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侯马盟书》的艺术风格和书法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5 14:43: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侯马盟书》 作为晋系书法的典型代表 ,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审美价值 。一方面反映了春秋 战 国时期意识形态观念上的 变化; 另一方面是 中国古代书 法 由篆书 向隶书的演化 。针对 《侯马盟书》 艺术 风格与书法价值进行研究 ,不仅能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佐证 , 而且 能够为 中 国书 法的演 化与发展研 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依据 ,从 而巩固晋 系书 法在书 法史和 当代书 法实践 中的重要地位 ,促进 以 守正为基础的 当代书 法继承与创新 。本文通过对于《侯马盟书》 文字资料、艺术风格与书 法价值 的深入研 究 ,考察汉字在书体演化中所呈现的历史性与规律性 ,使这一书法形式能够在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促进中国传统书法审美架构的完善。

  【关键词】 晋系书法,侯马盟书,艺术风格,书法价值

  本文将从《侯马盟书》 的 内容与形式介绍着手 , 通 过对《侯马盟书》 文字书写的形式特征和内容范畴进行 描述 ,探究该书体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结构规范 、用 法用意 , 为后文中关于《侯马盟书》 字形字义 、格式章法、笔法等艺术风格的讨论奠定基础。

  《侯马盟书》 于 1965— 1966 年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 晋国遗址 , 盟书残片集中于这一遗址盟誓区的甲区 , 即 “ 埋书 区 ”。 从出土痕迹进行判断 , 《侯马盟书》 具有 中 国古代 “ 坎牲加书 ” 的特征 , 坎牲加书是春秋战 国时期 天子 、诸侯 、卿大夫等为政治目的举行盟誓中的重要仪 式 。在《周礼·秋官·司盟》 一书中曾记载道: “载 , 盟 辞也。盟者 , 书其辞於策。杀牲取血 ,加书於上而埋之, 谓之载书 ”, 由此可见 , 这一 时期 的盟书一般遵循一式两份的规范 , 一份藏于周府 , 可供查验校对 ; 另一份则埋入地下 , 取信于 自然 , 称为 “ 载书在河 ”, 出土 的 《侯马盟书》 便是“ 载书在河 ” 的一部分。这些盟书的盟 词以圭形或璜形的玉片为载体 ,最大的长达 32 厘米 , 小 型的为 18 厘米 ,盟辞内容长短不一 , 目前可以辨识的有 600 余件 , 内容一般在三十字到百余字之 间 , 主要为晋 国赵氏家族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 , 详实记载 了春秋 末期晋国的执政者正卿赵鞅参与晋国内部六卿内争的事 件 。这些盟书多采用毛笔手书的形式 , 辞文 以朱笔书写 为主 , 也有少数为墨笔书写 。根据盟誓事件的 内容 , 可 以分为主盟人盟辞 、宗盟类 、委质类 、纳室类和诅咒类 五种类型 。《侯马盟书》 是研究晋国历史与文化艺术风貌的一手资料 ,更是探究古代文字书法艺术的重要佐证。

  此外 , 从中国书法书写形式的角度来看 , 从春秋时期开始 ,各国商周之后的文字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一时期 , 简 、牍 、 帛等书写材料被广泛应用 , 不断影 响着各个国家书写的发展 , 书体 、书风亦随之变化 , 以 齐系文字 、燕系文字 、晋系文字 、楚系文字和秦系文字 所表现出的书风最为典型 。其 中 , 晋 国处于 中原腹地, 文化先进 , 被认为是当时周王朝的重要支柱 ,在文化上 辐射 了郑 、卫 、郸 、 中山等周边国家 , 《侯马盟书》 作 为春秋至战国时期晋系文字的典型代表 , 具有强烈 的连 笔意识与笔画间的相互映带 ,对中国书法早期发展的系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侯马盟书》的艺术风格

