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主义在当代显然有着更为多重的语境和表达空间。随着文化和性别问题的讨论,再度引起人们关于身份话题的思考,不少人发出质疑的声音。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过程中,新的传播技术在不断地刷新着认识,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文章将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文化与社会等多元冲突的视阈下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传播,探讨东方女性主义艺术如何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和局限,并从全球性视角切入,全面关注东西方的女性主义,展现女性主义艺术的跨文化和跨界的特征,以及女性主义艺术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多元冲突;当代女性主义艺术;跨文化;传播学
一、欧亚文化冲突视阈下女性主义艺术的传播
(一)欧洲中心主义的审美传播
早期西方学者轻视东方文学、文学的传统,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是指欧洲文学而不包括欧洲以外的地区和国家的文学。欧洲中心主义指比较文学诞生之处以欧洲文学为中心的狭隘的地方主义偏见。该比较学的概念也极大地影响了艺术领域的审美与表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社会对于“美”的标准已经通过全球化的方式渗透到世界其他地区。欧洲中心审美标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当作理想的范本。特别是在于女性形象上的表达。排他的、不全面的欧洲审美不断蔓延。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我们的审美标准也在被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欧洲中心审美标准似乎已经内化在我们的心中,也默认了它带给女性主义艺术的局限。以欧洲为标榜的艺术体系,长期以来让许多非西方文学以及艺术作品遭受冷遇,例如女性主义艺术带有极端女权主义的作品广受关注,并没有过多的观者与艺术家把创作的着眼点放置在非西方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深刻内涵之上,当然了,当代很多先锋性女艺术家也进行了艺术尝试。如塞西莉亚•维库纳的艺术语言建立在对土著传统和非西方认识论的深深迷恋之上。
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行为艺术家之一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把个人身体的探索转换为普遍的体验,迫使人们直视和感受人性与冲突,呈现童年压抑、强权政治对女性身体的直接作用。即使是少数人的声音,但是西方所传播的审美已经趋向于多元化,西方内部出现了“非西方”的声音。
(二)跨文化传播下的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是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提出的理论概念[1],指西方人建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知识与话语系统。从跨文化角度看,东方主义套话呈现多义性。东方作为强大、辉煌的高级文明可以启蒙西方;东方作为落后、野蛮的停滞文明,西方便会避而远之或者采取极端方式,强制传播。他的理论启示我们,当两种文化相遇的时候,强势的一方会利用知识和话语上的优势,将对方塑造成自己想象的样子,以此来维护和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由西方所建构出来的东方是西方欲望的投射,是西方建构自己的优越性、重申西方统治东方的合法性的工具。被建构被西方男性征服的女人,所以东方主义里还混合了性别歧视。至今,在国内,女性地位以及女性主义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之下得到提升,欧洲对于东方艺术的接受程度虽然也大有改善,但是在历史问题的长久遗存之下,女性艺术的传播还是具有局限性。
(三)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相对主义
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指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此,当今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被批判。例如,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2]马宗达尔探讨“文学文本如何跨越国界,凸显边缘化社群,本土化主流历史,从而理清边缘文学独特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3]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延伸出其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这样做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学家们和艺术家们可以更好地相互借鉴”,该思想也可以用于女性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思考,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作品豪放,洒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东方女性的作品婉约,隐晦,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考空间,在其相互传播影响之下,将会给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与变革带来全新的体验,但由此也带来了“谁是老大”的问题。
二、性别冲突视阈下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困境
(一)男性中心主义传播下女性主义的边缘化
在女性主义分析中,大多数社会,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表现出男性中心的倾向,其中他们的文化、知识、组织和机构反映并再现了男性的统治和权力。利用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将女性置于性别文化的弱者,劳动分工的边缘,认为其还会反过来压抑着男性的自身。
文艺复兴作为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无疑是灿烂、辉煌、圣洁的。然而,我们所了解的“艺术大家”大多数为男性,历史上鲜有听闻女性主义主题的艺术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对女性艺术家的漠视,并不是女性主义艺术家比男性艺术家缺少艺术天赋,而是她们的作品往往没有得到妥善保存、传承和研究。所以,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创作历史上并没有很多作品能够提供借鉴意义。历史记录往往由男性主导,对于女性的贡献和成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记录,回看中西方艺术史,我们都忽视了很多民国时期的艺术家,近代著名女性画家潘玉良与徐悲鸿等人都是同期旅法留学。她在中国举办了5次个展,但都遭到了保守者的强烈批评,只因那个年代她常画裸体女…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方式导致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和贡献相对较少被提及。历史上,经济和社会权力结构通常也由男性主导。这种权力结构影响至今,也极大地限制了当代女性在艺术领域获得资源、展示作品和获得认可的机会。
(二)外部大环境的压制转变为女性自我的怀疑
