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南京本土音乐的主要体裁及价值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14:30: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南京被世人称为十朝古都 ,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这座古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其中以 这座城市为发源地的本土音乐亦不在少数 。本文通过对南京辖区内本土音乐主要体裁的梳理及其功能 、文 化 、思想等各方面的价值分析 ,来研究新业态下南京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

  【关键词】 南京本土音乐,音乐体裁,价值分析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 一 ,古称有金陵 、建康 、建 邺 、应天 ,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 属于宁镇扬丘陵地 带 。南京地势平坦 、河流湖泊众多 , 山川绿地资源极为 丰富 , 战略位置也较为优越 , 三国时即享有 “ 钟山龙 盘 ,石头虎踞 ,此乃帝王之宅也 ” 的美誉 。先后有大大 小小十个朝代在此建都 ,使得南京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 观和历史遗存 。南京也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衔接中华文明 的城市 ,南京历史上曾经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 ,长期是 中国南方政治 、经济 、文教中心 。南京文化以江南文化 和吴文化为源头 ,在经历了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等数次 南北民族大融合之后 ,南京文化也吸纳了来自中原地区 的主流华夏文化 ,所以南京形成了兼容并蓄 、开放包容 的文化风貌 。天时地利造就了南京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地 位 ,人和则让南京产生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与 人 文 价 值 。 在诸多历史文化遗存当中 ,南京本土音乐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南北交融的文化生态赋予了南京数量较多 、 内涵丰富 、特色鲜明的本土音乐文化 , 而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进入到了不同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 录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 2023 年 ,江苏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4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591项。其中, 和南京本土音乐相关的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 1 项 ,如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项 ,如南京白局 、古琴艺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1 项 ,如南京评话 、高淳民歌 、六合留左吹打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如固城十番锣鼓、西善民歌,共计52项 。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 20 世纪 60 年代出 版的《民族音乐概论》中对传统音乐的体裁分类 , 目前学 术界依然采用民歌 (含古代歌曲)、 民族器乐 、戏曲音乐 、歌舞音乐 、说唱音乐为主的五种分类法。但是 , 由于各民族传统歌舞音乐中的歌唱部分通常与民歌在体裁和曲目上重叠,故而又形成了在原有五大类体裁分类基础上省略歌舞音乐的四大类体裁(即民歌 、说唱 、戏曲 、器乐) 分类法 。所以,本文结合南京本土音乐文化的现 状和特点 ,决定采用省略后的四分法的方式 进 行 分 类 , 并在参考各种相关音乐资料和地方志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 ,针对南京本土音乐主要体裁进行探讨 。

  一、南京本土音乐主要体裁

  (一 )南京本土民歌

  1.南京本土民歌的历史发展


  民歌作为历史文化发展及沉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 当地风俗文化演变的记忆 ,也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先秦 之前的南京乃至江苏 ,其古代民歌只能从 一些古籍当中 寻找端倪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 吴声歌 曲 ”。 诸 多 文 献 如《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乐府诗集》等明确指出吴声歌 曲的发祥地就是南京 。汉武帝于公元前 112 年成立的国 家音乐机构—— 乐府 , 除了大量的楚曲和北方胡汉杂糅 之曲 ,更收录了众多吴歌 。吴歌用清婉奔放之语言 , 表 达着真实细腻之情感 ,在当时就有着 “ 江南音 ,一 唱值千金 ”的美誉 ,吴歌也成了南京民歌重要的源头之一 。

