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蒲剧《洗雪铁丘坟》较传统剧目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2 16:16: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洗雪铁丘坟》是根据蒲剧传统经典剧目《薛刚反朝》改编而成的,借鉴了影视剧镜头语言,融入了现 代歌舞元素,加强了服装舞美设计,拓展了人文审美意蕴,多种元素融合协调,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经典剧目创 新作品 。本文将从情节改编 、表演方式、服化道设计 、人文意蕴等方面分析此次改编取得创新性突破的原因, 同时以点带面,探究其为传统蒲剧剧目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的可借鉴之处 。

  蒲剧在我国戏曲百花园中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积累 了十分丰厚的艺术传统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中华 民族文化艺术史和戏曲艺术宝库中占有 一席之地 。蒲剧 因其产生于山西南部黄河之滨的古蒲州而得名 。蒲剧又 被称为“蒲州梆子 ”或者“乱弹”,明代中期之后 ,由北曲遗 响与山西 、陕西的地方民歌以及小曲说唱融合而成 ,是全 国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蒲剧的音乐节奏明快强 烈 , 唱腔高亢豪放 ,表演根据剧情和人物扮演角色的不同,既有粗犷沉郁有力的特点,又不失细腻活泼轻盈 。

  蒲剧兴起于山西的古蒲州,主要流行于晋 、冀 、豫和西 北五省区 。2006 年,蒲剧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蒲州地处交通要塞,拥有厚重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 ,经济发展和文化活动都比较兴盛 , 素有 “戏曲之乡 ”的美称 。金元时期 ,这里金院本 、元杂剧的演出非常活跃;明清以来,又是梆子 、乱弹演出的重要地区 。

  蒲剧历史悠久 、题材广泛 ,涉及家庭生活 、宫廷传闻 、神话故事等 。此次改编的《洗雪铁丘坟》属于蒲剧尤为擅 长的历史题材 ,并且剧组特别邀请了中国戏曲学院的贯 涌教授亲自执笔改编 ,著名导演张怀奇执导 ,刘克忠任音 乐指导 、梁素玉任舞美设计 、马典屯作曲 、张怀奇配器 ,保 障了剧目的质量 ,也成为新蒲剧研究的范本 。 以下将以 《洗雪铁丘坟》和《薛刚反朝》作为对比,细谈《洗雪铁丘坟》的创新之处 。

  一、影视剧般的情节流动

  《洗雪铁丘坟》根据蒲剧传统经典剧目《薛刚反朝》改 编而成,故事讲述了薛家如何洗雪冤仇的故事 。奸臣张台 的儿子张登云骄横行凶 ,薛刚打抱不平 ,将其打死 。 同情 薛家的老臣徐策为薛家保本未果 ,薛家满门抄斩 ,薛刚逃 出京城 。徐策为保薛家骨血 ,用亲生儿子换下薛蛟(薛刚之兄薛猛的儿子)并带回徐府,养育成人 。薛刚之妻纪鸾英则逃至韩山屯兵 ,产子薛葵 。十三年后 ,徐策讲出了事情 的原委 ,并修书命薛蛟与纪鸾英联络;薛刚得到消息也与 他们合兵返朝 ;徐策则为内应 ,他们共同除掉了张台 ,整饬朝纲,洗雪冤屈 。
\

  两部剧的主体故事是相似的 ,但是在具体情节的编 排上有一些不同 。从处理剧情的整体结构和手法上来说《洗雪铁丘坟》的剧情更连贯 、结构更严谨 、理念更新颖 。

  第一 ,善用对比 、呼应手法 ,使剧目剧情流畅 ,结构严 谨 。剧目开场时,场面盛大,一派盛唐景象,就在这太平盛 世中薛门却飞来横祸 ,煊赫的薛府众人瞬间成了阶下囚 , 血染铁丘坟,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下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结 尾同样是在铁丘坟 ,薛家沉冤昭雪。《洗雪铁丘坟》比《薛 刚反朝》平铺直叙地展开故事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这既是 剧情纵向上的呼应 ,使剧目浑然一体 、环环相扣 ,也是 对 观众观赏体验的呼应 ,使观众的情绪能够被剧情带动 ,融入其中 。

