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凝聚史诗品质与人民情怀的时代书写 —试论欧阳黔森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6 15:52: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著名作家欧阳黔森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 以宏阔的视野 ,贯通古今 中外的 民生情 怀 , 用史、诗交融的笔触、兼具史才诗情的完美演绎 ,通过巧妙互文 , 多维一体全 息呈现 出贵州 大地实现 千年 巨变的恢宏 画卷 ,谱写 了脱贫攻坚“人 间奇迹 ”的贵州华章 ,是一部立意 高 、手 法新且反映 中 国脱贫 攻坚伟大成就的划时代力作 。本文从“ 宏 阔视野: 贯通古今 中外的 民生情怀”“史诗品质: 兼具史 才诗情 的 完美演绎”“巧妙互文: 多维一体的全息呈现 ”三个部分对该报告文学进行探讨。

  《江 山如此 多娇》 是著名作家欧阳黔森先生受中国 作协和国务院扶贫办委托而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 。该著 作共分为 5 个章节 , 先后在《人 民文学》《中 国作家》 发 表 , 其 中有 4 个章节在《人 民文学》 头条首发 , 并最终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 2021 年 3 月出版。该书曾入选中国 作家协会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 、天津市重点 出版扶持项 目 、 国家 出版基金 2021 年专项主题出版项 目 、 向人 民报告—— 中国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 , 以及 “ 十 四五 ” 时期国家重点图书 、音像 、 电子出版物出版 规划等多项重点项目 。2022 年 , 该书一举摘获代表我 国 国家级文学奖最高荣誉之一 的鲁迅文学奖 , 石破天惊地 提升了贵州作家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文化自信 , 同时也为贵州作家更深层扎根人民 、更深情关注脚下的土地 、更热忱讲好贵州故事提供了相应的样本示范。

  在《江 山如此多娇》 中 , 作者既具有战略思维 , 又 满怀深情地选取了位于乌蒙山脉、武陵山脉、大娄山脉、 苗岭山脉深处的毕节市海雀村 、遵义市花茂村 、铜仁市 万 山 区 、安顺市沙坎村 、遵义市红岩村等贵州脱贫攻坚 极具代表性 、典型性 的 5 个 区域 ,进行点面结合 、深入 细致的田野调查 , 生动呈现了精准扶贫方略给中华大地 贫困山乡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 多角度切入讲述 了 “ 脱贫攻坚 ” 中众多既精彩绝伦又感人至深的“ 贵州故事”。

  一、宏阔视野: 贯通古今中外的民生情怀

  《江山如此多娇》 在视野上是超卓的 ,而字里行间闪耀作者简介: 杨仪均(1982—), 侗族 , 文学硕士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 研究馆员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 目专 家库成 员 ,贵州 大 学 MPA 学术导师 , 四川省重大艺术奖项评审专家库成员 , 主要从事文 学 、 文化艺术基础理论 、 文 艺评 论、文旅发展对策研究。着浓郁 的 “ 民为邦本 ”“ 以人 民为 中心 ” 的 民生情怀 , 这又为该报告文学奠定了大格局、主基调和亮底色。一是作者以大历史观 、胸怀天下 的格局 、横贯古今 的气概 、跨越中外的眼界审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程的 民生 旨归 。在作者笔下 , 古今中外前贤及掌故 , 信手拈 来 , 体现了该报告文学的厚重与深邃 。开篇《报得三春 晖》 便以诗化语言追述了乌蒙山脉亿万年 的历史久远, 既凸显了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 , 又以毛主席气势磅礴的 《七律·长征》 引 出红二 、六军团在乌蒙山的峥嵘 岁月, 从珍贵的党史和 军 史 中 “ 见证 ” 了这片土地的鱼水情 深 。 随后 , 推近历史镜头 , 用微观的方式带入安大娘视 角 , 引出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对海雀村的关 切批示 , 再从宏观的角度上升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的 两次重要批示 , 呈现了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亲切关怀 下乌蒙大地时隔近三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于博古 通今的深厚造诣 , 作者思绪更是自由 “ 飞到远古 ”, 引 述管子 “ 以人为本 ”“必先富民 ”“善分民也 ” 的思想 , 并 高度评价 , 同时又笔锋一转认为过去的秦皇汉武 、唐宗 宋祖不可 能有这样的庄严承诺 , 又 笔落现 实 “ 而 如今 ‘ 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的执政理念 才是以人为本的本质所在。” 知古而 晓今 , 作者从 民生 旨归来龙去脉的逻辑里 , 看到这个伟大时代对人民庄严 承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在这章 的结尾 , “东方正红, 阳光温暖”, 作者用王阳明的“此心光明 ”和孟郊的《游 子吟》, 珠联璧合地为第一个篇章画上荡气回肠的句号。 而《看万 山红遍》 既有熟稔于心的历史纵深感 , 又有与 国外横向比较的真知灼见 。作者写万 山 , 融汇 了 自 己 曾 经是地质队员的找矿经验与敏锐视角 , 从 《本草纲 目》 《水经注》《贵州通志》《万 山志》 等文献中探寻万山汞矿 的历史脉络 , 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这一世界难题的四大特点及四种转型方式的横向透视 , 又从习近平总书记前后两次对万山的关心 , 以及对武陵山区 、对贵州 的重 要批示中寻找万山化蛹蝶变 、凤凰涅槃的内在肌理 。正 如书 中所写: “我想 , 参加过这场堪称创造人类减贫史 上中国奇迹的人们 , 他们的经历便也成了我们民族集体 经历 的一部分 , 此后 , 便成了我们民族集体记忆 的一部 分 。 它无疑会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记忆 , 并代代相 传。” 这样的文字随处可见 , 处处出彩。正是这些犹如信 手拈来 , 却又鬼斧神工的大气笔法深度彰显出作家 的博大胸襟、格局气概和民生情怀。
\

