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的诞生,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开始进入人类文化视野 。 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我国开始进行民族歌剧的创作探索,《伤逝》便是这 一 时期歌剧的代表之作 。歌剧《伤逝》无论在交响 性效果,还是在音乐表现力方面都有着创新性特点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 、对比分析法和实践研究等方 法,从音乐创作、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三个视角切入,对歌剧《伤逝》选曲《一抹夕阳》进行深度剖析 。主要内容 包括:其一,通过对歌曲《一抹夕阳》的音乐创作分析,明确该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和节奏特点 。其二,灵活运 用咬字吐字、控制气息,以及音色调整等声乐技巧可以提高歌曲《一抹夕阳》的演唱水平 。其三,借助舞台的形 体表演和钢琴伴奏的紧密配合,更好地展现女主人公“子君”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的决心。
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100 周年而作,由 施光南作曲,王泉 、韩伟作词。《伤逝》讲述了“五 四 运 动” 期 间子君和涓生这两位思想先进的 知识分子渴望拥有 自 由的 爱情,却终究 敌不 过封建礼教的 压迫和束缚,最终无 缘相守的悲剧爱情故事 。歌剧《伤逝》以同名小说命名,不 仅表 达出对鲁迅先 生的敬意, 而且体现出 中 国 知识分子 勇于 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人身自由的 勇气和胆量 。 歌剧《伤逝》是文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一部作品。《一抹夕 阳》作为 歌剧中“夏的 咏叹”,是整部歌剧的 开篇,也 是 女 主人公的第一 首独唱曲,它用含蓄 、坚定的 曲调表 达出 女 主人公子君渴望冲破封建 家庭的 牢笼, 寻求自由爱情的 决心 。本文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乐创作 、演唱技巧 、情感 表达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探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一、音乐创作视角下《 一抹夕阳》的演唱分析
音乐创作是作曲家熟练运 用创作技法表 现音 乐 作品中人物形象和丰富情感的 艺术实 践 活动 。分析作品的 音 乐创作特点是演绎歌曲的基 础和先 导,下文从歌曲《一 抹 夕阳》的 曲式结 构 、节奏特点和旋律特点三方面入 手,分 析歌曲《一 抹夕阳》的 音 乐 创作特点,为 歌曲《一 抹夕阳》 的演唱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
( 一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曲式是乐 曲的结 构形式, 在 演唱作品之前演唱者 需 要对音乐作品的 曲 式 结 构 有 整 体 性 把 握,用 准 确 的 逻 辑 思 维 把 握 歌 曲 发 展 脉 络,有 层 次 地 处 理 和 演 唱,更 加 准 确地表达音乐作品 。歌曲《一抹夕阳》为 ABA1 再现单三部 曲式 。
