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晚清时期,外来文化开始大量涌入中国,这 一 时期的中国唱乐及其记录也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冲突、交融中发生着多方面的变化 。晚清唱乐在类型 、记录载体、记谱法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呈现出独具时 代特征的新面貌 。
晚清时期 ,包括宗教 、艺术 、科学 、教育等在内的各领 域的外来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 , 中国社会的音乐文化也 在传统与外来的碰撞 、融合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观 ,由此也引发了晚清中国唱乐领域多个方面的新变化 。
一、晚清唱乐新变的历史缘由
晚清时期 ,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 频繁 。西方的技术 、思想和艺术逐步传入中国 ,这些外来 文化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 同时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传 统的产业和工艺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 中国传统文化的 形成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西方的文学 、戏剧 、音 乐 、舞蹈 、绘画等在中国传播 ,将新的思想观念和艺术 形 式引入中国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碰撞,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引发了中国文化艺术界对新的思想 、观念和艺术形式的开拓 。中国传 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互动的过程中 , 以自身文化传统为基础,进行着消化 、融合与再创 。
二、唱乐类型的新变
以史料为据,西方音乐传入中国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 至唐朝 。然而 ,在相当长 一段时间内 ,西方音乐在中国的 传播主要局限在宫廷贵族和少部分文人中 ,对全社会音 乐生活的影响十分有限 。但是 ,晚清以来 ,大量西方音乐 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传播于中国社会 。西方的宗教赞 美诗 、学堂乐歌以及军队歌曲等新的唱乐类型 ,在中国民 众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使得西方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一)西方宗教赞美诗的快速传播
根据目前所知,对于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古代最早有据可考的记录 ,是唐代留存下来的景教赞美诗(景教是唐代 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派之一)。 在中国古代很长历史时期 里 ,来华传教士是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的主要渠道 。然 而,在晚清以前 ,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范围是非常有限 的,主要集中在宫廷和少数文人群体 。直到清朝晚期 ,随 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性人口流动的加剧 —— 大批西 方人进入中国 ,有的经商 、有的游历 、有的在政府部门 任 职 ,其中众多西方传教士也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传教 活动,传教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中国的城市和乡村 。在传教 的过程中,西方宗教赞美诗的演唱是重要的活动内容 。传 教士们通过演唱赞美诗 , 向中国人宣传宗教教义和传布信仰,同时也将西方音乐的技巧和知识传播到中国 。
