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中国音乐剧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是早期本土化经历,使得音乐剧处于地方戏曲和民族歌舞之间,有效地将 民族化和本土化进行区分。同时, 反对复制传统民族题材和现成民族艺术, 将音乐剧民族性进行更好的诠释。以改编、原 创为根基, 能够关注民族音乐剧在文化语境之下所体现的创作误区。结合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做好重点的定位, 能 够让其结合市场化运作实际情况, 不断地完善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创作的内容, 更好地立足民族化发展需要, 找寻新颖的具 体发展途径。
关键词: 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要求;路径
音乐剧产生于西方国家,英美国家音乐剧发展较为成熟。在20 世纪 80 年代后登陆中国,中国原创音乐剧本土化扎根以及发展当中经历的磨难, 从模仿过渡到原创的领域经历了大量的探索,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正是由于这一视角,使得中国原创音乐剧拥有民族化进程的推动。与此同时,跟随全球化、市场经济环境的开放视角,中国原创音乐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了时机,也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前行。所以,在探寻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途径的过程中,能够让民族文化背景和观众审美情趣得到全方位的体现。
一、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发展要求
(一)区分音乐剧本土化和民族化
音乐剧在刚走进中国内陆的时候,本土化是以复制西方音乐剧为形态, 之后结合各民族对于音乐的认知而形成区域性的音乐。本土化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局限因素,音乐剧往往处于地方戏剧和民族歌剧两个范畴之内,而且群众也具有局限性,往往以民族声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为主,或者是地方歌舞团。但是其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艺术形态都体现了地方的主题特色,而且又有所升华,中国原创音乐剧在逐步演进的过程中走进探索阶段。民族 化道路是以具有特色为主的,从民族舞台剧和通俗声乐两个方面 来说,关注的是听觉、视力、表现力重点发展。
(二)分类内涵重点探讨艺术形式
将音乐剧民族化发展历程中所蕴含的深刻实质进行挖掘,以 中国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中国原创音乐剧要涵盖丰富的内容,将 艺术宝库力量体现出来。从文学、历史、艺术学等方面入手,和 音乐剧的创作相互渗透。同时,走进综合性的舞台会淋漓尽致地 凸显艺术特色, 这也完美地根植在本土化和民族化视野上。对此, 当代民族音乐剧发展的重要机会,需要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 求入手,为此带来民族资源基础和智力条件。在此情况下,积极 地立足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质和内涵,才能在艺术形式上有着更 加深入的认识和见解。
(三)注重市场完善现代艺术培育
中国原创音乐剧朝着民族化发展的时候,要拥有精神支持和 鼓励,从民族艺术家视野入手,尤其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艺术家,因为这可以保证民族音乐剧拥有现代化的种子,在培育上获 得沐浴和阳光。在以往,人们想到民族音乐剧会将其和乡土气息 挂钩,和洋腔脱离的形式开展音乐剧创作似乎成为一种本土化的 特色。在艺术和通俗对立的突破落实之中,也演变为中国民族音 乐剧发展的重要根基和途径。结合民族艺术市场渗透企业的运营 形式,中国民族音乐剧在发展及推广当中,需要打造良好的文化 品牌。通过创新协作的团队进行自身与市场关系的协调,让民族 化发展道路拥有更多的市场化转型支持。所以,要注重市场的有 效对接,更好地对现代艺术培育进行打造。
二、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创作探讨
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创作应该以多个视角为主,从剧本题 材、旋律风格、舞蹈造型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剧本题材层面的民族化创作
结合实际来看,我国音乐剧题材上往往以民族戏剧和文学 为主,主要体现在戏剧的民族性仪式和文学作品的精髓挖掘。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香格里拉的传说》,这其中蕴含了民族 性仪式,是从藏族火祭的视角上说的。在《英雄后裔》当中, 运用了神话内容,将其体现出来,这些内容与现代戏剧审美拉 开距离,是走进传统和文化回归的体现。原创音乐剧必须要在 满足现代观众需要下拉近距离, 在此情况下, 涵盖了两个问题: 一方面是否需要结合原生态的民族特色实施全面的复制,才会 凸显出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当前的文化视野之下,是不是 能提炼出具有民族意蕴的审美情绪。这些内容便是改编和原创 的界限 [1]。
