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新世纪以来,高考的不断扩招使高校古筝教育面临师资结构、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诸多 问题并产生了新的需求 。筝乐创作的合奏 、重奏与协奏化倾向,也对古筝群体化演奏形式的发展产生积极影 响,专业古筝乐团建设成为促进筝乐艺术 自 身发展 、高校古筝教学模式拓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本 文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通过对当代高校的筝团建设历程 、筝团特点,以及中西音乐文化交融对专业古筝教 育的影响等分析,试探讨高校筝团建设对古筝教育和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
近年来,各大专业音乐 学院 、艺术学院以及高等 师范 大学音乐 学院相 继开展筝团建设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对 社会古筝艺术教育起到 了积极推动作 用, 并促成 了当下 全国各地筝团建设与 发展“筝筝日上”的 繁荣景象 。多年 来的古筝普及推广使其 学习群体与 日俱增, 高校人 才的 培养反哺社会古筝教育的 同 时, 社会古筝教育又为专业 院校的人 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双方在 彼此互 惠中促 进 了古筝艺术的 快速发展,群体规模 日益扩大 。近年来, 各大专业音乐 院校举办的诸多相关学术活动, 也足见当 代筝团建设发展的盛况 。2021 年 5 月,浙江音乐学院举办 了 “首届全国音乐 艺术院校筝团展演暨中 国 当代筝团建 设与 发展峰坛”,来自全国 32 所音乐 院校的专业筝团 、学 界专家及数百名师生参加此次活动 。这 不仅是 一 场中 国 筝乐 重奏艺术的 盛会, 也是 近年来高校筝团建设与 发展 成果的一次检阅 。其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说明“筝团”发 展已得到业界的深切关注 。另外,2021 年 11 月,在由中国 音乐 学院主办的“‘一带 一 路’国 际筝乐 学术交流 季”的 云端音乐会上,来自全国与世界各地的几十支筝团共同奏响了“中国旋律”。 在此次活动的三场音乐会中,仅其中的一 场“‘筝强国音 ’古筝名家音乐会”演出就有 320 多万人 同 时在线观看 。2023 年 6 月,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艺术 周在 上海音乐 学院成 功举办, 来自全国 多所高等 院校的 400 多位专家学者及师生群体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此次 活动集学术论 坛 、音 乐 会 、创 作 比 赛及评 选活动于 一 体, 内容丰富 。另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 2000 多家注册登记 的 古筝生产商,每年的 古筝产量高达 70 余 万 台;保 守 估 计目前全国有近 1000 万古筝学习者 。可见, 在当下繁荣 发展的 中 国 民族器乐 中, 古筝艺术已成 为其 中 最具影响 力的代表之一 。
不 可否认,筝团建设对 高校古筝人 才培养 、古筝表 演 形式创新、筝乐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古筝教育发展都 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筝艺术传承和发展中起到 了不 容 忽视的作用 。不过,相较于古筝表演和教学实践的如火如 荼,与其相关的学术探讨却较少见 。高校筝团建设与发展 实践的 学术关注对古筝艺术及其 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一、当代高校筝团建设回眸
中华人民共 和 国成立以来, 古筝教 育在各大专业音 乐院校相继开展 。因最初的师资群体主要是民间筝家,高 校的古筝教学虽在 1961 年教材会议①后有了统一的教材, 但仍然以民间师徒传承中“口传身授”的“一对一”模式 为 主 。20 世纪 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中国筝乐艺术的发展 相对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职业作曲家介入筝乐创作领域 并促其快速发展,筝乐重奏 、协奏作品 日益增多,加 之 国 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愈加频繁, 为集体形式 的古筝演奏奠 定了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 世纪 80 年代,时任 上海音乐学 院古筝教 职的何宝泉与孙文妍, 在与中 日筝 乐文化交流中深受启发,于 1989 年 组 建 成 立 了“上 海 音 乐学院筝乐团”。 