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的研究—以江门市原创舞剧《侨批·家国》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15:05: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本文从地域舞剧和城市文化发展两个角度 ,探讨了二 者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与价值 。通过对江门市 原创舞剧 《侨批·家国》 的研究 ,分析了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的本土化特征及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并以 此为切入点 ,探究了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 层面阐述了 《侨批·家国》 舞剧中的本土文化元素 ,指出地域舞剧作为根植于地方文化的艺术形式 ,具有较 高的表现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 ,论述了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的具体表现 , 强调了地域舞剧与城市 文化发展融合在城市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以及交流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 ,根据以上内容 , 结合地域舞 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的现状 ,对江门及岭南地区的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做出了反思 , 同时提出 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

  【关键词】 地域舞剧,城市文化,侨批文化,发展融合

  《侨批·家国》 是一部富有本土化特色的红色舞剧 。 该剧以历史为背景 ,深深植根于具有独特色彩的侨乡文 化之中 , 成功地将侨乡文化的精华与红色基因融为一 体 , 向观众展示了华夏儿女海外侨胞用生命书写的百年 党史和他们热烈的爱国之情 。笔者观看完该剧后 ,深受 震撼 ,从而对以侨乡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舞剧作品产生了 新的认识 。这部舞剧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技术角度考 虑 , 都有其可取之处 , 不仅在于其对侨批 文 化 的 宣 传 , 更在于其所传达的对华侨革命先驱的怀念和敬意 , 以及 对坚守信念的尊敬和佩服 。 而如今 , 在城市文化建设 中 ,地域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基于前述 ,笔者将以舞剧 《侨批·家国》 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为 研 究 对 象 , 借助相关文献深度探讨地域舞剧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 中的作用 , 以期更好地推进城市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建设 。

  一、地域舞剧中的本土文化元素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 , 以岭南文化作 为精神链接的文化共识 ,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 一体化 发展的驱动力 。为了弘扬中华美学精髓 , 打造舞蹈文化 艺术品牌 ,舞剧 《侨批·家国》 注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资源 ,在创编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本土元素 , 如侨乡童谣音乐 、碉楼建筑舞美布景 、侨批家书道具 、葵叶服饰 、禾楼舞 、禾楼歌等 。

  (一 )地域舞剧中的物质文化

  1.侨批


  侨批 ,是一 种融合了书信与汇款单的邮递手段 ,被 誉为 “ 岭南敦煌文献”, 并获得了世界记忆遗产的荣誉 。 侨批文化是侨乡文化的 一个独有标识 , 聚焦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精华 。江门是我国知名的侨乡 ,也是侨批保护 工作的科研重镇 。作为先锋的江门 ,推出了 “ 侨批中的 党史”, 在大量的侨批历史数据中 ,筛选 出 描 述 党 史 的 片段 ,将其置于百年历史中进行思考和解说 ,并利用受 众热衷的传播方式 ,推动了侨批研究的进步 , 为党史研 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江门侨批的特 色 是 总 量 多 、 文化和历史跨度长 、覆盖面广 、 内容丰富 ,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

  2.侨乡童谣

  “ 乡音未改 ”的童谣儿歌是感情的寄托 ,是成长的回 忆 ,是乡土的味道 。江门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侨批的歌 谣 ,将侨批文化融入美妙的旋律中 ,在歌声中实现侨批 文化的传承 ,在传唱中发扬侨批文化 。例如: “喜鹊喜, 贺新年 , 阿爸金山去赚钱 ;赚得金银千百万 ,返来起屋 兼买田。” 这首在江门五邑广泛流传的民 歌 , 就 在 舞 剧 里得以呈现 。这进一步强化了创新与创造在文艺工作中 的作用 , 同时让江门侨胞热爱祖国 、 自强不息 、勤劳坚韧和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在艺术舞台上呈现出来 。