  第二 ,强化矛盾冲突 ,删去繁冗情节。《洗雪铁丘坟》 的矛盾更加集中 ,节奏更加紧凑 ,情绪悲中有喜 ,有高 潮 有回落 ,情节篇幅安排得宜 ,限于演出的时间限制 ,大 胆 删减了“ 阳河摘印 ”这一 场戏。《薛刚反朝》中“ 阳河摘印 ” 的剧情主要是薛刚之兄薛猛得知兄弟打死张台之子张登 云,哀叹薛家祖先功绩毁于 一旦 ,捶胸顿足埋怨薛刚酒后 闯祸;又与夫人马氏反复争论是否要报仇;还穿插了张龙 与马文渊争执 、宋濂自刎等情节 ,铺陈比较细致 ,富有 传 统戏剧厚重的韵味,符合旧时的生活节奏 。但这出戏的缺 点也很明显 ,情节拖沓 、节奏缓慢 ,容易让观众产生 疲 惫 之感 ,还透露着封建君臣观中的臣子对君王无条件顺服 的愚忠思想 。删减后 ,情节更加紧凑 ,还将主要人物之 一徐策的出场时间提前,整体的思想基调有所提升 。

  第三 ,叙事脉络清晰 ,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洗雪铁丘坟》的线索比较清晰 ,删去了枝叶人物 ,分为双线交叉 , 不分主副 ,剧情层层递进 ,渲染了徐策与张台金殿交 锋 , 随后“兄弟路遇 、法场换子 、韩山练兵 、举狮观图 、修书搬 兵 、跑城除奸”等情节一泄如注,贯穿到底。《薛刚反朝》中 的小人物较多 ,使线索显得较为混乱 ,高潮较少 ,删 去 他 们对主体情节也没有大的影响 。而且由于这些枝叶人物 的存在 ,影响了观众的观感 ,容易产生繁杂不知所云之 感,导致演出的时间较长 ,情节也不如《洗雪铁丘坟》那样流畅 。

  第四 ,使用影视语言处理情节上的穿插过渡 ,每个场 景宛如蒙太奇镜头 一 般剪接精练 ,点到为止 ,留人回 味 。 主要人物徐策贯穿全剧 ,其他人物都基本上有 一 场专门 的戏 , 自己作为单场主演来充分发挥所扮演人物的特 点—— 根据每个演员的特点因人成戏 ,每场独立成折 ,各 有侧重 。表现功能和叙事效果相互穿插,戏曲的以虚做真 和现代影视的以真做虚互相融合 。另一方面,一些人物的 背景介绍也借鉴了影视剧中处理回忆 、交代背景的手法 , 将交叉 、平行 、类比的手法化用成戏曲的表演 ,带来 了 视 点位移 、镜头聚焦等视觉效果 。这样的处理符合现代人的 观赏习惯 ,利于减轻观众观剧的疲乏感 ,也使得角色的经 历呈现更加生动 、表演效果更加立体 。而《薛刚反朝》中的 背景情节都由人物大段的独白唱出来 ,冗长令人疲惫 ,舞台效果也显得单调 。

  二、多元生动的表演方式

  《洗雪铁丘坟》的表演相较于《薛刚反朝》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在表演形式、演员动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 。第一是表演手段的多样化。《洗雪铁丘坟》 吸纳了现代的歌舞表演形式 ,剧情开始是众人闹元宵的场面 ,演员们载歌载舞 ,场面宏大 ,戏曲动作中还融合了舞蹈动 作 。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为戏曲所下的定义是:“戏 曲者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这里的舞蹈动作不仅“演 故 事”,还“表情景”。 用行为表现场面 ,也用剧情规定动作 。 作为描述性的动作语言 ,相比于唱词 ,更具备动态的表现 力 ,甚至在这个场景中 ,它是可以独立构剧 ,并拓展情 绪空间的,在戏曲动作“程式化”的框架中进行了一定创新 。

  演唱方面,整部剧中有一人独唱 、两人对唱,尤其在铁 丘坟祭奠 一 场中众人帮唱 ,演唱声调高亢 ,慷慨悲壮 ,气 势恢宏 。将声腔 、旋律 、和声等元素融入,符合场景戏剧性 和人物角色化的需要 ,使“传统曲调 ”的“历史范型 ”有了 “行当唱法 ”的多种变异 。这在戏曲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戏 曲观众的审美接受间找到了最具实效的纽结方式。《薛刚 反朝》的演唱方式比较传统 ,而且如上文所述 ,受限 于 剧 本,有大量故事背景和情节是通过演员独唱表现的 ,虽然演员的唱功扎实,但表现方式比较单一 。