随后的几年里,该团曾多次在马来西亚 、 新加坡等地参加筝乐文化交流活动 。因筝团模式新颖,教 学成绩突出,上海音乐学院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于 1993 年 开 设“古筝专业重奏课”,成为全国首 个开 设 该 课 程 的 音乐学 院 。②“上海音乐学 院筝乐团”的建立与“古筝专业 重奏课程”的开设,为高校古筝教 育从传统的单独教 学 向 集体化教 学模式 拓展作出了新的尝试, 也为其他专业音 乐院校的古筝教育带来启发 。

受此影响,其他院校也相继成立筝团并开展相关教学 活动 。如 20 世纪 90 年代初,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教师魏军 也做出了古筝重奏与合奏的教 学 尝试 。经过几年 的教 学 与演出实践,古筝合奏课于 1995 年 被列为西安音乐学 院 民乐系的选修课程 。这也为其后该院“秦筝乐团”的成立 奠定了基础 。③随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于 1996 年创立了“十指莲花”中国室内乐筝团 。④新世纪以来,各专业院校的筝团建设活动逐步加快, 西安音乐学 院以前期 的合奏 课教学实践为基础,于 2004 年正式成立“秦筝艺术团”(后 更名为“秦筝乐团”)。 除了音乐学 院,高等师范院校也开 启了筝团建设实践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 2008 年开 始筹建“茉莉花筝乐团”,2013 年更名为“翡翠筝团”(今浙 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 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曾因何宝 泉教授退休而暂停, 在上海音乐学 院领导 与上海民族乐 器一厂的支持下,于 2012 年重新组建了上海音乐学院“敦 煌筝乐团”,2015 年恢复原名“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⑤ 。到 2021 年 5 月,从参与浙江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音乐 艺术院校筝团展演暨中国当代筝团建设与发 展 峰 坛 ”的 32 所音乐院校的筝团来看, 各地高校的筝团建设已经呈 现出蔚为壮丽的可喜景观 。时隔两年 后的 2023 年 6 月, 第 三届上海音乐学 院古筝艺术周顺利举办, 本届活动专 设了两场全国筝团联盟专场音乐会 、三场筝乐艺术高峰 论坛,以及三场原创筝乐作品创作比赛与演出 。来自全国 的专业音乐学 院 、综合艺术大学及香港演艺学 院 、台湾文 化大学 等二十多所 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筝团 、演奏家 、教 育家 、作曲家 、理论家以及青年 学 者 400 余人共 同参与了 此次活动,反响热烈,规模空前 。诸如浙江音乐学院的“翡 翠筝团”是全国唯一一支获金钟奖 、文华奖 、CCTV 民族器 乐大赛三大国家赛事优秀奖项的筝团,此外,还有其他许 多专业音乐院校的筝团常在全国各地开展音乐会 演出活 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二、当下高校筝团的特点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 高校筝团的建设已有 30
①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西安召开全国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任教于各大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师参加了 此次会议 。周延 甲 、周展 、周望 、周胜:《“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
②张若尘:《孙文妍古筝艺术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0 年 。
③李茜睿:《西安音乐学院秦筝乐团教学与实践研究》,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9 年 。
④杨琳:《筝团的建立与实践》,《中国音乐》,2008 年,第 3 期 。
