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群居于黔东南黄平 、凯里 一 带 自称“哥摩”的 亻革家人,是中国 56 个民族之外的待识别民族之 一 。 亻革 家人在长期的集群生活中形成了共有的精神记忆和稳定的族群文化 。其中,以音乐为代表的文化符号构建起 了 亻革家人的精神堡垒,强化了族群认同;同时,音乐也在群体性认知与空间进阶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笔者以 亻革家民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通过参与式观察、深描式田野探析亻革家音乐与文化间的交互性关系,窥探待识 别族群亻革家人延绵至今的精神宗旨与文化旨意 。
在地理边界和社会边界的双重作用下,聚居于黄平 、 凯里一带的亻革家人, 在长期的集群生活中形成了共有的 精神记忆和稳定的族群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 、传承和 发展了具有亻革 家“文化基因”的族群音乐 。
一、亻革家概况
( 一 )源流简述
亻革 家人自称为“哥摩”,在亻革 语中有良善 、淳朴 、勤劳 的含义。其他民族对亻革 家称谓各有不同,汉族称其为“亻革 兜”,苗族称其为“嘎兜”。《贵州通志》中载:“黔之苗蛮为 类不一,有曰 亻革 、曰佳 、曰憧 、曰僚 …… 亻革者,其俗出入, 以革为生,故曰亻革,又曰犭革。 ”据此可见,原本“亻革”中的 “ 亻 ”也是“ 犭 ”,表示狩猎,虽有两种书写的形式,但如今广泛使用的为“亻革”。 费孝通先生在《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情况及民族工作报告》 的附件十三中曾提到:“亻革兜族是 分布于黔东黄平与炉山的一个民族,共约五千多人。 ”其 中所提到的“亻革兜族”作为族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亻革兜族”这个称谓并没有继续沿用下 来,如今,他们 在 身 份 证 上 填 写“亻革家 人 ”作 为 民 族 身 份 一栏 。关于亻革家的源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 为土著说, 此观点认为亻革家人或是原生 、或是由僚的支系演变而来 的 土 著 族 群;二 为 外 来 说,此观点认为亻革家是由外 地 迁 徙而来,并不是贵州土著族群 。关于亻革家的源流还存在许 多的疑问,目前尚无定论,尚需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 步调 查研究 。
(二)地理背景
现今,全国总人口约为 5 万多的亻革家人,散居于贵州 省境内的紫云县 、余庆县 、瓮安县 、关岭县等地,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凯里 、黄平一带,包括白斋 、黄猫 、哈龙 、枫 香 、马 鞍 山 、望 坝 、麻 塘 等 以 亻革 家人居住为主的自然村寨 。
在地理分布基础上, 亻革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 两种不同的状态 。散居于贵州省紫云县 、余庆县 、瓮安县 、 关岭县等地的亻革家人因人口较少并且长期与周边民族杂 居,文化上处于脱离亻革家母体文化的状态,并且还受到异 文化的渗透,不能较好地传承和发展 亻革传统文化 。而主 要聚居于黄平 、凯里 一 带的亻革家人,在地理上,分布在较 集 中 的 区 域, 为 亻革家 形 成 共 同 的 文 化 圈 奠 定 了 地 理 基 础, 有利于族群的团结集中和传统文化的传 承 发 展,据 “文化圈的形成必须具备两 个 条件: 其 一,族群传统历史 文化的趋同性; 其二是相对稳定 的生活居住环境。”的观 点,在此区域的亻革家人拥有共同的族群历史文化积淀和 较为稳定 的地理居住环境, 促进 了其文化圈的形成 。且 族群的边界不 一 定 是地理边界,也可能是社会边界 。 亻革 家聚居的地区周围是汉族与 苗族的聚居区 。由于亻革家人 长期处 于 苗 族 、汉 族 的 包 围 中,并 且 亻革家 的 人 口 相 对 较 少 、经济 发 展 较 落 后,导 致 亻革家 人 长 期 受 到 其 他 民 族 的 歧视 。基于此社会环境,亻革家族群内部 在 一 定 程度上形 成了抵御“他族”文化的心理,增强了亻革家人“我族”的族 群认同需求 。
