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从在场到不在场—生态美学视角下环保音乐的发声超越之路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2 11:19: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当下,我们的生存家园岌岌可危,人们从不同领域为生态问题发声,而在艺术领域中也有所体现。环保音乐,顾名思义是融入环保意识的音乐,因其传播的有限性,在为生态发声上也可能会存在苍白无力,缺乏爆发力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本文就环保音乐对生态的发声之路进行思考,应从人与自然环境当下的在场中超越到其背后的不在场想象的自然和谐之路。基于生态美学视角进行探讨,环保音乐不仅要呈现在场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要超越到以“民胞物与”的思想为前提和“人诗意的栖居”的生活状态为目标下的一种为生态发声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环保音乐;在场;不在场;民胞物与;诗意的栖居

  一、环保音乐对生态环境的“失声”现状

  近年来,艺术领域中环保音乐在生态的发声上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古代的环保音乐,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导致其鉴赏性的特征明显,创作与表演目的多借助主体对自然音效的模仿与思考,审美核心在于对自然音效的模仿本身与原型的相似性。在现如今多媒介传播的新时代,随着音乐制作水平的提升,环保音乐的创作者却寥寥无几,音乐的风格分类也不是很系统化。目前,相关的研究没有对环保音乐进行过明确分类,类型较为单一,多数的环保音乐类型分为描绘自然美好的音乐、说明环境恶化的音乐以及号召环保行动的音乐三类,如《把地球带回家》《给未来一片绿色》等,但这些大多为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使用,使得环保音乐的空间应用范围较小。由于环保音乐类型的局限性,创作者的缺少性以及传播影响的有限性,使环境发声处于失“声”状态。环保音乐在当下人本需求的失调,引发了本文对环保音乐为生态发声的超越之路的思考。

从在场到不在场—生态美学视角下环保音乐的发声超越之路论文

  二、在场:环保音乐对生态发声的现实之路

  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肯定音乐的净化作用和治疗功能。音乐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按摩人们的情感,作曲家通过歌词,融入环保理念,加上音律的协调,用一种比较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向人们传递着他们的环保思想,对听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当下为生态环境发声上,环保音乐在作曲中融入环保意识,呼吁人们爱护环境,能够呈现当前的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诗情画意的“审美按摩”——环保音乐体现的生态美学性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按摩”的说法,强调了媒介使用对受众身体和精神情感的影响,指出了使用媒介就是享受按摩,并且这种按摩是舒适的、愉悦的、清爽的,表现的是一种“情感体验”。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声音媒介,一种直接作用于人们感官的听觉艺术,它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审美性与艺术性,它可以借助于感知觉联动来串联起人类的审美共性,使得人们可以始终与自然界保持良好的原初关系。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中也蕴含着生态美学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追求,意指人与自然的融合,实现主客体的统一结合。苏轼的词曲《水调歌头》正是秉持这一创作理念,从而构建起“何似在人间”的自然意境之美,不由得令人产生保护之情。李健的《贝加尔湖畔》中有大量歌词是对贝加尔湖的描写,“绿草如茵”“纷飞的冰雪”“吞没在夜光如水的夜里”“湖面”等,再借助李健独特优美的嗓音将听众带入到美丽的贝加尔湖中去。音乐促使人们深入感受自然景观和无穷美感,从而激发出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呵护与珍爱之情,进而演化为深刻的环保情感,传达出自然而然的环保思想。