  自西晋末始 ,南京在千余年间经历了“永嘉之乱”“安 史之乱 ”“靖康之难 ”三次大规模的南北大融合 。来 自 北 方的移民都对江苏地区的政治环境 、经济发展 、语言文 化 、娱乐风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作为吴 文化中心的南京 ,更是进 一 步发展成了整个中国南方地 区 的 核 心 城 市 。在 北 方 音 乐 元 素 如“横 吹 曲 ”“清 商 曲 ” “ 杂曲 ”的影响下 ,吴歌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 。据 《晋书·乐志》记载: “吴歌乐曲 ,并出江南 ,东晋以来 , 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 , 既而被之管弦 。” 这 段 文 字 说 明自 “ 衣冠南渡 ”之后 , 江南的吴歌从清唱的徒歌逐渐 演变成了复杂华丽有丝竹伴奏的 “ 乐曲”。 这 对 南 京 民歌后续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

  宋元时期 ,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南京民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这 一 时期的南京民歌以城市生活 、爱情故事 、生产劳动为主题 ,具 有本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月子弯弯照九州》就是这一 时期的音乐作品 。

  明清时期 ,小调盛行于江苏的城市当中 。 明朝沈德 符的《野荻编》里就记载了自明初宣德年间就流行的《锁 南枝》《傍妆台》《山坡羊》等民间歌曲 ,其中还有被称为 “ 五大宫曲 ”的《软平》《跌落》《鹂调》《南调》和《波扬》。 南 京白局也是南京民歌的代表性形式之 一 。 白局在内容上 说的是 “ 金陵四十八景 ”云锦工人的生活与时事 , 曲牌 则来自明清俗曲 , 曲调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调 。从 以上作品也可以看出江苏乃至南京的民歌的 部 分 风 貌 。 近现代以来 ,南京民歌在保有传统特色的基础之上,又融合了部分外来音乐文化,形成了更加丰富的音乐风格,《茉莉花》《猜调》等皆是这一 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

  2.南京本土民歌的艺术特点

  (1) 旋律优美

  江南音乐素来以风格婉约 、旋律优美见长 ,南京民 歌亦不例外 。 以《茉莉花》为例 ,南京民歌的旋律线条流 畅 , 给人以美感 , 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 能够表达 当地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这种优美性和抒情性使得南京民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2) 节奏鲜明

  南京民歌节奏感较为鲜明,既有平稳流畅的旋律 , 又有跳跃性的节奏 。它既能表现出江南水乡的宁静与淡 然 , 又能反映出城市的喧嚣与灵动 。南京民歌的节奏变 化丰富 ,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处理 ,使得歌曲本身富有变化 ,更具表现力 。

  (3) 表现手法丰富

  自隋唐始 , 中国南方的经济水平逐渐上升 , 至明清 时期 , 以南京为首的东南地区已成为当时国家重要的财 富重地 。在经济发达的大背景下 ,南京逐渐融汇了来自 各方的艺术元素 ,使得南京本土艺术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以南京民歌为例 , 其表现手法较之于其他地区的民歌而言更为丰富且多样化 ;在表演技法上既有 传统的滑音 、颤音 、倚音等技巧 ,也有现代的泛音 、复 音等技法 ;在表现形式上既可以单独演唱 ,也可以结合 江南丝竹的乐队伴奏 ; 在和声处理上既有单声部的旋律 ,也有复调性质的和声织体 。

  (二) 南京本土器乐

  1.南京本土器乐的历史发展


  南京器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 当时的人 们已经开始使用石器 、陶器等制作乐器 。至春秋战国时 期 ,南京地区的音乐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例如 楚辞中的《九歌》等 。 自秦汉时代起 ,经历数次民族大融 合之后 ,南京器乐的历史发展是和中原地区的音乐不断 吸收 、融合 、创新的过程相结合的 。在 这 个 过 程 当 中 , 南京本土器乐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 而且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现存的南京本土器乐形式主要有古琴艺术(金陵琴派) 和吹打乐两大类 。金陵琴派是中国古琴流派之 一 ,起源 于南京 (古称金陵), 因此而得名 。金陵琴派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 ,但是其真正形成规模则是从明 朝开始 , 这个时期的琴曲以清 、柔 、 和 、雅为主要特 点 ,强调音色的纯净 、旋律的优美 、结构的和谐以及品 味的高雅 。清朝是金陵琴派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的琴 曲和技艺在明朝的基础之上进 一 步发展 ,形成了更加丰 富多样的风格 。清代道光时期文人陈幼慈在他的《琴论》 一 书中说道: “今之弹琴者 ,动称宗常熟派 、金陵派 、松 江派 、 中州派 , 或以闽派 、浙派为俗 , 以 常 熟 派 为 雅 , 以中正派为正。” 所谓 “ 金陵琴派 ” 的名称也是出自这个时期 。