(三)祖先崇拜
有祭祖民族之称的亻革家人,祖先崇拜被作 为亻革家族 群内部 的最高信仰和精神纽带,并以此凝聚族群内部,强 化族群认同意识 。亻革家人主要通过“哈冲节”大祭和较频 繁的小祭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大祭和小祭互相作用 。 亻革家人的祖先记忆通过祭祀仪式不断地巩固强化, 并反 哺于参与 仪式的个体记忆, 这种互相作 用的过程在重 复 性 、持续性地建构“共同化”亻革家人的祖先记忆,增强族群 认同 。亻革家的祭祀芦笙和祭祀古歌的代代传承正是受其族群内部祖先崇拜的影响 。
二、亻革家音乐建构
音乐是语言的延续 。亻革家在世世代代的历史进 程与 演化中,继承并发展 了本 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较 稳定 的族群文化圈, 文化圈中的音乐因具备丰富的形态 和独特 的审美价值而成为其独具族群识别的族群文化符 号之一 。
( 一 )民间歌曲
“音乐,作 为一 种人文现象,创造它 的是人,享有它 的 也是人 。音乐的意义 、价值皆取决于人。 ”展现了亻革家历 史 、社会和风土人情的亻革家民歌,以具稳定性和族群特性 的亻革家语言为主要的传承载体, 是亻革家人交流族人情 感 、传授知识和愉悦身心的工具,也是外族人认识亻革家族 群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亻革家的民歌源远流长,在 数千年沧桑的历史中不断传承演变, 创造出了多元化的 民歌,包括在祭祀祖先时低吟浅唱的古歌 、在田间劳作 时 婉转悠扬的山歌 、在表达爱慕时委婉含 蓄的情 歌以及在 待客交友时娓娓动听的酒歌,这些民歌,唱出精神,唱 出 故事,处处散发出亻革家的民族气息,是亻革家人认知族群 文化 、寻求心理归属的重要媒介和表达方 式,体现着族群 认同的重要内容 。
1.古歌
亻革语所说 的“阿芒”意为亻革家的古歌,记录了亻革家的 祖先记忆 、历史事件等,是承载了亻革家社会记忆和族群精 神的重要民歌类别 。这些古歌绝大部 分都无法追溯其作 者是谁,传播方式以口头传播为主,在亻革家内部传承至今 日,“阿芒”在亻革家人心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凝聚了 亻革家人对本族群历史和文化的崇高敬意, 歌者在演唱时 正襟端坐,神情肃穆,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
亻革家古歌常由“嘎雄”引入,“嘎雄”大意为“山歌古歌,会唱山歌,会唱古歌”,是亻革家民歌中擅用的引腔腔调,在亻革家歌曲里一般起引领全曲 、招揽听众的作用。“嘎雄”因 其用 法的 特殊性和稳定性, 成 为具有鲜明族群识别功能 的“族性音调”。 其所隐含的深层文化 与亻革家 的 民族性格 密不 可分, 在 四音基 础上建 构的 以级进为 主呈波浪式行 进的引腔腔调所体现的婉转风格, 鲜明地表达出亻革家人 对其族群民歌文 化 的 热爱, 并衬托出其敛而不卑的 民族 气质,在反复的演唱强化 中,成 为 亻革家音乐 中特殊的文化 符号 。这种“族性音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背后稳固的亻 革家族群文化认同所营造的有力的文化场域,两者之间相 互作用,从而进一步强化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 。
2.情歌
亻革家情歌作为一种产生在民间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 的 乡土 性,存于 亻革家 社会生活的 各 个历史 时 期,是亻革家 婚恋观 的 阐释载体和重要的精神食粮 。亻革家情歌一般从 倾吐自己心意开始, 在互相的交流和对 歌中探寻对方的 态度 。在 这个过程中,婉转的情歌成 为 双方情感的 桥梁, 当唱到情投意合处时,便成就了一对对美好姻缘 。亻革家人 从恋爱到婚姻大 多以歌为媒介, 使 表 达这种婚恋方式的 情歌充满了诗情画意 。
