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陇剧“嘛簧”的独特风格和音乐特征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5:17: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戏曲文化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在我国戏曲文化中,陇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 作为甘肃地区的戏曲艺术, 具有地方特色, 属于当地文化传承的代表。故本文以陇剧“嘛簧”为例, 对陇剧音乐风格特征及“嘛 簧”音乐特征加以介绍,以望借鉴。

  关键词: 陇剧,嘛簧,音乐特征

  对于陇剧而言,“嘛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将陇剧比 喻为一条龙, “嘛簧”就好比龙的眼睛, 能够指引陇剧前行发展。 所谓的“嘛簧”就是指帮腔, 其在戏曲中不可或缺。但此种语言, 并非陇剧的专属, 在其他地方剧种中同样存在。故研究此项课题, 对于研究陇剧“嘛簧”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陇剧音乐风格特征

  (一)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在内容表现方面,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属于陇剧 音乐的风格特征之一,在表现形式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为自由,不 会受到过多的限制,这里所说的限制,主要是指程式限制,与京 剧和豫剧相比,陇剧对现代生活的表现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 点,故演出比重较高。此外,陇剧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借鉴 其他剧种的精髓,因此其表演程式可以用集百家之长来形容。具 体表现为,豫剧、秦腔、眉户、京剧等。陇剧在戏曲表演时,还 对话剧表演特征进行了融入,通过演绎人物内心情感和思想,增 强角色塑造效果 [1]。

  (二)肢体动作独具魅力

  在长时期的发展阶段,皮影戏对陇剧产生了重要影响,主 要体现在肢体动作上,皮影戏动作的增加,使陇剧由小众艺术变 为了知名的地方艺术,群众基础愈加牢固。在陇剧的发展创作阶 段,艺术家对皮影戏进行了细致研究,总结出皮影戏中的音乐节 奏,与秧歌舞中快四步和慢四步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表演者做摇 晃动作时, 其身形较为优美, 且动作华丽。在经过长时间研究后, 陇剧艺术家将其与陇剧表演形式相融合, 创造了全新的动作技巧,从而使陇剧表演更加深入人心, 使陇剧肢体动作魅力被充分展现。

  在查阅资料后得知, 皮影戏动作在陇剧中的模仿较多, 其中, 睡式、侧身摆就是代表。以侧身摆为例,表演者在侧面站立的同 时,其双手还要做出一系列的动作,如伸缩、交替摆动等,上述 动作对应请安和跪拜等行为。

  (三)特殊唱腔

  在音乐表现方面, 陇剧对北方戏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借鉴, 与此同时,还融入了地方音乐文化特征,使其音乐表现力进一步 增强。其中,板腔体和梆子腔属于陇剧独有的唱腔,二者在类型 和思想感情上存在差别,前者较为明快爽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为喜悦,而后者则相对深沉,能表现出悲伤的情感。此外,道情 唱腔在漫长的发展阶段,研究了多种板式,主要包括紧板、慢板 和二流等,这种板式可以与帮腔相配合。语言表现方面,对陇东 乡音进行了运用,具体表现为在念白过程中使用方言,让欣赏者 感到十分亲切,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艺术体验 [2]。

  (四)舞台艺术表现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陇剧在舞台布置方面,从传统写意 为主的“一桌二椅”设计逐渐演变为现代与西画结合的写实艺术 风格,同时是当下戏曲发展的重要趋势。陇剧服装主要分为旦和 生两部分。旦角古装是根据梅兰芳创作的古装戏曲演变而成,其 主要特点是衣短裙长。袖子上宽下窄。衣领的设计也各不相同, 主要包括了圆领、斜领和开领。而裙子的设计主要以百褶裙为主。 除了这些,陇剧根据不同的角色扮演需要,在古代服饰会有很大 的变化。例如,裙子的长度超过膝盖,同时佩戴具有鲜明民族风 格的头饰和服饰等。穿着僧衣,带着长长的飘带,在头饰上,与其他戏剧的关系大不同之处在于,旦角不会粘发,以燕尾造型为 主,具有其独特的舞蹈表达方式。由于“嘛春”并不是纯粹的音 乐成分。这是一种具有多种艺术形式的陇剧剧种。“嘛簧”作为 陇剧舞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作用日益突出。“嘛簧”在 陇剧音乐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也是陇剧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 不再是单纯的帮唱,而是一种象征,这种“无词拖腔”无法用语 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在“嘛簧”和悦耳的声音中,却是一种 没有“词”的意境表现,其对角色情感的抒发、情感的刻画更为 精确、深刻、感人,使表演者、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共鸣更 加强烈。“嘛簧”的艺术功能如此鲜明,如此突出,因此要求陇 剧人(包括编导、演职人员,特别是陇剧音乐人员)齐心协力, 才能把“嘛簧”的艺术形式发挥得就像川剧的唱腔一样,把它演 绎得淋漓尽致,让它在今后的陇剧舞台中更显动人 [3]。