  《侯马盟书》 作为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 的官方文字, 是探究石器文字重要的研究资料之一 , 也是探究晋系书 法审美特征的关键线索 。根据学者张道升在专著 《侯马 盟书文字编》 中的相关研究 , 《侯马盟书》 共出土五千 余件 , 笔迹众多 , 其文体包括盟与誓 , 形制包括公盟与 私盟 , 涉及人物包括公臣与家臣 , 撰写者包括但不 限于 “ 诅祝人 ”。 因此 , 尽管《侯马盟书》 中展现的书法风格 与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 , 并大致符合中国古代文字 书写演化的客观规律 ,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 在 面对例外或特殊情况时 , 仍需结合该文本涉及的具体事 件与涉及人物的身份背景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 。本节将 尝试从字形字义 、格式章法 、笔法等多个维度对 《侯马 盟书》 艺术风格的普遍性进行描述 , 借此对晋系书法 的 审美进行宏观梳理 , 并为中国古代石器文字的发展与转化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 一)字形字义

  东汉许慎曾在其《说文解字·序》 中提到: “盖文字 者 , 经艺之本 , 王政之始 , 前人所以垂后 , 后人所以识古。” 许慎认为 , 对于文字规范的研究 , 是研 究 中 国古代经史艺术的基础 , 也是研究政治文化内容的根本 , 对 于《侯马盟书》 中字形字意的探索与阐述 , 能够从文字 语言官方化 、规范化 的角度 ,对中国古代书法的艺术风格与书法价值进行分析。

  针对字形的设计来看 , 《侯马盟书》 的文字异形现 象 比较突 出 ,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 其一 , 文字笔画 的 增减 。 一些文字在形声字中追加了与该字涵义相关义 符 , 作为一种语义符号 , 具有指 向性 ,还有部分文字进 行了简化 ,例如: 将 “ 趙 ”字简化为 “ 肖 ”等 ,在东汉 《战 国策》 的文字研究中也存在相关 的记载 , 被记录为 “ 本字多误脱为半字 , 以赵为 肖 ”; 其二 , 偏旁部首 的换 用 。繁简杂侧 , 《侯马盟书》 中诸多字形的偏旁部件繁 简不定 ,且多出现换用的现象 ,例如: 盟书中常将“ 则 ” 字的 “ 刀 ”旁变为 “ 戈 ”等 ; 其三 , 出于美观意 图 。在 文字书写中信笔涂画装饰部件 , 《侯马盟书》 作为这一 时期毛笔手书文字的典型代表 , 能够体现出当时书写主 体 的审美意识 , 即通过笔画 、线条的主观设计 , 达到书 写整体面貌平等对称 、繁简均衡的效果 。晋 国 的这些书 写特征被战国时期的韩 、赵 、魏三国所继承 , 尤其是 “ 一字多形 ”这一特征 ,据考察 ,韩、赵、魏三国货币文 字 中 的 “ 晋 ”字 、“宅 ”字 、“阳 ”字等出现十余种写法 ,为当时的文化普及与商业流通造成了诸多不便。

  从其所使用的书体来看 , 《侯马盟书》 作为两千余 年前晋国人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实物资料 , 其字体介于大 篆与小篆之 间 , 已经初步具备书法艺术范式中笔法 、结 字 、墨法 、章法四项基本要素 , 并且较为明显地表现 出 审美主体对于书法形态曲直适宜 、 纵横合度 、 结 构 自 如 、布局完满的美观性要求 , 正如郭沫若所言: “东周 之后 , 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 …… 中 国 以文字为艺术 品 之习尚当自此始。” 因此,在讨论《侯马盟书》字形字义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篆书形式的主体在字体的形变 、章法 的布局 、点线的处理时所依循的书法审美趣味 , 即: 追求 书法作为一种象征性艺术范式的形式之美 ,在书写时笔 画以均匀的长形曲线为主 , 兼顾字与字在组织时的 “ 上 下 左 右 之 位 , 方 圆 大 小 之 形 ”, 同时兼顾书写笔 势 的“ 疏密起伏 ”与“ 曲直波澜”。