  第二是人物的动作在细节上有了许多改动 。这种改 动更符合人物性格,也凸显了人物的身份 。无形的思想通 过有形的动作进行传递 ,从“ 自我 ”进入“角色”,再把“角 色 ”与“ 自我 ”融合 。例如 ,薛猛之子薛蛟在练武之后增加 了擦汗的动作 ,演员微微抬着下颚 ,右手握拳擦汗 ,把 薛 蛟那种矜持而贵气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薛刚反朝》 中薛蛟没有这个动作 ,人物也就缺少了一种少爷范 ,与剧 中的其他练武之人少了区分 。再比如,《洗雪铁丘坟》中书 童更加活泼 ,以奔跑的动作为主 ,配合大幅度的双臂动作 更显得鬼精灵 一般。《薛刚反朝》 中的书童动作不多 ,略 显死板 ,不符合人物年龄低幼 ,活泼好动的特点。“戏 曲 是动作的艺术”, 戏曲表演的抒情 , 由言之不足而长言 、 而嗟叹 、而咏歌 ,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动作是表情达意的最高形式 ,最好的手段 。这些戏曲动作 ,脱胎于 生 活 ,通过高度洗炼的细节将主观意识与客观剧情相结合 。人 物塑造是集合性格 、身份 、经历 、教养于一体的体系,表演 的程式化中 ,蕴涵以简寓繁的写意性 ,避免角色的同质化和割裂感 。

  第三是蒲剧特技的运用 。蒲剧擅用各种特技表现人 物 ,帽翅 、髯口 、翎子 、梢子 、鞭子等都是演员表现人物的 道具 。在此重点来说“徐策跑城”这一出戏,“徐策跑城”吸 收自京剧的“徐策跑城”,且又融入了蒲剧本身的特点 ,成 为蒲剧的一出经典剧目 。在戏曲舞台上出现的大大小小 的官吏 ,都戴着不同的乌纱帽 ,乌纱帽上又有大小不 等 、 形状不同的帽翅,用来区别各自地位和身份的不同 。就是 这看来平常的两片帽翅 ,经过了艺术家的苦心创造 ,形成 了一种为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服务的绝技—— 帽翅功。《洗 雪铁丘坟》将这一幕继承下来 ,加强了对徐策这个人物的 刻画 。徐策跑城刚开始时 ,帽翅颤动 ;随着跑城 ,帽 翅 甩 动,单甩 、双甩;紧接着人物的情绪进入了高潮 ,同向甩变 为前后的逆向甩(帽翅 一个向前 一个向后 ,朝不同方向转 动),甩动的频率不断增强 ,体现人物的心 情 从 兴 奋 到 激 动再到狂喜的状态 。这是一场高难度的经典做工戏,演员 在特技表演时要边舞边唱 ,将人物内在的情绪外化 ,而且 要求流畅自然,不能给观众卖弄技巧的感觉 。蒲剧表演艺 术中 ,其特技的运用最为突出 ,借以突出人物个性 ,达 到 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外形动态的目的 ,运用得当会起到 “ 画龙点睛 、传神表情 ”的作用 ,从而使戏产生出神奇的功 能和理想的舞台效果,增强戏曲的观赏性 。演员通过多年 苦练 , 只为呈现精彩的舞台效果 。他们都有深厚的基本 功 ,并能稳健而准确地运用各种繁复的表演身段来表现 人物的思想感情。《洗雪铁丘坟》显然达到了这个目的 。特 技的合理运用比 一般的戏曲动作更能深入表现微妙的心理活动,也是美化视觉的重要工具 。

  戏曲音乐 、戏曲舞蹈和戏曲舞美互有各自的历史沿革 和文化沉积,同时又在戏曲整体审美观念的统领下以“不 同”趋“大同”。 面对“戏曲”这门集多种演艺手段于一体的 “综合 ”艺术 ,认清不同手段各自的特征 ,有助于恰到好处 地把握它们之间默契的基础,有助于戏曲艺术在手段的“综合”中真正实现文化的“整合”,以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