亻革家人在歌中表达爱情时较委婉含蓄,较多地采用 比 喻等 方法来即兴创作,如笔者 采录的《桐树花开》将“花” 喻为“美丽女子”,表达演唱者对心上人的爱慕 。这首情歌 的歌词齐整,在 演唱时 加入“哎”“呐”等衬词,并且 通过节 奏和旋律形成 歌词的 一 种“分裂”感,实 义歌词为:“桐树 开花朵朵白,见到花开起心来 。要讨一朵过来戴,要讨一 朵来做玩。”属七言四句体 。笔者调查时,询问廖如林老人 关于 歌曲的 即兴填词有何规定, 他 开玩笑说道:“其实 就 是像你们 学 的语文那样,最后一个字要有意识地 押韵。 ” 从这首情歌中也可以看出前三句都是以“ai”为韵,最后的 玩即“wan”压在 了近似韵上,韵脚有所不 同可能是由于方 言的影响,虽然“押韵”是亻革家 民歌“好歌曲”的共识,但是其 他 的 亻革 家 民 歌 也 可 即 兴 而 作, 并 无 严 格 的 规 定 。
3.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 民 在 山 间 野 外 抒 发 内 心 感 情 的 一 种 行情小曲。” 亻革家的山歌经过世代亻革家人的即兴编创和 口头传唱逐渐形成 和发展起来,集创作 、演唱和流传三个 过程为一体, 在 演唱的 过程中创作, 在创作的 过程中 演 唱,在 演唱的 过程中 通过传唱的方式流传,最后形成 了具 有亻革家族群识别特质的常用山歌曲调 。亻革家山歌唱的是 民族情和人间情,深受亻革家 人的 喜爱,不 仅在 劳动时 唱, 闲暇时也唱 。亻革家 山歌的 演唱风格悠扬明亮,歌词与亻革 语和汉语方言结合紧密,具有浓厚的 乡土性和地方色彩, 音乐 表 现灵动活泼和生动有趣,歌曲大 多为依曲填词,对 各种不 同的情感表 现 、内容阐释 、演唱场合等有很强的适 应性,亻革家山歌蕴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
用山歌彼此交流 、寄情于 山歌的 亻革家人,在洋洋盈耳 的 歌 声 和 情 感 的 交 流 中 得 到 了 美 感 的 享 受 和 心 理 的 满 足, 并使个人对族群文 化 的情感依附在共同的情感投入 中强化,无论是表 达自己家庭的 不 幸,还是表 达节庆的 热 闹等,都是基 于族群生活,在族群生活中有感而发 。唱亻革 家 山歌是传统亻革家 人重要的 文 化 活动, 也是亻革家 人解 忧 、解愁的 重要渠道,在 以歌载情 、宣之于 口 的 排解 方 式 下,忧有所“出”、愁有所“排”,使歌者个体的精神得到一定 程度上 的 满足, 也强化 了个体对族群生活和族群文 化 的 情感依附,族群认同感在个体对族群的 重复性 、持续性的 情感依附中变得更强烈 。
4.酒歌
亻革家酒歌的形成 与发展除因其娱乐性的需求外与亻 革家的生存和发展也密不可分 。在族群内部方面,由于亻革 家人口相对较少, 促使 亻革家人更珍视族群内部的人际交 往, 为 了从人际交往中 获得精神愉悦和形成族群内部互 帮互助的友好氛围,亻革家人形成 了以歌伴酒的待客习俗 。 在招待客人时,亻革家人习惯边饮酒边唱歌,用歌曲互相称赞,这样的互赏互赞,使亻革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被逐渐编织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一种族群内部 的认同心理,在 酒歌中“悄悄地”得到强化 。
(二)民族器乐
1.芦笙形制
芦笙,亻革语称其为“嘎羯”。 芦笙在亻革家人的社会生 活中承载着非凡的意义, 特别是在重 大民族节 日和祭祀 中,芦笙演奏必不可少,亻革家的芦笙属于六管六音直角芦 笙,音列亻革语为“登 、第 、你 、博 、古 、腊”记谱为:la、do、re、 mi、sol、la 。亻革家芦笙演奏的表现形态主要为舞乐相融合 只吹不舞两种,亻革家的芦笙曲大多跳跃欢快 。在演奏芦笙 时,演奏者会用双 手持着芦笙的底部,将拇指 、食指 和 中 指分别放在芦笙笙管的左右两侧音孔 上面, 然后用嘴含 住笙口进行吹 奏,常用的小芦笙音色高亢 、清脆 、有力,能 够带给人轻快愉悦的听觉感受 。
2.芦笙词