  (二) 格式章法

  从盟书格式整体的章法来看 , 《侯马盟书》 采用誓 词 的文体格式 , 誓词作为一种在春秋时期常用 的文体, 其内容大致包括叙辞 、誓辞和诅辞等 , 所谓 “ 盟者盟将 来 , 春秋诸侯会有盟无诅 ; 诅者诅往过 , 不因会而为 之”, 便是交代了盟这一文体的特征。据考察 ,在《侯马 盟书》 可 以识别 的 600 余篇文字 中 , 大多遵循了规范的 誓词文体格式 , 这也为其文字内容的辨别和分类提供了 一定便利 。此外 , 《侯马盟书》 的盟辞中开始 出现大量 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 , 其 中 , 以点化符号为基础的勾识 号 、短横号开始逐渐演化为介于横 、点之间的近点近横 号 , 不同于甲骨文或金文中符号在分辞或分章节时的使 用规范 , 《侯马盟书》 中的近点近横号多用于短语或句 子之后 ,进行句义的区隔 , 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结构 化、规范化 ,如在《侯马盟书·宗盟类》 中 ,句子“ 之子 孙 ”和 “ 以事其宗 ”之后都出现了这一符号 , 主要用来 划分词句之意义 。这表 明 以《侯马盟书》 为代表 的晋系 书法在文章的书写设计中已经出现了较强的整体意识与 规范意识 , 开始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审美关系 , 以及 以功能性为导向的书写范式。

  另外 , 关于《侯马盟书》 格式章法 的讨论 , 可 以将 其置于春秋战国时期盟书创作的宏观历史背景中 , 从当 时的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 、观念等角度 ,探析 《侯马 盟书》 的格式章法及其成因 , 为其艺术面貌的形成与相 对应的特征要素提供关联性研究 。根据《说文解字》 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盟誓仪式的描述 ,可以见得 ,晋国盟书的格式 、章法多与当时的仪式内容与参与者的政治意 图 相关 , 具体表现为: 其一 , 盟和誓均需要通过特定 的活 动仪式来进行 , 其区别主要在于仪式中是否用牲 。 因 此 , 盟书的形式多与当时的盟誓仪式相关 , 具有一定 的 规范结构 。盟辞的内容一般根据会盟的意图分为要求盟 人效忠盟主的宗盟类 、与盟人商议共同逃亡 的委质类、 与盟人约定不再扩充资产的纳室类 、对某些罪行进行指 责 的诅咒类 , 以及记载盟誓卜牲时卜辞 的 卜筮类 内容。 由此可见, 《侯马盟书》 中书写格式与章法多与春秋战 国时期盟誓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特征相关联 ; 其二 , 盟誓 作为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缔约形式 , 通常涉及该国 的一 系列政治斗争 , 且与当时的军事活动有着密切联系 , 是 卿大夫之间进行合作 、施展谋略的重要形式 。 因此 , 盟 书在格式与章法的组织中多倾向于利用新兴的价值观和至高的权利主体作为威慑 , 以确保其目的达成。

  这些与仪式 、政治有关的历史特征在盟书的书写格 式与章法中具体为: 其一 , 强调书法内容作为一个整体 的形式美与结构美 , 以满足盟书作为某种契约规范 的潜 在需求 ; 其二 , 强调文字的功利性特征 , 希望能够利用 人们对于价值规范和权力主体的恐慑与敬信 , 从而促成 某一行动 。 因此 , 《侯马盟书》 中的字形字体多呈现出 “ 一字多形 ” 的情况 , 强调对于传统规范的改变 , 以及对于旧的文化权威的质疑。

  (三) 笔法

  关于《侯马盟书》 的笔法 , 盟书作为春秋末期晋国 官方用于祭祀 、盟誓等正式活动的文字形式 , 需要较为 详细地记录盟誓的目的和仪式内容 , 所 以 多结构严谨、 工 艺精湛 , 其具体的笔法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 面: 其一 , 盟书中文字的运笔多为露锋下笔 , 笔法率真 自然 , 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 , 具有连笔趋势 ; 其二,盟书中的文字一般表现为起笔较重而收笔较轻 ,整个笔画由粗到细 , 具有 “ 钉头 鼠尾 ” 的特点 ; 其三 , 从字形和 笔画的形状角度进行分析 , 盟书中的文字笔画多出笔迅 速 , 形状刚劲率意 , 质地平滑 , 尾部多出现 “ 回钩 ”现 象 ; 其 四 , 盟书的文字笔画风格以圆转为主 , 间有方 折 ,形似蝌蚪 ,故汉代学者形象称其为“蝌蚪文”, 这一书法风格似信手而书 ,又实有章法可循 ,别具一格。

