为专业人士的学习提供指导,也为提高全社会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概而言之,美术出版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出版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与其他类别的出版物相比,美术出版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除了文字与艺术相关以外,还包括众多艺术家创作的各类作品的图像呈现。视觉形象是美术作者重要的创作语言和表达方式,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理念,倾注在绘画、书法、雕塑、摄影、建筑、设计等具象的作品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对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判断、解读和整合,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眼光;将这些艺术作品转化成优质的出版物,向大众宣传艺术作品的美和价值,是美术图书编辑的重要工作。
(二)装帧设计注重艺术性和整体美感
与文字类图书相比,美术出版物更讲究设计的美感和材料、工艺的运用,讲究艺术理念、图书内容和装帧形式的有机统一。美术图书的作者、编辑和设计师具有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讲究独特的个性,对作品的整体设计感和材质、工艺都有较高要求,呈现出来的出版物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给读者愉悦的美的享受。
(三)出版与艺术实践活动联系紧密
对艺术家来讲,作品创作出来后,出版只是其成果的展现方式之一,举办展览、市场推广、创意实践、衍生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可以更广泛地体现作品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类艺术活动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这为美术出版跨界进入上下游产业提供了机会。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不仅要关注艺术家的作品,还要关注艺术界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结交朋友,拓展选题思路,联动上下游产业,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实现出版融合发展。
(四)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广泛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密切,由此产生的出版物也受到读者的喜爱。美术出版也在学科融合上不断开拓,如美术与历史的结合、艺术与文博的结合、摄影与文化人类学的结合、漫画与文学的结合等,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出版物。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以***同名特别节目为基础,是第一部以美术经典为载体展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大型画册,通过文字阅读、美术品赏与视频观看的巧妙融合,探寻历史细节深处的初心使命,讲述美术作品背后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3]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西行影纪》,整理了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先生于1934-1941年间三次深入我国西部四省民族地区的影像记录和考察笔记,对于人类学、民族学、影像学的研究具有资料价值和学术意义。学科的交叉融合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要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将知识融会贯通,打造出适应市场需求、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三、高质量发展下美术出版社编辑的能力提升路径
根据高质量发展对编辑工作的要求,以及美术出版的特点,美术出版社编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政治素养,提升导向把关能力
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关系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和文化安全,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要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出版法律法规,领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把关能力。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于出版工作的全过程,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
同时,美术出版工作者还要发挥专业优势,聚焦主题主线,精心策划主题出版工程项目,做强做优主题出版,做好形势政策的宣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4]
(二)加强专业学习,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专业是立社之本。美术出版社编辑,无论是艺术专业出身,还是非艺术专业出身,都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系统阅读中外美术史,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美术思潮、美术流派,以及美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理论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经典论述等。[5]编辑只有具有丰厚的学养,才能更好地与作者交流,才能高屋建瓴,策划和编辑出优秀的美术出版物。
同时,编辑还要走进艺术圈,多和艺术家、理论家交往,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和与作者沟通交流的能力。有些编辑本身就具有艺术创作的特长,朋友圈的师友也多是艺术家,这为组织专业书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非美术专业的编辑,也可以通过参观艺术展览,参加艺术培训、艺术讲座、学术论坛等活动,获得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并从中寻找优质作者和选题信息。
(三)精心组织谋划,提升选题策划能力
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在对收集到的作者信息、选题信息*进行整理、提炼和策划后,形成优质图书选题的能力。好的选题策划,需要编辑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判断力,能够站在出版者的角度,在对作品、作者和选题价值进行判断的基础上,从出版的需求出发,策划出适合市场的选题,或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出版项目。
选题策划出来、立项成功,并不意味着编辑可以暂时休息,静待来稿。为了保证作品与选题要求的统一,在创作的过程中,编辑应该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协助作者提炼选题亮点,升华选题高度,优化结构和行文方式,使作者的创作与出版的目的高度统一,避免出现成稿与预期效果差距很大的情况。
(四)发扬工匠精神,提升编辑加工能力
美术出版社的编辑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对形式美的认知和要求比其他门类的编辑更高。美术社的图书装帧设计精美,工艺和材质独特,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但是,如果一本看上去很美的图书,打开来却发现有很多差错,这样的图书,不管做得多么漂亮,文化价值也大打折扣。
编辑要高度重视书稿的编辑加工环节。当作者把书稿交到出版社后,编辑加工的工作就开始了。编辑对书稿体例的统一,对语言文字的润色、修订,对知识点的查证、核实,对整体设计的考量,对宣传文案的撰写,都是将创意和策划变成精品的关键。美术出版社的编辑既要发挥擅长形式美的长处,也要以严谨的工匠精神,做好书稿的编辑加工和审校工作,使图书兼具形式美和内涵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精品。
