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是笔者经过系统地学习美声发声技巧后,结合生物解剖学和物理声学,对美声发声原理与训练方法进行的初步分析与研究。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发声机能训练和咬字机能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解剖学;物理声学;发声原理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古罗马帝国,从13世纪开始至今经过无数声乐表演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无论从声乐的发声理念到发声技巧,还是从演唱的自我总结到言传身教,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由13世纪的单声部音乐的即兴演唱,到16世纪被各种演唱流派所保密的基于实验和教学的原则用来激发嗓音潜能的方法,再到19世纪“伽齐亚”的动物咽喉实验及“喉头镜”,最后到现代的X射线摄影及动态喉镜等先进科学仪器研究,再加强大的互联网及铺天盖地的论文和视频,使学习美声变得更加客观和科学。
现代的美声发声原理类似于管乐器,基础音响源自喉头内部的声带,通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通道的共振进行加强,使声音圆润宽广且富有穿透力。
二、各共振腔的结构及发声时的状态
(一)喉头
喉头是连接口腔和气管的连接结构,其上方连接口腔,由上到下分为舌根、会厌、杓状会厌襞、喉口、前庭襞、声襞、声门下腔,下方连接气管。整个喉部主要由两块四边形软骨板构成,分别叫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因为其内部有声带而称为发声的核心结构。
声带(学名声襞)是一个对称的韧带结构,一端与甲状软骨相连,另一端依附于两块披裂谷之上。它的周围分别是环甲肌、甲杓肌、环杓后肌、环杓侧肌、杓会厌肌、杓横肌和杓斜肌等诸发声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声带可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是声带的“完全振动”,称为“真声”;另一种是声带的“部分振动”(边缘振动),称为“假声”。很多教育家和声乐歌唱家都说过:
“美声是‘混合发声’,是‘真声’与‘假声’的混合”。这句话并不是建立在生物科学的概念上的,更多的是一种原发于歌唱家自身演唱过程中的感觉。美声中的“真声”是所谓“胸腔共鸣”所产生的声音;“假声”是所谓“头腔共鸣”所产生的声音;“真假混声”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相结合“混合发声”,并以一定比例组合所产生的声音。从声带层面,男声声部(假声男高音除外)多采用全声带振动及真声演唱,女声声部和假声男高音多采用声带部分振动及假声演唱。在声带上方的假声带(前庭襞)由于喉头肌肉紧张而突起时,也会振动产生声音,但声音属于噪音,所以在美声歌唱中是要避免因喉头过紧而产生的假声带振动。
在声带发声时,喉部内侧各肌肉群会对声带及喉头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环甲肌和甲杓肌是一对有着相反作用功能的肌肉,在环甲肌收缩时会使声带拉长且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声带振动频率会变高,歌唱音调会变高;而甲杓肌收缩时会使声带变短且处于放松状态,振动频率变低,歌唱音调变低。声音在歌唱时甲杓肌和环甲肌的紧张和松弛要保持此消彼长的平衡状态,两个肌肉同时紧张或放松,都会使歌唱时的音准难以控制。
环杓后肌和环杓侧肌是一对有着相反作用效果的肌肉,环杓侧肌的收缩可使声带向中央汇合,使声门变窄,也被一部分人叫作声带闭合。相对应地,环杓后肌收缩可使声带向两侧外展,使声门开大。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吸气的状态环杓侧肌收缩、环杓后肌松弛,使声门开大。歌唱状态下则相反。如果盲目地发力使其对肌肉同时松弛或同时紧张,则会导致吸气时声带发声或歌唱时声带不闭合,即漏气。
杓会厌肌的收缩会拉动会厌将喉口盖住,杓横肌和杓斜肌的收缩会使喉口周径变小,喉口变窄。弱唱的正确方法是在杓会厌肌、杓横肌、杓斜肌松弛的前提下减小横膈膜对于胸腔的压力使其收缩,使穿过声门的气流变小,达到弱唱的目的;而错误的演唱会将三组肌肉收缩,关闭喉口达到减小气流通过声门的目的,但减小气流的同时阻碍了声音的通道。