歌曲《一抹夕阳》除前奏部分有转 a 小调倾向外,全曲 在 G 大调进行,大调特征鲜明,色彩明亮 。从分解主和弦 进入,最后结束于 主和弦构成 完满终止,突出音乐作品的 完整性 。歌曲演唱部分可分为 ABA1 三段 。其一,A 段可分 为 a 和 b 两部分,两部分为模进关系,演唱时 情绪起伏较小,声音慢慢外放,整段的抒情性和叙事性较强,需要演唱者准确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做到音乐缓慢展 开,为 歌曲后续发展做铺垫 。其二,B 乐段独立于 A 乐段,分为 c 和 d 两部分 。音乐进入 B 段主旋律音区明显提升,情绪得 到升华,c 部 分中“破”字出现在强拍,充分体现出子 君坚 定的决心,而往后的“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以及“冲破封 建家庭的牢笼 …… 去寻求自由的爱情 ”皆是弱起,形成明 显对比,使听众充分感受到子君内心的柔软,以及其对美 好生活的憧憬 。d 部分进入全曲高潮,“啊”也是全曲的最 高音,演唱时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撑,将子君对爱人的爱恋 和仰慕表现得淋漓尽致 。d 部 分多样 的节奏变化和变化 音 的 出 现 都 将 乐 曲 逐 步 推 向 高 潮,使 听 众 感 同 身 受, 真切感受到子君复杂的心境 。其三,A1 段是对 A 段的再 现 补 充,调 式 节 奏 均 相 同,但 主 人 公 的 情 感 发 生 明 显 变 化,演唱时应 注 意与 A 段的情 绪进行对比,准确表达音乐 内涵 。
(二)歌曲创作的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 最容易被听众感知,是直接与 听众沟通的桥梁 。旋律进行的方式最能体现音乐的情绪, 以及隐藏在歌曲中的情感 。歌曲《一抹夕阳》旋律悠扬,带 着淡淡的忧伤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
全曲旋律以大线条为主,穿插部分小线条旋律 。首先, 在作品 A 段旋律声部集中于中低音区,以流动进行为主, 旋律起伏小,且下行走向偏多,在演唱过程中应保持声音 平稳,做到字与 字之间紧密连贯,带着思绪纷纷的意境演 唱,充分表达出女主人公羞涩之情 。其次,进入 B 段旋律 声部 主要集中于高音区,旋律起伏明显 增大,出现五度 、 八度大跳,旋律流畅感减弱,动力性增强,且多为上行 走 向,展 现出女主人公冲破封建牢笼的勇气 。歌曲从 50 小 节开 始出现连续的三连音,使旋律更加紧凑,层层递进,将歌曲推向高潮 。演唱者在演唱此段时应 当具备充足的气息支撑,随着情绪的渲染,声音不断外放 。到 59 小节旋 律线条被拉宽,旋律走向出现明显 下行趋势,预示着故事 的结局,以及为再现段做准备 。进入 A1 段后,旋律再次回 到中低音区,演唱者在演唱时要保持声音平稳,同时注 意 情感变化 。歌曲 A 段是带有希望的,A1 段则是情感的感慨 与释放,演唱者应 当深刻理解子君的情感变化,准确表达 主人公的情感 。
总之,《一 抹夕阳》作 为子君的内心独白,全曲旋律悠 扬 、含蓄和坚定,音乐内涵丰富 。歌曲旋律紧凑,大跳特征 明显,充分表现出子君追逐 爱情 的决心,以及其对自由生 活的向往 。
(三)歌曲创作的节奏特点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节奏所呈现的特 点千差万别,从而赋予旋律鲜明个性 。准确把握音乐作品 的节奏特点,有助于演唱者高水平的演唱 。
《一抹夕阳》全曲均为 2/4 拍,节奏规整 。首先,前奏部 分节奏多采用四分音符 长音,带给听众悠扬宁静的感受 。 前奏部 分为旋律主题做铺垫, 演唱者此时应进入演唱状 态 。其次,A 段延续前奏节奏风格,情绪没有较大起落,演 唱者在演唱时应注重节奏的律动感 。进入 B 段,附点 、切 分节奏明显增多 。演唱者在演唱时应 把握节奏的强弱变 化,突出主人公情 绪波动 。例如 在乐句“去寻找 自 由的爱 情”中,强音出现在“由”和“爱”字上,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 展现切分节奏特点,增强全曲戏剧效果 。最后,歌曲 50~65 小节出现六处三连音, 三连音的多次出现打破了节奏的 平衡感,丰富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 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三连音的表达,准确把握节奏特点, 用饱满的情绪演绎歌曲高潮 。