(五)贯彻产品思维,提升全过程营销能力
每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图书的生产过程环环相扣,密切配合,目的是保障图书的质量和销量。在这个链条中,责任编辑是核心人物,每个责编都是临时的团队负责人,如何整合人力、物力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优效果,是对编辑能力的考验。
图书生产出来,最终实现销售,才算是成功。编辑作为产品的策划者、出版过程组织者、内容审读者,最了解图书的内容、价值、读者对象、适销途径,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要具有营销意识,特别是在市场越来越细分、品牌效应越来越凸显的今天,图书品牌的树立、产品的精准定位、粉丝圈层的营销,尤为重要。编辑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和产品营销推广能力。
四、高质量发展下美术出版社编辑队伍建设路径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出版单位,策划、生产文化产品的编辑是重要的生产力,编辑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做好编辑队伍
建设,是立足当下、面向长远的重要举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编辑队伍建设纳入出版社的长期发展规划,合理配置编辑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梯次
出版单位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编辑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将人才战略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规划中,结合单位的业务发展需要和未来规划,以战略眼光考虑队伍的整体结构和合理更替,以及内部造血机制的搭建。唯有持之以恒,才能日积月累,有所收获。
美术出版社的编辑大多是艺术专业出身,具有专业知识,熟悉专业作者圈层,是出版社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美术出版中的艺术理论、艺术普及读物,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读物,需要编辑具有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和知识整合、概念提取等功夫,这就需要一些文字能力强的文史专业人士进行补充,美术专业和文史专业的编辑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出版社通过新人选聘、内部队伍建设、外部资源库建设等,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具有梯次、持续有活力的队伍,对出版工作形成有力的支撑。
(二)练好基本功,夯实队伍整体实力
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编辑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和读者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出版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工作,编辑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识,适应时代和工作的需要。
在内部培训方面,结合美术出版社的特点,形成新人入职培训、年轻编辑交流自训、出版专题培训、艺术课堂等多种机制,使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编辑之间互相教学,互为师生,取长补短,提升编辑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竞赛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鼓励编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竞赛,对于扩展编辑的视野、加强编辑与外界的交往、促使编辑反思自己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导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师带徒”是出版行业的优良传统,新编辑通过近距离学习、观察、请教老编辑,能够快速掌握编辑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编辑能力,尽快成长为一个成熟编辑。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重新整理自己的经验,体会到育人的成就感,也为自己培养了得力的助手,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三)选好带头人,以项目合作带动队伍建设,打造精干的编辑团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前的编辑工作扩展了很多外延,编辑所承担的不仅仅是看稿,还有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图书制作流程、市场营销等多种工作,任何一个人单打独斗都是完成不好的。出版社领导要善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将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位置上,选好带头人,在“领头羊”的带领下,形成一个个精干的小分队。
产品线建设是出版社的重要市场布局,重点项目则是出版社社会效益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某一
产品线的倾力打造、充实和完善,可以锻炼编辑团队的市场调研能力、选题开发能力、作者圈层建设能力、产品经营能力和宣传营销能力。通过对重点项目的策划、执行,可以锻炼编辑的项目管理能力、编辑能力、全过程执行能力、融合出版探索能力,以项目带动队伍活力、锻炼编辑能力,不断创造新的具有文化含量的产品。[7]
(四)激励与约束并行,用好绩效考核和制度管理两个抓手
出版社是文化企业,受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考核,“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考核体系,是单位有序运转的根本动力,是科学评判编辑工作,激发更大工作激情的根本力量。结合出版社的具体情况,绩效考核的指标构成,应是多重指标构成,包括编辑的审稿能力、产品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出版是文化产业,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为重中之重。出版社要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真执行管理要求,用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使编辑形成敬畏之心。激励和约束两驾马车并行,为出版保驾护航。
五、结语
出版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出版社立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自觉。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编辑队伍建设既是先行者,也是压舱石。编辑需要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出版社也应从内部机制上为编辑的能力提升和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双方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伟大胜利——在***第十九次***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画册在京首发_山东站_中华网.
[4]2024年全国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5]张月霞.论美术类出版物编辑如何践行“工匠精神”[J].传播与版权,2019(10).
[6]田秀岩.论青年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全国新书目,2023(10).
[7]王文晶.浅谈如何利用重大出版项目培养骨干编辑[J].传播与版权,2023(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