  二是坚守扎根人民的理念 , 秉持眼见为实的基本原 则 , 如实书写亲历巨变的点滴 , 方能聚沙成塔又点石成 金。在《〈江山如此多娇〉 创作谈中》 欧阳黔森先生如是 说: “在这几年 , 我几乎都在乡下深入生活 , 向生活要 智慧 。得到 的体会 , 就是只有扎根人 民 , 为人 民写作, 才是我辈的明智之举 。有了这样的认识 , 便写 了我 眼见 为实的报告文学——《江 山如此多娇》。” 基于此主基调, 他一 以贯之地扎根人民 、坚持 “ 眼见为实 ”。 在第一 章 《报得三春晖》 中重申“ 一贯坚持眼见为实 …… 我更愿意 自己看 , 自己多思考”; 在第二章《花繁叶茂》 中 ,他饱 含深情地写道: “而真正 的作家 , 就是要深入生活 、扎 根人民 , 才能写出 ‘ 沾泥土 、 冒热气 、 带露珠 ’的文 章。” 在第三章 《看万山红遍》 中强调 “ 当然要眼见为 实 ”; 第五章《江 山如此多娇》 中也说 “ 我要下去走走, 眼见为 实 ” 等 。 作 品 中 , 作者 一再强调其秉承 一 贯的 “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采访原则 , 并且从来不会提前告 诉当地工作人员其采访线路和目的 。他将笔墨指 向千千 万万的脱贫攻坚群像 ,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 的顶 层设计 、亲切关怀中聚焦切题 , 再 自上而下到省 、市、 县 、乡 、村各级为脱贫攻坚殚精竭虑 、无私奉献 的无数 党政干部 , 以及诸多爱心企业家着墨 ,进而细致入微地通过铭记习仲勋书记恩情的安大娘 、党的十九大期 间到北京住宾馆在电视前观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李来 娣 、 回乡创业的吉他兄弟 、光荣老兵黄承江 、坚持 自 己 写作歌词的农民余秀英 、请大家喝蜂蜜的吴忠友之八十 岁老父亲等普通又不平凡的人民群众群像谱 , 巧妙地将 脱贫攻坚的各种政策 、各种指标和数据化繁为简 , 一气 呵成 , 呈现得错落有致 , 最终落笔到百姓对党和 国家、 对新时代的由衷感恩中 。各项政策是凝 固 的 、静态 的, 各种指标数据是严格的 、繁复 的 、枯燥 的 , 而作者所见 所遇的人 , 则是温情且鲜活的 ,作者紧扣“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政策好不好 , 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 的 精神要 旨 , 沉 到基层去感受和发现平凡人由衷的幸福 感 。往往正是这无数平凡人真挚的幸福感聚沙成塔又点 石成金 , 更真切 、更有感染力 、更让人信服! 古人说 “ 为情而造文 , 故其体委婉而情深 ”① , 作者扎根人 民, 为人 民写作 , 他深情挚爱着这 “ 美丽 ,但极度贫 困 ” 的 地方 , 他的书写绝不是走马观花式地采集素材 , 而是 以 “ 不断 回到故乡 、不断行走故乡的情怀 ”, 以李 白《送友 人》 “落 日故人情 ”式 的深情眷恋 , 不断深入贫 困地 区 田 间地头 、乡 间小道 、黔地 民居 , 发现当地老百姓受到 扶贫政策实惠之后那些感恩的 、 由衷 的 、发 自肺腑 的、 会心的、灿烂的笑。

