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如何上演荒诞派戏剧是戏剧界经久不衰的议题 。戏剧实践者们往往恐惧于演出可能带来的晦涩感, 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着的巨大改编空间 。本文以《等待戈多》在中国的多元化改编为例,探索使得其改编获得无 限可能的根本原因—— 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思与剧作反传统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改编案例,研 究如何充分借助荒诞派戏剧这 一创作“跳板”表达自身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观点 。
【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派,内在真实,二度创作
20 世纪 50 年 代,荒诞派戏剧兴起 于法 国,以其纯粹 的戏剧性轰动舞台 。以尤奈斯库、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 戏剧家们摒弃传统的形象塑造与情节构思,用支离破碎的 舞台场景、混乱的思维逻辑、怪异的人物塑造取而代之。在 这些作品中,不连贯的时间线 、无 意义且重复的对话 和行 为、荒谬和循环的情节事件常常被认为是对观众审美期待 的挑战,也因此成为很多创作者不敢涉足的“雷池”。
然而不能 忽视这些反戏剧的意识碎片中恰恰潜藏着 艺术主题的严肃性 。正如亨利·米勒所说:“荒诞派戏剧是 对生活的无情揭示,它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谬和无 意义; 它通过夸张 、荒诞和讽刺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人类的虚 无和无 助。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荒诞派戏剧的主题 内核 具有跨时空的哲理内涵,例 如《等待戈多》中对于人类 生 存状态的勾勒、《犀牛》中对于社会 的荒谬和 虚伪的揭示 、 《椅子》中对于语言沟通障碍的描述,都 能 够在不同时 代 和文化环境中引发和存在有关的思索 。同时,创作方式的颠覆为戏剧的改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允许二度创作者们利用多元化的改编策略重新解读原作, 围绕深刻的中心 主题表达独有思考 。因此,荒诞派戏剧实际上为二度创作 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创作空间,在带来创作挑战的同时, 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
本文以《等待戈多》在中国的多元化改编为例,探索使 得其改编获得无 限可能 的根本原因, 并分析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改编案例, 研究如何充 分借助荒诞派戏剧这一创 作“跳板”表达自身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观点 。
一、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一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
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是一位爱尔兰裔 法国作家和剧作家,出生于 1906 年 4 月 13 日,在都柏林 大学学习现代语言 。后来他移居巴黎,并在那里与一些现 代主义艺术家和作家建立了联系 。
贝克特的创作涵盖了戏剧、小说、诗歌和翻译多个领域,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而闻 名 。他的作品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达到了高峰,对戏剧 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简洁的对白 、 非线性的结构和精准的语言无不是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 直面,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结束游戏》《等待尤塞斯》被 广泛翻译和上演,对世界戏剧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发了人们对生命 、死亡的深刻思考 。
贝克特被广泛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和戏剧创 作者之一, 也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 一 。 1969 年, 贝克特因其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被授予诺贝尔文 学奖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优秀剧作,才使得荒 诞派戏剧成为一个独立的 、壮大的文学流派,并跻身于后 现代主义阵营 。