亻革家芦笙词是一部集亻革家历史记忆和现实生活的民 间口头专著,是亻革家传统文化中的精品 。就芦笙词曲调而 言,亻革家芦笙曲调的形成是由亻革家语言声调经过演化而 来的 。亻革家的芦笙师将平常用于日常交流的语言声调进 行乐化加工,并提炼为抽象的芦笙词乐调 。在这个演化过 程中,亻革家芦笙师们将语言声调转化为器乐形式,并逐渐 形成了 自 己独特 的表现方 式和艺术特 色 。如《大路》为独 奏亻革家芦笙曲,“大路”指的是家养的大猪,绰号为“来捞”, 此曲既可日常吹 奏,也可祭祀时吹 奏 。芦笙师吹 奏时,给 人以精致错落的节奏感,演奏出“大路”的生动态势 。
(三)民间舞乐
踩亲舞是指在亻革家的传统节 日踩亲节上, 年轻男女 们进行的一项互动活动,属于民间舞乐范畴 。在踩亲节的 第 一 天,寨子里主持“起笙”的阴 、阳两 系领袖,他们 一 边 吹奏芦笙,一边跳着舞进入芦笙场,在热闹又不乏神秘的 氛围中表演起表现族群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芦笙舞乐 。
在“踩亲节”开 始后,年轻的亻革家男性会吹 奏小巧而同音的芦笙,演奏时踩着节奏跳舞,顺时针方 向围绕芦笙 坪形成一个圆圈,不停地循环行进 。亻革家姑娘也自发地跟 随芦笙手的乐曲与脚步一起舞动绕圆进行 。旋转的圆圈 面积大小不固定,小至直径 2 米左右,大至直径 9 米以上, 当人多的时候,会有十几个 舞堂,同时吹 笙共舞 。到踩亲 舞高潮时,如果男生对女生有意会踩女孩的脚背,女孩若 是有意,会以拍男生的背作为回应 。跳踩亲舞的时间不固 定,一般是由芦笙手吹 芦笙时起,停吹 芦笙则结束 。踩是 爱慕的流露,拍是情感的表达,这种 特别而有趣的表达方 式已经成为亻革家年轻男女们主要的交往活动, 促成一段 又一段美好的姻缘 。
三、亻革家音乐文化解读
“音乐是重 要 的 文 化 感 知 方 式 、表 达 形 式 和 表 征 媒 介。 ”本文对亻革家音乐特征和音乐活动进行分析,意在于 透过亻革家音乐探究其背后的文化, 从而做到研究音乐中 的文化,搭建亻革家音乐和亻革家文化的桥梁,窥探待识别 族群亻革家人延绵至今的精神宗旨与文化旨意 。
( 一 )亻革家音乐特征
1.歌词特征
首先是语言 。语言上主要以汉语方言和亻革语为主,亻 革家民歌与亻革语和方言语音结合紧密,歌词融生活性 、民 族性 、区域性为 一 体,一 首歌或单独使用某 一 种 语言,或 混合使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
其次是词句 。实词与 衬词相结合,在衬词上,多运用 “哎”“吔”“噻”“呐”等衬词,在乐句内部作垫字或在乐句尾 端作 落尾字,突显 歌曲族群风格,渲染曲目气氛和增添歌 者 情 感 的 活 力;注 重 歌 词 的 韵 律,普 遍 采 用 修 辞 手 法, 如 比喻 、直叙 、兴等,如 上文的《桐树花开》运用了比喻的 手法,将“花”喻作“美丽的女子”。
最后是风格 。主要有咏唱性和吟咏性两种风格 。咏唱性多体现在亻革家的 山歌中,婉转悠扬;吟唱性主要体现在 亻革家 的 古 歌中,例如亻革家 的《摆解轰》,在 规整的 节奏和 吟唱中,更凸显其古歌的庄重神秘 。
2.音乐特征
亻革家的音乐或采用婉转, 或采用直接的表 现方式,具 有“敛而不 卑”的 音 乐 性格,不 会过于 繁重地 对 音 乐 的 本 体进行修饰, 独具其本身的魅力 。音乐形式主要以合唱 (奏)、独唱(奏)、对 唱等 为 主,音乐 材料 以一段体为 主,多 采用循环反复的 手法,引申发展乐 曲,乐 曲调式以羽调式 居多,节奏以二拍子为 主,节奏紧密结 合,歌曲大 多为 依 曲填词,对 各 种不 同的 情感表 现 、内容阐释 、演唱场合 等 有很强的适应性 。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在演唱时主要运 用旋律型润腔 、速度型 润 腔 和 音 色 型 润 腔,在 音 高 上,通 过渐进 、滑进的音 高变化 过程和倚音 等装饰音对旋律进 行润饰;在 速度上,通过唱词的 速度 、缓急变化 来表 达 音 乐 的 情 感;在 音 色 上,通 过 改 变 声 音 色 彩 对 不 同 类 别 的 歌曲进行润饰,例如明 亮悠扬的 亻革家 山歌与肃穆低沉的 亻革家古歌体现的是两种不 同的音 色美感 。这三种润腔方 式使亻革家民歌的韵味更足,情感表达更生动,给人以美的 感受 。
(二)音乐文化释义
1.声载族情