  吹打乐是另 一 种南京本地的传统音乐形式 ,也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要包括的是六 合区的留左吹打乐 、高淳区的固城十番锣鼓 、江宁区的马铺锣鼓等 。南京吹打乐在明朝时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体系 ,主要以吹 、拉 、弹 、打等演奏方式为主 。至清朝时期发展得更加成熟 ,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 ,部分音乐 作品还被吸纳到了宫廷音乐当中 ,成为皇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

 
  2.南京本土器乐的艺术特点

  (1)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京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音乐 作为南京地区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 一 ,体现 着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京诸多的本土器乐 作品中 , 很多反映了南京的历史事件 、人物和民间故 事 ,这些作品不仅是南京历史文化的载体 ,也是南京历 史文明的见证 。南京本土吹打乐在音乐风格上深受南京 民间音乐的影响 , 吸收了大量反映南京地区历史文化传 统和社会生活的民间音乐素材 ,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 格 。而金陵琴派所擅长的丰富的演奏技巧 、优美的曲调 、 深刻的情感表达等艺术风格 ,则是深受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熏陶和影响 。

  (2) 优美的曲调与旋律

  南京本土器乐植根于江南音乐文化传统之下 ,并受 到市民阶层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 , 其整体曲调 优美 , 旋律富有表现力 ,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的 音乐既有活泼 、欢快的旋律 , 也有悲壮 、深邃的情感 表达 , 整体音乐显示出了强烈的艺术张力 ,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

  (3) 丰富的演奏技法

  南京本土器乐通过上千年的吸收 、融合 , 在演奏技 法上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例如金陵琴派在长期的艺术 实践中 ,融南北琴风于 一体 ,在节奏 、指法 、技法 、意 境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金陵琴派讲求琴家要通过 “ 天人合 一 ” 的感悟来达到高雅精致 、清新脱俗的艺术境界 。其演奏指法灵活细腻 ,演奏风格潇洒飘逸 ,擅长 以 “ 顿挫 ” 的风格取胜 。再比如发源于南京市江宁区的马铺锣鼓 , 曲牌繁多 、 内涵丰富 、节奏鲜明 ,其打击技法也极为考究 ,断音要求绝 、齐 、正 ;演奏既要准确无误,又要生动激昂 。经过多年的表演实践与修正创新 , 表演技艺超群 、风格独特的马铺锣鼓成为江苏省艺术水准较高的民间音乐 。

  (三) 南京本土说唱音乐

  1.南京本土说唱音乐的历史发展


  南京的本土说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 “ 俳优 ”表演 。至南朝宋 、梁时 期 , 由于受到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南方逐渐发展壮大 。在佛教向民间大力传播的宋 、梁时 期 , 僧侣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新 的 讲经形式 ——“ 唱导 ”。 它类似于说书 , 当僧侣们讲经说法 、释教佛典时 ,并不只是照本宣科地说唱佛经 , 而是增加了很多 “ 旁征博引 ” 的内容 ,结合当地民众的语言习惯和大家耳熟能详 的历史典故 , 引起观众们听经学佛的兴趣 。唐代时 , 由 于佛教文化和市民传奇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 , 在 “ 唱导 ” 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古代说唱文学体 裁——“变文与俗讲”, 这对后世说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 决定性的作用 。南京本土说唱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之上 , 自元末起也逐步发展成熟 ,并流传至今 。根据相关单位 统计 , 目前依然存在的南京本地说唱曲种有溧水区的打 五件 , 高淳区的高淳送春 , 六合区的六合神书 、送麒 麟 ,秦淮区的南京白话等 。在这诸多文化遗产中 ,南京说唱的代表性曲种便是南京白局 。

