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引导学生在动画短片中融入文化内容,剧情设计部分是重要的一环,在构思和编剧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从以下 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改换视角, 用“代入感”的方式,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等条件下的文化内容, 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产生将古代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公益文化等相关内容进行动画创作的意愿;在文化内容调研过程中, 以“输出”为目的,推动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养成反复思考精细打磨的学习习惯;尽量采用灵活机动的剧情结构,以应对动画 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提前对学生的制作水平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制作能力和水平编写剧情内容, 确保动画短片的剧情可以支持短片创作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 动画短片,编剧,文化内容
动画短片创作是动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内容选 取、剧本编写、角色和场景设计、分镜头台本绘制、模型制作、 动画制作等相关知识。学生在进行动画短片创作的前期阶段,需 要对内容和情节进行准备, 确定短片的主题、剧情、情节脉络等, 在此基础上,再将所学的艺术与技术融汇其中,最终体现为动画 短片。以往,学生在剧情内容创作方面,往往会根据自身特点, 选择与个人经历相关的青春、理想、兴趣爱好、日常趣事等相应 的内容作为短片的主要剧情, 题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因此, 作为短片创作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非遗、公益、环 保等相关文化内容,在动画短片创作中进行表现,从而提高动画 短片内涵,而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除获得艺术与技术的提高 外,也能了解更多的文化内容,提高文化认同感,增加未来发展 的职业使命感。
将文化内容融入动画短片的创作中,剧情设计部分是重要 的一环,与网络流行的短视频、游戏相比,传统、非遗、公益、 环保等文化内容因其历史年代不同、专业性强等特性,对学生的 吸引力并不如娱乐类型的短视频或游戏那么高,要求学生主动产 生兴趣,主动了解相关文化内容并结合到自己的短片创作中,往 往具有一定的难度 [1] 。针对这种情况,以往多数教师会在课程 中进行相关文化内容的介绍,或在课前(课后)学习任务中要求 学生进行相关的了解,希望借此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内容产生兴 趣,进而深入了解和调研分析,最后将这些文化内容融入到自己 的动画短片创作剧情或内容中。但事实上,仅仅依靠教师较为概括、宽泛的介绍和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内容的理解仍会相对较 为浅表,基本停留在百度百科或网络科普词条的概述程度,对程 度稍深、内容细分和细节很少涉及,即便了解了内容,也是“知 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动画短片以具体的画面和声音 为呈现媒介,剧情和内容的设计以具体的画面内容为基础,当学 生对一种文化的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概括内容的程度时,是很难 将这些文化内容进行消化、设计并对接到具体的画面的,因此文 化现象转化为动画内容的转化率较低。
根据这种情况,在动画短片构思和编剧的过程中,教师可 以有意识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文化内容的引领与实践应用:
一、改换视角,采用“代入感”方式,增加学生对 文化内容的研究兴趣
教师可采取“代入感”的教学方式,通过假设命题,让学 生本人“置身”于某类文化相关的年代、地域或具体情境中,组 织学生进行调研和讨论。
例如, 引导学生以“我自己回到了100年前的‘五四’运动时” 为前提,假想: “自己或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五四’时代,会有 怎样的遭遇,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怎样?到抗日战争爆发时,自己 的年龄,具体生活状态会怎样?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进行 相关的资料搜集,了解“自己”当时的情况,预想了“自己”未 来的人生之路,并在其后的相关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设想。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当时历史时期的具体 文化情况,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当时生活状态,详细研究了“五四” 运动时期大学生们的衣着服饰、生活场景、日常学习内容以及学 生们的经历的具体事件等过程。