(二)《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于 1948 年的两幕剧,称得上 是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等待戈多》的故事内容相当 简单:在一片荒凉的地方,两位主角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 米尔在一棵孤寂的树下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他们不确 定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何时到来,但他们相信戈多会给 他们带来重要的消息或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等待的过程 中, 爱 斯 特 拉 冈 和 弗 拉 基 米 尔 遇 到 了 两 个 奇 怪 的 人 物—— 波佐和拉基,他们一个是盲人,一个是哑巴 。盲人 自大而残酷,而哑巴是他的奴隶 。哑巴只能通过滑稽的动 作来表达自己 。
早年便深受意识流文学影响的贝克特对传统的现实 主义写作手法嗤之以鼻, 他总是以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揭 示人类的生存困境,这种创作观念在《等待戈多》中可 见一斑 。剧作以零散无序的情节贯穿始终,模糊的人物形象重复着 琐 碎 的 动 作 与 空 洞 的 语 言—— 两 个 没 有 过 去 、不 明现在 、不知未来的流浪汉重复着无聊的生活,徒然等待 着始终不曾到来的戈多 。而这短短两幕剧中映射的“世界 的不可知 、命运的无常 、人的低贱状态 、行为的无意义 、对 死的偏执”① 以及希望与失望的周而复始,不仅是战 后 西 方世界的写照,也蕴含着跨越时空的哲思 。
荒诞表现形式与内在深刻主旨相互碰撞,为创作者们 带来了意义深远而不拘一格的可能性 。 自《等待戈多》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为国人所接受,多位创作者对其进行改编 并将其上演于舞台, 他们在原作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境中 自 由编织,发展原作的深刻主题,展现出当代艺术家们对 于现实的深入思考 。
二、文本的“外部荒诞”与“内在真实”
( 一 )外部荒诞—— 寻找“富有生气的传统”
荒诞派戏剧家尤奈斯库曾这样理解他们所主张的“反 戏剧”——“我相信先锋派的 目标应该是: 要在最为纯粹 的状态中重新发现—— 不是发明—— 戏剧的永久形式和 已被人遗忘的理想”。《等待戈多》便是贝克特抛开陈腐的 俗套与墨守成规的传统,寻找“富有生气的传统”而 将 真 理升华为“古典”“永恒”的一次实验 。②
“如果一出好剧作必须有个精心构思的故事的话,这 些剧作(荒诞派戏剧)却毫无情节或故事可言。 ”③贝克特 并没有用传统的编剧手法丰满“等待”这一剧本的核心主 题,而是用模糊的情境 、无解的结局消解了引向结果的悬 念 。对于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剧作中并没有清晰地交代 。角色不知道现在是“哪个星期六”,质问对方:“难道今天不可能是星期 日 吗? 或是星期一? ” 他们疑惑于此 时此 刻的时间 、疑惑于自己究竟在这里等 待了多久 、疑惑于自己的年 龄,他们更不知道 自己身处何 处。“乡间的一条路”和“一棵树”作为剧中唯一的地标也 是模糊不清的, 爱斯特拉冈从一 条沟中醒来却不清楚它 在哪里 。情节和人物塑造更是如此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 米尔是两个没有过去 、没有未来的局外人,他们唯一 可以 确定的就是“等待戈多”的使命,而戈多却始 终不曾到来 。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剧作的情节便是不断循环往 复的角色 、无 聊而重复的琐碎动作,及其毫无 逻辑 、内 容 空洞的语言,而其中穿插的大量“沉默”更是加重了剧 情 的支离破碎 。剧作的情节 、情境与语言无 一不是空洞 、虚 无而不真实的 。在贝克特选择的这种“富有生气的传统” 之中,逻辑已然被完全打碎 。
(二)内在真实—— 探寻亘古不变的真理
然而, 恰恰是如此 荒诞的戏剧外壳中却包 藏着深刻 的内在真实 。在传统戏剧中, 主题是通过戏剧情节的展 开传达的,是通过完整的戏剧行动展示的 。与之不同,荒 诞派戏剧家笔下 的世界则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直喻 。具体 而言,剧作家“通过直觉 去感知这个世界,并将这个 感 知 用理性呈现出来”, 角色的行动直接 喻 示 着 人 们 生 活 的 本质④。