⑤孙玉楼:《上海古筝表演艺术多元性特征研究(1978-2000)》,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20 年 。
余年 。当下高校的筝团 犹 如 雨 后 春 笋,其 各 具 特 色 的 筝 团 名 称 与 服 装 造 型, 彰 显 了 在 演 奏 风 格 与 发 展 定 位 方 面 的 差 异;在 学 院 化 教 学 体 系 的 影 响 下,其 演 奏 形 式 、 乐 器 组 合 形 式 、作 品 体 裁 与 内 容 呈 现 出 了 当 代 中 西 音 乐 文 化 交 融 发 展 的 时 代 性 特 点; 因 受 筝 乐 作 品 与 筝 团 成 员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其 在 教 学 模式上也呈现 出 自 由化 、 灵活化的特点 。
( 一 )特色鲜明的风格定位
从当下不 同专业院校的 筝团来看, 其 自身建设与 发 展定位各具特色 。在 筝团名称 、组合形 式 、服装造 型等 不 同侧面, 彰显 出了 自身独特的 地域风格 。从筝团名称上 看,其来源与 归属 、演奏风格和地域风格的 指 向性 特征比 较明显 。如上海音乐 学院筝团 、 中 国音乐 学院古筝重奏 团 、中 央音 乐 学院筝团 、上海师范大学“玉兰筝团”等,均 对 所属院校的 指 向性 更为 明确,后者 取“玉兰”为 名也 易 与上海市花“白玉兰”的 城市符号相联系 。在 演奏风格指 向 性 上,武 汉 音 乐 学 院“无 界 筝 乐 剧 场 ”、星 海 音 乐 学 院 “筝语玲珑古筝乐 团”、四川音乐 学院“天籁筝乐 团”、沈阳 音 乐 学院“羽之韵筝乐 团”等,与 其 筝团的 作 品 风格或 演 奏风格有着较为贴合 的 指 向性 。另外,西安音乐 学院“秦 筝乐 团”、四川音乐 学院“蜀音 筝乐 团”、星海音乐 学院“岭 之南古筝室内 乐 团”、安徽师范大学“皖风筝乐 团”等,其 “秦”“蜀”“岭南”“皖”等词汇均带有十分 鲜明的 地域性 风 格的指向 。还有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中央音乐学院 “畅响 筝团”、哈尔滨音乐 学院“卓乐 筝乐 团”、南京艺术学 院“灏樂筝团”“竹石筝团”等,也以 不 同 的 象征性 寓意 显 示了自身独特的发展定位 。从组合形式上看,对所奏筝乐 体裁和乐 器组合 的 独特取向, 也是其 风格定位 的 又一 体 现 。如中国音乐学院古筝重奏团 、星海音乐学院岭之南古 筝室内 乐 团,两者 分 别是 对“重奏”这 一 筝乐 体裁,与“室 内乐 ”这 一 小型化古筝演奏组合形 式的 特色定位 。此外,翡 翠 筝 团“赤 红 ”与“翠 绿 ”的 服 装 色 泽,玉 兰 筝 团“玉 兰花”的 服饰图案形 象,也分别是对“翡翠”雌雄之鸟艳丽羽 毛形 象和“玉兰”形 象的 造 型化 外显,从服装造 型上 再 次 彰显出筝团的自身特点 。
(二)形式与内容的多元融合
虽然古筝作 为 中 国 传统民族乐 器 已经有悠久的 历史 传承,但明清以来主要 以 民间器 乐合 奏 、说唱伴奏的形 式 而 存续 。如山东民间的“碰八板”弦索合 奏(今菏 泽 弦 索 乐 )、河南大调 曲子 、潮州弦诗等,其 乐 曲内 容多为 民间传 统器乐曲牌 、曲艺唱牌或随腔的即兴伴奏 。而如今的高校 “筝团”, 在 演奏形 式和作 品 内 容上则与 上述传统有着较 大的区别 。演奏形式上,是以多台古筝分不同声部进行的 重奏或合 奏;乐 器 组合 上,除古筝外还加入色 彩性 的 鼓 、 铃 、钢片琴 、木鱼乃至笛 、箫 、二胡 、低音 提琴等;作 品 体裁 内 容上,有古筝齐奏曲 、古筝重奏曲 、筝团与 钢琴协 奏 曲 等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余年里,职业作曲家参与筝乐创 作 已经屡见不 鲜 。 因筝团演奏的 多数作 品 均为创作 型筝 曲,其 创 作 手法多以 学院派作 曲技术理论 为 基础,因 此, 带有西方音 乐 的 曲式结构 、调性 布局以及音 乐 处理手法 等 特点,甚至还有一 些是 直接移植西方国 家的 音 乐作 品 。 即便 一 些具有创 编旨趣和能力的 古筝演奏家 、教育家们 对 部分传统作 品 进行 了改编或编配, 但其 总体在 技术手 法和审美观念上仍然因深受学院教育的 影响, 不 可避免 地带有学院化 、室内乐化的倾向 。尽管许多筝团以带有演 奏风格指 向性 或地域风格指 向性 的 名称作 为 自己筝团的 特色 和标签化 符号,但在 演奏的 曲 目上并非仅 限于此,而 彼此之间还是有着较为多样化的风格特点 。所以,无论从 演奏形 式还是 音 乐 风格上, 当下筝团都具有较为 明显 的 中西方的多元融合特征 。
(三) 自 由灵活的教学模式