  从汉字系统演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 盟书 的笔法多脱 胎于作为官方文字的篆书 , 为了使书写更加简便 、记叙 效率提高 , 演化出草篆的笔法 , 这一笔法的使用成为春 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各国官方文字的主要发展趋势 。《侯 马盟书》 作为晋国官方文字的典型代表 , 其笔法点画宽 博而草率 , 带有明显的连笔痕迹 , 是典型 的草篆笔法, 作为草篆代表的 《侯马盟书》 在创作实践中多依循 以下 两个主要原则: 其一 ,“体式简略 ,形态扁平”, 盟书的 书法艺术风格能够适应快捷的书写 , 且能够考虑到字通 过笔画的异变进行字体形态的创新 , 使其在形式与文字 等方面能够兼容更广泛的受众 ; 其二 , “奏事繁多 , 以 趣约 易 ”, 由于俗体文字使用频繁 , 盟书的字体笔法更 为简约 , 因此成为隶书诞生的基础 , 为文字的发展 由官 方走向社会生活提供条件 。根据学者王文超在 《出土战 国毛笔与侯马盟书》 一文 中 的描述 ,20 世纪 80 年代在 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群以及湖北包山汉墓群中出土的战 国毛笔 , 多笔杆纤长、笔毫精细 ,毫毛的长短在 2.5— 3.5 厘米之间 , 毫毛形态以长而劲瘦为主 , 适合流畅细腻的 小字书写 , 这一制笔特征亦可以视为 《侯马盟书》 中笔法清晰流畅、笔画肆意洒脱等艺术风格的重要成因。

  以上关于《侯马盟书》 艺术风格 的 阐释 , 主要从盟 书 的字形字义 、格式章法 、笔法等角度对盟书的艺术形 态 、风格面貌 , 以及相关的历史成因 、审美规律进行分 析 , 而《侯马盟书》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汉字书法 的典型代表 , 在汉字书法的演化研究中 , 亦具有较高 的价值,本文将以盟书的艺术风格为基础 ,进一步探究《侯马盟 书》 在汉字发展史中的书法价值 , 以及 历 史地位 , 为《侯马盟书》 书法的当代继承提供路径参照。


\

 
  二、《侯马盟书》的书法价值

  晋卫恒在 《 四体书势 》 中提到 “ 隶书者 , 篆之捷 也 ”, 认为由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 , 多依靠快写 、省 略 、假借 、部首的合并与置换等手段 , 从而破坏和肢解 掉原有的汉字结构与用笔方式 , 这一变化的过程也被认 为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演化 的过程。 本文在关于《侯马盟书》 艺术风格的讨论中 , 从字形演 化 、格式规范 、笔法创新的角度 ,对盟书 的书法特征进 行了分析与梳理 , 指 出《侯马盟书》 简略 、快捷 的草篆 书写方式 , 以及在汉字隶变中的典型性 。本节将 以此为 基础 , 从书法发展与实践 的角度切入 , 通过历史地位 以 及当代继承两部分内容 , 对盟书的书法价值进行分析, 并尝试将盟书的书法价值与更广泛的文化语境相连接, 为中国当代书法的守正继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 一) 《侯马盟书》 的历史地位