实际上 ,在那个时期 ,不仅有西方传教士前来中国宣 教并演唱颂赞美诗 ,还有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赞美诗曲调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席胜魔 ,他被视为中国创作 赞美诗音乐的第一人 。根据《席胜魔小传》的介绍,他是山 西霍州人 、英国新教内地会牧师 。1883 年,他创作了第 一 首中国的赞美诗《我们这次聚会有个缘故》。 之后,他又陆 续创作了许多赞美诗作品 。1886 年,席胜魔汇编并发行了 自己的赞美诗集 ,销量非常好 ,受到各地宗教界人士的 一 致认可 。席胜魔的赞美诗作品,除少数是根据中国或外国 的现有曲调填词 ,如《耶稣领我海面浪路》的曲调以 外 国 赞美诗音乐为基础 ,其余大部分都是他新编创的音调 ,其 音乐风格全然不同于西方宗教赞美诗 。 因其赞美诗音调 主要借鉴了中国民间音调,呈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性特点,例如《奉主差遣》的曲调借鉴了中国民歌《孟姜女》。
(二)学堂乐歌浪潮的兴起
西方宗教赞美诗在中国的 传 播 及 传 教 的 音 乐 活 动 , 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对唱乐类型的影响主要局限在宗教群体内部。20 世纪初,中国学堂乐歌运动浪潮的兴起,才真正促使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态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 主动学习 , 由此推动西方音乐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清朝后期,中国经历了政治 、经济 、外交 、教育 、文化等 一 系列社会变革 ,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与此同时 ,邻国日本兴起了明治维新 ,积极学习和借 鉴西方国家的制度 、思想 、文化和技术 ,在经济 、文化等各 个方面快速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 。在资产阶级 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中 , 明治政府率先进行了教育制度的 革新 ,采取了 一 系列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 。例如 ,设立多 种文化机构 、积极兴办和推广各类学校教育 。这些措施取 得了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促使 中国众多进步知识分子进一步反思旧有教育制度的弊 端,康有为 、梁启超等变法派学者积极呼吁改革旧有的教 育制度 ,废科举 、兴学校 ,大力推进教育制度变革 ,培养新 式人才 。康有为曾于 1898 年向光绪皇帝呈请开设学校 , 他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到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 经验,开办学校 ,推行新式教育,“今各国之学 ,莫精于德 , 国民之义,亦倡于德;日本同文比邻,亦可采择。请远法德国, 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乞令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 …… ”许 多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纷纷前往日本汲取改 革 的 经 验 ,他 们深切认识到日本教育改革过程中重视乐歌咏唱活动的 意义 。在中小学广泛开设音乐课程 、推行学校歌曲 ,对提 升国民素质 、激发人民斗志 、传播先进思想以及振奋民族 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梁启超在其《饮冰室诗 话》中所言:“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 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 ,苟从事教育 ,则 唱 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阙者”。 于是,开明之士们积 极倡议将“乐歌课 ”引入新式学堂 。1901 年开始 ,清廷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 ,推行“新政”,其中颁布的《奏 定 学 堂章程》 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正式颁行且在全国广泛实施的 学制 。 自 1904 年起,国内许多新式学堂纷纷设立了“乐歌 课”,大批学堂乐歌的唱歌集和教材相继出版 。学堂乐歌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
(三)新式军队歌曲的出现
清末,中国仿效西方组建了新式军队,并同时设立了隶 属于军队编制的西式军乐队 。光绪年间,李映庚担任正定知 府,由于他通晓音律,因而受邀为袁世凯的新军组建军乐队。 他还主持天津的军乐学校“津郡乐工学堂”,编订《军乐稿》, 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付梓石印 。在《军乐稿·叙》中, 作者阐明了编写的缘由:“映庚以乙巳(1905 年)正月奉檄修军乐,阅三月声律粗有发明,出军歌十余阙,付工肄习。 ”