“历史 悠 久 ”“勤 劳 善 良 ”“神 秘 莫 测 ”等 这 些 都 是 亻革 家的代名词,但都远不及“自强不息”来得贴切 。无论是生 活的 苦难,还是 来 自 其 他 族 群 的 冲 击,都 没 有“冲 散 ”亻革 家人,亻革家人以祖宗信仰为族群凝聚源泉,以不 断适应和 创造为自强之力,造就 了其不息的命运,形成 了亻革家人低 调又不失张扬 、遇难以团结应之 、改革又不失传承的族群 意识,凝结 出了 自强不 息 、低调谦逊又自信大 方的 精神, 这些精神无不渗透在亻革家的音乐内容及旋律中 。
就歌曲的类别而言, 在 明亮悠扬的 亻革家 山歌和肃穆严谨的 亻革家古歌中,“明亮悠扬” 是亻革家人自信的呈现,“肃穆严谨”展现的是以祖宗崇拜为信仰核心的 亻革家人族 群精神;就音乐材料 而言,亻革家乐 曲在旋律上 整体平稳舒 缓,虽然也有四 度 、五 度的 跳进,但在 总体上 以级进为 主, 在 节奏上,紧密结 合,或快或慢,展现的 是亻革家 人低调又 不失张扬的民族品质;就演唱特征而言,亻革家人对 歌曲进 行的旋律型润腔 、速度型润腔和音 色型润腔等,展现的 是 亻革家人对生活的精雕细琢 。 以上 这些形成 的敛而不卑的 音乐性格,促成的自信认同本族群文化和谦虚借鉴优秀文 化的民族性格,正是亻革家繁衍绵延世世代代的原因之一 。
2.声凝族心
音乐 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是双向的, 族群认同的 需求 促进音乐 的个性发展, 音乐 的个性发展又反哺于族群认 同 。作为“局内人”的亻革家人希望通过自身的音乐,强化族 群音乐 的 自我属性及其在 文 化 上 的权威性 。在 这个意义 上,音乐建构了亻革家 的 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对 亻革家 的 文 化 认同 。对笔者而言,对其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依据笔者所 观察到的 现象进行学 理阐释,通过族群认同的视角,更好 地理解亻革家人的音乐 观念,理解音乐 在 亻革家族群中 的认 同旨意 。
就亻革家 民歌而言,亻革家 民歌作为一 种有力的 身份标 志,对 于 确认亻革家 人的 族群身份,体现族群审美需要,实 现族群凝聚和族群认同均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上文 以亻革 家民歌为具体调查对象, 从亻革家古歌强化族群信仰和祖 先记忆 、亻革 家情歌和亻革家情歌强化个体对族群的情感依 附 、亻革家酒歌编织族群内部情感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亻革 家 民歌对 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建 构和推动作用 。 第一,作 为具有音乐审美功能的亻革家民歌, 给亻革家人带来审美愉 悦和精神满足, 在 愉悦氛围中 强化个人对族群文 化 的 情 感依附;第二,作为 一 种社会行为,亻革家 民歌对 于 强化 族 群祖先记忆和稳定亻革家族群秩序均有积极意义,亻革家 民 歌承载着亻革家人的 民间智慧和生活经 验,规范着亻革家人民间的 民俗信仰,推进族群团结 和认同;第三,作为 族 群身份标志之一的亻革家民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引导 个体归属并加强个体族群认同感 。一方面,通过共同参与 民歌演唱等活动,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感得到加深 。另一方 面,也能够清晰地界定“我族”与“他族”的界限,并且自 觉 地与其他族群有所不同, 从而增强亻革家人的族群凝聚力 和自豪感,推进族群认同的深度 。