  (二)感官愉悦的“听觉按摩”——环保音乐展现的生态教育社会性

  从人类环境意识萌芽开始,音乐的环境教育功能就受到人们的深刻认知与充分重视。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音乐旋律可以表达出特定的情感,产生激发创造力、塑造品格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认知,发挥良好的道德教育功能。李宇春和麦田守望者合作的环保歌曲《Green》,这是一首由世界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中文版主题曲,全曲用空灵的特效配音,加上清新悠扬的和声,一开腔就收获人心,让人仿佛置身于森林中,“我愿化作那淋漓雨,酣畅奔腾地落下”。副歌重复的英文歌词,彰显着环保组织热衷于环保事业中的决心,也呼吁着人们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华晨宇在2015年创作的一首公益歌曲《地球之盐》,站在环境的视角下探索地球生灵的故事,曲风磅礴大气,字句细腻丰满。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 Earth”最早出自圣经,盐象征着洁白、纯净,地球之盐就是人类应该守住的最后底线,是不可磨灭的善意和良心。他以一连串的发问开始,再以低声的吟唱结束,用一种最纯粹的方式,唤醒着人们对于自然的追寻,仿佛一个朝圣者,悲悯万物的苦难,他在为世界万物的生命而唱。人类如果不爱护环境,就要承受大自然的反击。

  (三)超凡脱世的“情感按摩”——环保音乐唤醒人们生态保护的共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色和情感的交融让意境的产生成为可能,环保音乐中作曲家的歌词融入环保意识,给人呈现的是当前在场的生态环境,听众通过对歌词的体悟,去唤醒人们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渺小》是田馥甄的一首歌曲,表达了现代人在目前全球环境问题下应当秉持的忏悔与虔诚的态度。正如歌词所言,“寂寞的北极熊、肮脏的垃圾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环境受到恶化,无数的生灵命运未卜。而在广阔的天地间,人类只是渺小的一粟,我们应该以更谦卑的姿态对待自然,对待苍生。《新地球》是林俊杰于2014年创作的歌曲。“灰色的土地很枯燥”“新地球,他们这么叫……”歌曲的歌词不仅充满着浓厚的爱与希望,也同时呼吁着大家要正视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与事物,用心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环保音乐艺术中蕴含了创作者对于自然生命的体悟与情感,情与感的交融,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交流沟通,情感按摩,产生良好的自主参与性和生命意识。

  老子在《道德经》曾提出“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自然的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无为自然的音乐是最优美的、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至美的乐音和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无形的感觉,这也在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老师口中集合了在场与不在场,能够聆听“异乡”声音的“诗的语言”的音乐。但是当下环保音乐在为生态环境发声上,还是停留在一种执著于呈现在当前在场的自然环境中的发声之路。

  三、不在场:环保音乐对生态发声的超越之路

  面对当下的环保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在场的生态环境发声。20世纪新儒家的著名代表、诗人型哲学家方东美认为,美的创造是宇宙生命本身的基本特性,是宇宙生命对于人类最高的善与德,他认为,艺术与审美的哲学基础即是“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和灿然活力,而生命之美形于创造,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生命之美形于创造”,对于今后环保音乐的发声之路,环保音乐应该需要蕴含哲学思想,能让听众在聆听到环保音乐时想到其背后美好生态环境的不在场的状态,一种不执著于当前在场的生态环境,类似于中国传统诗论的言有意而意无穷。所以环保音乐创作者应以“民胞物与”哲学思想为前提,以“人能够诗意的栖居”生活状态为目标进行创作环保音乐,超越当前生态环境的在场到不在场的状态。

从在场到不在场—生态美学视角下环保音乐的发声超越之路论文

  (一)以“民胞物与”的思想为前提

  “民胞物与”是张载在《西铭》中的核心思想,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爱一切物类。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保音乐创作者就要主张“民胞物与”的思想,万事万物为我的同胞,如同手足一般对待它们。

  1.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创作者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著名环保音乐家—马修·连恩,他认为保护自然不遭受人为破坏是消极的,更积极的作为是,追求心灵层次极大化的自然,和谐地贴近关怀行为,才能形成更美好的世界。在他创作的《飞鼠溪》中,纯粹的音乐声里,伴随着明快的节奏,闪跃的音符能让人激动地屏息,仿佛就在溪涧中。还能感受到山涧的激流湍湍,藤条枝蔓缠绕,拨开藤蔓就能注视着眼前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松鼠上下欢乐地跳跃。溪涧的奔流声不绝于耳,让人已深深沉醉,整个身心笼罩于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2004年,12首融合了克尔特乐风、民谣风、印象派音乐、轻爵士、泰雅古调、客家山歌、北管、自然声籁等丰富乐风的《水事纪》(A Journey Of Water)公然问世,被称为“2004年最深邃自然人文专辑”。在这张制作周期长达4年的《水星记》专辑中,有水底麦克风录下海底温泉涌水声,穿越海下30米冒险的录音,有另类歌吟,南方澳渔港啧啧称奇的鱼获叫卖声,有失传30年9位伐木工人重唱“亏啊咧”的移木之歌,这是声音与记忆穿越时空的对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交响。这种心灵的享受是浑然天成,经久不息的。使人感觉得到自己体内的血液在随着音乐起伏而流淌,不由得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感动和震撼。马修·连恩透过音乐传递着这个我们与自然并无不同的想法,传达着敬畏自然,人能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共享美。