  南京白局是最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本地曲种 。它形成于元朝末年云锦织机房 。相传白局 产生之初 ,是云锦工人工作和闲暇之余自娱自乐的一种娱乐形式 ,并不收取任何报酬 ,故有 “ 白唱 一 局 ” 的说 法 , 因而得名 “ 南京白局”。 白局采用纯正老南京城南方言念白和演唱 ,其音乐元素大多源自明清俗曲和民间小调 , 曲调温婉动听 ,极具江南特色 。南京白局的表演 内容包含金陵胜景 、秦淮典故 、历史传说 、方言俚语 、 节庆民俗 , 因此被人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对于南京的人文风俗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历史贡献 。


\

 
  2.南京本土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

  (1) 语言艺术


  南京本土说唱音乐的语言艺术特点十分鲜明 , 即表 演者采用老南京话进行念白和演唱 。南京本土说唱的唱 词当中充满了地道的南京方言与俚语 ,这不仅使得这 一 艺术形式极具地方特色 , 而且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

  (2) 旋律优美

  南京本土说唱音乐的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 民调 ,并同时吸收了部分秦淮歌伎弹唱的曲调 ,故而其 唱腔丰富多彩 ,旋律优美 , 曲调温婉 ,气质优雅 ,极具江南音乐的特色 。

  (3) 特色伴奏

  南京本土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 一 , 除去江南丝竹常用伴奏乐器 ,如二胡 、琵琶 、三弦 、 竹笛之外 ,也会根据该曲种的发源或者所在场景选用特 色道具来进行伴奏。例如南京白局,它产生于织锦机房 ,表演于工作或闲暇之时 ,故而在传统乐器的伴奏下 还加入了板鼓、碟盘、酒盅等生活器具来充当打击道具 ,表演起来十分生动有趣 。

  (4) 文化传承

  南京本土说唱音乐由于保留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 故而被称为南京的活化石 。 以南京白局为代表的本土说 唱音乐 ,其内容丰富多样 , 既有历史传奇 ,也有民间故事 ,还有现实生活题材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南京地区 人们的社会生活 、 民间信仰和审美情趣 , 而且还展现了 南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对南京历史的研究具有极佳的参考意义 。

  (四) 南京本土戏曲音乐

  1.南京本土戏曲音乐的历史发展


  南京本土戏曲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 “ 傩舞”, 这是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 。到了秦汉时期 , 出现了“百戏”, 至唐代时又出现了 “参军戏”, 这些剧种为后来中国戏曲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 中国戏曲的成熟期 , 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戏曲剧种 ,如元杂剧 、南戏 、杂剧等 。南京本地的戏曲也在这样的背景 下发展起来 , 目前入选江苏省非遗名录的高淳区的高淳 阳腔目连戏 、秦淮区皮影戏和六合区的洪山戏 ,都是在 这 一 时期或出现或走向成熟的 。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的 鼎盛时期 ,各种戏曲剧种都发展到了高峰 ,南京本地的 戏曲艺术亦是如此 。例如南京皮影戏 ,史载在晚清至民 国时期 ,在当时南京的曲艺中心夫子庙 ,皮影戏就是红 透半边天的存在 。每晚当皮影戏准备开场之时 ,不说万 人空巷 ,也是一票难求 。近现代以来 , 随着电影 、 电视 等现代媒体的发展 ,南京本地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了很 大的冲击 , 观众数量断崖式下跌 , 从业人员也大量流 失 ,很多非遗名录中的曲种要依靠官方的力量加以保护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传播与发展 。