《军乐稿》分为四卷 ,内容包括声律介绍 、军歌和军乐 等 。其中 ,卷二和卷三共收录了 18 首 74 阙军歌 ,卷四除 了“步法 ”“迎送 ”等军乐外 ,还有专用于军乐队平时练习用的军歌“练音南调”和“练音北调”。 如表 1 所示:
《军乐稿》中的军歌都是单声部歌曲,几乎都在昆曲曲 牌的基础上进行填词 。例如,《飨士歌》采用曲牌《步步娇》的音乐,《苍鹰歌》依曲牌《后庭花》填词 。从伴奏乐器来看,有 7 首歌曲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伴奏,6 首歌曲采用西方乐 器来伴奏,《达情歌》和《军挽歌》这两首曲子则混合运用 了中西乐器的伴奏 。此外 ,包括练音曲在内的 14 首歌曲 不用伴奏 。从歌词内容来看,《军乐稿》 紧密贴合时代脉 搏,表现了抵御外敌 、维护统 一 、保卫家园 、励精图治的爱 国精神。《军乐稿》是迄今所见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军乐史 料 。值得回味的是,李映庚记录《军乐稿》的所有军歌和军 乐都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工尺谱 ,而非西方记谱法 ,这或许是从记录方式的角度来表达他爱国 、救国的心情 。
三、唱乐记录载体的新变
19 世纪末叶,留声机的诞生结束了音乐仅能停留在书 面上的“无声”的历史,开启了新的音乐记录方法和载体的时代。
(一)唱片 、唱机的传入和中国唱片业的诞生
1877 年是世界唱片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 ,美国人托 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研发一种能自动记录电报信息的 设备时 ,偶然间发现了声音这种听觉信息可以被记录和 随时重播 。几个月后,爱迪生发明的圆筒留声机得以在公 众面前展示 。这一非凡的发明为人类的音乐史 、唱片史开 启了崭新的纪元 ,从此人们可以记录和保留自己的声音 , 包括音乐声 。录音成为音乐记录的新方法,唱片成为音乐 记录的新载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的技术和质量也持续不断地得到改进 。
唱片和唱机于 19 世纪末传到中国 。1897 年 ,英国的 谋得利琴行将圆筒留声机和圆筒式唱片引进上海 。尽管 清末的中国还不具备生产制作留声机和唱片 的 条 件 ,但 欧美的多家唱片公司进军中国市场 ,如胜利 、百代和高亭等 , 推动了中国唱乐记录领域采用唱片这 一新 的 载 体 。
1908 年,法国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的唱片业正式诞生 。
(二)以京剧为主的唱片大量发行
清末以来,京剧蓬勃发展,逐渐风行全国,有着广大的 消费市场和坚实的受众人群 ,因此 ,外国唱片公司入驻中国市场后,迎合市场需求,发行了大量的京剧唱片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之时,几位当时备受瞩目的京剧 名角就曾应外国唱片公司之邀录制了唱片 , 留存了珍贵 的声音资料 。例如 ,京剧名家孙菊仙于 1906 年经美国胜 利唱片公司灌制推出了 《朱砂红痣》(后来改名为 《朱砂 痣》)① 。 同年 ,法国百代唱片公司也为京剧大师朱素云录 制了《辕门射戟》。 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东方百代唱 片公司 ”之后 ,更便于邀请知名的戏曲演员和戏班来录 音 ,然后将录制的声波灌制成蜡模 ,送回法国制作成唱 片,而后运回中国进行销售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留下了 7 张半 15 面的唱片,都是由百代公司录制的 。这 7 张半 15 面的唱片中,有 1 张半 3 面是在 1907 年前后录制 的,另外还有 6 张 12 面是在 1912 年前后录制的②。据“谭 鑫培艺术年表 ”的相关记录 ,谭鑫培于 1910 年 12 月赴沪 演出期间,在百代公司灌制了《卖马》《洪羊洞》等唱片 。英 国留声机公司也于 1911 年来到中国进行了 3 次录音 ,每次他们都录制了 200 至 300 首歌曲的唱片 。
由于中国当时没有制作唱片的能力和条件 , 因此外 国唱片公司来到中国录制和发行唱片 , 开启了中国音乐 记录历史的新篇章 ,促使我国唱乐记录的载体产生了新 变 。这些发行的唱片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一经面市几乎供不应求,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 ,其中很大一部分唱片得以保存至今 。例如 ,广东佛 山的粤剧博物馆珍藏了一大批由华侨和收藏家捐赠的粤 剧唱片 ,这些唱片均制作于清末 ,数量超过 2000 张 ,唱片 上清晰标注了出品商和演唱者的英文信息 ,并附有与唱 片内容相关的文字介绍 。这些唱片为大家了解当时的音乐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真实生动的资料 。