比如,从儿童剧《马兰花》分析入手, 《马兰花》是对几代 人都会产生影响的经典剧作。我们站在现代化的领域上开展创作, 就可以切入木偶皮影艺术,在加大弘扬和继承力度的情况下不再 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当前刻画的生动鲜明的动画人 物形象,可以成为关联在一起的关键。比如, 《海绵宝宝》等, 将其和儿童所喜欢的故事关联在一起,主题就可以进行转变,从 “朋友与思念”“力量进而信念”入手,以友情凸显的马兰花为 主, 结合民间小英雄的突出描写, 去和解救西方小英雄搭上关系, 这让动画视野下的民族特色故事情感抒发更加精彩,也给人一种 《木偶总动员》的打造体验。
(二)民族化创作凸显旋律风格
音乐地域特色的体现更加深入,这是旋律风格民族化力量发 挥的重要根基。比如,人们在听音乐剧的时候可能会马上联想到 某一个民族,因为民族化音乐品格和浓郁的地方调试以及乐曲有 着关联,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对地方音乐风格进行升华。比如,我 国传统音乐剧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其中有的以西方乐器为主调, 把中国传统乐器作为副调,在西洋的乐曲和东方音乐关联一起找 出特色发挥点, 能够让原创音乐剧在风格创作上拥有明确的道路,让传统音乐走向了世界,也获得了融合。与此同时,中国原创音 乐剧在民族风格继承的时候是需要变换多样的,继承样式和途径 可以不断地创新,能够在与现代结合之下,让我国民族音乐剧拥 有良好的民族风格认知、开阔格局,从传统到时尚逐步地演绎。
(三)民族化创作整合舞蹈造型
音乐剧所凸显出的舞台特性,往往是因为其对舞蹈有着一定 的依赖性。通过惊人的舞蹈表演彰显出民族叙事,也把情感抒发 出来。在西方音乐剧中,舞蹈往往以芭蕾、爵士为主,中国的音 乐剧从古典舞和民族舞入手,音乐剧中很少看到现代舞的造型。 从这一视角来看,并不是因为原创音乐剧不需要和现代舞结合, 而是能够把东方民族特性发挥出来的现代舞剧创作作品比较少。 音乐剧当中能够融入人物情节, 通过动作、戏剧化标准展现出来, 那么民族舞和现代舞对比来说更符合真实的民族行为活动。结合 现代生活的具体演绎来说,音乐剧在原创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结 合民族性进行现代舞的创作,在肢体动作模仿的时候可以将具有 韵味的民族文化品格进行塑造,这也是对品格的一种认可,民族 性还需从心理和价值观层面上形成共鸣。我们以《春之祭》为例 进行分析,中国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对于现实主义美学了解不是十 分深入,但是在舞蹈造型当中从献祭和牺牲视角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具有特色。西方音乐剧《春之祭》将英雄主义完美地塑造出来, 将时代悲歌演唱,舞蹈表现具有奔放力,而且战斗力十足。中国 的音乐剧借助儒家文学典故的探索使民族智慧得到更好的抒写, 这也在现代舞的演绎当中形成了民族认同感 [2]。
三、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的实际途径
(一)借助创作团队和教育系统
我国原创音乐剧在长时间发展中,通过彰显民族舞蹈、戏剧 和戏曲这一模式,将其有效整合在一起。创作的时候往往缺少专 业的分工协调,一般来说,这和教育体系层面有着牵连,是民族 音乐领域上的。比如, 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会把演唱作为关键, 然后进行教育种类的划分,音乐剧演唱也实施风格划分,但是民 族化音乐剧市场未在民族唱法和地域风格方面划分,而是以剧情 和角色情绪为主。在人物形象丰富展现下情节也十分生动,这其 中注重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结合。在音乐剧中,声 乐、戏剧和舞蹈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这并不是独立形成 的。在整体思维未能确立的过程中,工种发生分离现象。比如, 舞美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舞台剧目传递,满足观众审美需要,同 时也不可忽略舞台布景工作,其也是重要手段,是设计人员结合 民族审美创新的表现手法。然而, 原创音乐剧团队在创作的时候, 成为剧目编舞和乐队指挥者,幕后制作往往是以后期介入为主。 这往往源于我国大型音乐剧民族化展现的时候将特效凸显出来。 从《香格里拉》这一案例介绍分析作为入手点,这其中没有引入 实物布景,而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以电脑合成特效进行投影展 示。《天地人》这个作品运用了声光电技术,将原始宇宙展示,虽然获得了良好的特效视角,却并不能成为民族化发展的关键路 径。结合以上的背景来看,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时候必须要打造完 善的原创音乐剧创作团队,并匹配良好的教育系统,让民族化运 作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彰显出一定的魅力特色,不单纯局限于独特 的艺术特征 [3]。