在“假设自己是近海区的一条 XX 鱼类,此海域被生活垃圾 污染”为前提的讨论中,学生通过前期调研,搜集资料,了解了 多种海洋污染的情况,对鱼类因污染导致的迁徙、死亡以及对人 类生存环境的危害,都有了更加设身处地的感受,在此基础上, 以鱼类作为主要角色进行剧情的构思和创作,将保护海洋公益文 化融入到了短片作品的剧情创作中。
在“你的家乡在哪里?有怎样的非遗、戏曲或庆典民俗形式,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匠人或表演者,你的一次演出或一次制作是 怎样的?”为前提的讨论中,同学们根据自己家乡的相关文化, 纷纷“化身”其中,例如来自潮汕地区的学生会介绍自己家乡的 戏曲:英歌舞,并带领小组同学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对表演的各 种形式、细节等更加关心;也有小组对某位组员家乡的某种非遗 文化美食展开了调研,由于代入了食物的制作者角度,因此了解 得更认真仔细 [2]。
二、以“输出”为目的,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养成 精雕细琢的学习习惯
对文化内容进行调研分析是动画短片制作的“输入”条件,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选取、整合、消化、制作,最终将其“输出” 为动画短片,教师除引导学生更广泛和深入地寻找和分析这些“输 入”内容之外,还需要及时对“输入”内容进行把关,对动画短 片的内容方向进行把控。
在前期资料调研中, 学生对不同文化内容进行相应的了解, 会产生多个创作思路和方向,但由于动画短片的制作是一个群体 合作的工作,学生们需要集中力量完成动画短片的制作,因此教 师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控内容和方向,将多个创作思路进行整合或 取舍,根据学生数量、学生分组情况、制作能力、课时、硬件配 置等“输出”条件,最终确定一部或几部动画短片的制作方向与 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各制作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工,有针对 性地对剧情中涉及到的相关文化内容分类研究。例如一组对古代 士兵题材感兴趣的同学,在小组内进行了分工,分别对古代骑兵的服饰、武器等相关的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另一组学生 分工对古代书生的服饰、所用器物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资料的搜集 和研究;某组同学对海洋鱼类、海洋环境、海洋污染物等分别进 行了搜集和研究等。
为了避免学生因缺乏制作经验,而对文化内容本身研究花 费过多时间的情况, 教师需要及时带领学生, 列出短片的“输出” 需求,落实分析内容。在调研过程中,学生的调研目的是要将 文化知识了解、消化, 制作成动画短片中视觉可见的服饰、器物、 背景等具体的视觉画面镜头,教师可通过以往创作的案例,举 例说明动画制作对文化内容分析的具体需求,例如某三维短片 角色造型采用了惠山泥人的造型风格,因此要求学生了解惠山 泥人的主要特征, 如头身比, 四肢和手脚的细节, 身体的材质、颗粒度等等, 并充分考虑三维动画对模型的制作要求, 这种以“输 出”为目的的分析举例,学生会发现自己之前仅限于百度百科 类型的概括式了解是远远不够用的,甚至即便是自己已经深入 细致的了解后,在制作中依然会需要再次对某些细节进行观察 分析,例如对古代骑兵的兵器的再现,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原来 整理的参考还不够,需要再进行细节的研究。通过这样的学习 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反复思考,精细打磨,深入研究的学 习习惯。
三、灵活处理,确定全面而机动的编剧结构
通过前期调研、讨论、制作能力评估,学生已经基本确定 了剧情的大概方向和内容,但在具体的剧情设计方面,学生往往 会遇到创作瓶颈,即学生多采用“起——承——转——合”的戏 剧性故事模式进行剧情结构的安排,制作小组也往往会陷入对“翻 转”剧情的追求和设计,由于精巧的戏剧性故事模式的编写往往 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反复打磨,对编剧有一定的技术和经 验要求,而动画设计或动画制作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往往不 足,如学生在这方面花费过多时间,则会导致动画短片的生产环 节迟迟不能开始,整个制作进度可能受到影响。
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避开或降低剧情设计中的 “精巧”部分,介绍其他类型的剧情结构模式。例如:主角漫 游历险类型,这种类型借助主角经历,向观众展示各类场景、 物品、细节;当多个情节相对平行、独立而有内在联系的情况下, 可以建议学生采用“平行蒙太奇”的结构方式表现,即将多个 事件片段或素材进行累积表现,最终体现出短片的主题和情感诉求即可;另外,如果学生仍然倾向于戏剧性故事模式,也可 以建议通过“旁白”或“字幕”的方式辅助表达。上述类型可 以有效地协助学生走出创作瓶颈,提高制作效率,有效推动动 画短片的创作进程。
这样的剧情结构,除可以容纳更多的文化内容外,在制作 方面,较之以单独事件、单个矛盾冲突为情节的剧情设计,更适 合动画专业教学中动画技术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如主角漫游或历 险类型的短片,其几个主要的表现部分,表现的场景可以体现不 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内容,涉及的角色、服饰、道具、场景等也 广泛多样,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进行多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和动 画制作, 避免制作单一性,可容纳更多技术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