前文中所提及的“东方主义”这些产生于强势文化的知识是以客观的、科学的形态出现,弱势群体在无意识中内化了强势文化的视角,于是外部的凝视就变成了一种自我凝视。这种更复杂的机制被称之为“内部东方主义”或“自我东方主义”。当今有一个流行的词语“男凝”,该词不断强调被凝视者的“他者性”,将女性归类为男性主导世界中的附加物。正如“东方主义”转变为“自我东方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批判由外部的社会批判逐渐转变为女性的“自我内耗”,女性主义艺术在女性群体中都没有被大范围推崇。女性主义艺术传播困境除了外部环境问题,自身的属性其实也是具有狭隘性。这与长时间历史的发展有关。女性主义成为个体信念的那一天,第一动机往往是感性的。感同身受的女性不公现象是产生女性主义艺术创作的“第一生产力”,因而很多女性保持惯性思维,认为没有必要把两性问题认识得这么僵化,仍然在带着不益于自己性别权益的行为意识为人处世。女性群体本身的不认同或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女性主义艺术的传播想要突破“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更加困难。
(三)女性主义艺术的传播隔阂
当一个社会暂未形成较为稳定女性主义舆论体系时,它所含有的女性主义思维的影响力是不均衡和有传导偏差的,当女性觉醒人士发表反思与维权言论时,它到达个体受众的理解层面往往更多反弹出其他的道德伦理或思维惯性问题而非女性主义反思本身,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上的性别对立现象可以归因一个专有名词“传播隔阂”,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之下,女性主义艺术的“呐喊”被刻意地掩盖了。因此传播的认知也造成了偏差。[4]事实上女性主义艺术强调的是“平等”二字。其核心思想主张女性在生活各个领域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女性主义并非倡导性别对立,并非强调要让女性成为压倒男性、成为独霸强者的思想,本质是要求平等地被对待。传播隔阂造成了女性主义艺术作品传播内涵大打折扣,而使人们将目光只专注于两性对立等,使得女性问题无法得到应有的深挖之前就已经停滞在与传统伦理的搅动中失去女性主义观点的锐度。
三、女性主义艺术传播困境的应对之策
女性艺术家们发现,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传播媒介的运用和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无关,用否定、挑战的姿态来对抗父权制度未必能证明女性的价值,赢得自身的地位,或是得到大多人的认同。人们发展出一套易被接受的、非对抗式的、拥有较多相对安全感的阴性气质。[5]东方主义在欧洲中心主义的长期支配、重构下,在男性中心主义社会的长期控制下,全球女性主义艺术所面临的社会和传播问题接踵而至。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家往往希望通过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来唤起女性的崛起意识,拯救女性全体。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与互联网接轨,熟悉新的技术、新的传播方式与互动方式将会给整个艺术领域尤其是女性主义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便利,当代庞大的年轻群体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新的传播路径同时寻找多样化的传播主题,互动性的特点让不同国家的女性群体得以沟通交流,增加理解,产生共鸣,逐渐形成全球女性“共同体”,而新媒体及时性的特点则为女性主义艺术的内涵表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过:“文化的良性结构是主客观文化互相吸纳、相互渗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科技、交通、语言等传播媒介的限制,东西方之间的文艺交流与影响微乎其微。当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遇时,最先遇到的是“认同”问题。[6]当代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中影响甚巨的领军人物朱迪•芝加哥以全新的历史视角探讨了女性在过去被否认或贬低的光辉形象和成就,在1960年代后期首次转向焰火表演,其部分烟花作品,改造和柔化景观,将女性的特质引入环境,其他作品也都专注于重新创造早期以女性为中心的活动,如点燃火种或是崇拜女神形象。温柔的彩色烟雾,向四周的硬朗环境注入“女性气息”,紧绷的世界呈现一种解放的状态,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家大胆的艺术表现也给予东方女性艺术家们一些切实地思考,东方女性艺术家草间弥生以日常用品、家具和十分女性化的材料来塑造三维立体效果,借鉴男性器官与肢体的特点来构建造型,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性别立场。文化传播给予了艺术家们更多灵感。当今在新媒体技术以及文化自信的赋权下,公众可以倚仗下沉的传播符号对外进行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价值观念的传递,在日益多元的主体互动中,“我”与“他者”之间的交流表现为不同文化社群之间的互动并且获得“认同”。在文化间性思维的指引下,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碰控和对话,真正的“跨文化传播”才得以实现。[7]在东方艺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东方女性主义艺术才开始得以发展,越来越多的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家被大众所熟知。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家们透过不同的维度感知时间与空间,身体与精神,宏大与日常,将感性信息进行感性演绎,诠释对本我、对经验、对时代的体悟与认知,释放鲜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8]
四、结语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新媒体不断涌现,而旧的媒体仍然生机勃勃,与新媒体一起构建了现代社会的传播体系。随着传播媒介不断地更新迭代,当整个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媒介的纷纷扰扰的声音的时候,似乎有理由相信,这个社会中将会有更多的空间供不同阶层不同种类不同性别的人群发表自己的话语。“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重塑着人类的文化。在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发展的发展的初期,艺术创作主题围绕着爱情、母性、女性英雄等等坚韧强大形象的塑造,旨在让社会可以看见“女性力量”。他者”的概念常见于西方后殖民理论,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是一个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物,通过“他者”的视角凝视可以更好地确定和认识自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如果将女性主义艺术看作是“自我”,社会与之相反的“声音”看作是“他者”,女性主义创作太过于注重“自我”的情感表达,而忽视了“他者”的作用,用一种较为偏颇的说法,女性主义艺术思想是不全面的、不成熟的、发展中的。这也启示“自我”,可以尝试用他者视角的凝视来展现获得好评,这样既可以发掘女性主义艺术作为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可行性,也可以获知自我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洪第尔•萨义德.东方主义[M].Penguin Books Ltd,1978.
[2]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西奥•德汉,比较“西方”和“其他地区”:超越欧洲中心主义?[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3.
[4]陶咏白,中国的女性主义[J].美术,美术学——批评与争鸣,2017.
[5]罗雨晴.论台湾新媒体艺术的女性意识[D].西南交通大学,2012.
[6]王艳玲,朱楠.文化间性视域下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7]陈凯娟.“他者”视域下中国文化输出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例[J].文化传播与审美,第4卷第03期.
[8]冯剑侠.“吞下红药丸”:青年女性的性别意识觉醒与媒介化情感团结[J].国际新闻界,2023.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