这部作品写作完成的时期 正值西方社会 物质与精神 严重失调的时期 。当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 、新的价值体系 尚未形成, 迷茫无措的人们只得 日复一 日地等待着希望 与救赎 。贝克特以《等待戈多》揭示出特殊历史时期人类 荒芜的精神世界与尴尬的处境 。其中透露出的悲剧性,正 如 梅 特 林 克 所 说,“ 比 巨 大 的 冒 险 事 件 的 悲 剧 性 远 为 真实 、远为深刻 、远为符合我们的存在”。人们在荒诞的世界面前不知所措,像两个流浪汉一般说 不清“我是谁”“我从 哪里来”,看不透自己 目前的境遇,也猜不 到 自 己 未 来 的 命运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反复着琐碎而无 意义的 动作 、重复着没有逻辑的疯人呓语,映射出人类内心的彷 徨 、思想的空洞与存在的虚无,他们总是以 自说 自话代替 相互交流又折射出了人类的孤独、相互关系的割裂与病态 。 他们唯一 知道 的就是他们必须“等待戈多”—— 现实中的 人们内心充 满了对于社会 的质疑, 只能 把希望寄托于未 来, 就像两个流浪汉在 日复一 日 的碌碌无 为中不断失望 着 、又不断期 盼着 。生命的枯燥与重复 、生活的绝望与希 望就像剧本情节一般循环往复 、永无尽头 。
进一步讲,《等待戈多》中蕴含的哲思不仅是当时环境 下西方世界的深刻写照, 也映射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境 遇与永恒主题 。人生无 常,世事难料,这是谁也不能 否认 的 。渺小的人类身处于不可知的世界之中,正像哲学家周 国 平 先 生 曾 说 过 的:“活 着 总 得 等 待 什 么, 哪 怕 等 待 戈 多。 ”⑤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基督山伯爵》中的一句台词: “在上帝揭露人的未来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 含在两 个词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归根结底,《等待戈多》是一场 关 于“存在”命题 探讨,它对于每 个人来说 有着不 同 的 具 体诠释,但在不同时空的个体心中都足以激起回响 。
由此 可见,《等待戈多》所 反映出的人与命运 、与社会 的尖锐冲突构筑了作品的本质真实 。而一贯主张“没有情 节 、没有动作的艺术才是纯正 的艺术,才能 表现生活的真 实”的贝克特又是如此 反传统而行之,他抛弃了舞台上的 戏剧冲突, 利用毫无 逻辑的情节结 构 与人物塑造直接 传 达情感与哲学 。这种“内在真实”与“外部 荒诞”的结合注 定会带给观众别样 的感受, 也为戏剧实践 者们带来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
三、“内外反差”带来的多元化表达
在充斥着荒诞性与偶然性的生活中, 生命只是一场 希望与无望的周而复始,这是《等待戈多》中隐含的生 活 的悲剧性 。而其中抽象出的核心意义, 关乎生活的偶然 性,关乎人生的希望与等待,是拥有跨时空意义的深刻哲 思;与此同时,剧作又以内在哲理逻辑取代了人物的外在 动作逻辑,文字间没有现实的戏剧冲突,而是充斥着富有 哲思的动作符号与语言符号⑥,强烈的象征性与不确定更 加扩大了原作的改编空间 。
可以说,经典的主题是使得该剧历久弥新的“内在真 实”,而“外在荒诞”又进一步为核心内涵提供了更多诠释 与呈现上的可能 。 国内对于《等待戈多》的改编与演出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剧作的“内外差异”不断孕育出在形 式和内涵上各具风格的“《等待戈多》们”。
( 一 )林兆华:《三姊妹·等待戈多》
《三姊妹》是契诃夫的戏剧作品 。作品中,安娜 、奥尔 加和玛莎在庸俗的小城中格格不入,“到莫斯科去”成为苦 闷生活中的唯一希冀, 然而她们却必须面对现实的失落 。 促使林兆华将《三姊妹》与《等待戈多》拼贴成一部《三姊妹· 等待戈多》的,便是两部剧共有的核心命题——“等待”。
舞台之上,流淌于四周的水围绕着一 座孤岛,时空迥 异的两部戏同时上演于此 。三姊妹始终被困于水中孤岛 之上,困于“向往美好生活的苦闷”,困于庸俗的生活与内 心的踌躇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台前进行着《等待 戈多》中缺乏逻辑的对话,《三姊妹》的演绎不时被两个流 浪汉打断,二者相互解释 、相互消解 。而当《等待戈多》的 二人越过“河流”踏上孤岛之时,他们又变成了《三姊妹》中的人物 。舞台上的“河流”宛如流逝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东西未曾改变,那便是人们永恒的等待 。
除了相同的母体,两部剧内涵的差异性更赋予了这种 拼贴“一 加 一 大于二”的效果。《三姊妹》中对于莫斯科的 思念 、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某种终极价值的信念为 基底的;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则处处显示着失去 终 极 价值信念后的迷茫 。当二者合二为一,“等待”这一哲学命 题便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涵—— 如今人们在期盼与等待之 时,到底有没有终极的价值与意义? ⑦对于美好生活的信 念和对于人类生存价值的嘲讽相互打断 、相互解构,展示 出契诃夫与贝克特对于人类存在与命运的深 刻 思 考,这 也是林兆华对于人类生命提出的灵魂之问 。