  3.碉楼建筑

  比比皆是 、如同春笋般密布的碉楼主要位于我国东 南沿海的侨乡 , 特别是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新会 、开 平 、恩平 、 台山 、鹤山以及中山市 (现 为 中 山 、珠 海 、 澳门) 等知名侨乡地带 。在这些地区 ,无论是碉楼的数 量 、尺寸 、建构 、用途 、风格 、特 性 , 还 是 其 他 方 面 ,都无法找到能够与之相匹敌的 。数以千计且各具风格的碉楼建筑 , 耸立在珠江三角洲的侨乡 , 在 当 时 和 今 天 , 都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碉楼不只是中原文脉的独 特象征 ,更是邻近和海外文化精髓的凝聚体 ,且依然保 留着本地文化的特点 。它就像 一 面明镜 ,反映了侨乡近 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蕴含着丰富的侨乡文化 。碉楼的 诞生与当时的治理环境 、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有着 密切联系 。碉楼的主要创建者便是华侨 ,碉楼塑造为华 侨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更添了 一 份印记 。 随 着 岁 月 流 转 , 华侨的碉楼以及碉楼文化已被编入历史的篇章 ,其价值和意义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中也愈发清新 。

  碉楼托起的是纷繁复杂 、变化无常的人文自然社会 景象 ,沉淀的是思想和文明 , 汇聚的是一个时代的族群 和大众独有的情感纽带 。它们是华侨建筑文化的主要内 容 ,是华侨文化的历史回忆 。经过时间的过滤 、岁月的 锤炼 、历史的沉淀 ,融合地域人文 、风俗民情 、 民族习 惯 、伦理道德 、宗教信仰 ,让居住者感到精神上的自由, 让审美者得到心理上的愉快 、消释生理上的疲劳 、实现 身心的和谐 ,这也许就是碉楼建筑文化的魅力所在 ,是 往日侨乡民居的灵魂所在 ,也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和乡镇的精神所在 。

  舞剧中将碉楼建筑作为舞美布景 ,使得表演呈现出 虚实结合的舞台效果 ,通过这种舞台效果可以向观众更 准确地传达舞剧表演的信息 ,让观众增加身临其境的体 验感 。利用碉楼建筑作为舞美布景 ,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 上的壁垒 , 为舞蹈演员们的表演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 间 ,增强了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 同时 ,这也具有历史价 值和文化意义: 结合舞蹈语汇 、演员舞台调度 、灯光舞 美设计形成侨元素与舞蹈艺术融合的舞剧 ,可以使静态的文化资料得以动态呈现 。

  (二) 地域舞剧中的精神文化

  侨乡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结晶 , 比如寻中华之 “ 根 ”精神 (是爱国爱乡 、恋 祖 恋 乡 的 情 怀 , 是开放开拓 、 向上向善的品质)、 铸 民 族 之 “ 魂 ”精 神 (是互帮互助 、助人为乐的奉献意识 ,是海纳百川 、兼容 并蓄的开放态度)、 圆家国之 “ 梦 ”精神(是筚路蓝缕 、 艰 苦 奋 斗 的 姿 态 , 是 解 放 思 想 、敢 闯 敢 试 敢 创 新 的 勇 气), 这些都是侨乡文化中蕴藏的精神财 富 , 是 华 侨 的理想信仰和道德追求 。

  《侨批·家国》 展现了海外华人家族五十年来的喜怒 哀乐 ,折射出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的壮丽历程 ,展现 出海外华侨深厚的民族情怀 。其中 , 五邑华侨爱家 、爱 乡 、爱国的 一 幕幕画面令人深受触动 , 观后令人心绪久久不能平复 。

  《侨批·家国》 既是侨乡传统文化的 一 种创新性艺术 形式 ,也是侨乡百年文化精神的 一声彻响 ,对于江门用 侨乡故事讲述国家故事 , 汇聚侨心侨力 , 画出 一个同心圆 ,更具里程碑意义 。