综上所述,每首歌曲的创作都有逻辑性 。对歌曲《一抹夕阳》音乐创作 中曲式 、旋律 、节奏三个 方 面 的分 析 有助于演唱者更准确地把握歌曲层次和发展 。
二、声乐技巧视角下《 一抹夕阳》的演唱分析
声 乐 表 演是一门艺术性和 实 践 性 相 结 合 的 学 科,演 奏者想要高水平地 演绎歌曲, 就 必须具备精湛的声乐 演 唱技巧 。声乐技巧主要包括咬字吐字 、气息 、共鸣等 。本节 将从咬字吐字的灵活运 用 、音 色的 调整 、气息的 控制三个 方面进行探究 。
( 一 )咬字吐字的灵活处理
歌唱是音乐 与语言相结合的 艺术,在 歌唱过程中,语 言占据主导地位, 清晰地 咬字吐字是完美演绎歌曲的前 提,也是获得良好共鸣和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 。
1.慢速咬
慢速咬常用 于旋律平稳 、抒情性强的 曲 目 。歌曲《一 抹夕阳》旋律娓娓道来,抒情性强,在 演唱时 多采用“慢速 咬”的 演唱方法,注重字与字之间的 衔接,以及旋律的 流 畅性,演唱时不露痕迹。慢速咬包括慢速软咬和慢速硬咬, 运用慢速咬时要求 演唱者具备丰富的情感,咬字细腻 。
其一,慢速咬字的第一 种表 现手段是慢速软咬,在 咬 字时 整体圆润连 贯, 字与字之间 自然衔接, 情感真挚 自 然 。例如歌曲开始由闭口音“一 ”进入,因抒情性较强,演 唱者 在 演唱时 可采用“慢速软咬”的 演唱方式,为 更好 地 保持口腔饱满状态,可有意向“yu”靠拢,圆润过渡到“抹” 字 。当演唱者 唱到“阳”字时,口腔呈现打开状态,在 演唱 “串串藤花送来芳心”时,继续保持口腔的 打开状态,咬字 时字头清晰,注重字与字之间连 贯性,同时 注意与气息的 配合 。
其二,慢速咬字的第二种表 现手段是慢速硬咬,在 咬 字时 追求咬紧字头,并 快速过渡到字腹,延长字腹韵味,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 。例如演唱到“他是我心中明亮的 星”乐 句时,子君已 经 处于 抵抗过后的 感慨状 态,爱 人是如梦一般的存在,是美好的 、憧憬的 。演唱者 在 演唱 此句时 可采用“慢速硬咬”的 演唱方式,咬字更加饱满,柔 中带刚,充分体现出 子君对 自由的 向往,以及对 爱人的 爱 恋之情。“星”字采用“紧咬缓发”的演唱方式,突出爱人在 子君心中的地位,渲染情绪 。
2.快速咬
快速咬多用于情绪高涨且爆发力较强的曲目,要求演 唱者要突出字头,强调咬字的弹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乐句 “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中,情绪进 入第一个高潮点,“破”“冲”均为 力量的爆发 点,演唱时应 “快速咬”,以充足的气息作为 支撑,保持口腔内部的 竖立 状态,发音应富有弹性和爆发力 。此外在歌曲《一抹夕阳》 中 多次出 现的 三连 音 也需要采用“快速咬”的 演唱 方 式 , 做到情绪 、旋律 、咬字三者 相融合,充分表 现出 子君 激 动 的心境 。演唱并不等于说话,每个字都要在正确的发音位 置上进行 。声乐作为一种音乐语言艺术,咬字吐字的重要 性不 言而喻,演唱者 在 演唱时应当根据作品特点,掌握咬 字与吐字规律,进而更完美地演绎作品 。
(二)演唱中音色的巧妙处理
音色是表演者自身独有的特色,也是听众欣赏音乐的 直观感受 。演唱者只有熟练控制音色,并结合自身音色特 点进行演唱,才能准确表 达歌曲内涵,给听众带来美的感 受 。歌曲《一抹夕阳》作为歌剧《伤逝》中“夏的咏叹”,是全 剧戏剧性冲突的开始, 悠扬的前奏奠定全曲情感基调,前 两句低声吟唱,带领听众走进子君的世界 。
整首歌曲的 A 段旋律进行较慢,且抒情性强,在 演唱 类似作品时音 色应饱满明亮,以此来表 现主人公的情绪 。 例如在 演唱“一 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谱 例 1)乐句时,演唱者应注意音 色保持细腻明亮的状态,由弱渐强,引人入胜 。
谱例 1 歌剧《伤逝》选曲《一抹夕阳》第 13~24 小节