(二)王翀:《等待戈多 2.0》
正值疫情冲击的 2020 年, 当众多戏剧人感慨于无用 武之地,王翀导演的线上戏剧直播《等待戈多 2.0》首次亮 相 。其对表演空间的突破 、对观剧模式的创新以及对文本 的改编,再一次证明了经典戏剧的魅力,也再一次突破了 诠释的可能 。
在这部剧中,身份模糊的两个流浪汉被具体化为疫情 期间不得不分居两地的夫妻, 他们在漫长的时间里忍受 着网络暴力 、垃圾信息等等荒诞的事物,期待着充满希望 的明天。“等待”这一亘古永存的生存命题再一次出现在 了剧中人物的身上 。但与原剧中的人物不同,《等待戈多 2.0》中的人们始终怀着对于未来的希望,他们知道艰难的 生活终会过去,“戈多”总会到来⑧ 。这恰恰回答了林兆华 在《三姊妹·等待戈多》中的疑问,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美好 生活的期待与信念 。
受困于疫情,演员直接将日常生活空间改造成了自己 的表演区, 多个直播镜头下独立的表演空间也应和了特定时期人们尤为孤独的存在 。这一戏剧数字化的实验带来的更多是观念性的突破, 是导 演企图 在线上戏剧中保 留戏剧“现场性 、即时性”的尝试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 这种隔着屏幕的观演关 系永远无 法 构 建演出完整的现场 性,毕竟“戏剧交流的基本特征就是身体性,或‘交流性身 体的存在’”⑨,而这又是线上直播无法满足的 。当然,这些 问题并不能 否定王翀的探索, 他将经典哲学命题放置于日常生活之中,又在此基础上探索演剧的边界,再一次为 《等待戈多》赋予了时代的色彩 。
(三)孟京辉:《等待戈多》
同样是对于当下 现实生活的映射, 阿那亚戏剧节中 上演的孟京辉的《等待戈多》表达了与《等 待 戈 多 2.0》截 然相反的态度 。对于林兆华提出的命题,孟京辉更愿意将 人类的“等待”视为一种悲剧性的生存困境 。相比之下,孟 京辉对于《等待戈多》的诠释 、对于现实的理解与贝 克 特 的本意更为接近 。
不 像 林 兆 华 将 荒 诞 派 剧 作 与 现 实 主 义 剧 作 拼 贴 呈 现,也不似王翀将其“现实主义化”,孟京辉不仅保 留了原 作的“外部 荒诞”,还将这种抽象 、非理性无 限放大 。他不 仅对于原作一字 未改, 还将本身具有 一定连贯性的情节 完全打碎,情境被推向极致 。
如此呈现离不开 导 演对于现实世界的思索 。在孟京 辉看来,当今社会 无 疑是《等待 戈 多》时 代 的 复 现 —— 生 活的 日新月异 、疫情的突然来袭一 次次揭示出生活的偶 然性,人们不知所措地寄希望于未来,荒谬的生活状态与 贝克特所处的时代产生了奇妙的精神对话 。通过荒诞之 荒诞 、极致 之极致 的演绎,孟京辉的作品诠释了生命的悲 剧性本质,作品的最高意义正 如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斯林 所说,希望观众“摆脱那些肯定会造成不断失调和失望的幻觉”“有能力面对毫无意义的现实”⑩。
不难看出,上述几部作品正是围绕“当下人们的等待 有无 终极 价值信念为基底”这一问题展开 的,有的导 演利 用经典作品的拼贴提 出疑问, 有的导 演将规定情境具体 化给出肯定的答案, 也有的导 演将荒诞的情境极 端化做 出否决 。 由此可见,不同的导演基于《等待戈多》的核心母 体以及各自对于生活的理解, 大胆开 掘其在解读及呈现 上的可能,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 。就像一颗生 命力极 强的种子, 在没有束缚的生长环境中开 出了各具 特色 、内涵各异而又同根同源的花朵 。
四、《等待戈多》为荒诞派戏剧改编带来的启示
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所带来的哲思是 深远的,而想象又是无 限的,因 而必然存在着更深刻的思 索与更丰富的可能性, 其中包 藏着的宝藏仍有待戏剧实 践 者们开 掘 。通过分析中国戏剧界对于《等待戈多》的改 编,可以总结出荒诞派戏剧的几种改编思路 。
与传统戏剧的拼贴,可以是像《三姊妹·等待戈多》进 行片段拼贴, 也可以将荒诞派戏剧的元素, 例 如音乐音 响 、台词融入传统戏剧中,从而将主题 的直喻与暗喻相结 合,通过打 断与明喻让观众触及作品的本质,用创意性的 表达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与思考 。同时,由于作品既保留了 戏剧情节又点明了主旨思想, 演出也能 充 分顾及观众的 审美接受度 。除此之外,拼贴作品可以具有“似而不同”的 特质,即表达对于同一主题 的不同思考,使得二者相互解 构 、相互解答,带来更深入 、辩证的思想表达 。
