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生态美学复魅理念在当代风景油画中的体现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7 11:53: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自然复魅”理念是生态人文主义在生态美学中的体现,它揭示了当代美学在正确理解人之存在的基础上所形成 的理论转向。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当代风景油画的画面语言中,则体现为对自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空间表达。

  关键词: 生态美学,复魅,当代风景油画,气韵生动

  一、生态审美与自然复魅

  “自然部分复魅”是生态美学中提出的一个理念,复魅的对 立面是祛魅。“所谓‘魅’,乃是远古时期由于科技的不发达所 形成的自然自身的神秘感以及人类对它的敬畏感与恐惧感。工业 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1], 然而祛魅的进程中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后现代哲学家格 里芬指出“由于现代范式对当今世界的日益牢固的统治,世界被 推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2],故复魅就变得十分紧迫。从祛 魅到复魅的理论根据可以从古希腊本体论、欧陆唯理论与现代生 命存在论的冲突中显现出来。1907 年法国著名哲学家亨利·伯格 森在法国生命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机械宇宙论不同的观点,他 主张生命具有绵延性和整体性,与物质构成的方式有着本质的不 同,伯格森的绵延理论也影响了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把人称为天 地人神四重整体,也是肯定了生命的复杂性,同时海德格尔认为 此在在世界之中,肯定了人在生存环境中的置身性,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生态美学在吸收了伯格森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理论 观点后形成了“生态论的存在观”,完成了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向。

  在众多的当代风景油画作品中就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理念, 如中国艺术家吴冠中、赵无极、妥木斯等,外国艺术家有: ludovic thiriez、东山魁夷等,他们通过简化色彩和造型,并 置意象表现出了东方禅意之美或伊甸园天堂式的和谐静谧之美, 自然的内在精神在这种主观处理中依托质料显现出来了, 或宁静, 或运动,生机勃勃。这种抽象意志是艺术家对变动不安的空间的 逃脱,是人对永恒的共生之美的向望,其内在旨归是现代人的家 园意识回归,是对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最好的诠 释,他们在自身的艺术作品中赋予大自然以神秘性,在复魅中赋 予生命以诗意。

  二、物象形与色的简化

  中国当代艺术家赵无极的抽象风景画中体现出造型和色彩 的简化之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赵无极自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师从林风眠、吴大羽等名师,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精 神也成为了他后来艺术中呈现民族文化美的根源。“赵无极曾经 说过‘在他的创作中并不是一味的去模仿自然,而是感受自然界 中肉眼看不见的气体流动,动态的发展’”[3] 所以赵无极的抽 象风景画是对自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故运用简化的方式去提炼 意像造型和色彩。

  我们在他的第一幅双联画《23.09.76》中可以看到这种理念 的体现,如图 1 画中描绘出了大气磅礴的抽象空间,具有东方韵 味的色彩与挥洒自如的笔触构建出了浩渺山河。赵无极对山水形 象的简化理念,正如荆浩在《笔法记》中所主张的“凡气传于 华,遗于象,象之死也”[4] 。因此在这幅画面中,形式的律动感 把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与生态自然景观相融合成了混沌一体的人文 天地,自然复魅意蕴也在其中生成。在 20 世纪著名风景油画家东山魁夷的艺术作品中也能看到 他对“复魅”的表达。他吸收了中国水墨画的造型语言,并用雅 致的色彩描绘出了自然内在生命之美。东山魁夷曾拜访过中国多 次,并写下著作《中国纪行》,他在书中记录了自己的游览经历 以及对绘画上的个人感悟,书中有言“中国之旅,我通过这些参 观访问,深深地懂得了中国风景的雄伟、庄严。而且,我的素描 几乎都是用水墨绘画的,对我来说,这也是头一次经验”[5],由 此可知,中国水墨的造型方式对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他在 1976年拜访中国桂林期间所描绘的漓江山川两幅水墨稿(图 2、图3)中可以看出绘画语言上的变化。郭熙在《画诀》中指出“山 以水为,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 而华,得烟云而秀美。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 神”[6],故在宋元山水画理念中自然是与人同样具有生命力的, 因此山水画中对气韵生动和墨分五色变化的追求其实反映了画家 对自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东山魁夷曾言“我早就被在日本和中 国的水墨画名作中所看到的精神的崇高性和深刻性所吸引”[7], 由此可以看出东山魁夷笔下的自然已经不是对现实自然的还原, 而是旨在表现自然内在的精神性和生命力,这也体现出了东山魁 夷对东方美学的深刻理解。


\
\
\



 
  《中国纪行》译者叶渭渠先生对东山魁夷艺术魅力的根源 有过一番深刻的阐释,他指出“作为日本风景画家,他(东山魁 夷)首先感受到自然是有精灵的,是有生命的。他作画都是紧紧 把握住自然生命的律动,获得心灵的感知,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 的心灵相通”。因此在东山魁夷的画面语言中,通过简化形、色 来提炼最能反映自然生机的造型与色彩,这种使自然美与生态人 文精神交融的创作理念使其画面步入东方禅境。