\

 
  二、陇剧嘛簧音乐特征

  (一)陇剧板式


  陇剧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结构上对其音乐特征 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两种,其中为板腔体、另一种为曲牌体。 目前所传承的陇剧“嘛簧”多采用板式变化进行音乐的演绎,使 得音乐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在音乐中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 情绪的变化。陇剧“嘛簧”具有明显的板腔体音乐的特征,按照 种类可将其分为弹板、飞板、散板三种,不同种类的板腔也进一 步延伸出了众多的分属,使得陇剧板式音乐特征呈现出多样性、 灵活性等特点。陇剧板式唱腔的形成构建了“嘛簧”独特的音乐 唱腔骨架,在多种“板路”的组合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声 腔,使得陇剧的音乐特征更加突出、明显。

  由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多种艺术体系的结合,在表演上具 有灵活性。尤其是陇剧作为由民间发展而来的基本艺术表演形式, 其在音乐结构上可能会呈现出多种结构同时存在的情况,在同一 个剧种中采用两种音乐结构形式,同时进行板式、曲牌的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将一种形式作为主体。陇剧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大量 的器乐曲牌,其中包括《九连环》《割韭菜》等,在民间也广为 流传。曲牌结构的陇剧表演方式在多以单独乐段结构存在,采用 2/4拍的演唱方式,这种方式的表演使得其具有欢快、欢乐的特点, 体现了民间大众对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割韭菜》《茉莉花》等 仍被大众所传唱,且具有明显的陇剧音音乐形态。因此,对陇剧 艺术表演形式进行分析,其在音乐结构上并不单一,但表演内容 多以板式体为主,或以曲牌体为辅进行演唱。

  (二)渔鼓乐器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 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 式就是打渔鼓, 唱道歌, 所以“打渔鼓, 唱道歌”是连起来说的。 渔鼓又称道筒和竹琴,常用于戏曲表演传统打击乐,渔鼓由十六 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构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紧固,分两排置于木架上。渔鼓演奏方式左手竖抱渔鼓, 右手击拍鼓面。 按照声腔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可将戏曲音乐分为四个系统和两个 类型,按照系统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昆腔、高腔、梆子腔、皮 黄腔四类,声腔类型分为歌舞、说唱两种。不同声腔类型和表演 类型使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陇剧按照表演形式分为梆子腔演 唱类型,但与常规的梆子腔唱法又有所差别。例如,梆子腔表演 在乐器的选择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多为硬木梆子和板胡,上述 两种乐器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但陇剧在表演过程中 所使用的乐器中,并不使用硬木梆子,而是使用水棒子,该乐器 主要由碰铃和木鱼组合而成,通过将两种单独的乐器组合的方式 进行使用,成为陇剧戏曲演唱所使用的主奏乐器。该乐器在陇剧 的音乐演唱过程中主要起到击节、定眼的作用。另一种誉为板胡, 在陇剧的表演过程中又被称之为陇胡, 主要起到演奏伴唱的作用。 在表演过程中, 由于其外形类似于二胡, 且仅使用四根弧线组成, 不具备板胡乐器的基本特征,但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击打出双音, 将其称为陇胡。

  “嘛簧”是陇剧的主要唱腔之一, “嘛簧”的唱腔与梆子 腔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陇剧的声腔系统分类变得 十分困难,按照类型对其进行划分可分为民间说唱类型,且采用 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 以道情腔系为主。因此, 在对陇剧“嘛簧” 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从演奏乐器上看主要应用渔鼓乐器, 作为特色乐器的渔鼓,嘛簧和渔鼓乐器是密不可分的,演员演唱 时,演唱的滚板和清板,乐队用打击乐渔鼓来演奏副旋律,渔鼓 在滚板和清板的演唱时,是一个单独和演员同步进行演绎,且在 唱腔上具有独特的特性,具有说唱音乐的基本特征。

  (三)嘛簧

  1. 起源


  分析“嘛簧”的音乐特征,需要从音乐的民间来源角度进 行分析,我国戏曲种类十分繁复,剧种类别十分复杂。我国在 1983 年颁布的《戏曲百科全书》中对剧种类别和表演剧团进行 了分类研究,陇剧便是 317 个剧种中的一个。“嘛簧”在唱腔上 与其他的剧种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但由于其深受大众喜爱,且在 民间的流传度比较广,陇剧工作者长期的坚持,使得陇剧在众多 剧种中得以良好的保留。“嘛簧”作为陇剧音乐唱腔之一,是陇 剧音乐的灵魂载体,其采用嘛、簧分别作为帮腔和脱腔的延长方 式,使得“嘛簧”唱腔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并 展示出了上部“梢簧”、下部“尾簧”的特点。

  在对“嘛簧”的来源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将《中国 音乐词典》作为依据进行起源考察。“嘛簧”词句主要来源于民间, 且属于陇东地区的民间方言。在语言上,由于帮和放具有同样的 意思,且簧在音乐表演中为拖腔。因此,将其设定在陇剧唱腔之 中,采用有字无声的哼唱音乐表演方式。在表演过程中,采用帮 唱的方式将“嘛”“簧”二字相加在一起,形成了多人接唱的帮 簧。对“嘛簧”的起源进行分析,其最早起源于帮唱的形式,在 陇剧中出现与民间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陇剧表演者将其设定在特定的位置,使用有字无声的哼唱方法,使得“嘛簧”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