自 1989 年上海音乐学院筝团筹建以来, 各专业学院 也相 继进行 了筝团组建与集体化 教学的 尝试 。虽然上海音乐 学院 、西安音乐 学院等少数院校也曾开设过 相关课程,但经过 30 余年 的发展,至 今尚未出 现 较 为 统 一 的 筝 团式 专业教 材, 尚 未 形 成 较 为 系 统 化 的 筝 团 式 教 学 体 系,而 是 以 作 品 和 人 为 核 心,采 用“ 依 曲 而 定 、因 人 而 变”的灵活化的教 学 模式 。作品体裁与演奏形式 的不同, 以及高校学 生群体流动性的现实情况,都 是 形 成 筝 团 灵 活化教 学 模式 的重要原因 。针对教 学 模式 的 非 统 一 性 、 非系统化问题 的探讨,是目前筝团建设中比较 关 心 的 议 题 。2021 年 5 月,在“首 届 全 国 音 乐 艺 术 院 校 筝 团 展 演 暨 中 国 当 代 筝 团 建 设 与 发 展 峰 坛 ”的 研 讨 会 上,来 自 不 同领域的与会 专家们针对筝团建设所 涉及的“古 筝 重 奏 作品创作与发展方 向”“艺术院校筝重奏课程建设”“艺术 院校重奏曲 目教 材建设”“筝团建设与发展”“古筝重奏训 练”以及“乐器制作与展示”等重要话 题 展开 了较为深 入 的讨论 。其中,西安音乐学院樊艺凤教授结合自身教学实 践, 分享了秦筝乐团多年来的建设经验和 面对的一些问 题:“西安音乐学 院古筝乐团的建设与发展是和 学 院的课 程建设同步进行的, 但是学 生的流动性是阻碍筝团建设 的一个重要因 素, 希望在这些方 面能 够与各院校之间加 强彼此的交流和学习。”⑥此次会议探讨的内容和结果,也 如实反映出当下各专业院校筝团建设之所 以采用灵活化 的教 学模式 的实际情况, 并指出了造成当前筝团教 学 中 非统一的 、非系统化的教 学模式 的主要原因 。2023 年 6 月,在上海音乐学 院举办的“第 三届上海音乐学 院古筝艺 术周”学 术论坛上,围绕“筝艺发展现状与挑战”和“筝重 奏课程搭建与规划”两个不同主题,来自各大专业音乐院 校的古筝教 育家们就古筝的演奏与教 学 等诸多问题进行 了探讨 。其中关 于高校的古筝教 材建设和 筝团重奏的教 学 问题,仍然是重点探讨 的内容 。可见,截至 目前筝团的 重奏教 学 尚未形成比较统 一 规范的模式 化教 学,而 是 一种因 人而异 、各取所需的灵活处理方式 。
三、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中的专业古筝教育
世间万物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在 时空中产生变化,“变”才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 。张岱年 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 的倾向, 即承认 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 。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 是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⑦黄翔鹏 先生也曾提出“传统是一条河流”。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产生 、发展 、变 异 、存续乃至消亡。“筝团”的出现,也正是基于历史的 、社 会的和 文化的外部 环境,以及筝乐表演 、教 育和创作自身 寻求发展的内部 动因所共 力的产物, 它是承载筝乐艺术 在当代发展的一种新型载体和组织形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的民间器乐在高 校专业音乐教 育体制里得到了前所 未有的繁荣发展 。从 中华人民共 和 国成立初期, 受苏联模式 以及欧洲音乐的 影响,古筝演奏家 、教 育家群体参与筝乐编创产生了一 大 批划时代影响的作品, 推动了筝乐艺术和专业古筝教 育 的快速发展;到改革开放后,职业作曲家加入筝乐创作大 军,现代派筝乐作品应 运 而生,把筝乐艺术和 教 育推向了 20 世纪末的全新高度,筝团形式 也初 露端悦;再到 21 世 纪,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基于对现代性筝乐艺术的反思和 对传统的回望,也产生了立足传统 、把传统与现代并 重 、 中西方结合而进行传承发展的理念 。这也见证了在不同 的历史阶段里, 在当今全球信息化浪潮下社会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观 、音乐观 、价值观 以 及 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古筝专业教育领域里,筝团的育人模式探索尽管在 形式 和 内容上呈现出西方 化的特点, 其自由灵活化的教学模式 与相对系统化的传统教 学模式也有所 不同, 但从⑥舒丹:《筝乐重奏艺术的盛会—— 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筝团展演暨中国 当代筝团建设与发展发展高峰论坛综述》,《人民音乐》,2022 年,第 1 期 。⑦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 109 页 。