在声带发出声音后影响音色的第一个腔体就是喉腔,一部分人也称为“胸腔”,喉腔的高低决定了喉头至口腔的距离,喉头距离越远,使声音在喉腔反射次数越高,声音越集中;反之,喉头越高离口腔越近,使声音在喉腔反射次数越低,声音越发散。喉外肌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舌骨上肌群,其中包括二腹肌、
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主要功能使喉体上升;第二类为舌骨下肌群,其中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主要功能为使喉体下降。
(二)口腔
喉腔的上部与口腔下部的口底连接,口底、口腔后部的咽与口腔上部的软腭组成了美声的第二个共振腔体“后口腔”,主要负责音色的处理及元音的咬字发声。而前口腔最外面的口唇、两侧的颊部、顶部的硬腭、中心位置的舌部、上下都有的颌骨以及颌骨上的牙齿组成了“前口腔”,主要负责辅音的发音咬字。
(三)鼻咽腔
鼻腔在口腔的上方,被硬腭及软腭分隔。鼻腔可以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固有鼻腔位于鼻前庭的后方;其底部为软腭,为美声的第三个主要共振腔,也有不少人称为“头腔”。可由软腭的抬起或放下来调整鼻咽部和口腔的容积比例和出气量比例。在包含“m”“n”两种辅音咬字时也需要由鼻腔辅助完成。
三、喉腔、口腔、鼻咽腔的训练方法
由喉腔、后口腔和鼻腔鼻咽部的腔体同时共振就为美声中的三腔共振。由于这三个腔体都在与脊柱竖方向平行的一条直线上,也被称为“管道”。基于上述解剖学的理论,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呼吸阶段、发声阶段、元音咬字阶段。
(一)呼吸阶段
鼻腔方面应保证口鼻同时吸气。
口腔方面应保证后口腔的完全打开,体现在:(1)软腭的抬起,抬起程度应保证口腔最大化但不能够过分上翻导致堵塞鼻咽部。当过分上提导致堵塞鼻咽腔时会产生鼻腔不进气或类似打呼噜的声音。(2)后咽壁应尽可能向后贴并充分展开,使口腔、鼻咽腔吸入空气汇总于后咽壁,并竖直向下,穿过喉头进入肺部。(3)下巴应由茎突舌骨肌收缩,从后牙智齿方向向下张嘴,下巴前段二腹肌放松,防止下巴尖向下导致二腹肌收缩拉高喉头。(4)舌头前三分之二应保持放松,后三分之一至舌根自然下垂,保证会厌部分的放松。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咽壁的向后运动经常会导致舌根同向进行后缩,可能会使舌根后移,拉动会厌堵住喉头。舌根的自然放平有时也会产生轻微的压力,使杓会厌肌、杓横肌与杓斜肌收缩导致收紧喉头。所以在呼吸时,舌根的状态是训练的重要部分。
喉腔部分应以低喉位和喉头放松为主要目标,具体表现如下:
(1)与口腔部分内容相关,保证除茎凸舌骨肌外其余三组肌肉的放松,以及舌骨下肌群中的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的收缩,确保喉头的低位置,由于这四种肌肉的感知难以确定,所以诞生了诸如“腹式呼吸法”“气成丹田”“打哈欠”“闻花香”等心理暗示法。在肌肉充分收缩时也可照镜子看出这四组肌肉的基本轮廓。
(2)也与口腔部分内容相关,保证杓会厌肌、杓横肌与杓斜肌的松弛与喉口的打开。
(3)保证换杓侧肌的松弛,环杓后肌的收缩,保证声门的开度最大。综上,整个呼吸阶段保证各腔体的打开,以及气息的畅通。
(二)发声阶段
发声阶段是建立在正确的吸气状态后的延续阶段,其中喉腔喉内肌部分,环杓侧肌由放松变为收缩,环杓后肌由收缩转为放松。由于环杓侧肌也带有使声带紧张的作用,所以根据音高要适度调整其收缩程度。
根据音高还需调整的有环甲肌和甲杓肌,其中环甲肌可使声带变长张力变大,使歌唱音调变高,但只靠环甲肌收缩所发出的声音偏尖锐,应以甲杓肌适当收缩使声带适度放松及变厚,这样声音才既高亢又宽厚;同样甲杓肌的收缩可使声带放松、变厚,使歌唱音调变低,但只靠甲杓肌收缩发出的声音松散,也应以环甲肌适当收缩使声带适度拉长及紧张,这样声音才能既低沉又集中。
杓会厌肌、杓横肌与杓斜肌在吸气转出气时,大多数初学者都会习惯性收缩,发出类似于呼吸暂停的声音,所以在训练时可以运用手指触摸喉口部分来感知此处肌肉是否收缩紧张,如果完全收缩则会导致声音“卡”,如果部分收缩则会导致声音“紧”和“挤”。
对于喉外部,肌肉舌下肌群始终保持喉位稳定状态,舌骨上肌肉群一定保持茎突舌骨肌的收缩,让喉口朝向后咽壁。此节点最应关注下巴尖的松紧,如果下巴尖的紧张则会导致二腹肌与下颌舌骨肌收缩,导致喉前段下压、喉口向前,声音脱离共振管道;也应注意舌前部及舌根的放松,舌根的紧张也会导致杓会厌肌收缩,使喉口朝前,声音脱离共振管道。
口腔部分的发声与元音和辅音的咬字状态的变化为主,但总体要以咽壁的直立反射喉口射出的声音,以软腭的抬起与放下接收,并使咽壁反射上来的声音合理地在口腔高位置与鼻咽腔进行共振为主要技术目标。
鼻腔方面固有鼻腔及后鼻咽腔还应保持吸气时的打开状态,软腭也应保持抬起但不上翻阻断口腔与鼻腔的连接。
(三)元音咬字阶段