 
  2. 唱词

  从唱词的角度对“嘛簧”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由于其主 要采用有字无声的表演方式,因此“嘛簧”表演并没有词,在帮 唱的过程中主要以旋律为主。舞台表演过程中,演唱人员所哼唱 的唱词多为语气词、感叹词,如“啊”“哎”等,多用于表达音 乐的情绪。在帮唱过程中, “嘛簧”多不采用重复唱词的方式, 参与帮唱的人数少则三人, 多则无人, 在众人的搭配演唱过程中, 完成整个表演过程。演唱时对伴奏人员和演唱人员的默契程度、 配合程度要求比较高, 否则会呈现出十分不自然的音乐演唱方式。 “嘛簧”演唱人员通常不需要上台,可在幕后或者后台进行发声 演唱,且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此, “嘛簧”演唱并没 有专门的团队进行帮唱,而是在科学选择好男女比例之后,由现 场闲散的演职人员进行帮唱。因此,从唱词的角度对“嘛簧”音 乐特征进行分析,在唱词上的自由程度更高,对表演人员的要求 程度也比较低,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3. 唱腔

  陇剧音乐的声腔上以优美、婉转为主要特点,但由于具备 高亢的特点,且采用 D 调和 G 调进行表演,在 D 调和 G 调时,女 声用 D 调, 男声用 G 调。同音词, 采用同腔异调的方式进行表演。 在互相帮助、互相组合的过程中完成演唱的过程。此外,为更好 的表演陇剧人物形象,或采用同调异腔的方式进行表演。两种形 式的陇剧唱腔结构,均采用“嘛簧”唱腔进行表演。在板式、曲 牌中添加“嘛簧”唱腔后, 实现了三位一体结构的唱腔方式。“嘛 簧”中簧的种类更加丰富,按照内容可将其分为“卖道袍”“耍 孩簧”等几种,在弹板、飞板的演奏过程中,多以专用簧的方式 进行演唱。按照腔类可进一步对其进行划分。例如,在进行“耍 孩簧”的唱腔表演过程中,按照情绪和结构可采用花音、伤音进 行表演,或采用套板的方式进行演唱。花音一板三眼、伤音一板 一眼,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欢快和悲伤两种不同的情绪。“嘛簧” 中采用“莲花落”的唱腔结构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采用两句重复 的表演方式,且也可用花音、伤音进行演唱。曲牌中不同的“嘛 簧”唱腔结构的差异受音乐情绪和结构的影响比较大,对其在唱 腔中的位置进行分析, 可将其分为前面和后面两种。前面是指“嘛 簧”在唱腔之前的表演方式,在上句演唱前或者在开口演唱时进 行帮唱,在该唱腔位置的“嘛簧”也被称之为“梢簧”。在后面 的“嘛簧”用于收尾,在下句开腔收声后的位置进行添加。通常 情况下, “嘛簧”在唱腔中的位置不会因板式改变,且多采用一 句一“嘛簧”和两句一“嘛簧”的方式进行表演,实现多种唱腔 的夹杂,使得“嘛簧”独具音乐特征。

  4. 作用

  陇剧因“嘛簧”的存在使得其具备独特的音乐特征。对“嘛 簧”在陇剧板式唱腔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其可以起到增加 感染力、美化腔音的作用, 使得陇剧演唱艺术表演更加多姿多彩。 陇剧唱腔最早出现以陇东道情唱腔为主,且延续了古代时期唐诗 宋词吟诵的形式上,在添加“嘛簧”唱腔后,使得整个唱腔旋律 更具特色。因此,在整个陇剧的艺术表演过程中, “嘛簧”的重 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是陇剧音乐的基本特征之一,使得陇剧的艺术表演更具符号价值。陇剧板式体、曲牌体中在添加“嘛簧”的 过程中,以无词拖腔的方式,直观的表达了音乐的情感,以动人 的旋律和优美的帮腔,深化了音乐的意境,在陇剧表演中,成为 最打动观众的艺术元素。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方戏曲中,陇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 可以反映甘肃地区戏曲文化的发展,属于当地文化的结晶。在新 文化格局下,对陇剧“嘛簧”的风格和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对挖 掘陇剧艺术、文化和市场价值而言,其意义重大。为此,在研究 陇剧的过程中,需要将“嘛簧”作为切入点,以此为推动当地文 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明君.雄浑柔美 以情动人 评新编陇剧《大禹治水》[J].中国戏剧,2022(07):35-36.

  [2] 邓莎 . 陇剧的前世与今生——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脉络述略 [J]. 黄河之声 ,2022(08):8-10.

  [3] 慕红霞 . 教唱《邬飞霞坐愁城恨逢中秋》——陇剧《枫洛池》[J]. 戏剧之家 ,2021(19):4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1084.html
本文标签: 陇剧 ,嘛簧 ,音乐特征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