  三是信念笃实 , 始终坚信这场攻坚战必将胜利 。也 正是基于宏阔的视野和对历史通透的审视 , 以及实实在 在的亲历 、观察 、感受 , 作者信念笃实 , 并对胜利坚信 不疑 。他斩钉截铁地写道: “新 的时代 , 新 的长征 , 人 民感恩共产党 , 拥护核心 , 热爱领袖 , 必将创造人类历 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 中华崛起不可阻挡 ”“这个 目标是能够实现 , 肯定会实现 的 ”“有了这样的作战体系 , 我越来越坚信 ,在这样前赴后继的努力下任何贫困难题都会战 胜 ”“这场伟大战役的胜利 , 必将光照千秋 ”等 。这些文 字都是在 2020 年上半年之前写就的 ,作者所依据的是脚 踏实地走下去 、用拳拳赤子之心感受出来 、用眷恋故乡 的浓浓真情所发现的贵州脱贫攻坚战中发生的真切现 实 ,让梦想一一照进现实 ,这份信念笃定的“ 此心光明 ”便是该报告文学的明亮底色。

  二、史诗品质: 兼具史才诗情的完美演绎

  《江山如此多娇》 仿佛铺开一幅幅如史诗般壮丽的恢 宏画卷 , 文 中处处史论 、诗情交融迸发 , 使得整部报告文学读来令人手不释卷。

  一是坚持史家求真务实的秉性 , 以奇笔层出的史论, 凸显该报告文学的思辨价值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说: “ 况史传为文 ,渊浩广博 , 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 ,致远钩 深 , 乌足以辩其利害 , 明其善恶。” ②这里体现 了史才所 要具备的见识才情 。报告文学是一种纪实性文体 , 虽 出 现较晚 ,但与传统的史传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合为 时而著 , 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当满足史志的传统要求 , 但 也应当是新史诗—— 其创作只有和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 社会现实相结合 ,才能放大社会效应 。 当然 , 其写实纪 实都离不开有辨识性地进行文学创作 、取舍 、剪裁 。如 前文所言 , 《江 山如此多娇》 的作者欧阳黔森先生扎根 人 民沉下去 , “ 眼见为实 ”就是史家坚持求真务实 的秉 性 。作者的纪实不同于其他报告文学 , 作者对这片土地 赤子情深 , 曾经用脚走过万峰成林的山山水水 , 熟知历史掌故 、 山水风物 、 民风民情 , 他有 “ 在 ‘ 老少边穷 ’

  ①(明) 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 《诗源辩体》,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8 年。

  ②(唐) 刘知几著: 《史通全译》, 姚松、朱恒夫 ,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7 年。