这类剧情结构,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 整个短片情节受损甚至“看不懂”的情况。动画短片的制作是一 个长期的、多人合作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动画短片的制 作过程中也是学生同时在进行技术学习的过程,动画短片更多地 作为一个学习的载体, 因此需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以方便教学。 因此,与动画企业的流水线制作相比较,学生的短片制作一般会 出现各种各样的修改与返工,如果动画短片的剧情设计是一个完 整的故事情节,每个制作环节都互相连接,环环相扣,的确可以 让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但如果某个制作环节出现问题,制 作不能按时完成,或制作水平打折的话,整个短片的故事情节出 现断裂,故事完整性和流畅性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作为上文提到 的漫游类型或“平行蒙太奇”类型的剧情结构,每一部分的内容 相对灵活,前后衔接受限较少,因此一旦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制 作出现困难或遭遇瓶颈,或制作工期来不及的时候,可采用其他 替代素材或降低制作难度,甚至缺少了一两个镜头,对整个短片 的剧情表达,也不会构成致命影响,依然可以将内容和主题表现 得相对完整、充分。
四、量力而行,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制作能力和水平 编写剧情内容
在经过了前几个阶段的调研、讨论后,明确了剧情,学生 们往往热情高涨,希望立刻投入到短片的生产制作中,此时教 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制作能力的评估。学生在确定剧情时往往 对自己的制作能力了解的不够全面,对制作流程也存在一定的 理想化想法, 因此初步设计出的剧情往往是具有视觉效果的“大 场面”“大制作”,部分情节也会相对比较复杂,不好表现, 会出现工作量大、制作难度高的情况。
因此在这个阶段,专业教师或指导教师组需对学生制作能 力进行全面评估,首先可以对学生以往作品进行了解、分析,由 于动画短片创作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往往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 此前学生已经对动画的各个制作环节进行了相关的学习,积累了 相关的作业和作品,将这些作品进行整合,从而判断各小组的动 画制作能力和制作优势。对于作业或作品体现不足的部分,教师 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制作能力测试,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制作能 力和水平,将学生的制作能力根据行业规范折算为工作产出量,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制作能力大概对应的产出情况,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对之前的剧情进行修改,主要针对“大场面”“大制 作”类型的视觉部分或其他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的剧情部分进 行评估和修改,这个步骤需反复多次进行,不能急于求成,避免 因前期剧情编写不够客观、“想当然”“考虑不周”,导致学生 所编写的情节、场景或动作等内容, 在后期制作中因其能力不足, 无法完成,需要返工甚至推翻剧情。
综上所述,在动画短片创作的编剧环节中,教师可通过以 上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传统、非遗、公益、环保等文化内容 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将其作为动画短片的剧情内容进行呈现, 以此为载体,完成动画专业艺术与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同 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的动画产业从业 者,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去再现传统、非 遗、公益、环保等璀璨的文化内容;在形式上,除动画外,还 可通过漫画、插画、微电影、网站、app 等形式进行数字化记录、 推广与传承 [3],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 更生动具体、 视觉化地了解这些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佳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动画短片创作实训课程中的运用 [J]. 艺术教育 ,2018(19):138-139.
[2] 张旻 . 从动画场景设计角度分析岭南文化在《雄狮少年》中的呈现 [J]. 艺术与设计 ( 理论 ),2022.2(08):125-127.
[3] 温雅 , 韩文超 , 屈菁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以动画短片创作为例 [J]. 新西部 ( 理论版 ),2017(01):135+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