(二)把握大众传媒和专业剧场
信息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大众传媒深受人们的认可和信赖, 这在民族音乐剧发展上也凸显出了不可磨灭的价值。在民族音乐 剧做出了改进的情况下迎合大众消费需要, 才能够在市场中立足。 因此,必须要紧紧把握大众传媒这一关键实用途径。在民族音乐 剧视角上运用适宜的传媒载体,做好文化产品的整合。以北京凤 乐团《十方》这一音乐剧为例,这场剧主要是把一年四季茶叶的 生长和种植作为抓手,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精神和生命力量。在进 行推广和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在邀请专业人士、茶农和观众的形 式之下,渗透到各项传统茶礼展演当中,其中涉及了清洗茶具、 选茶、煮茶等环节, 这是把音乐剧主题有效完美整合的重要文化。 在获得专业剧场阵地的情况下,原创音乐剧和专业剧场就可以加 大结合力度,形成人们所喜欢的作品,投资主体之间也能更好地 沟通,打造民族文化沟通体系。要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并不 是场地的租借体现,而是要把舞台特色、销售以及票价等因素渗 透到音乐剧价值体系领域之中 [4]。
(三)充分应用多个主体的力量
我们反观音乐剧表演人才的来源,大多数是民间艺人,或者是音乐学校的学生。民间艺术人群关注的是民歌戏曲基本素养的提升,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演员的二度创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则致使“唱比演强”年轻演员出现,这一状态的涌现就需要我们找出关联的因素,发现与教育系统和专业教学体系相互脱离存在关联。在这一环节中,民间表演人才没有广阔的天地进行艺术的熏陶和感染,音乐院校的学生往往又缺少自我锻炼的机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在此情况下,要想将中国原创音乐剧进行民族化发展,就应该做好路径模式的革新。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企业 + 原创作品 + 人才输送”的模式,这主要是以企业介入为入手点,将资源有效整合。这样的情况下,音乐剧则会转变进入到流动性的市场当中。比如,针对少数民族原创音乐剧,通过民营企业的坚实保障,加强原创品牌建立,配备合理的人才输出,将各个主体形式合作起来,民间艺人和在校学习的学生都拥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获得表演培训的前行方向,将与资金、人才等关联的因素以市场规律为入手点,这将会突破传统音乐剧所不具有的内容,彰显出良好的优势,更好地将资源整合效果大大提升。将中国原创音乐剧市场逐步地拓展,延伸到小众高消费的领域,而且文化和娱乐关联在一起,这就需要出品方和投资方把握市场主体,能够将艺术生产的封闭局面重点突破, 更好地让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拥有动力支持 [5]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音乐研 究学者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有着独到的认知。民族化 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元性的特征,音乐剧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拥 有良好的民族化发展空间,这需要探寻良好的途径。借助创作团 队和教育系统让原创音乐剧在发展中把民族舞蹈、戏剧、戏曲完 美整合。同时,借助大众传媒和专业剧场,让民族音乐剧的价值 体系变得更加丰富。最后,应用表演人才和文化企业,更好地将 艺术生产的封闭局面有效突破,让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获 得充足的因素保证。
参考文献:
[1]梁帅.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实践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11):20-21.
[2] 梁帅 . 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实践路径探索:评原创音乐剧《木兰前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音乐与表演 ),2020(2):93-97.
[3]杜琳 . 市场需求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道路探索 [J].北方音乐,2017,37(5):23.
[4] 万理茹欣 .我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J].戏剧之家 ,2016(9):73. [5] 钱思舒 . 民族元素在中国原创音乐剧中的融合与运用:以音乐剧《五姑娘》为例 [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12(4):70-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