  地区长期深入生活的亲身经历”, 是亲历者、观察者 ,完 全不同于无关痛痒的旁观者 。他对这里久远的历史 了然 于心 , 尤其对这片热土的党史和军史有着非同一般的热 爱之情 。这厚重的历史积淀 , 使得这部报告文学底蕴深 厚、大气磅礴 ,令人热血沸腾。史家之笔 ,还在于明辨。 他用奇笔层出的史论让这部报告文学启迪心智 、发人深 省 、韵味更醇厚 。例如 , “在我看来 , 不管封建王朝的 统治者以何种姿态 、何种形式以人为本 , 归根到底都是 巩 固皇权 ,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 、剥削阶级的利益 。而如 今 ‘ 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的执政理 念才是以人为本的本质所在。” 管子 的思想要在两千年 以后的今天才能成为现实 , 唐宗宋祖 、秦皇汉武终究是 “ 稍逊风骚 ”。 只有当今这伟大的时代 ,才会让民生旨归 有真正的落实之处。再如 ,作者在评论当代“ 愚公 ”时, 他独辟蹊径 , 认为 “ 愚公精神 ”诚然可贵 , 但 “ 愚公精 神 ”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大前提——“根据我长期在 扶贫攻坚一线采访的所见所闻 , 我认为 , 如果没有共产 党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扶贫攻坚 , 以及一系列扶贫政策 和措施 , 就不会有当代 ‘ 愚公 ’扶贫攻坚的卓越功勋 ”。 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 、开 拓前进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奋斗史 。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 下 , 有千千万万党政干部的无私奉献 , 以及人 民群众 的 积极参与 ,才取得了最终 的胜利 。作者立论有来 由 , 结 论有归处 , 观点切中肯綮 。可以说 , 《江山如此多娇》 从强烈的问题意识着手 , 史论结合 , 层层推进 , 以鲜活 事例论证伟大思想 、先进理念落地和切实执行 的过程,

  一步步见证了全面小康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二是处处诗情涌动为报告文学妙笔生花 , 彰显 了该 报告文学的美学品位 。全书 5 个章节标题设置可谓匠心 独运 , 诗意满满 。 《报得三春晖》, 巧妙借用唐代孟郊《游子吟》 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传达了一种游子思乡、回报桑梓的反哺情怀 , 诗意化的标题 暗寓作者生于斯 、 长于斯的深深眷恋 , 忧思着他们的忧思 , 欢喜着他们 的 欢喜 。开篇便以名句奠定了因情生文 、 赤子情深 的基 调 。而《花繁叶茂》 最先名字是《花繁叶茂 , 倾听花开 的声音》 在 《 人 民文学》 2018 年 1 期头条刊发 , 此 前 2017 年简短版 的 《 花繁 叶茂: 倾听花开的声音》 已在 《人 民 日报》《光 明 日报》 发表 。在编入《江 山如此多娇》 时 , 改用了现在的标题。无论是四个字 ,还是十一个字, 都意蕴风雅 。 四个字 , 嵌入的是一个地名 , 寓蕴 的则是 一种美好的结果 。如果说之前 “ 倾听花开的声音 ”还 只 是诗意化花茂奔小康的过程 , 那么简化为 “ 花繁 叶茂 ” 已然是繁花似锦 、美梦成真! 《看万 山红遍》 其标题如 神来之笔 , 看似借用毛主席 《沁 园春·长沙》 中 的词句, 实则又巧妙嵌入 “ 万 山 ”这一地名 , 预示 了铜仁万 山这 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浴火重生 、 凤凰涅槃的成功蝶变 。 《 悠然 见 南 山》 的标题直接取自东晋 田园诗人陶渊明 《 饮酒( 其五)》 的名句 , 并绝妙嵌入 “ 南山婆 ” 这一 地域 品牌 的名字 , 满是恬淡闲适之情 。 全 书 以及 最后 一章 的标题——《江 山如此 多娇》 则引用了毛主席 《沁 园春·雪》 中 的名句 , 既是全篇 的 圆满结局 , 也是他站 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 , 俯瞰贵州大地山川 的豪情之 叹 。 总之 , 这些标题都是从自然景物与外在景象着眼 , 与 所要表述 的 内 容精妙耦合 , 寓意与诗意并存 , 风雅 与 情境相谐 , 使得这部作品兼具文学性 、 思 想 性 、 可 读 性 。 在报告文学的开篇——“ 这 风 这 雨 , 千 万 年 的 溶 蚀和浸染 , 剥落出你的瘦骨嶙峋 ; 这 天这地 , 亿 万年 的 隆 起 与 沉 陷 , 构筑了你的万峰成林 ”, 他 以 穿 越 亘 古的历史纵深触角和饱 含深情 的诗化语言激荡着对这 片土地的挚爱之情 , 如同诗人艾青等前辈一样对这片土 地爱得深沉 。他又确凿地延续着湘西沈从文 “ 取材 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 贵州蹇先艾“ 处处隐现着乡愁 ” 以及何士光“乡场上的传统折光 ”等前辈的乡土书写 , 全力 聚焦新世纪的贵州 “ 山 乡 巨变 ”。 此外 , 有如 “ 立足远 望 ,群山巍峨 ,五彩云霞 , 阳光明媚 ,我不由心生感慨, 脱口而出: ‘沧海横流方显砥柱 ,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心有感慨 , 化用前人文词 , 是以诗言志 ; “万峰成林, 青 山如黛 , 山谷里芳香弥漫 ”“现在凭借春风吹满了山 谷”, 虽只有寥寥数字 ,但诗情绵延不绝。 “刹那间天空 湛蓝无暇 , 眼前莲花般的云朵盛开 ”, 诸如此类的诗意 抒写应接不暇 , 这何尝不是一首首优美的散文诗? 诗里 不仅有古典诗词经典名句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 间 ” ③ 的空灵之境 , 又有诗仙妙句 “ 宁期此地忽相遇 , 惊喜 茫如堕烟雾 ”④ 的不期而遇 。在尾章 的开头 “ 我不止一 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 , 俯瞰着这巍峨的群 山 ”, 极为简 洁凝练的一句话 , 却蕴含着磅礴的气势和无尽 的豪情 。 望着这黔北雄关 , 作者追述伟人的雄壮词句 , 不断细致 入微 、 引人入胜地展开叙述 ,抽丝剥茧地找寻彻底战胜贫困的答案。

