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19 世纪浪漫主义中期,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开创了背谱演奏法。演奏的人离开了视觉的限定,听觉就会变得更加 灵敏。目前, 常见的背谱方式包括运动记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情感记忆、分析记忆五种。不同的记忆模式有不同的特点, 都需要进行系统和长期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训练学生,把其作为课堂中 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背谱模式。
关键词: 背谱演奏;记忆模式;训练方法;运用
一、常见的记忆模式及特点
(一)视觉记忆
视觉记忆是指眼睛接收到图像的视觉刺激之后,利用视觉 通道进入大脑并留下瞬间记忆。就钢琴的背谱训练而言,一般来 说,主要体现在对乐谱和键盘的记忆。
对乐谱的记忆相当于符号记忆。即把乐谱在大脑中默写出 来, 建立在认真、反复读谱的基础之上, 同时需要伴随听觉记忆, 随着音乐音响,大脑回忆乐谱,让音乐在内心进行,实现大脑对 符号的反应。久而久之,乐谱中的音符和记号的记忆便会逐渐清 晰,且进行的速度越来越快,记忆也随之越来越牢固。
对键盘的记忆一定程度上是对空间的记忆。这种记忆模式 将记忆重点放在键盘上,记住不同音符在键盘上所停留的位置。 一方面,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最终背下乐谱;另一方面,可 以加强习琴者对键盘的熟悉度,提高他们的视奏能力,进一步提 高背谱的效率。初学者更多依靠的便是键盘视觉记忆的方式。首 先,他们所演奏的作品较为容易,记忆难度不大;同时大部分初 学者年龄偏小, 对于乐理知识的掌握较为匮乏, 识谱也较为困难。 因此他们更倾向通过重复同样的动作数次之后,手指形成一种习 惯性动作,并结合钢琴琴键的位置线索完成整个背谱的过程。当 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与运动记忆的模式相结合而完成的。
不可否认的是,视觉记忆固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单纯的 视觉记忆未免过于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感。因此需要与其他 记忆模式相结合来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演奏者如果在演奏时 出现位置记忆的偏差,必须有在极短时间调整记忆位置的能力。 针对这样的能力,则有赖于习琴者对于细节位置精准的把控。
(二)运动记忆
依据心理学研究可知,在身体运动过程中,视觉获取各部 分运动内容信息并传递至大脑中,然后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通过收缩使得各个关节之间产生神经冲动,并以信息的方式传输到大 脑中枢神经,不断刺激脑皮层细胞,最终形成运动记忆。这种记 忆模式属于非陈述性记忆, 即无法被充分描述的记忆。具体来说, 如果学生练习某首作品很长时间,大脑回忆起来的是一种综合的 动作模式。一般来说,这种动作模式来源于长时间的练习。动作 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部位方向速度、移动位置、运 动形式以及用力特点等。这种记忆模式对于反应系统的成熟以及 身体各个部位形成稳定的动作是极具有意义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运动记忆不只是去记忆动作,更应结 合视觉、听觉、分析等多种记忆模式共同应用在背谱过程中。且 已有研究证实,通过多重记忆方式搭建的记忆认知渠道,大脑接 收的信息会更充分, 继而提高背谱效率和演奏质量。但可惜的是, 很多习琴者,尤其是初学者,使用的运动记忆普遍是疲劳乏味的 肢体练习。这导致他们演奏的作品缺乏感染力。但需要说明的是, 运动记忆对于初学者来说并非就是无用之举。反之,这种记忆方 式存在一定的益处,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 个性特点,抓住不同学生在不同感官领域的天赋,采用多种记忆 模式与其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听觉记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们捕捉音乐信息、获得音乐感觉主 要依赖于听觉器官。听觉记忆一方面是演奏者对音高、旋律等音 乐要素的分析和记忆;另一方面是“内心听觉”。内心听觉的培 养,是习琴者通过反复聆听自己或别人的演奏,去领会乐谱所表 达的感情,将谱面记号、键盘位置、肢体动作相融合,在大脑中 建立一个完整音乐作品形象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一首作品 之前,一般会事先听一下音频。听过之后会产生对作品的临时记 忆。之后在反复的练习当中, 通过运动记忆以及视觉记忆等方式, 便会将大脑中的听觉记忆稳固下来。但对于初学者,他们的音乐 素养不是很高,内心听觉还未完全形成。如果只是单纯听自己的 演奏,或是没有选取好的演奏版本,对曲目的理解就容易出错。
因此就需要让他们多听优秀版本的演奏,帮助他们加深对曲目的 正确理解,建立起良好的内心听觉,形成纠错的能力,以此提高 练琴和背谱的效率。因此,这种记忆模式需要习琴者具备较高的 音乐素养。同时,习琴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天赋与潜能特点,选择 合适的记忆模式作为辅助。
(四)情感记忆