\

 
  二、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的融合

  (一 )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的价值

  1.增强城市文化特色


  舞剧 《侨批·家国》 深深植根于卓越的传统文化 ,不 断推动着艺术研究领域中 “ 文化 ”与 “舞蹈 ”这两个主 题的融汇 , 而随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逐 渐 凸 显 , 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也开始趋于融合 ,并在城市精神文 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舞剧 《侨批·家 国 》 色 彩 绚 烂 , 以红黄色调为主 , 既融入了本土特色 , 又体现出强 烈的民族和时代精神 , 在共同融入城市文化 的 过 程 中 , 能够利用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 吸引更多人关注 和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 ,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

  2.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地域舞剧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不仅有助 于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 ,还能够促进不同地域间文化的 交流与碰撞。 《侨批·家国》 2021 年首演以芭蕾舞的形 式诞生 ,但江门思考如何让 “好花常开”, 对 《侨批·家 国》 舞剧进行了本土化培育 。在创作编排上 ,舞剧依托 地域文化优势 ,相比第 一 次芭蕾舞版 ,不变的是故事情 节 、艺术表现 、主题思想 ,改变的是: 其一 ,创作团队 、 演出队伍基本上都是本地的文艺骨干 ,本土化落地得以 实现 ;其二 ,表现形式从芭蕾舞改编为当代舞 , 同时在 道具和舞美上增添了江门元素 ,使舞台呈现更接地气且 让观众更易共情 。舞剧以侨批为载体 、舞蹈为表现形 式 ,坚持文艺精品战略 ,立足独特的侨乡特色文化 ,从 侨乡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 、提炼素材 ,把侨乡的侨批文 化和舞蹈艺术结合在 一起 ,传播具有深厚文化特色的文 化创意艺术精品 ; 同时将舞蹈艺术与侨批文化在艺术表 现形式上进行创新 ,探讨了二者的融合 , 为侨乡文化的传承拓展了新方向 。

  3.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文化艺术活动对于提升城市品位 、吸引旅游观光和 促进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 有利于推动城市 的 经 济 发 展 。 创作江门舞剧的灵感来源于地域文化 , 为舞剧选材的目 的在于运用好地域文化资源 ,让文化与舞剧相交融 ,让 “文化 ”与 “舞蹈 ”这两种文化特质完美结合 。从经济发 展的视角来看, 《侨批·家国》 等地域舞剧的开发 ,在其 传播和表演过程中 , 成为促进都市文化 发 展 的 风 向 标 , 增强了大众对区域文化的关注 , 助推了城 市 文 化 建 设 , 创建了城市文化品牌名片 ,激活了民俗学的发展 , 吸引 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从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二) 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的表现

  1.立足侨乡情感 ,见其真情实感


  舞剧 《侨批·家国》 中融入了葵叶服饰 、禾楼舞 、禾 楼歌等侨元素 ,充分体现了侨乡的地域风格 。无论是在 抵制日货的游行运动舞段 、赴美谋生劳作时的背运货物 舞段 、葵叶林相会玩耍舞段 ,还是在群舞 、双人舞 、独 舞舞段 ,都不同程度的在服装 、音乐 、道具 、布景中融 入侨元素 ,体现了艺术所具备的包容性 。舞剧在侨乡民 俗文化活动的舞台塑造上 ,有 一个小细节 ,便是将舞蹈 与粤剧结合 ,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如 ,在舞剧的首 个阶段 ,黄齐家 、余振国和梁颖刚结束课程 ,便立即投 入到爱国抗议活动中 。此时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黄齐家表 现出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 ,一 派天真无邪 。而在舞剧的 第四段里 , 战乱导致原本和谐的家园破碎 ,黄齐家看着 破败的房子 、受伤的母亲以及怀有身孕的妻子 ,满心悲 痛 。在剧中 ,他肩负着抚养全家的重担 ,进退两难地在 维护家庭和报效国家之间挣扎 ,最终选择到海外寻求新 生活 。剧中需要演员深情投入 ,把黄齐家那种失落 、义 愤和微小希望交织成的复杂情感表达出来 ,充分显现出 其内心的斗争和矛盾 。特别是描绘人物在不同阶段表现 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时 , 更是对演员提出了极大的挑 战 。正是这些细腻情感的表达 ,使得观众能够沉浸于舞 剧中 ,穿越回当年的侨乡生活 ,感受侨乡侨民朴实的人 性与淳朴的民风 。通过运用侨乡特色元素 , 变 换 队 形 , 空间调度 , 巧妙地将侨乡的童谣 、碉楼建筑 、侨批家 书 、葵叶 、禾楼舞 、禾楼歌等元素整合在 一起 ,使舞剧 呈现出真实的生活 。从生活中和地域中提炼并处理的侨 乡元素 ,成为表现主体思想的外在艺术形式 , 而侨乡的精神深深植入其文化之中 。

