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影视传播时代,戏剧艺术表演呈现多元化思维,在影视艺术教育中逐步实现国家艺术导向与学校教育的有 效融合。新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戏剧影视的表演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创作素材 , 社会对表演人才的需求逐渐 增加, 教学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探究改革的方式。本文主要从影视传播时代的特征出发, 以戏剧艺术以及戏 剧表演教学的新媒体化为主要方向,探究戏剧影视教学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影视传播;戏剧艺术;戏剧表演;新媒体化
在影视传播的时代背景下, 戏剧行业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戏剧的传输模式也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社会对艺术作品的质量要求提高,戏剧艺术创作者以及戏剧表演者的培养越发关键,要逐步提升教学的水平,进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创新。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实践表演的产生,戏剧表演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要契合时代发展的轨迹,需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让教学适应新媒体化的特征。
一、影视传播时代戏剧艺术特征
(一)艺术创作作品呈现重商业化趋势
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影视制作技术逐渐炉火纯青,戏剧艺术展现出了现代化与大众化的特点 , 为了适应戏剧艺术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戏剧艺术的创作者逐渐将创作的目标转向适应大众的观赏口味,忽略了戏剧艺术应该时刻保持的艺术氛围 , 现阶段的影视艺术创作, 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特效渲染和背景搭建上,忽视了作品整体的格调 , 在戏剧艺术作品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掩盖其本身的艺术属性亮点,利用明星阵容、视觉效果、投资成本进行宣传,推介与传播都偏向娱乐化。
(二)精品原创作品数量少,质量良莠不齐
快餐式观看方式占据艺术欣赏的主要地位, 信息传播速度快,造成在短期内不同风格题材的戏剧艺术作品同时出现。影视艺术作品缺少时间的沉淀, 原创性不足,戏剧艺术的市场竞争压力大,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对成功的创作内容盲目跟风 , 由于原创作品的质量具有差异性,制作者不愿轻易承担原创作品的投资风险,原创作品缺少相应的市场。不良效益形成不当的循环,为保证经 济效益,原创作品不受重视,戏剧艺术呈现类型化特点。
(三)盲目追求明星效应,投资比例分配不当
艺术创作往往伴随经济效益的要求,投资方为了可以获得高 效益,就会将投资着重分配在明星效应上,企图通过明星的影响 力来实现流量转化。很多戏剧艺术作品将目光着眼于明星阵容, 忽视剧本的艺术内涵,创作流于表面。高价片酬搭建明星阵容, 以此来提高受众对作品的关注度,取得经济效益,产业化趋势越 来越明显,艺术性逐渐降低。
(四)对戏剧表演基本功要求降低
戏剧表演对学生基本功要求较高,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形体表 现,还要能够结合背景进行台词的表述。基本功的形成需要学生 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 只有通过系统教学与艰苦的训练, 才能真正达到戏剧表演的理想效果。但是部分院校在教学中忽视 基本功训练,压缩基本功训练课时,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在进 行基本功教学时简单带过,忽视学生技能掌握的差异性,只重视 课程任务的完成。最终造成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出现基本功不扎 实、表演缺乏艺术性的现象。
二、戏剧艺术以及戏剧表演行业面临的全新形式
(一)专业人才需求数量进一步增加
戏剧艺术表演呈现大众化的特点,决定了艺术表演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为了适应大众对艺术表演的需求,不断有新题 材、新形式、新内容的话剧、影视剧等进入艺术表演的市场。国 内的艺术团队需要更多的艺术表演人才来适应激烈的行业竞争。 对于学习戏剧艺术以及戏剧表演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发 展机遇,带动了行业就业率的提升,但是同时也加大了学习发展 的压力。高素质的戏剧表演人才会为艺术创作带来创新的鲜活动 力,促进戏剧表演行业的发展进步。
(二)对表演人才的素质要求水平提高
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及不断扩大的人才需求,相应地也带来 了对戏剧表演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影视传播 时代,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高水平的表演方式,对戏剧表演的 了解也逐渐加深,对戏剧表演的要求相比传统戏剧表演会逐渐 提高。多种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需要不同风格的表演人才,越 来越多的表演团体希望表演者可以适应表演背景的变化,及时 调整表演状态,对戏剧表演者寄予更高的期待。戏剧表演者不 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很容易被行业淘汰,成为很难拥有 上台表演机会的演职人员。戏剧表演学习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 养,适应时代对表演者气质与外形要求,扎实基本功,提升表 演相关的专业能力。
(三)戏剧表演的市场需求与人才形成速率之间存在着较大 矛盾
与传统理论学习性学科相比,戏剧表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 与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具有戏剧表演天资的学生比学习接 收速度慢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优势,表演专业的人才形成较 慢。表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但是表演人才的产生需要 大量的训练以及领悟能力的提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 体来说,戏剧表演行业的发展趋势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机遇,也 带来了挑战。
三、新媒体化戏剧艺术以及戏剧表演教学措施探究
(一)立足艺术需求,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1. 以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文化创作
戏剧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引导大众价值 观形成的必要因素 , 戏剧艺术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来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觉体验感。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可 以实现陶冶性情、塑造良好品质的效果 , 戏剧文化作品还能够体 现出主流意识的影响力,向学生展示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 通过 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体会到价值观对个人品格 形成的重要意义。
当代的戏剧艺术作品审美水平较传统的艺术作品呈现衰退的 趋势, 缺少明确的艺术内涵, 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表现也有所欠缺。 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对作品的清晰认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积极正向的艺术作品。作品要能够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商业性与娱乐性,忽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 传播。
2. 戏剧艺术教育的基础搭建
戏剧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优秀作品,教育工作者 要结合教育要求完善顶层教育设计。从教学的学段划分开始,对 学生进行纵向管理。同时,及时划分功能的维度,将戏剧艺术分 门别类,从文化欣赏、价值观引导、创新思维教育等角度进行划分, 打破对戏剧艺术的固定思维印象,更好地进行戏剧艺术的创作。
3. 时代影视题材的拓展研究