歌曲 《一抹夕阳》B 段属于情绪高亢且戏剧冲突强烈 的一段,在演唱此类歌曲时音色应饱满且有穿透力 。例如 在演唱“明亮的星”(谱例 2)此乐句时,演唱者的音色在保 持饱满有力的同时,突出重音“明亮的”,演唱时随着情 绪 和气息推动,音色应 更加铿锵有力,富有激情,充分表 现 出爱人在“子君”心中的分量 。
谱例 2 歌剧《伤逝》选曲《一抹夕阳》65~69 小节
歌曲 A1 段是 A 段的再现,虽 然 是 相 似 乐 段,但 由 于 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不同,音色也应 随之发生变化 。如果说 歌 曲 的 A 段 是 子 君 与 世 俗 对 抗 的 决 心,那 歌 曲 A’段 则 是子君反抗过后的感慨 。演唱此类歌曲时演唱者需要充 分 理 解 主 人 公 情 绪 变 化,掌 握 歌 曲 情 感 对 比,用 准 确 的 音 色 表 达 出 歌 曲 不 同 的 情 感 变 化,进 而 准 确 向 听 众 传 达 歌曲内涵 。例如 当演唱“我的心啊,难以平静”乐句时 (谱 例 3),演 唱 者 音 色 应 通 透 明 亮,且 具 有 连 贯 性,始 终 保持口腔打开状态, 充分表达出主人公内心难以平静的复杂情感 。
谱例 3 歌剧《伤逝》选曲《一抹夕阳》第 81~93 小节
(三)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气息是声乐演唱的源泉和基础, 也是发声的根本 源头 。演唱乐句的长短 、速度 、时值 、声音的强弱等都会对气 息产生不同的要求 。演唱者只有灵活控制气息,才能增强 歌曲的感染力,保持歌曲的完整性,更好地完成音乐作品 。
在歌曲《一抹夕阳》中,当前奏部分响起时就要做好气 息准备 。A 段整体速度较慢,且抒情性强,需要演唱者充足 的气息来把握旋律连贯性,气息舒缓呼出,遇到切分节奏 型要借助气息的推动进行演唱,确保声音不会垮掉 。进入 B 段,旋律声部进入高音区,所需要的气息压力变大,需要 更加充足的气息做支撑,其中“破”字为强音,声波振幅较 大,需要有足够的气息推动来完成对抗 。从 50 小节开 始 旋律出现了较多长音和大跳,这时容易出现提气的现象, 要保持深气息的状态进行演唱,演唱位置统一 。A1 段与 A 段相似,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控制气息 。
《一抹夕阳》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要求较高,歌曲中的 旋律起伏变化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撑和推动, 演唱者应 多 加练习,做到气息和声音完美结合 。
总 之,熟练的声乐演唱 技 巧 是 向 听 众 传 达 歌 曲 的 关 键,演唱者只有具备成熟的声乐技巧,才能做到在演唱过 程中游刃有余 。本 节对咬字吐字 、音色控制 、气息运用三 方 面 进 行 探 究,巩 固 声 乐 技 巧,力 求 更 高 水 平 演 唱 歌 曲《一抹夕阳》。
三、情感体验视角下《 一抹夕阳》的演唱分析
高尔基 在 文 学创作中 曾提到:“重要的 不 在 于 你说的 是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说。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声乐演唱 。 声乐 表 演是表 演者 二度创作的 过程, 演唱者 只有深刻理 解 音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才能赋予音乐生命力 。笔 者对歌曲《一抹夕阳》中 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形体表 现, 以及与钢琴伴奏对 音 乐 作品的 作用 三个方面进 行 分 析, 进而充分理解“子君”体会其情感变化 。
( 一 )分析歌曲中“子君”的丰富情感
文学作品中 的 子君性格单纯,思想先进,身处于 封建 社会却不 甘于禁锢于 封建社会的 牢笼中 。她勇敢追求爱 情,却在 获得爱情后暴露性格短板,逐渐失去自我,变得 碌碌无为 。