  2.南京本土戏曲音乐的艺术特点

  (1) 由当地民俗发展而来


  南京当地民俗文化是南京本土戏曲剧种最重要的来 源之 一 。例如高淳阳腔目连戏 ,就是一种宗教色彩较为 浓厚的当地戏种 。高淳自汉晋以来佛道皆盛 ,道观庙宇 遍布全境 , 由此宗教法事也异常活跃 。高淳阳腔目连戏 借助法事发展出了舞台演出的形式 , 内容多为因果报应 等封建迷信思想 , 故又称之为 “ 太平戏 ”。 再 比 如 六 合 洪山戏 , 也是由香火会演变而来 , 香火会分为内外两 坛 , 内坛法事说唱神书 ,外坛法事为杂技百戏 。后来受 到京剧影响 ,在 1905 年时 ,郝余洲吸纳六合地区艺人加 入 ,逐渐改进 ,最终成名 “洪山戏”, 由此可见南京本地 戏曲都是在本地风土民俗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音乐 、文 学 、戏剧等元素发展而来的 。南京本土戏曲作为一种地 域文化现象 , 承载了南京的历史 、 民俗 、 民间信仰等多 方面内容 ,通过对南京本土戏曲及其音乐的研究 ,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南京的历史文化 。

  (2) 曲调唱腔南北融合

  南京是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 , 同时也是南北方文化 交流融合之地 ,交织融合的特点在南京本地戏曲音乐的 发展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 以高淳阳腔目连戏为例 ,演唱 的声腔体系 、 曲调的来源无 一 不是如此之表现 。在唱腔 上 ,它吸收了皖南的“弋阳腔 ”“青阳腔”, 结合了高淳本 地的 “ 高腔”, 并吸收了有着唱经韵味的 “ 道士腔”, 还 结合了宋元杂剧中具有古老声腔韵味的戏曲声腔 ,才最 终形成了自成体系的 “ 阳腔”。 其次 , 在 其 曲 调 的 形 成 过程中 ,最初以南曲为基调 , 五声音阶为主 , 随后将南 曲 、北曲自由组套 ,并运用滚调与帮腔的形式 , 以增强 气势 。 同时 ,其曲调还大量吸收融化了高淳当地的 “ 村 坊小曲 ”“里巷歌谣 ”等民间曲调 。 由此可见 ,南京本地 戏曲音乐的最终形成就是一个南北方文化碰撞 、融合的过程 。

  二、南京本土音乐价值分析

  南京本土音乐是南京人民千百年来根据自身生存环 境 、生产方式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人文积淀等因素 建立起来的音乐文化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沉淀 ,南京 本土音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元素的音乐财富 , 为南 京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处于千 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 ,南京本土音乐和其他 一 些 传统文化都在传承 、发扬 、创新和认知等方面遇到了同 样的问题 。作为一 名南京本地音乐工作者 ,有责任有义 务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南京本土音乐进行整体性的梳 理 ,对其音乐价值做 一些分析 , 为南京本土音乐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一 )功能价值

  音乐来自劳动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自身情绪宣泄 的需求 ,所以音乐本身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了诸多的功能 价值 。南京本土音乐首先体现的是娱乐功能价值 。 当社会的经济基础发展到 一定程度之时 ,艺术便成为人们更高的追求 。南京的民歌 、器乐 、戏曲 、说唱除了为人们 提供艺术产品之外 ,还是人民群众在生活 、劳动之余的 精神慰藉和有效补充 。其次 ,南京本土音乐还体现着社 会功能价值 。例如今天依然流行的民间信仰 、仪式庙会 以及人们生活当中的婚丧嫁娶 、满月周年 ,甚至是开业 庆典等 一 系列活动都会有各种民间传统音乐社 团 参 与 。 这些社团有的是专为祭祀 、庙会等民间信仰仪式演奏的 社团 ,其为义务演出 ,不收取任何报酬 ;有的是专为红 白喜事等民俗活动演奏的班社 ,这类民间演出团体有明 确的服务对象 , 以收取劳动酬劳为主 。 因此从音乐的功 能性的角度出发 ,南京本土音乐至今仍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二) 文化价值