  三、优雅唯美的服饰舞美

  作为戏曲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服装 道具和舞美设计可以为戏曲锦上添花,《洗雪铁丘坟》在 服装道具和舞美等方面 ,充分调动了现代的声光电气手段,使这部剧的演出效果大幅提升 。下面就将一一列举:

  第一,灵动鲜活的服饰设计 。例如薛蛟的服装,《薛刚 反朝》中的薛蛟头戴金冠 ,眉心还有一点红点 ,下面 头 发 披散,肩披云肩 ,缺乏青年武将的朝气 ,文气过盛 ,更像是 一位富贵闲散公子 。而《洗雪铁丘坟》中的薛蛟头发全部 束起,显得精干利落 ,一袭白衣 ,轻盈潇洒 ,配合薛蛟机智的性格,更是显示出一派儒将风范 。

  第二,蕴藉含蓄的舞美布景 。在薛家洗雪冤屈这一场 戏中 ,背景是一棵枯树长出了幼嫩的新芽 ,这个布景简洁 大方,寓意深刻 ,正与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依托山水 ,通神 意境 ”的思想相契合 ,不仅符合这场戏的主题而且富有韵 味 。 同时 ,这也是现代影视剧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更符合 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 比如电视剧中表达有矛盾的两人和 好,就常用冰雪的消融 、太阳的升起等来表现二人关系的破冰 。

  第三 ,虚实相生的灯光运用 。例如“法场换子 ”一 场 , 灯光运用得非常到位 。张台将徐策的儿子杀害,舞台上的 灯光全部暗下来 ,只留下 一束血红的光打在张台身上 ,呈现出一半黑 一半红的效果 ,更使得这个人物狰狞可怕 ,也显示出当时氛围的恐怖 。再比如 ,徐策的特写打光 ,亮白 的灯光勾勒出徐策长髯伏地的轮廓 ,背景的光则以深蓝 为主 ,突出了徐策在主场戏中的地位 ,表现了人物前后受 敌 ,一人抗争的艰难处境 ,也凸显了人物孤勇前行 ,不 屈 不挠的忠义性格 。灯光也能起到暗示作用,告诉观众应该 看哪里,舞台光位的变化体现舞台中心的变化 。灯光为演员造型 、剧情氛围 、空间视野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

  第四,融洽协调的舞台效果。《洗雪铁丘坟》的舞美设 计不仅在细处用心,在整体效果搭配方面也协调合理 。如 在纪鸾英雪地产子这一场戏中 ,她先是感叹“桃花 马 啊 , 桃花马 ”随着她奔波颠沛 ,对物抒情 ,雪中独舞 ,假的雪 花 、惨蓝的灯光和空旷的布景相得益彰 ,情景交融 、寓 情 于景 ,既符合当时冰天雪地的天气情况 ,也突出了纪鸾英 忍辱负重的辛酸 ,更给观众以审美上的享受 ,放大了人物内涵,强调了特殊环境,使舞台的创作向多元化发展 。

  服装与其他舞美设计不太相同的一点是,它更注重个 性化的表达 ,以突出人物为主 ;而灯光 、布景等在 考 虑 契 合剧情的同时 ,也要考虑与舞台风格的和谐 ,共性是它们 的侧重点 。舞美作为戏剧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渲 染气氛的功能被人们所重视 。就舞美设计而言,在整个戏 曲创作中 ,除了在舞台上会跑会动的演员之外 ,凡是观众 能见到的物体都是舞美设计可以驰骋的创作对象 。因此, 舞美设计在戏曲创作中所显现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 的 。现代技术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洗雪铁丘坟》的舞 美设计没有落入以耗资多少为标准的窠臼 ,也没有浅薄 地炫耀现代技术手段 ,而是注重“戏曲舞美创新不能忽略 固本 ,要在固‘ 虚拟时空 ’之本的基础上去创‘程式表现 ’ 之新。 ”用灯光营造感情气氛,用多媒体打破时空界限,化 无形为有形;依托剧本设计舞美 ,戏曲舞美的设计不是无 本之木 、无源之水,身后的古典文化是它的根基 。因此,舞美是一门将表演的虚拟性 、布景的写意性 、审美的含蓄性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 。