歌剧中 的 子君有着美好的少 女心,坚信爱情和 自 由 。 歌曲《一 抹夕阳》正是子君与涓生产生情愫的 生动体现 。 “ 一 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 …… 我的 心啊思 绪纷纷” 演唱此段时让人仿佛能切身感受到子君对 爱情 的期 盼,这时 的 子君是羞涩兴奋的,情感中 充满喜悦和期 待。“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 …… 去 寻求自由的 爱情”,从这部分可以感受到子君对 自由爱情 的追求和向往,子君的情感变得坚定,令人动容。“啊,心 中 的 歌,歌中 的情,唱不尽姑娘的 心声 …… 明亮的 星”,这 部分将子君对 爱人的仰慕和爱恋表 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 旋律变化 和情绪推动,子君的 情感变得复杂,百感交集 。 “ 一 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 …… 我的 心啊, 难以平静”,这段虽然和 A 段的 歌词旋律相同,但在 情感 上却有很大差别,A 段的子君沉浸于爱情来临的羞涩喜悦 中,而此时 的 子君情绪已 经慢慢趋于平静,情感更多的是 释放与无奈 。
整首作品看似是子君对 爱情的 内心独白, 但若深层次挖掘, 整首作品体现出 封建 桎梏下普通人无奈的 生活 状态 。羞涩 、坚定 、释放,多种情绪构成子君,构成了《一抹 夕阳》。 演唱者需要充分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做到感 同身受,尝试走进主人公的世 界,如此会对作品的情感把 握有所帮助 。
(二)通过舞台形体表现“子君”情感变化
声乐表演是“唱”跟“演”完美结合的艺术,优秀的歌者 在舞台上 不 仅要具备高超的 演唱技巧, 还应具备形体表 现能力 。通过形体表现向观众传达人物情感, 丰富人物形 象 。在 演唱者 的 形体表 现中,手势的 运 用 最常见,它像是 一 种无声 的语言向听众传递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歌剧 《伤逝》中 的 子君是一位勇敢的 少 女,所以整体的 身 形 气 质应该是有朝气且温柔的 。
在歌曲《一抹夕阳》中,伴随着悠扬的旋律能明显感受 到子君的情感变化 。在歌曲开始时,演唱者可以采用“引” 的 手势,手慢慢抬高做指引状,眼神随手动,像是 带 听 众 观 赏朦胧的 夕阳 、美丽的 紫藤花,更像是向观众介绍 自 己 的爱人 。到达歌曲的 最高潮“啊,心中 的 歌…… ”时,演唱 者 采用“开”“合”相互配合的 手势,手随着情绪和旋律的 推动逐渐向上 抬慢慢打开,在减弱部分时逐步回收,展现 出层次分明 、强弱对比的状态 。肢体动作是表达情感的一 种方式,其是随着情感的 推动自然流露的,若演唱者故意 摆弄,则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只有做到肢体与情感完 美融合,才能呈现出更加理想的舞台效果 。
(三)借助钢琴伴奏丰富“子君”的演唱情感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相互依存 、 协调共生,好的 钢琴伴奏可以烘托气氛,丰富音乐作品表 现力,从多方面强化音乐表达 。
歌曲《一 抹夕阳》前奏部分低音声部持续采用 前八后 十六, 以及二八节奏相结合的 演奏形式, 突出 歌曲稳定感,右手旋律多用 切分音,并 出 现大 跳及变化 音,预 示 着歌 曲平静之下的波澜,烘托情绪氛围 。A 段延续前奏伴奏 风格,具有承上意味,具有良 好的歌唱性,烘托主人 公 羞 涩喜悦的心境 。进入 B 段,主人公情 绪出现明显 波动,此 时 钢琴伴奏多运用分解琶音体现歌曲流动性, 在 49~50 小节出现明显减弱后进入 mf, 并连用两个琶音展现歌曲 最高音,后进入高八度演奏旋律音延续高潮气氛 。61~67 小节因歌唱旋律声部 较低,为保持激动情 绪,钢琴伴奏肢 体明显 复杂,声部 增多,且多次出现变化音,渲染女 主 人 公激动的心境 。歌唱进入 A1 段,歌唱声部与 A 段相似,钢 琴伴奏采用持续的四十六分音符, 上行分解和弦平稳进 行,烘托女主人公释然的心境 。歌曲结尾处钢琴伴奏出现 与高潮部 分相似的伴奏肢体,形成一个 小高潮,随后在持 续音上进 行,并做减弱处理,最后在弱拍结束,正 如 歌 词 “我的心啊,难以平静”给听众留下无限感慨 。