  除去实用功能价值之外 ,南京本土音乐还具有重要 的文化价值 。南京本土音乐是在千百年来南北交融的背 景下逐步形成的 ,南北方文化 、音乐 、语言 、风俗 、宗 教等元素杂糅 ,在诸多因素的合力共融之下形成了绚烂 多彩的南京本土音乐 。南京本土音乐最大的文化价值在 于它的文化传承性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 ,更是一部 波澜壮阔的南京史 ,从中可以找到南京演变 、发展的印 记 。例如通过南京白局当中老城南南京话 ,就可以研究 南京话中的方言俗语 ;通过对其音乐元素的研究 , 可以 看到其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特点 ,让人感受 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六合洪山戏 ,也可以从中 研究出民间宗教信仰和香火会的相关信息 。 因此 ,南京 本土音乐所带来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信息是研究者开展学术研究重要的依据 ,也是难能可贵的历史财富 。

  (三) 思想价值

  美国音乐家梅里亚姆曾 经 归 纳 总 结 了 “ 情 感 表 达 ; 审美愉悦 ;娱乐 ; 沟通 ;象征再现 ; 身体反应 ; 强化服 从社会规范 ;确定社会制度和宗教仪式 ;促进文化连续 性与稳定性 ;促进社会融合 ”十类音乐功能 ,强调了音乐在构成社会必要活动以及在思想层面对人类行为所具有的重要的意义 。首先 ,早在西周初年 ,周公制礼作乐之 时 ,就通过 “ 乐 ”这 一手段在思想层面强调了 “ 礼 ” 的 重 要 性 。至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在 中 国 传 统 儒 家 的 观 念 中 “ 乐 ” 就是六艺之一 , “ 礼 ” 规定了 “ 乐 ” 的形式 , “乐 ”也是 “礼 ”的体现 。礼乐文化强调了儒家推崇的等 级观念和社会制度 ,也体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礼乐观 念是由国家意志为主导并从上至下推行的 , 因此可以看 到上至国家层面的吉礼雅乐 ,下至民间的诸神祭祀 、婚 丧嫁娶 ,其思想内涵都高度统一 。其次 , 中国音乐文化 传统与中国哲学传统相承 一 脉 ,都主张道法自然 、天人 合 一 。最后 ,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 神与文化底蕴 ,这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价值观具 有高度的一致性 。 因此 ,探索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 和传播路径 ,对发挥其蕴含的导向意义与示范价值有着 重要的意义 ,可以为我国当代年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极具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 。

  参考文献 :

  [1]周 烨 .南 京 本 土 音 乐 体 裁 分 布 及 研 究 现 状 述 评[J].音 乐 创 作 ,2016(12):122-124.

  [2]周 烨 .南 京 本 土 音 乐 的 传 播 现 状 理 析 [J].音 乐 创 作 ,2017(06):146-147.

  [3]贾波 .关于音乐价值的理性思考[J].当代音乐,2019(05):14-16.

  [4]周烨 .南京文化生态与本土音乐交互性探析[J].当代音乐,2016(19):42-43.

  [5]罗洁 .论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J].黄河之声,2019(14):16-17.

  [6]吴 丹 .南 京 本 土 音 乐 生 存 现 状 调 研 报 告 [J].中 国 文 艺 家 ,2017(07):104-105.

  [7]薛艺兵,吴艳 .江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区域分布调查统计[J].艺术百家,2008(03):23-28.

  [8][美 ]梅 里 亚 姆 .音 乐 人 类 学 [M].北 京 :人 民 音 乐 出 版 社 ,2010:227-2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879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