  《论语·雍也》 中有这样耳熟能详的精彩表述: “质 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江山 如此多娇》 兼具史才诗情 , 二者完美交融 , 全书 以点带 面 , 取材典型扼要 , 叙述准确精到 , 正契合了前贤所称赞的文中君子之谓。

  三、巧妙互文: 多维一体的全息呈现

  欧阳黔森先生说: “这部报告文学里 , 主要是写他 们蝶变之后的那种心境 , 如实写出了他们 的 心声。” 他以 “ 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 ”之妙法 ,在多种艺术样式间自由切换 ,将浪漫与现实交融 , 真情与理想辉 映 , 以互 文的艺术手法多维一体全息呈现了贵州这片热土上千年之变的“ 人间奇迹”。

  一是以奇法构奇文 。关于 “ 草蛇灰线 ” 的说法 , 明 末清初的文学家 、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其 《读第五才子 书法》 中 曾这样写道: “有草蛇灰线法 …… 骤看之 , 有 如无物 , 及至细 处 , 其中便有 一条线索 , 拽之通体俱 动。” 前人多喜用此法评论古典小说创作。脂砚斋批《红 楼梦》 以及魏子安《花月痕》 也有此语 。欧 阳黔森先生 同样正是巧用此法 , 聚焦乌蒙 山脉 、武陵 山脉连片贫 困 区域 的蝶变 ,跋 山涉水 , 做到真正俯下身子 、深入乌蒙 山 区 , 无数次奔赴脱贫攻坚一线 , 与扶贫干部打交道, 和贫困群众谈心交朋友 , 亲历当地旧貌换新颜的现场探 访 , 敏锐洞见富有典型意味的人物和事件 。作 品 中他 以 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为主线 , 又伏脉千里 , 巧妙地将 当地 的历史过往 、相关扶贫政策 、繁琐的数据 、现场的人物 事象连缀成篇 , 生动反映了精准扶贫以来 , 贵州深度贫 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 , 以及取得全面胜利的辉煌 成就。古人论学诗常说“功夫在诗外”⑤, 《江山如此多娇》 也有很多诗外功夫 。作者在创作这部报告文学时 已然如 苏东坡论画竹时成竹在胸 。这不仅得益于他长期 “ 在乡 下深入生活 , 向生活要智慧 ”“扎根人民 , 为人民写作 ”,还在于他多样化的创作实践。

  二是以妙手呈互文 。互文 , 又称互辞 , 是我 国古代 诗文 中一种 常用的修辞方法 , 主要 是借用其 “ 参 互成 文 , 合而见义 ”之意来概括先生的创作特点 。欧 阳黔森 先生 的妙手文 章 , 不仅是在本报告文学里有 “ 参 互成文 ” 印证 , 他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呼应之笔贯穿着他全部

  ③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 《苏东坡全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21 年。