另外,创作者可以改编荒诞派戏剧的规定情境,表达 对于某一 时代 、某 一 地域或是某一 事件的更为精准明的态度 。这种改编可以仅针对舞台设计及舞台行动,也可以作用于作品的整体,丰富原作情节与人物塑造,将有血 有肉的人物放到具体的规定情境中 。这种改编方法更加 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有效规避了有些观众 “看不 懂”的问题 。创作者也可以借此表达对于某一规定情境中 该主题的看法, 强烈的针对性消除了荒诞派戏剧的模糊 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改编可能会导致作品偏离荒 诞派戏剧富有特色的创作风格, 从而失去原作中的荒诞 精神,缺少表达力度 。其中分寸需要创作者仔细把握 。
当然,创作者也可以强化作品的荒诞性 。通过将荒诞 派戏剧原本支离破碎的形式进行更加荒诞的处理, 戏剧 的核心观点被强化 。但导演同样需要把握改编的分寸,以 免观众难以理解其意图与表达 。
贝克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改编是一件非常困难 的事情, 因为你必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媒介中重新创造 某些东西 。我认为改编者必须非常了解原作,然后才能在 新的形式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 ”因此,无论采用何种 改编方式,二度创作者都应该首先深入理解原作,保证原 作的核心精神 。
五、结语
如何上演荒诞派戏剧是戏剧界经久不衰的议题 。然 而戏剧实践者们往往恐惧于演出可能带来的晦 涩 感,而 忽视了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的改编空间 。贝克特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派戏剧,以无序的情节及模糊的 人 物形象展现出人类的生存困境,具有超越时空的哲理性 。 同时,当“外部荒诞”与“内在真实”相互碰撞,又为经典文 本 的 二 度 创 作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改 编 价 值 与 广 阔 的 创 作 空 间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内多位创作者将《等待戈多》 实践于舞台,向观众们展现出他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也让人们看到了荒诞派戏剧多元化的改编可能 。
深刻的哲理内涵 、多元的表达形式 、独特的生活感悟, 可以说,这样的作品才应是当今戏剧市场中的精华所在 。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在《当代中国戏剧与电影创作现 状:症候及其反思》及《中国戏剧的困境与突破》中,几位戏 剧名家一 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戏剧演出存在的问题 。在 剧作主题方面,剧作者普遍“缺乏表现生活的激情与原创精神”,以至于“当下戏剧或多或少疏离了 时 代 的 文 化 精神”,缺乏对于人们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的感知
11 。如果不脱离迎合市场 、哗众取宠的创作思维,中国戏剧将永远陷于 当前的危机之中 。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优秀的戏剧家们为研究者探索了 改编经典作品的路径, 也向研究者们展示出他们对于生 活的思索精神与表达精神 。这种深入经典 、发展经典的创 作思维与创作方法,具有 一定的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值得 戏剧实践者们广泛运用于相应风格的戏剧作品中 。而这 也不失为中国戏剧突破现有困境的一种可能 。
参考文献 :
[1]李思蓉 .在荒诞中寻觅希望—— 解读《等待戈多》中的不确定 性[J].文学艺术周刊,2023(01):33-36.
[2]秦璇 . 中国改编戏剧的跨文化视角—— 以《等待戈多》为研究 对象[J]. 中国文化传播,2022(01):131-141.
[3]邓 力 嘉 .论 荒 诞 派 戏 剧 的 非 逻 辑 性 与 错 乱 性 —— 以《秃 头 歌 女》与《等待戈多》为例[J].戏剧之家,2022(15):6-8.
[4]湖兆玮 ,靳瑞芳 .人类荒诞存在的文学阐释——《等待戈多》的 主题解读[J].戏剧文学,2016(12):89-92.
[5]顾秀丽,韩玉萍 .论荒诞派戏剧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颠覆[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3):115+93.
[6]张红军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J].江苏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03(02):52-54.
[7]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 ,方文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