  西周时期提 出 的 “ 六书 ”理论被认为是奠定了中国 书法基本观念与审美立场的奠基学说 ,在这一时期 , 甲 骨文 、金文等古文字系统的发展已臻于成熟 , 书写主体 对于文字的美化意识日趋明显 , “六书 ”理论作为 当时 “ 保氏掌谏王恶 , 而养国子以道 , 乃教之 ‘ 六艺 ’” 中的 “ 六艺 ”之一 , 被认为是对于书法审美功能以及艺术指 向性 的 强调 , 后汉代班 固在 《 汉 书·艺文 志》 中提 出: “ 周官保氏 , 掌养国子 ,教之‘ 六书 ’谓象形、象事、象 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认为“ 六书 ”是对汉字空间结构和抽象化结构性质的关注 ,其中象形、象事、象意三者决定了书法本体的空间形态 , 展示 了当时周朝 至汉朝时期文字在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造型观念 , 以及 先民赋予文字的空间审美意义 。《侯马盟书》 作为这一 时期晋系书法的典型 , 一方面 , 展露出春秋战国时期 由 甲骨文 、金文演化而来的更加成熟的书法系统结构形式 与规范方式 , 为书法作为一 门艺术的呈现奠定基础 ; 另 一方面 , 通过简化 、异化 、整体化 、规范化的方式 , 对 之前的古文字书法系统规范进行解构 , 为汉字以隶化为 目 的 的演化提供条件 。 因此 , 《侯马盟书》 的书法理论在书法历史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另外 , 《侯马盟书》 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汉字书法通 过标点符号细化文章断句结构的先例 , 且一改甲骨文和 金文 以刀刻 、凿铸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发展道路 , 呈现 出 毛笔书写的灵活性与丰富性 。 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书写范 式与书写理论不仅大幅加快了文字的书写速度 、提高 了 文字在笔法技巧层面的表现力 , 而且在创作主体独立书 写的过程中将创作者的个人性情与精神意味融入书写创 作 中 , 使其更加具有艺术性与创造力 , 这为之后书法艺 术史中关于 “ 书卷气 ”与 “ 金石气 ” 的分野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 《侯马盟书》 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者的借鉴价值

  《侯马盟书》 所表现出的书法形式在近代常被称为 “ 盟 书 体 ”, 在 当代书法的研究实践中占有很高地位 。 《侯马盟书》 的研究者张守中先生曾在 2005 年 9 月举办 的 “ 侯 马晋文化 暨 《侯马盟书》 出 土 40 周 年 研 讨会 ” 上对《侯马盟书》 的书法价值进行总结 , 认为盟书 的书 法艺术形体古雅 、富于变化 , 笔法为运笔出锋 、蝌蚪笔 法 、 回勾笔意 ,对于当代书法的继承与创作有极高 的借 鉴价值 。本章主要讨论《侯马盟书》 对于当代书法创作 者的借鉴价值 ,将从艺术形体 、笔法结构 、审美取向三个角度进行具体阐述。

  其一 ,关于《侯马盟书》 文字艺术形体的借鉴价值。 1990 年书法家梁子明曾提到: 盟书的书体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兼容当前对于甲骨文以及金文书体的研究体系 , 作 为对于古汉字体制研究的补充 , 于当代书法创作者而 言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相近时代的甲骨文以及金文字 形进行混用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书写时字形不足够或字 义不明晰的问题 ; 其二 ,对于盟书笔法结构的借鉴 。根 据侯马书法家韩左军的描述 , 《侯马盟书》 的书写起承 转合 圆润 自然 , 点划生动 , 既不同于甲骨文纯直方折 的 用笔特点 , 也不同于金文雕琢修饰 、充满装饰意味 的书 写风格 , 而是在兼具官方文字整体性 、规范性 的 同时拥 有盎然之古意 , 而对专于篆书的创作者而言 , 其具有较 高的临摹与学习价值 ;其三 ,关于盟书审美取向的借鉴, 《侯马盟书》 为当代书法创作者提供 了大量古代毛笔大 篆 的书写真迹 , 这些真迹的审美风貌与此前发现的刻铸 类吉金乐石文字存在较多不同 , 能够为创作者深入隶变 与隶书 、章草 、楷书的原始美学生态提供参照 , 例如: 《侯马盟书》 文字呈现出的“ 因字而立 ” 的特征 , 旨在通 过较为松散的点画链接 , 使文字看起来风格疏朗且松动 自然 , 具有清晰明朗的动态美 , 而非此前青铜铭文 以装 饰为主的静态美 。另外 , 《侯马盟书》 将篆书 以拟物为 基础的线条进一步符号化 、部件化 、简约化 ,在保 留汉 字原初系统性的同时 , 为其增加了更具创造力的美学范 式 , 这为当代书法创作者研习篆书与隶书的审美特征与表达技法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参照。