  ④(唐) 李白著、 (清) 王琦注: 《李太白全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年。

  ⑤(宋) 陆游著: 《陆放翁全集》, 北京: 中国书店 , 1986 年。

  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了别样的文艺景观。他以诗歌出道, 兼及多种文学艺术形式 , 诗歌 、小说 、散文 、影视文学 都有不俗成就 , 多样化的创作又都扎根于乡土沃野 , 这 使得他的报告文学有了互文式的多元全息呈现感 。他 自 由穿行在不同文学艺术样式之间 , 这里的 一切了然于 心 , 信手拈来 , 即成佳作 。如小说和同名电视剧 《绝地 逢生》、 小说《八棵苞谷》、 诗歌《山之魂魄》 等就是报 告文学第一章《报得三春晖》 的互文 。 同样 , 小说和同 名 电视剧《奢香夫人》《雄关漫道》 也是这片热土的历史 回响 。《花繁叶茂》 同名电视剧曾在央视热播 , 该剧聚 焦花茂村 , 用流动的镜头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心中 挥不去 的 “ 乡愁 ”。 而《悠然见南 山》, 作者也创作 了 同 名电影剧本。除此之外, 《万山红遍》 也有同名影视剧, 而取材于万山的小说名篇还有 《断河》, 巧 的是这篇小 说在 20 多年前曾获得鲁迅文学奖提名 ; 而小说《水 晶 山 谷》《穿 山岁月》 等都与矿有关 。在小说 中 , 他 以诗骚香 草取兴 、 引类譬喻的浪漫传统构筑理想的精神世界 , 如 小说《丁香》《梨花》《兰草》 等 , 篇名 即为证 ,在 电视连 续剧《花繁叶茂》 中 , 女主人公 “ 欧阳采薇 ”这一美好 的名字 即源 自《诗经》 名篇 。而在报告文学中 , 他从所 见所遇的真实人物的现实点滴入手 , 发掘那些真情流露 的老百姓的欢声笑语 , 细致而微 , 折射 出大时代背景下 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多样化的创作实践 , 拓宽 了 作家对这片热土的创作空间 , 丰富作家交给时代和人民 的答卷 , 多维一体地提升了其精益求精的美学境界 , 又 让其得心应手地驾驭社会学 、文学 、戏剧与影视学等多 学科并举的表现手法 。这许许多多同样由他创作的同名 影视剧或取材 当地 的 小 说 、诗歌 , 与报告文学互为表 里 、虚实相生 , 真情与理想辉映 , 用文艺精品唱响 了时代赞歌。
\

  总之, 出神入化的互文彼此呼应、交融 ,又互为印证,使得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与众不同又引人入胜 。可 以说, 作者将历史学家的宏阔视野、社会学家的田野考察、诗人 的飞扬诗情、小说家的叙述节奏、戏剧家的构思策略、哲 学家的深邃哲思等熔铸于一体 ,成就了《江山如此多娇》这一反映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报告文学力作。

  在 《 江 山 如此 多娇》 收尾 部 分 , 欧阳黔森先生写 道: “……我会在这里写作 , 与村民们共同生活 , 融入 他们 、熟悉他们 , 成为邻居 , 成为朋友 , 再写一部关于 他们的长篇小说。” 面对江山如此多娇 的人 间胜景 , 他 希望像柳青一样创作一部 《创业史》 那样的长篇小说。 这是一名优秀作家的担当 、追求和誓言 , 也将是 《江 山 如此多娇》 的精彩互文 。笔者坚信并期待他 “ 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写心 ” 的一部部高峰之作不断接踵而至!

  参考文献 :

  [1]欧阳黔森.江山如此多娇[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
  [2][南朝齐]刘勰著.文心雕龙新注新译[M].张灯译,注.贵 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3][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 点.诗源辩体[M].北京:人 民文学 出版社,1998.
  [4][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5.
  [6][唐]刘知几著.史通全译[M].姚松,朱恒夫,译,贵 阳:贵州人 民 出版社,1997.
  [7]张少康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精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8]曾枣庄,舒大刚主编.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1.
  [9][宋]陆游著. 陆放翁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10][清]阮元辑.十三经注疏(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明]施耐庵原 著, 金圣 叹评 点. 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567.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