  2.融入侨乡音乐 ,凝聚江门精神

  舞剧里 ,音乐和舞蹈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亮点 。剧中融入了江门的民间小调 ,其中用到了竹笛 、高胡等民族乐器 , 突出了侨乡的独特性 。在华侨为国捐躯场景 ,剧 作还加入了轰炸 、枪炮声效 ,通过音乐层层转调 ,将剧 情冲突推向高潮 。舞剧使用了侨乡的童谣和岭南音乐等 广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曲调 , 这种本地元素和特色的融 入 , 与作品主题形成对照 ,创新与主题合 一 ,展现了侨乡精神的魅力 。

  3.融合创新技术 ,助推文化传播

  舞剧引入了新颖的多媒体技术 ,让舞台表现更具张 力 。一 流的舞美设计师佟刃峰在讨论 《侨批·家国》 的舞 美设计过程中 ,强调了他们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舞 台的深度和立体感 。此外 , 以简练的文字理清故事脉 络 、呈现侨批内容 , 丰富了原本 “ 寂 静 的 ”舞 蹈 形 象 , 使之变为 “ 有声 ” 的艺术形式 ,从而对侨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

  舞剧 《侨批·家国》 巧妙融入了交叉艺术的元素 , 以 此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 。 比如应用了意识流的艺术技 巧 ,要求作品连续不断 ,全无空隙 ,从始至终皆是连续 的流动 ,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 又借鉴了蒙太奇 的艺术技巧 ,这种手法通过剪辑和连接镜头 、场景 ,对 素材筛选和舍弃 ,使剧情主次清晰 ,焦点集中 。这使得 该舞剧拥有了极高的集中概述能力 ,让不满两小时的演 出能够生动展现 一个华侨家庭半个世纪的喜怒哀乐 ,反 映了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的宏伟历程 ,再 一 次唤起了深藏在侨批背后涌动的家国情感 。

  4.融合文化旅游 ,实现双向发展

  将地域舞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 它自身包含着原生态的文化特征 ,并且通过叙述艺术的 表现形式 ,使观众可以通过舞剧这 一 载体直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 。

  把舞剧和旅游业相结合 ,就是要找到 一 种更深层次的综合了文化 、艺术和经济的发展方式 。这 一 实践有赖于舞剧本身的多元化表达 ,对肢体动作的释放 、对其价 值内涵的发掘 , 同时也从地方传统和文化资源中汲取养 分 ,创作出 一 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 。 比如广州的舞 剧 《醒·狮》, 在选材方面选择了广东醒狮 ,这是中国南 狮的 一 种 ,是广东的传统民间舞蹈 。他们将三元里人民 的抗争历史和创新编排融为 一体 ,通过阿醒和龙少的自 我觉醒 ,刻画出了广东人在大时代变革中勇敢前行的故 事 ,展现了不畏艰难困苦的 “ 岭南 ”精神 , 和南狮 、南 拳 、蔡李佛拳 、大头佛 、英歌舞 、岭南曲风 、广东狮鼓 、木鱼说唱等岭南文化 。