\

 
  三、《侯马盟书》 书法的继承路径

  结合当代语境中特有的书学文化背景和书法传播资 源 , 以晋系书法的继承为前提的当代书法创新实践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从而促进晋系书法美学架构与 当代语境 中书法创作的深度链接 , 丰富当代语境下关于 《侯马盟书》 的继承路径: 其一 , 基于经典作品进行模 仿与融合 。 即通过对于 《侯马盟书》 中典型作品拓片 、 影 印 的临摹 , 汲取晋系书法中洒脱肆意 、颇具古意 的用 笔风格与章法规范 , 并将其运用于当代的书写实践 中, 例如: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守中先生 , 其通 过对《侯马盟书》 中起笔重 、收笔轻 、“钉头 鼠尾 ”等 书写风格的临摹与借鉴 , 创作 《 十六字令三首》 等作 品 , 实现基于《侯马盟书》 中晋系书法审美体系 的 当代 书法创作实践 ; 其二 , 结合当代艺术的多元形式 , 将传 统的晋系书法作品与当代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 , 使书法 作品更具有现代感 , 例如: 尝试结合数字技术 的形式, 对晋系书法的典型范例进行数字化组织与再造 , 以拓宽 其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渠道 ;其三 ,探索《侯马盟书》 中的书法范式在不同书写材料中的新质感与新效果 , 例 如: 在书法创作中引入与传统纸墨 、玉简不 同 的材料, 以创造出独特的书法质感与效果 , 展现出新颖的艺术表 达方式 ; 其四 , 通过《侯马盟书》 主题交流 、展览或比 赛 的形式 , 为 以《侯马盟书》 为代表的晋系书法资料 的 传播 、信息的交流搭建契合当前创作者文化生活方式的 平 台 , 例如: 山西师范大学举办 的 《侯马盟书书法艺术 特邀展》 活动 、侯马晋园文化城举办的 《深入浅 出: 侯 马盟书书法艺术特邀展》 活动等 。通过现代扫描和喷绘 技术 ,还原当时盟书在出土时的清晰样貌 , 以供当代书法创作爱好者进行学习与交流。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侯马盟书》 字形字义 、格式章法 、笔法结构的梳理与描述 , 指 出《侯马盟书》 作为晋系书法典型代表所蕴含的书法审美的共性规律 , 以及这些审美 规律背后 , 与时代文化 、政治相关的历史成因 ; 继而通 过对《侯马盟书》 书法历史地位的阐述 ,对盟书在 中 国 古代汉字演化中的独特价值进行分析 , 以揭示《侯马盟书》 作为汉字 “ 隶变 ” 的典型代表 ,在书法史的发展 以及书法理论建构中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 , 本文还通过对《侯马盟书》 书法在当代借鉴 价值 的考察 ,将盟书的艺术形体 、笔法结构 、审美取 向 等与当代广泛的书法实践语境相连接 , 为当前书法爱好 者介入《侯马盟书》 “传承 、吸收 、融合 、创新 ”这一 文化演进的过程提供创新的切入点与相关理论基础 , 也 为当前针对《侯马盟书》 书法的继承提供了可行 的实践路径参照。

  参考文献 :

  [1]张道升.侯马盟书文字编[M].合肥:黄山书社,2017.

  [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3]张锋.侯马盟书异写字及异构字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年.

  [4]高兴全.文字演进、规范中的文字现象—— 正俗、异体、古今、通假、繁简蠡测[J].中国书法,2015(22):104-107.

  [5]许锬辉.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侯马盟书文字研究(下).第 8册,六编[M].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

  [6]薛珠峰,张洁瑶.侯马盟书书史价值蠡测[J].中 国书法,2022(02):192-193.

  [7]冯小红.从清华简《系年》看侯马盟书 的年代[J].邯郸学 院学报,2018(02):13-15.

  [8]王文超. 出土战国毛笔与侯马盟书[J].中国书画,2019(04):4-7. [9]谭学念.“隶变 ”—— 书法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J].美术大观,2000(08):56-57.

  [10]萧元.书法美学史 (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4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