  四、尊重人权的现代意识

  在一些语言对话和小情节的处理上,《洗雪铁丘坟》也 颇具匠心 ,新剧更加凸显了现代意识 ,且能把古代的故事与现代意识比较和谐地统一起来 。

  一是女性话语权的提升。《薛刚反朝》 中的女性戏份 较少 ,虽然纪鸾英有韩山练兵的情节 ,但人物性格不突 出 ,仅仅是作为一个服务丈夫和推进剧情的“工具人 ”的 角色存在 。而在《洗雪铁丘坟》中,剧终时薛刚要动用私刑 处置张台 , 纪鸾英及时阻止并提出异议 ,认为张台应该 “ 交于有司衙门 ”依罪论处 ,这一 建议就凸显出纪鸾英 识 大体 、明事理的性格特点 ,并且薛刚也听从了妻子的建 议,还称赞妻子说得有理 。说明女性可以并且敢于提出不 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能被采纳 。这种尊重女性的观点 融入人物的对话 ,很自然地表露出来 ,显示出新剧中女性地位的提升 。

  二是《洗雪铁丘坟》彰显了法治意识 。还是讨论如何 处置张台这场戏 ,同样的情节,《薛刚反朝》中张台是被皇 上交给薛刚由个人私下处置了,“英王 、薛刚听旨! 当年之 事因朕误听谗言 ,屈斩忠良 ,今将张台交付我卿 ,任 卿 处 置”。这种使用暴力动用私刑的做法显然与现代文明社会 的法治精神格格不入 。所以,改编之后张台被交给有司衙 门定罪 ,这显示了依法办事精神和现代意识 ,也能够给观 众传达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尊重人权的思想 。一 场戏的 一个小改动,就达到了两个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

  三是《洗雪铁丘坟》更加人性化 。如徐策“法场换子 ” 一场,《薛刚反朝》中徐策夫妇都目睹了亲生儿子被杀害 ,虽然也表达了伤心 ,但总让人有做戏之感 ,一 味强调忠义而忽视人情,以封建伦理强行压抑情感 。戏曲的很多剧本 雏形都来自民间故事 ,经过民间艺人的演绎成为比较完 整的剧本 。登台表演的艺人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 。戏曲本 来应该是生动的民间艺术 ,此刻却板着一副道学先生的 嘴脸 ,显得冷漠虚伪 ,仿佛是以亲生儿子的性命来换取自 己忠君重义之美名 ,忽视了人的正常情感 。而《洗雪铁丘 坟》中“法场换子 ”的基本情节被保留下来 ,但徐策的夫人 却没有在法场出现 , 编剧显然是考虑到亲生母亲是无法 接受目睹儿子被害这样的场景的 ,这种安排更加合理 ,也 更有人情味 。 同时 ,戏剧的情感表达也更有层次感 ,凸显 了保护忠臣之后与舍弃亲生孩儿的挣扎 、忠于正义与割 舍亲情的冲突 、大家之义与小家之情的矛盾 ,在实际的演出效果中也更加真实 、更能感动观众 。

  五、深刻厚重的人文意蕴

  蒲剧《洗雪铁丘坟》的改编不止步于以上外在的情节 变化和精美道具 ,更在于矛盾的展开 、意蕴的开拓 、本 质的发掘 。

  剧本的立意与主题是剧本创作和改编的根本 。优秀 的表演 、优美的舞美是建立在深刻的主题和正向的价值 观之上的。《洗雪铁丘坟》的内核保留了忠义,扬弃了封建 伦理 。这里的忠义还可以扩大化为公平与正义 ,把这种 “ 放之四海而皆准 ,推之百世而不悖 ”的普适性价值 观 以 一个具象的古代故事表达出来 ,再从具象的故事发散到 观照人性 、家风教养 、法治意识等多个领域 。将题材与思 想认识 、情感表达结合 , 以此为基础通过个性鲜明的人 物 、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荡气回肠的情感宣泄 ,化 说 教 为感染 ,在戏剧的虚拟时空中赋予了现实主义的意义 ,为古装戏曲的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 、新方法 。