其各具特色 的 团体名称和对传统音乐 风格的“回归式”追 求上,则可体现 出“传统”一词在人们心目 中 的 重要 地位 。 何为“传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当下的音乐教育工 作者几乎都是成 长于专业音乐 教育体制, 从小接受的 是 西方音 乐 体系的 教育理念,其 思维方式 自然也是“西化 ” 的 而非“传统”的 。 由于“西化 ”的 思维观念和传统的 中 式 思维观念有所不 同,而 基于这 两种 不 同 的 观念对“传统 ” 的 理解自然各异, 进 而结合传统与 现代寻求的创新发展 也将出现不同的结果 。筝团中的分声部“重奏形式”、不同 乐 器 组合 的“室内 乐 形 式”,以 及作 品 风格的“现 代 性 ”及 “求异化 (个 性 化 )”特点,多是 西化 思维群体以 自身 的 认 知对“传承”与“创 新”的 理解,以 求“中 西结合 ”进 行 民族 化实践的结果和体现 。何为“民族化”? 杜亚雄教授认为, “民族化,就是要有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思维 。对 于创作 的 民族化,不是仅仅从中 国 民间音乐 中选择几个音,并以此 为基础, 大量使 用西方音乐创作 理念和方法来创作 就可 以称为民族化 。对于表演的民族化,不在琴弦上作出几个 ‘腔音’来也不能叫民族化。 ”⑧ 自古以来,对以歌唱 、舞蹈 、 器乐 以及舞美 、服饰 、道具在 内 的综合性 舞台视觉和听觉 艺术,是 几千年来根植于中 华民族人 民心底的“乐 ”的 深 刻印象和文化认同 。无论 当下人们对“传统”和“民族化 ” 的 理解有多么不 同, 以往传统民间器乐合 奏中 的 即兴性 演奏特点, 如今已经发生了全新的 变化: 统一 的 服装造 型 、标准且 同 质 化 的 肢体动作 与 面部表 情 、全新的“学 院 式”程 式化 的 音 乐 处理与 表 演方式等,无不 体现 出对“标 准化 ”的追求 。基于几千年农业文明的 中 国传统,在走向 现代化 文明的 过 程 中, 在 深受西方文明影响 的 现代化 音 乐 教育体制里,这 种 从“即兴性 ”到“标准化 ”的 历史演进 结果, 是 西化 思维下的 当代人们音乐 审美观念及其 艺术 追求的 全新表 征 。无论是 否是 因基因的记忆而作 出的对传统的认同,还是 在“求变”的本能驱使 下寻求新的 发展,人们都正在基于自身的理解,实践着传统,探索着未来 。
总之,因受现代专业音 乐 教育的 影响,西化 思维下的 “民族化 ”过 程及其 表 征在 古筝艺术发展和专业古筝教育 领域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 。与“传统思维”观念有所不同, 在具有“西化思维”观念的人们心中,“传统”正在基于不同 的 理解和意 义而 继承与 发展 。在 时间的 流 转中,这 条“传 统”的“河流 ”在 不 断变化,当代的“传统”也正在 中 西方文 化的交融发展中不断“变迁”。
四、筝团教学模式的启示
30 多年的 筝团建设实践, 不仅 丰富了古筝艺术的 表 演形 式,其对 教育模 式的新探 索,也直接反哺和促进 了社 会古筝教育的 发展 。这从近年来规模 不 断增长的 古筝比 赛情况也可得 到 印证 。 比 如由浙江省音 乐 家协会主办的 “青少年国 际古筝比赛华东赛区选拔赛”是 我国 东南沿海 一带比较有影响力的纯古筝类赛事,从 2010 年至 2019 年 的 十年间,古筝报名人 数日益增长,参赛人 数从最初的几 百人 至 2019 年的 三千余人,比赛形 式从个人 独奏到 独奏 与 筝团重奏, 见证了筝团教学模 式也在社会古筝教育中 快速崛起 。2023 年 7 月,由浙江音乐 学院主办的“浙江音 乐 学院青少年艺术节” 民乐 专场全国 总决赛的 筝团重奏 组就有近 400 人参与 。另外,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一 带 一 路’国 际筝乐 学术交流 季”的 云端音 乐 会上,来 自 全 国 与 世界各地的 几十支筝团共同 奏响“中 国 旋 律 ”,也 在 网络直播的模 式下, 给同 时在 线观看的 全球观众们留下 了深刻印象 。 由浙江音乐学院组织编写的《浙江音乐学院 考级教材〈古筝重奏〉》已正式签订出版合 同,这 是 国 内 第 一本关于古筝重奏的考级教材 。事实上,从浙江音乐学院 举办的“首届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筝团展演暨中国当代筝团建设与 发展峰坛”和上海音 乐 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上海音⑧参考杜亚雄于 2022 年 3 月 10 日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的“2020 年国 家艺术基金:民族器乐人才培养班”的授课内容 。