  三、和谐的生态空间创造

  生态复魅式图像旨在赋予科技时代下沦为工具的自然以陌 生性和不可通达性,而生命的特征正在于这种他性。由此自然 披上了一层蕴含生态人文精神的艺术面纱,人类的敬畏之心也在 这种距离感中得以生成,从而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因此生态复魅的本质就是家园意识的回归。在这种意识下,人类 从对资本的渴求走向了对生命本真的追问。所以生态复魅式图像 为了传达这一理念,使得画面中建构的生存空间呈现为和谐美好 的生态空间。

  美国生态美学家利奥波德认为“仅仅从人类自身的立场或 者某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立场去看待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像 山一样,立足整体,放眼于前万年的自然历史中看待自然、思考 自然 [8] ”,因此当代生态艺术家为了表现和谐的生态空间,需 要转换创作的思维角度,使其画面空间呈现的意像元素与共生观 念相契合。20 世纪初的原始画派画家卢梭的艺术作品就体现出了栖居 的理念,他在作品中常常把人与动物放置在同一环境中,营造出和谐的天人关系。卢梭代表作品《梦》(图 4)画了一片树林, 树林中有大象、鸟、狮子、猴子、蛇,它们惬意且宁静的与少女 共同生活着。画家还为这幅作品配上了一首诗歌“雅德薇嘉在美 梦中轻柔地睡去,她听见舞蛇人吹奏的笛声,月光映照着花朵和 青翠的树木,野兽和毒蛇侧耳倾听乐器悠扬婉转的旋律。”[9], 诗歌、绘画以及音乐在卢梭的作品中交融,形成了伊甸园式的梦 境。卢梭曾经说过“每当置身温室,欣赏着异国的奇花异草时, 我都仿佛踏入了梦境”[10],由此可见,卢梭的艺术创作思想来 源于对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向往,这正符合生态复魅式图像中追 求营造生态空间的理念。
\
 
  在美国当代生态艺术家卢多维奇(ludovic thiriez) 的作 品中也能看到卢梭式的生态空间, 如在他的作品《观看鳄鱼抓鸟》 (图 5)中把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并置于一个空间之中,画 中孩子、飞鸟、鳄鱼都静谧的生活着,营造出了伊甸园式的生态 景观,生态美学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追求伊甸园式的重建,其核心 精神为奥德修斯式的“母题”回归。在中国也有表现和谐生态空间的绘画作品,如表现秀丽 江南的吴冠中、描绘广袤草原的妥木斯以及歌颂青海三江源保 护区的周宗凯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表达出了对乡土家园的 深切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以吴冠中为例,吴冠 中的形式美脱胎于水乡这片土壤,他记忆中的水乡是以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方式存在着的。其中的事物蕴含着生态人文精神, 共同建构起了吴冠中脑海里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是德国学者 扬·阿斯曼夫妇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化记忆是“超越了交往记 忆着重口述史研究的视界和时间(80-100 年)限定,文化记忆 借助文字、建筑、器物、仪式、神话、图像和舞蹈等形式保存 下来”[11] 。中国的古代水乡民居建筑一直秉持着天人合一的理 念,如采用木材作为建筑原料,运用榫卯结构隐喻事物间的整 体性联系。这些都体现出了古代水乡民居生活与自然之间的紧 密联系,其所形成的文化记忆与现在遍布钢筋水泥的都市“丛 林”所呈现的同质化景观有着本质不同。因此水乡作为承载着 蕴含生态思想的文化记忆空间,成为了吴冠中艺术创作中鲜明 的民族性来源。所以吴冠中在描绘江南水乡时大量运用水乡建 筑去指示其中的文化隐喻。如在他作品《鲁迅的故乡》(图 6) 中就采用非具象的表现手法, 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秀美, 乡土精神在富含韵律的绘画语言以及和谐的生态空间中贲发出 了蓬勃的生命力。


\
\



 
  四、生态审美在当代风景油画中运用的时代意义

  
无论是东方传统绘画还是西方风景油画都体现出了生态审 美在美学实践中的文化传承,如今步入了生态文明时代,我们更 应该思考新时代下风景油画创作的价值旨归。当代风景油画是当 代绘画的一部分,当代绘画之所以具有当代性是因为其创作思想 内核是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表现当下生活观念为主要目的。因 此追求自然复魅的当代风景油画的表现形式就不能脱离生态文明 时代下的生态美学观,所以把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审美 作为当代风景绘画语言形式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 . 生态美学导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254-255.

  [2][ 美 ] 大卫·雷·格里芬 . 后现代精神 [M]. 王成兵 , 译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221-222.

  [3] 何鑫 . 赵无极绘画空间观念研究 [D].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 ,2020:30.

  [4] 见于荆浩在《笔法记》 .

  [5][ 日 ] 东山魁夷 . 中国纪行 [M]. 叶渭渠 ,译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1:73.

  [6] 见于郭熙《画诀》 .

  [7][ 日 ] 东山魁夷 . 中国纪行 [M]. 叶渭渠 , 译 .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1:143.

  [8] 程相占 . 西方生态美学史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1.4:9.

  [9][ 法 ] 米里耶勒·内沃 . 卢梭:幻象旅行家 [M]. 贾德 , 译 .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10:98.

  [10][ 法 ] 米里耶勒·内沃 . 卢梭:幻象旅行家 [M]. 贾德 , 译 .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10:86.

  [11] 汪瑞霞 . 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20: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1345.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