情感的定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形成的客观体验。这种态度 体验是人与社会性需求相互关联在一起,利用人们的认知和价值 判断结果,最终获取相应的心理活动与体验内容。音乐是人们感 情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情感记忆是指从情感角度出发,使人们对 音乐的认知和主观感受成为记忆的主要依据。不同的乐曲类型和 风格能带给学生巨大差异化的暗示,可以激发不同学生的情感。 因此,习琴者在背谱的同时如果能够充分融入感情,就可以加深 对作品的理解, 生动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 演奏出更美妙的声音。 情感记忆的模式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发挥作用,并需要与其他记忆 模式相配合, 使思维、情感、肌肉、神经、视觉达到理想的协调, 以呈现更好的背谱效果。
(五)分析记忆
分析记忆是当大脑接收到身体传递出来的一些信息,进入 神经系统后经过逻辑思维产生的一种记忆活动。采用分析记忆背 谱时,习琴者要对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把握,如曲式 结构、和声进行、织体等;同时也需要习琴者拥有较高的乐谱研 习水平。雷默认为,学习者想要保证准确性和记忆效率,应当准 确剖析音乐的内部结构并建立科学的识记方法。习琴者只有深入 全面地分析音乐作品,才能全方位把控音乐作品细节和架构,对 作品形成深刻的记忆。同时,分析记忆也会帮助和促进其他模式 的记忆。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 将不同记忆模式有机地结合。
习琴者由于年龄、学琴程度等方面不同,对记忆模式的理 解和擅长方面也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善于记忆图像,那么他们 可能更擅长视觉记忆;有的学生善于储存听觉信息,那么他们可 能倾向于听觉记忆的方式等。
二、钢琴教学中对于分析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对整体结构进行记忆
对结构的认知和记忆要求演奏者能够在大脑中时刻复盘作 品的结构。如在记忆奏鸣曲式的作品时,学生需要清楚此类作品 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段落。另外,要 在整体结构框架下进行细节的分析。比如呈示部,就要分别对其 中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的主题、位置等信息进行深入研 究;此外,还要通过自我设问的方式加强对调性布局、织体、和声等问题的深入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是习琴者一开始不太容 易掌握的,但在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实践后,他们就会对作品有较 为清晰的把握,大脑中的记忆影像也会更深刻。
以莫扎特奏鸣曲 Kv.283 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为例。该作品为 G 大调,四三拍,主题材料为建立在主和弦上的附点节奏和下行 音阶;低声部伴奏织体为莫扎特常用的典型阿尔贝蒂低音,线条 平稳流畅,奠定了柔和明朗的基调;呈示部中包含主部和副部, 呈现出对比的主题材料。一般来说,主部和副部之间会设置连接 部,副部后还会有结束部。习琴者可以根据这种结构安排进行对 比式的记忆,将主部与副部主题作为两个彻底差别性格的小片段 来进行记忆;连接部作为过渡,结束部作为收尾,加深它们彼此 之间的逻辑关系。
此外,习琴者应该记住每个乐段开头的旋律形式和基本走 向,尤其是奏鸣曲中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的不同性格的主题材 料;并且由于呈示部和再现部主题材料形式较为相似,那么就 需要对作品中的每个乐段以及乐句的形式做到清晰记忆。这么 做的意义在于,演奏者因为环境变化或是心理等因素出现临场 失误,大脑便能够通过练习时组织的材料和所记忆作品的整体 框架迅速调整, 避免因为记忆某个片段“抛锚”而使演奏中断。
以上呈示部的例子也可以用于展开部和再现部的记忆。在 实际背谱中,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做 出灵活的调整。
(二)对乐句乐段划分组块进行记忆
了解了整体结构之后,就要进入到局部背谱当中。如果从 头到尾记忆,不利于整首作品细节的把控。很多习琴者没有乐句 和乐段的概念,因此在旋律线条、和声色彩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 地出现一些状况。这时,“组块记忆”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在这首作品中第一小节的前两个节拍可以被当作一个“块” (橙色所示),因为他们建立在主和弦之上,并在高声部呈现 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主题材料。以此类推,第 1-2 小节共包 括四个组块, 这四个组块组成了一个乐句, 形成了一个乐句块, 即Ⅰ - Ⅳ - Ⅶ - Ⅰ的和声进行, 并且是这首作品的主题;同理, 第 3-4 小节也构成了一个乐句块,这个“组块”是高声部 1-2 小节主题的再现(谱例中绿色圆圈处的两个十六分音符属于第 3-4 小节的低声部主题,相当于一个弱起小节);因此,1-4 小 节两个乐句块又组成了一个乐段块,即右手主题的呈示和左手 主题的复现。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独的音符便形成了一个有逻辑的体系,对于作品的记忆就会更快。并且,在划分乐 句和乐段组块的过程中,习琴者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作品 的整体结构。