四、唱乐记谱法的新变
(一 )西方宗教赞美诗集的编印推动多种西方记谱法的传播
西方音乐记谱法—— 五线谱,是康熙年间由传教士引 入中国的 。当时,葡萄牙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和 意大利的罗马天主教传教士德里格先后来华 ,在清廷就 职音乐教师 。他们将西方音乐五线谱和相关乐理知识整 理成册便于讲授 ,徐日升编撰了《律吕纂要》,德里格所著 内容被收于康熙年间官修的《律吕正义·续编》中 ,这两部 书都专门讲解了五线谱的理论 。但当时,这只是一种新颖 的音乐知识的介绍 ,并没有用于唱乐曲谱的实际记录 ,也没有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
直到清朝后期 ,来华传教士的数量急剧增加 ,传教士 在华的传教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基督教 、天主教 、新 教等西方宗教教派汇编了大批赞美诗集 。 由于各个教派 常用的记谱法并不一定相同 ,他们编印的赞美诗集中便 收录了多种西方音乐的记谱法 。其中,大多数赞美诗乐采 用五线谱进行记录 ,正因如此 ,五线谱在这一时期才开始真正普及起来 。
1858 年 ,新教在宁波出版了 一 本名为《圣山谐歌》的 赞美诗集 ,用五线谱来记录 。这是继《律吕纂要》和《律吕 正义·续编》解说五线谱及其乐理知识之后 ,五线谱在 中国用于乐谱记录的首次实例 。
这一时期传教士编印的赞美诗集以五线谱记录为 主 , 同时还展示了多种其他的西方记谱法 ,如符号五线谱 、字母谱 、四线谱等 。
1872 年 ,英国新教耶稣圣会来华传教士狄就烈编撰 发行了赞美诗集《圣诗谱·附乐法启蒙》,这部作品包含了 乐理知识《乐法启蒙》和赞美诗两个篇章 ,赞美诗采用 符 号五线谱记录,《乐法启蒙》对这种记谱法也有相应介绍 。 符号五线谱的记写综合了五线谱和首调唱名法 ,音符的 符头写成三角形 、圆形 、半圆形 、菱形 、正方形等 7 种不同 的形状,分别表示音阶 7 个音的唱名 。可以根据五线谱上 音符的音高位置读谱 ,也可以结合音符符头的不同形状 , 按照音符相应的首调唱名进行识别 。该书“赞美诗 ”部分 还收录了用于练习的“演唱杂曲”,以符号五 线 谱 和 工 尺 谱对照记录 25 首中外小曲 ,其中包含中国 民 间 乐 曲《六 八》、民歌《端阳节》等 。此后由于《圣诗谱》的需求量越来 越大 ,人们的演唱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狄就烈将原作《圣 诗谱》的曲目增补至 360 多首 ,并改写为四声部 ,于 1908年新刊,全书乐曲依旧采用符号五线谱记录 。
1895 年发行的四声部赞美诗集《颂主诗歌》,使用了 另一种西方记谱法—— 字母谱 。字母谱最早起源于英国, 曾在英语国家广泛使用 。这种记谱法属于“首调唱名法 ” 体系,它将西方音阶的 7 个音(do、re、mi、fa、sol、la,si、ti)分 别用对应的第一个字母(d、r、m、f、s、l、t)来表示 。大约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字母谱传入中国 。字母谱与中国的工 尺谱都是基于首调视唱原理的记谱法 , 中国人识读起来更容易 。 因此 ,在学堂乐歌运动促使简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字母谱在中国的使用也曾比较广泛 。
(二)学堂乐歌作品的编订促进简谱 、五线谱的普及
清末民初之时 ,为了探求救国富民之路 ,爱国志士们 倡导推行学堂乐歌运动 。学堂乐歌运动中编印的乐歌教 材和唱歌集都使用简谱或五线谱进行记录 ,这促进了简谱 、五线谱在社会中的迅速普及 。
据统计 ,保存至今的清末乐歌集至少有 25 种 。沈心 工 、李叔同和曾志忞等人编写的乐歌作品在社会上产生 了广泛影响,推动了学堂乐歌运动的发展 。1903 年,曾志 忞在日本东京刊行的《江苏》杂志上连载了《练兵》《游春》 《扬子江》《新》《海战》和《秋虫》6 首乐歌,这是现知我国最 早发表的学堂乐歌 。沈心工编印于 1904 年的 《学校唱歌集》则成为我国第一部乐歌教材 。
当时学堂乐歌的教材和唱歌集多数使用简谱记录,例 如曾志忞于 1904 年选编成书的《教育唱歌集》、李叔同在 1906 年编印的 《国学唱歌集》、 叶中冷编订于 1907 年的 《小学唱歌集教科书》等 。此外 ,也有使用五线谱记写的 , 如 1906 年辛汉编纂的《中学唱歌集》、1909 年胡君复编印 的《新撰唱歌集》等 。还有些乐歌并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 记谱法 ,如前述曾志忞编创的《练兵》《秋虫》等 6 首乐歌 。 1906 年辛汉编辑刊行的《唱歌教科书》也采用了两种记谱法对照记录的方法 。