  舞剧《侨批·家国》全剧共分五幕 ,包括序幕《金山客》, 一幕《护国愿》《启明星》,二幕《山河破》,三幕《天使岛》《码 头上》《唐人街》,四幕《报国志》,五幕《国之殇》《红旗飘》, 尾声《家国情》。 全剧整合有关元素 ,通过宏观背景渲染 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展示了侨批 、粤剧 、葵叶服 装 、禾楼舞和禾楼歌等多元文化 。这样 一 种舞剧表现形 式 , 既可以展示地域特点 , 又可以体现都市文化 ,还可 以用富有舞台感染力的表演来吸引观众 ,使观众既可以 观赏风光又可以欣赏演出 ,感受到不 一样的都市文化传 播模式 。通过舞蹈的形式 ,在舞台上展现 一 座城市的风 貌 ,进而全面展现这座城市的民俗特征与历史传统 ,用 艺术和文化的形式提升旅游体验 , 吸引更多游客 ,提升 旅游收入 ,这就是舞剧和旅游结合促进都市文化经济发 展的方式 。舞剧与旅游相融合 ,是当代舞剧艺术发展的 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提升其多元化价值的 一 种方式 。江 门现在正努力通过侨批和舞蹈的创新性结合 ,推进侨批 的活态展示 ,提升其 “世界记忆遗产 ”和 “ 中国舞蹈之 城 ” 的声誉 。总之 ,在推动侨批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地 域舞剧有着巨大的发展可能性 。从文化角度看 ,地域舞 剧可以展现本地的历史和文化 ,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从经济角度看 ,舞剧和旅游业的整合可以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助力当地的文化与经济齐头并进 。


\

 
  三、对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的反思

  就目前而言 , 江门市的地域舞剧尚未实现其文化精 神与商业经济的完美结合 。现实是 ,岭南地区的地方舞 剧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 与此同时 ,它的文化产业化也 在逐步深入 。在推广和宣传城市文化方面 ,地域舞剧发 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 ,在这种背景下 ,创作舞剧的初心 显得更为重要 ,需要避免过于追求利益和商业化 。从城 市文化对民众的导向功能出发 ,在进行地方舞剧创作时, 要将区域文化的精髓加以提炼 ,并与其进 行 有 机 结 合 , 创 造 出 具 有 文 化 导 向 能 力 的 艺 术 精 品 。冯 双 白 老 师 在 “ 中国舞剧艺术学术讨论会 ”上指出 , 中国是世界上舞剧 创造最多的国家 。但是 ,人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杰作呢?这个问题同样需要在岭南舞剧的进步中深入思考 。

  岭南的地域舞剧作品颇多 ,具有代表性的是: 广州 地区有反映古代历史文化的 《南越王》, 反映反抗列强文 化的《虎门魂》《三家巷》《沙湾往事》《醒·狮》, 反映红色革 命文化的《星海·黄河》《风雨红棉》《浩然铁军》等作品 ;深 圳地区则有反映客家文化的 《大围屋·雪娘》, 反映当代 都市文化的《一样的月光》《四月的海》《深圳故事》等作品, 潮汕地区有反映传统地域文化的 《潮汕赋》 等作品 。这 些舞剧都是精品 。江门地区舞剧是否能够在全国性的区 域舞剧潮流中脱颖而出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编 剧方面 ,要敢于大胆地进行新的尝试 ,积极搜索本地的 舞蹈元素 ,例如潮连纱龙舞蹈技艺 、新会鱼灯舞等 , 这 些都是可以参照并借鉴的 。而且 ,也需要持续地对舞剧 本身的价值进行探索 。江门的地域文化资 源 非 常 丰 富 , 大量的素材是编舞创作的有力支撑 , 因此 ,应深入发掘价值追求的内涵 ,将艺术表达目的和助力文化发展任务有机结合在 一起 , 寻求 一 种永久的艺术价值 ,从而体现 出 舞 剧 启 迪 思 维 、滋 养 心 灵 、 陶 冶 情 操 方 面 的 当 代 价 值 。为此 ,可以参考全国各地优秀的舞剧剧目 ,例如云 南的《阿诗玛》《泼水节》《云南映象》, 北京的 《丝路长城》 《圆明园》, 湖南的《边城》《热血当歌》《天山芙蓉》, 河南 的《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新疆的《张骞》《五星出东方》, 辽宁的《铁人》,吉林的《人参女》《阿里郎·花》《长白山天池 的传说》,黑龙江的《渤海公主》《乌苏里传歌》等 。这些舞 剧通过舞蹈的形式向全世界阐述地方的历史事件 、地域 特色和神话传说 ,是城市文化的推广者 、宣传者 。在舞 剧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中 , 江门市的地域舞剧存 在明显的不足 ,如创新性在舞剧编排上的缺乏 、舞剧理论评论的不足以及舞剧本体在发展上的限制等 。