综上来看,如果学生在习琴的过程中,能够善用逻辑思维 能力分析音符之间的关系,将乐谱以组块的方式进行记忆,而不 是单个音符的记忆,这就会减轻大脑记忆每个音符的负担,使记 忆更深刻、更有条理。
三、多种背谱模式的综合运用
在背谱过程中,上述各记忆模式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可 以相互配合、结合使用。习琴者在重复训练后,根据个人的素质 和偏好能够建立相对稳定的个人记忆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习琴 者能够在眼、耳、身、脑的综合协调作用下, 建立牢固的记忆网。 以车尔尼练习曲 849 第 15 首为例进行阐述:习琴者可在参考的 同时,针对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记忆模式。同时,教师需 要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
1. 分析记忆:分析可知, 调性为 E 大调, 无转调;四二拍, 全曲共 36 小节,四个段落。第 1-8 小节为 A 段,共两个乐句, 每个乐句四小节,主题材料为高声部的分解琶音,在第八小节处 停在 B 大调上;第 9-16 小节为 B 段,主题材料在低声部,两个 乐句,每个乐句四小节;第 17-24 小节为 C 段,主题材料变为双 手齐奏;第 25-36 小节为 A’段,主题材料回到高声部,两个乐 句后还有四小节的补充,终止在主和弦上。三连音为全曲的典型 节奏。
2. 视觉记忆、情感记忆和分析记忆:Allegretto vivace 意为活泼的小快板,这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用慢速练习的 方式,可以有效地放大音与音之间的时间差,让大脑有充分理 解和反应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读谱,读谱面上的音乐术 语、表情记号, 发现有强、弱、渐强、渐弱、重音记号、很强(对 乐谱的记忆),同时在分析这些谱面记号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 情感(分析记忆、情感记忆);Leggiero 意为“轻快地”;全 曲乐句用的是连音奏法;左手有跳跃式柱式和弦,要记住和弦 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对键盘的记忆)。
3. 分析记忆、运动记忆和听觉记忆:三连音的节奏组成了 大量的琶音材料,这里需要固定指法,并在反复练习中根据实际 情况调整指法,形成准确、规律的运动记忆;分析和声得知前两 小节是主和弦的分解, 第三小节是下属和弦, 随后又回到主和弦, 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倾听和声变化和线条的走向,并根据和声进 行将乐句乐段划分组块进行记忆。
4. 习惯记忆:这首作品的重难点(创作特征)是左右手一 个八度或两个八度的短琶音,以三连音节奏构成旋律部分。在多 种记忆模式的基础之上, 反复练习, 熟能生巧, 形成正确的习惯, 转化为大脑中的长期记忆。
结语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两种记忆分类——常规分类( 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和以学习内容的性质意义分 类(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秉持与背谱有关且常用的原 则,将重点放在当前运用较多、在背谱中较为实用的且操作性较 强的五种记忆模式——视觉、运动(触觉) 、听觉、情感、分析 记忆,其中,重点阐述分析记忆的培养方式;同时从记忆原理和 特点入手,将背谱与不同的记忆原理相对应,最后得出结论—— 不同的记忆模式有共性也有个性,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形成联 合模式的记忆;在实际作品的背谱中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多种 模式综合运用。习琴者可以根据自身感知特点和心理优势找到适 合自己的方法,并灵活地将其应用在他们演奏的不同体裁形式的 作品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发展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关注 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学生个性化的因素和感官特点,了解不同 学生的潜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记忆模式,从 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背谱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欣宇 . 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研究 [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8.
[2] 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 . 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4.
[3] 魏延格 . 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 388 问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