简谱传入中国的时间虽晚于五线谱和字母谱,但对于 中国大众来说 ,简谱更加简单实用 ,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 , 简谱传入后便很快得以普及 , 至今仍在我国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 。
学堂乐歌运动为我国 20 世纪新音乐的发展揭开了序 幕,对近代中国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国人通过 学堂乐歌运动更加具体 、深入地认识了西方音乐的理论 、技能 、作品 、体裁形式等 。大量乐歌作品 、教材的编印推动了简谱 、五线谱等西方音乐记谱法在中国大范围传播 ,逐 渐深入到中国的社会音乐生活 ,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 ,并 最终导致中国传统的记谱法被取代 。至今 ,简谱 、五线谱仍是我国音乐教学、音乐活动中被广泛采用的音乐记谱法 。
(三)中西合璧式记谱法的新创造
西方记谱法传入中国后 ,在使用过程中 ,为了更便于 中国人识记 ,中西合璧式的记谱法得以新创 。例如 ,咸丰 十 一年(1861 年)发布的《圣事歌经简要》中收有 23 首天 主教赞美诗,使用西方音乐四线谱来记录 。歌词写在对应 音符的下方 ,如果多个歌词对应 一个音符 ,就在歌词的下 方画 一 条横线 。但这本赞美诗集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线 谱上每 一 个音符的符头中额外加上了中国的工 尺 谱 字 。 这样,读谱时既可以依据音符在四线谱上的音高位置来识 别,也可以按照符头里的工尺谱字来唱曲 。这种中西合璧 式记谱法的使用 ,旨在提高中国教徒识读乐谱的效率;以 中国教徒熟悉的工尺谱为桥梁 ,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四线谱的识读规则 。
(四)西方记谱法记录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形式
随着西方记谱法的逐渐普及 , 当时还出现了用西方 记谱法记录中国传统音乐这样的新形式 。例如,清代道光 年间的《诗经古谱》就采用了西方记谱法来记录曲调。《诗 经》编成于春秋时期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 诗 歌 可以歌唱 ,并且通常是用琴 、瑟等乐器伴奏着演唱的 。只 可惜《诗经》的音乐早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失传 ,现仅 存 歌词 。此后历代的宫廷或民间时有依据《诗经》歌词编制 整理《诗经》乐谱之举 。这本刊行于道光年间的《诗 经 古 谱》现存两卷 ,与历代编写的诗乐相同 ,都是一 字对 一音 。 但有趣的是 ,这本乐谱不用中国传统记谱法 ,而是采用了 五线谱与简谱两种西方记谱法共同记录《诗经》的曲调 ,五线谱下方依次对应简谱和歌词 。
1908 年 出 版 的《清 国 俗 乐 集》则 使 用 五 线 谱 记 录 了京剧曲谱 。清朝后期 ,京剧逐渐流行开来 ,当时京剧的剧 目就已经十分丰富,“仅初步统计 ,清代同治 、光绪 、宣统 年间京剧舞台上常演出的剧目 ,就有七八百出之多”。 不 过,由于京剧的传承主要依赖师傅的口传心授 ,当时也很 少有人对京剧曲谱进行记录 , 因此清代传世的京剧曲谱 并不多见 。清末 ,一位来自日本的音乐教师近森出来治 , 用五线谱记录了京剧乐谱 ,编印成为《清国俗乐集》,这也 是第一 部用五线谱记录中国传统音乐并刊行的曲本 。用 西方记谱法记录中国传统音乐 ,这是当时中国传统的音 乐内容与外来记谱法相互融合的表现 ,这种音乐记录新形式的出现,与晚清中西音乐的交流是密切相关的 。
五、结语
晚清时期 ,伴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 ,中国传统的唱乐 及其记录既受到了冲击 ,又在唱乐的类型 、唱乐记录的载 体 、唱乐记谱方法等方面引发了新的变化 。在这新的历史 背景下 ,晚清唱乐逐渐纳入了外来元素 ,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面貌 。
参考文献 :
[1]康有为撰,姜义华 ,张荣华编校 .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7.
[3]王慧欣 ,朱旭光 .学堂乐歌:中国音乐的现代性发端[J].艺术研究,2023(01):52-54.
[4]戴淑娟,金沛霖,刘晓峰,桂莹编,江流订 .谭鑫培艺术评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379.
[5]苏移主编 . 中国京剧史:1790-1949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9:68.
[6]柴俊为 ,乐美志 .清末至民国戏曲唱片发展述略[J].戏曲研究 ,2022(02):179-1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