乐学院古筝艺术周”来看,也已说 明“筝团”模式 已经得到 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广泛关注 。
筝团建设为何产生了如此 大的社会影响? 这种筝乐 教育模式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创新性的探索,能否为当下 的音乐教 育带来启示? 通过当代高校筝团建设的发展历 程可以发现,从最初对筝团表演模式 的借鉴,到筝团教 学 模式 在专业院校的早期探索, 再到各大院校相继开展筝 团建设,最终促发社会 筝团建设与教 学,其主导性参与主 体是古筝教师,其参与方式是自发性质 。这是一种以个体 为单位的教 师, 通过自发努力带来的一种筝乐教 育模式 的创新 。这种模式 与 自上而下 的理性规划与制度性安排 有所 不同, 它呈现出了一种自下 而上的内生性和 自发性 的推动力 。这种基于个体的自发性,主动寻求人才培养的 路径创新, 是事物为自身发展而作出 自适应性调整的客 观规律 。当代筝团建设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种基于个体的 、自下而上的自发性作用不容忽视 。
关于个体自发性力量在教 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有过 诸多探讨,如在教 育改革研究领域里,加拿大教 育政策专 家迈克尔·富兰认为, 教育改革的理想不能寄托于外在力 量与一个全能的专家系统,由学习型个人和学习型组织组 成的学习型社会,才是推动复杂变革的真正动力。⑨充分肯 定了学 习 型个人的 自发性努力在教 育变革中发挥的重要 作用 。同样,有过许多国家和学校考察经历的 日本教育学 者佐藤学也认为,发生在教育内部的变革是一场静悄悄的 革命,它是以学 校和社区为基地的革命,是支持 每 一个学 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 革命 。⑩也对教育内部个体自发性力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肯 定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东平认为:“今天,在我们身边正 在出现越来越多 、自下而上的 、局部的 、零散的、个体的 、非制度化的、非主流模式的自主创新和教育探索 。这种植根于大地之上 、学 校和 教 室之中的‘静悄悄的革命’,通过无 数的微改变,不仅可以帮助许多具体的个人,而且由 于它 不是简单地靠行政力量驱动, 而是通过成功示范的吸引 、 感染‘不胫而走’,因而往往比行政推动的外在变革更为深 刻和持久,凝聚着整体性教育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11 许多 通过个体自发性力量促进教育转型并获得卓越成效的成功 案例,有如山东杜郎口中学 的“学 生主体课堂”、山西新绛 中学为代表正在全省中小学推广的“学案导航课堂”等。
这些依靠个体自发性力量的大量创新教 育实践 已获 得良好成效, 其在教 育变革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国 内外众多教育研究专家们的认可 。事实上,以个体自发力 量促发展的事例, 在近现代古筝艺术传承传播领域里也 早有萌芽及体现 。20 世纪前半叶,古筝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得益于民间艺术家们的 自发性组织活动, 魏子猷 、梁在 平 、娄 树 华 、曹 正 、王 巽 之 、郭 鹰 等 民 间 筝 乐 艺 术 家 在 北 京 、上海 、南京等地举办雅集活动,以筝会 友 、交流琴艺 。 在 此 过 程 中 南 北 不 同 流 派 的 筝 乐 艺 术 得 到 了 广 泛 的 交 流 、融合与发展 。21 世纪以来,这种来自筝乐艺术家群体 内部 的 自发能 动性, 再次促进了筝乐艺术形式 在新时期 的发展:从传统社会 里文人群体的以筝会友的独奏形式, 向齐奏 、合奏 、重奏的筝团形式发展 。在此基础上,专业院 校古筝独奏人才培养的传统“一对一”授课模式,也 衍 生 出了“一对 N”的集体授课(筝团排练)模式 。
古筝教 育, 虽然只是音乐教 育领域内的一个细小分 支,但其基于个体自发的“筝团”教 育模式 的创新,为古筝 艺术在当下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解决高校古筝教 育教 学 问题 的同时, 也反哺和促进了社会古筝教 育的繁 荣 。 因此,筝团模式所体现的个体自发性积极作用,不仅 在古筝教 育领域再次得到验证, 还将为当下及未来的音乐教育带来重要启示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