  2.应有“体天下之物”的思想情怀

  “体物”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本是同根同源,环保音乐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把天地自然的生生大德与自身德性融合在一起,从而从根本上唤起听众的环保意识,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教育性。被后人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正因为他对大自然的尊敬与挚爱,才促使他创作出了他的第六部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这是一部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作曲家不仅描写了自然、和谐的乡村景色和溪旁景色,而且更加着重体现的是人在大自然中的真切感受和愉悦心情,人与大自然的亲切融合。在两者融合中,从对大自然的崇拜体悟中获得崇高感,并使之转化为对人类自身使命的崇敬,体现的是融合在场不在场,显现和隐蔽的万物一体的整体。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希林娜依,在她的眼中,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遗憾地正在被摧毁的天堂。她从大峡谷等这个星球上的美丽风景的照片中汲取灵感,写下了《This is Our Paradise》这首歌。在这首歌中,她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为我们默默付出却依然被人类忽视的担忧,对自然万物的同情,希林娜依坚定地相信,在正确的心态下,环境可以被挽救,绿草蓝天可以保留,而不会沦为“一个我们不能再寻回的梦”(歌词just a dream that we can no longer find)。她担心这个世界无限向水泥森林靠拢的趋势和不断的污染将会摧毁自然景观,留给下一代的将所剩无几。这种“体物”之感使人的情感投入到天地自然的情感回应,人与自然成为了一种有机的统一体,真正能让听众感受到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

  (二)以“人诗意的栖居”的生活状态为目标

  “诗意的栖居”出自荷尔德林的一首诗,海德格尔赋予了荷尔德林这首诗以深刻的哲学诠释,将“诗意的栖居”阐释为一个追问生命终极意义的问题。要想达到这种状态,离不开环境的保护,环保音乐应当体现一种物离不开人,人更对物难以割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观。自然之子陶渊明对自然热爱由来已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如鱼得水的一种自由感,仿佛他的生命已与自然合二为一。环保音乐也应当要回归本真,以“诗意的栖居”的生活状态为目标进行创作,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视角对大自然进行审美观照,自然与人浑然一体,听众聆听音乐所带来的心灵享受,从而“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结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此同时,全球性生态危机也在日益凸显,呼吁环保的途径很多,音乐只是其中之一。音乐家们利用艺术创作将对绿色的憧憬融入歌曲中,让人们能够了解更多的环保故事,并逐渐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情感的共鸣。对于当下环保音乐为生态发声问题上,环保音乐不仅要呈现在场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要超越到以“民胞物与”的思想为前提和“人诗意的栖居”的生活状态为目标下的一种为生态发声的超越之路。在人类未向自然过度索取时,自然是慷慨的造物者、安宁的居所,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并终将回归自然。歌中的期冀能被更多人听到,曲中的旧景也能重新焕发生机。新时代应该是生态和谐的,因此,环保作曲家、歌唱家还应该要放开眼界,敞开我们的绿色情怀,更多地参与到环保音乐的创作中,用内心微微的亮光点亮被重重污染的世界,人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莉.当代音乐中生态环保思想的传达[J].环境工程,2022,40(03):314-315.

  [2]曾繁仁,庄媛.论方东美的“生生美学”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32-141.

  [3]蒋国胜,薛明府.环境音乐与环保音乐之对比[J].黄河之声,2019(20):127.

  [4]谷悦.试论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生态意蕴[D].苏州大学,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18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