钢琴伴奏与音乐作 品是一个有机整体, 有时甚至关 系到演唱者的发挥,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相互协调依存 。 二者就像船与水,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呈现完美效果 。
总而言之,声乐艺术也是表演艺术,在声乐练习中不 仅要提 高声乐技巧,更要注 重情感表达的培养和提 升,深 层次理解人物,准确表现人物,与 钢琴伴奏紧密配合,不 仅要唱出旋律,而且要展 现出情感,好的歌手一定是用心 演唱的歌手,只有投入情感,才能演绎出音乐的真谛 。
四、结语
鲁迅先生用他精湛的文字带领人们重新思考如 何追 求自由解放 。施光南先生用他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揭开 了 我国民族歌剧发展史的崭新篇章 。笔者对歌剧《伤逝》选 曲《一抹夕阳》的音乐创作 、演唱技巧 、情感表达三方 面进 行探究,得出结论:其 一,从歌曲《一 抹夕阳》的创作 特 点视角入手, 分析歌曲的曲式节奏以及旋律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准确把握歌曲发展 脉络,明确歌曲内涵 。其二,从歌 曲《一 抹夕阳》的声乐技巧视角入手,从灵活处理咬字吐 字 、音色控制 、气息运用三方 面 进 行分析,可以帮助 演 唱 者更高水平地演绎歌曲《一抹夕阳》。 其三,从歌曲《一 抹 夕阳》的情感体验视角入手,分析歌曲中女主人公情感变 化 、演唱者舞台形体表现,以及钢琴伴奏对歌曲的作 用, 深度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正确进行形体表演, 正确理解 钢琴伴奏的作用,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 。
参考文献:
[1]周小燕 .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田鸣恩.科学的唱法:如何唱高音[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张红英 .声乐教学与 表演艺术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书籍出 版社,2014.
[4]孙晓春 .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 艺术处理[J].武汉音乐学院 学报,2000(S1):67-69.
[5]黄沛舜,李阳 .浅议歌剧《伤逝》的艺术价值[J]. 山西财经大学学 报,2008(S2):205.
[6]余佳 .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 的启示[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年 .
[7]李雯静 .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D].开 封: 河南大学,2005 年 .
[8]黄认识 .论声乐演唱中情 感与 技巧的辩证关系[D].上海:上海 师范大学,2006 年 .
[9]宋吟 .形体语言在歌唱表演中的美学意义[D].南 京:南 京艺术 学院,2008 年 .
[10]于宪森.歌剧《伤逝》中悲剧人物子君的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年 .
[11]宁 馨锐 .对 歌 唱 中 形 体 语 言 内 容 的 探 究[D].长 春:吉 林 大 学 , 2010 年 .
[12]杨兮 .简述音乐剧演唱方 法 中技术与情感的统 一 [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 年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