人工智能发展、大数据平台创建,极大地促进了戏剧文化的 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戏剧艺术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戏 剧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技术拓宽领域,改进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 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戏剧艺术要弱化说教形式,将价值观念自 然地融入作品当中,激发观众的充分认可与思考。戏剧作品是对 时代背景的拓展研究, 只有充分实现社会生活与作品的有效结合, 才能提高作品的接受度,让戏剧艺术产出更加有效的且具有教育 意义的优秀作品。
(二)培养专业素养,促进艺术形式创新
1. 提升戏剧艺术审美认知
戏剧艺术教育建立在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基础上,教 师要充分理解艺术作品的娱乐功能、艺术审美功能以及信息传递 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都可以将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体现在细 节中,配合场景设置等视觉元素,结合表演、特效等给观者提供 感官体验的效果。让学生可以在审美鉴赏提升的过程中理解戏剧 艺术学习的正确方法,发现提升审美的有效途径。
2. 提升戏剧艺术深度理解
对经典的戏剧艺术作品的排演,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达 手段,还要深刻理解其中展现出来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底蕴。从多 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作品想要传达出来的对未来的合理想 象。教师要及时对艺术作品进行补充讲解,结合新媒体平台可以 提供的拓展信息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想要传达的真实信息。
3. 打破戏剧表演形式限制
戏剧作品主要传达的方式是表演者通过动作声音等语言实现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转化。戏剧的观者通过表面的形式来把握深度 的内容含义。戏剧表演的形式是戏剧组成的内在结构,也就是搭 建表演整体的基础框架。不同的形式可以呈现不同的表达效果。 所以,对戏剧形式的把控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戏剧的质量,戏剧 教学可以着眼于对内容的理解,掌握好对形式的把控,以便于加 强学生对情感表达的理解。
随着新媒体载体的丰富多元化, 戏剧作品的形式也逐渐多样, 新元素逐渐被应用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传统的现场表演,以电 视、电影为载体的传播形式转为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方式。作为 科技信息革新的产物,新媒体让学生可以尽快收集到多样化的信 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手机、摄影工具来记录自己喜欢的戏 剧形式,总结创新模式,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将欣赏与总结相结合,提高形式审美的认知水平。
(三)提高艺术审美,增强娱乐体验
1. 与作品对话,感受情感传达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让学生产生精神共鸣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而言, 优秀的作品能够体现实践生活的经验。通过高雅的形式,结合生动的情节描述,以优秀的戏剧表演形式全方位调动人们的感官系统。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戏剧作品在现实与虚幻的交互中,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某一个作品作为课堂论题,引导学生抒发情感,在和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当中,形成对作品的再创造、再想象,以自己的理解来对人物进行刻画,进而体会出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2. 进行审美交流,升华情感内核
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交流共享的过程则是抒发自我情感的有效表达。通过表述自己对戏剧艺术分析的个人见解,实现思维的互换。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升华情感具有积极作用。在得到思维肯定的过程中,无形中会对学生的个人自我认同起到价值趋向作用。审美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现自己心理特点的过程。
3. 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实践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普及了戏剧文化知识,让更多的群众发现戏剧表演这一不同的文化传达方式。当传播媒介逐渐普及,戏剧作品就不再被局限在“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戏剧创作与学习走进生活, 更多人可以了解戏剧文化的观看途径,数字媒体成为戏剧创作的主要工具。但是创作一个好的戏剧艺术作品, 不仅需要对技术熟悉, 还要把握好团队对创作的重要意义。从前期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到后期的表演展示,都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创作深化的内涵。课本学习的是艺术创作的表层知识,团队合作才是真正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的戏剧创作素养。团队合作与沟通,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
(四)师生共进,创造艺术学习氛围
想要实现戏剧艺术与表演的新媒体化,教师对新媒体相关技术的掌握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戏剧表演学科的个性特点,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课程。在学期开始之前,根据戏剧表演学科知识体系确定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时刻观察学生对基础技能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的方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记录了解生活中出现的不同形象的人物,总结其中最具有表现力的部分。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学任务分解,进行基础训练时,充分结合学习效果反馈出的数据信息,把握表演中的不足与缺陷,提高学习提升的效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被动转化为主动, 让学生自行整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戏剧表演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每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察,制订相应的备课方案。教师要能够充分因材施教,利用好数据整合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广泛,其中容易掺杂无法轻易辨别的不 当言论,会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教师要正视网络环境 的双面性,对正确的观念进行宣传,对不当的理念进行引导,保 持教学的耐心,让学生拥有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自主选择能力。 学生在进行表演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使用的角色创 造方式不当,就应该及时带领学生观看经典的艺术作品,对正确 的表演方式进行分析总结。从实践中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 高效地认识理论知识,逐步达到戏剧艺术表演的正确表达。
结语
区别于传统的戏剧艺术和戏剧表演教学,新媒体化的戏剧表 演教学要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水平, 感受戏剧作品的情感内核, 更高效地学习理论知识。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可以实施不同的 教学方式,促进戏剧表演形式的创新。影视传播时代,戏剧表演 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不断提高表演质量,才能够真正扩大戏剧 的范围,实现戏剧表演大众化、深刻化的效果。戏剧艺术与戏剧 表演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加强创新性教育,促进新 媒体与教学的融合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军,刘洋宏.影视表演教学实践环节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方法研究[J].戏剧之家 ,2017(19):194.
[2] 李岩 . 当下戏剧表演专业教学现状及发展思考 [D]. 长春:吉林艺术学院 ,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