  《薛刚反朝》的 矛 盾 来 源 于 外 部 ,围 绕 臣 子 之 间 的 忠 奸之争和君臣之间的“诛奸佞 ,清君侧 ”展开 。薛家 忙 碌 一 场是向外表忠心 ,报仇事小 ,维护封建皇权的统治事 大。《洗雪铁丘坟》 将矛盾由外部转向封建王朝的内部 , 分析了封建皇权与将权之间的关系 。张台家 族 与 徐 策 、 薛家都可以两两成为镜像对照 。剧中徐策与张台金殿交 锋时,两人相互的称呼从“老英王 ,大丞相 ”到“老功臣 ,新 权贵 ”再到“老徐策 ,狗奸贼 ”层层递进 ,颇有深意 ,一个是 空有虚衔的英王 ,一个是手握实权的丞相;一个是昔日的 功臣 ,一 个是今日炙手可热的新权贵 ,盛极而衰 ,衰 而 转 盛 ,在当时的社会规则下 ,家族的兴衰荣辱是轮回式的 , 根本是要为皇权让渡利益 。通过新的矛盾视角,从家族内 部的兴衰来观照 、映衬外部世界和社会运行规律 ,符合历史逻辑 。
\

  六、结语

  改编后的《洗雪铁丘坟》,在思想性方面 ,做到了充分 传达人文情怀 、拓展创作视野 、观照现实社会;在艺术性方 面,从表演、道具 、舞美等多方面激发活力,丰富表现力,提升感染力,为其他传统经典剧目的创新提供了经验 。

  首先,运用现代技术改进道具舞美 。现代手段所具有 的技术优势可以达到传统戏曲布景达不到的 舞 台 效 果 。 道具舞美的创新可以更好地营造虚拟空间 ,加强舞台延 伸感,强化人物与舞台之间的内在关系 ,舞台布景不再只 作为背景出现 ,而是为故事演绎创造 一个空间 ,为作品的 改编 、表演 、审美 、评价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此 基 础 上 ,观众可以透过道具舞美观照角色内心 ,是外化情绪 、 烘托心境的有效手段 。除了动作 、念白 、唱腔等之外,道具 舞美可以完成对角色的二次塑造 ,让高光人物更具魅力 ,让高潮剧情更具冲击力 。在创新的同时,道具舞美不能忽略固本 ,要因戏而用 ,因角色而设 ,符合戏曲艺术 的 美 学特征 。

  其次,多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避免视野窄化、思维 固化 ,打破经典剧目不能改的思维窠臼 ,在既定的程式下 打破固有模式 ,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解放思想 ,大胆进行 跨时代 、跨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改编 。借鉴影视语言 、镜头 语言 ,加强舞台表演和影视手段的深度融合 ,用蒙太奇手 法强化戏剧化的表演张力 ,实现戏剧的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的融合 。借鉴舞蹈表演 、合唱表演 ,丰富表演的表现 形式 ,展现新风貌和时代感 ,达到不同艺术形式配合动静 相宜 ,剧情和艺术手法虚实相生的效果 ,使戏剧在程式化 、虚拟化的特性之外增添新的综合性 。

  最后,时代背景之下多种元素的和谐运用 。大时代中 不同的历史背景 、社会特点 、文化积淀都会对戏曲和观众 有影响 ,要抓住戏曲集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 ,把 握不同艺术手段各自的特点 ,才能达到个性与共性之间 的平衡 ,提高作品在剧情 、主题 、美学等各方面的完成度 。 观众不再只是欣赏演员的唱 、念 、做 、打 ,多种艺术形式 一 同成为可欣赏的对象 , 营造出能够提升观众审美体验的 意境 。戏曲的创新有助于传统和现代艺术手段 、东方与西方审美范式的整合,拓展了当代戏曲的发展道路 。

  参考文献 :

  [1]任重远 .蒲剧表演艺术琐谈[J].戏曲艺术,1994(02):35.
  [2]中国戏曲研究院 .戏曲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28.
  [3]杨丙玉 .漫话阎逢春创始帽翅功[J].戏曲艺术,1983(04):59.
  [4]任重远 .蒲剧演员从头到脚都是技[J].当代戏剧,1996(04):63.
  [5]蒋健兰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J].戏剧报,1984(01).
  [6]于 平 .戏 曲 音 乐 、戏 曲 舞 蹈 、戏 曲 舞 美 摭 论[J].艺 术 百 家 ,2011(03):01.
  [7]王燕 .关于当代戏曲舞美设计的思考[J].大舞台,2011(08):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8442.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