  江门市坚持文艺精品战略 ,立足独特的侨乡特色文 化 ,从侨乡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 ,提炼素材 ,把侨乡的 侨批文化和舞蹈艺术结合在 一起 ,传播具有深厚文化底 蕴的文化创意艺术精品 。将舞蹈艺术与侨批文化相结 合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 ,坚持 “ 舞 ”与 “ 侨文 化 ” 的融合 ,共同为侨乡文化的传承拓展新方向 。舞蹈 是富有生命力的艺术 ,具有警示功能 ,提醒着当代有志 青年继承与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之魂 , 跳出时 代 的 舞 步 、 人民的舞步 、 中国的舞步 , 开创新时代的民族舞蹈文 化 。只有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 ,才能促进江门市地域舞 剧的发展 , 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价 值 与 功 能 ,实现都市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和谐共存 。

  四、结语

  舞剧 《侨批·家国》 的创作 ,充分理解并把握住了地域文化的根基和侨乡的精神核心 ,基于丰富的地域文化背景 ,生动描绘了华侨在侨乡的各种故事 。在该舞剧中, 各式各样的侨文化元素不只是呈现在作品的表层 , 而是 深入到了作品的方方面面 ;不只是展示了 一段充满激情 的革命史诗 ,还揭示了 一 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精 神风貌 ; 既体现了对于革命烈士的深深敬仰 , 又彰显了 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部富含侨文化标志的优良 舞剧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 ,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作为 重要的文化素材 ,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 因此 , 以地域 文化为主题的 《侨批·家国》 等舞剧作品的创作 ,不仅可 以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海外华侨 ,激发海外侨胞 对于祖国的记忆与情感 , 推动中国故事和 文 化 的 传 承 , 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 , 还可以深入到城市文化建设 中 , 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 资 源 和 载 体 , 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以更具文化底蕴与文化氛围的方式 进行 ,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1]于平 ,张月龙 .“岭南文化 ”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 改 革开放以来广东舞剧创作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20(01):87-98.

  [2]汪凌峰 ,韦朋 .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圆融性研究—— 以安徽省舞剧为例[J].艺术评鉴,2021(06):19-21.

  [3]曹雪苹 .植根于地域文化的红色题材舞剧创作—— 以舞剧《努力餐》为例[J].东方艺术,2021(05):55-61.

  [4]许笑非.从舞蹈创作看岭南舞蹈语汇的运用—— 以舞剧《醒·狮》为例[J].艺术教育,2019(01):114-115.

  [5]黎禹君,李艳玉,陈科明等 .《侨批·家国》进发出新活力[N].江门日报,2023-10-11.

  [6]胡波 .碉楼:一个时代的侨乡历史文化缩影—— 中山与开平碉楼文化的比较和审视[J].学术研究,2007(05):150-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9272.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