元音咬字阶段在起初的训练阶段,带辅音的咬字过多的涉及前嘴的结构,会影响后口腔的共鸣体系,所以在练习时避免唱辅音,以元音为主。以意大利语的五个基本元音[a]、<u>、[ɔ]、[ε]、<i>为练习的基础咬字口型,<u>、[ɔ]、[a]为开口音,在吸气完成后不用大幅度改变嘴型,就可以唱出这三个元音,其中[a]的口型与吸气口型基本相同,只需在出气时保证下巴尖二腹肌的绝对放松,使喉口的出气紧贴后咽壁向上到达口腔高位置。<u>的口型在不改变吸气的喉头状态,包括喉位、喉松紧、下口腔舌根和下巴的肌肉状态以及咽壁的直立状态的前提下,微抬软腭中心轴,两侧相对放松,形成“∩”,为了保证声音的高位置,在改变软腭声音状态时,上口腔张、抬的肌肉结构变化不要影响下巴尖,带动二腹肌和下颌舌骨肌收缩,导致喉口向前,确保喉口出气方向紧贴后咽壁向上并达到软腭位置。[ɔ]的口型是在吸气结束后不改变喉高低和喉松紧的主题,茎突舌骨肌收缩使喉口微向后咽壁方向,后咽壁更向后拉;软腭整体向上抬起适当减少鼻咽腔面积,并增大上口腔面积。[ε]属于半开口音,没有办法纯靠后口腔咬字。在吸气结束后,下嘴以及喉外肌保持吸气时的状态,上嘴向下略为关闭,软腭略微向下放松与硬腭水平,笑肌上提嘴角向外展开,声音由喉口向上紧贴后咽壁至软腭处开始向前,并左右散射成30°—40°扇形至硬腭。<i>为闭口音,在吸气结束后,下口及喉外部肌肉同样保持吸气时的状态,保持咽壁直立与软腭抬起状态,以上嘴向下嘴关闭为主,关闭至上牙与下牙接近咬合但不接触,舌前三分之二保持放松不抬起,舌根放松与咽壁不接触,声音由喉口紧贴咽壁向上至软腭并以束线状态反射至硬腭。
四、各种发声技巧问题的改正方法及练声流程
由于学生在学习美声之前个人的先天条件、方言差异、说话习惯都会导致在学习美声初期带有一些不同的本能的发声问题。例如,身体条件健壮的人相对身体条件瘦弱的人,前者大多颈部周径较大,喉腔相对较大,所以喉位较低、声音较粗且声音位置较低;后者颈部周径较小,喉腔较小,所以多数喉位较高、声音较细且声音位置较高。又例如,北方的方言语气较重,发音习惯性偏口腔后下方导致舌根偏紧,杓会厌肌习惯性收缩,导致喉紧声音位置偏低;南方人说话口音较轻且元音及辅音都相对靠前,所以后口腔习惯性关闭,美声的发声管道难以建立。再如,说话语速偏快的人,喉头位置易过高,声音位置也相对越高;而说话语速偏慢的人,喉头位置易相对较低,而声音位置也会相对较低。通过准确地判断学生习惯性的发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发声训练,是有效提高练声训练的常用手段。
1.以“54321”的五度下行音阶,配合开口音“a”“o”的训练,可以利用音调变低时环甲肌的放松及甲杓肌的收缩,配合牙关张开,舌下肌群收缩,训练对于喉位偏高的纠正以及低喉位发音的肌肉习惯,并在习惯养成后以“531”的五度跳进练习以及“7531”的七度跳跃练习,巩固及加深对喉头位置的控制。
2.利用“12345”五度音阶上行,配合闭口音“i”和“ε”的训练,利用闭口音牙关不完全张开,咽壁暴露距离较短,以及环杓肌收缩甲杓肌放松,喉头易上移的特点,纠正声音位置偏低的歌唱状态及锻炼高位置演唱的歌唱习惯。还可利用辅音“m”和“n”必须进入鼻腔发音的特性,锻炼气息以喉头咽壁鼻腔的出气通道。最后综合以“ni”“nε”“mi”“mε”进阶训练声音位置及口腔鼻咽腔的共振比例。
3.结合“123454321”五度上下行音阶,配合“i”“a”“i”“a”开口及闭口交替咬字训练,利用“i”的高位置咬字方向引导“a”的咬字位置;利用“a”的喉位状态引导“i”的喉位状态。再以“di”“da”“di”“da”结合辅音的练习,纠正及改善由于方言而导致偏前或偏下的咬字状态,最终达到低喉位、松喉头、高位置、全管道的正确的发声方法。
结语
在数字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美声已经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与导师的交流与学习,更多的是各种期刊的学术论文,以及视频媒体的各种示范及歌剧音乐会引向,如何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视频范唱中提炼出值得学习的优点和过滤掉不科学或臆想的观点,成为现代化声乐学习方法的重中之重,将各种对于声音的感知都归结于发声时各发声共振器官的运动状态以及配合状态,会更有利于系统的学习声乐,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露西·马南,亮戈.美声唱法的复兴[J].中国音乐,1984(03):44-45.
[2]黄向红.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起源及演唱特点[J].福建艺术,1996(04):42-43.
[3]《现代喉部疾病诊断与治疗》出版[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0(04):7.
[4]王蕾.基于表面肌电图的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