就亻革家芦笙乐而言,“芦笙是音乐的乐器, 是恋爱的 媒介,是舞蹈 、杂技 、拳术的伴奏和道具,是丧葬祭祀的灵 器,是语言的唇舌 、行动的号角 、叙事述史的工具”。 芦笙 在亻革家特定的民族历史 、生活习俗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 因素作用下成为亻革家文化的符号与象征 。在有 “祭祖民 族”之称的亻革家,芦笙的功用除 了 日常的娱乐审美外,其 他大多数时候是运用于祭祀,芦笙在大祭“哈冲”与 其 他 各种 小祭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 。它 被作 为一 种音 声信号与亻革家的祖先“沟通”,亻革家人认为芦笙可以搭建 亻革家人与其祖先交流的桥梁, 同时通过芦笙的祭祀表演 又能够营造 一 种 仪式所需要的神秘而又严肃 的 氛 围,促 使表演者与 亻革家听众心灵上的祖先信仰变得更加虔诚 。 芦笙在仪式和 日常的重复性 、持续性展演中成为亻革家人 心中稳定 的族群文化符 号,凝聚亻革家族群内部 、强化亻革 家的族群认同 。
就亻革家踩亲舞乐而言,在踩亲舞的音乐 、舞步 、组 织 过程等环节中无不体现亻革家人的文化规则, 族群认同内 化在社会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则中, 成为谁都不会违 背的准则 。正如踩亲舞的“音乐”与“舞步”于亻革家人而言, 不仅仅是一种用于提示身体动作的产物, 更是由亻革家人 的价值观 、态度与信念形成的结果 。踩亲舞的进行过程体 现的是亻革家族群成员之间相互认同的表达,亻革家芦笙手 以芦笙为载体,运用芦笙乐并伴着舞步尽情 地表达情感, 以乐娱情 的同时以情带乐,亲切又真挚,很好地发挥了芦笙乐在亻革家人中交情 、凝心的内聚功能 。
四、结语
亻革家作为一个古老的族群延绵至今, 亻革家的音乐在 历时赓续性的基础 上和在共时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陶染 下,具有历时继承性和共时交融性 。自强不息的亻革家人将 音乐作 为族群文化“基因”的载体之一,经由亻革家传统文 化的滋养, 使得亻革家音乐文化在长期传承的同时保存音 乐上的独特个性 。尽管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亻革家音 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演化, 但亻革家音乐中仍然保留 着较多的族群特征,积淀了亻革家原始的自然特性,深刻地 影响到 亻革家人的信仰 、家庭 、习俗 、审美等方方 面 面,而 这些都是体现族群认同的重要载体, 亻革家音乐与族群历 史记忆 、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其独特 的魅力和活态形式成 为亻革家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所在, 并自遥远的历史 到现实的如今一直建构着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 。
参考文献:
[1][清]鄂尔泰等修 .靖道谟 、杜诠 纂:乾 隆 贵 州 通 志 卷 七 地 理 .苗 蛮[C]//巴蜀书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成都:巴蜀书社,2006:123.
[2]赵书峰 .“认同的力量”/“逃避统治的‘艺术 ’”—— 湘 、粤 、桂过 山瑶音乐“族性歌腔”的文化隐喻[J].民族艺术研究,2016(06):27-32.
[3][挪威]费雷德里克·巴斯 .族群与 边界—— 文化差异下的社会 组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向华 .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 2013 年 .
[5]郭乃安 .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 中国音乐学,2017(01):5-9.
[6]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7]魏琳琳 主 编 .音 乐 与 认 同:民 族 音 乐 学 与 人 类 学 的 跨 学 科 对 话[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8]沈洽 .腔词关系研究解读[J].音乐艺术,2007(04):32.
[9]胡 家 勋 . 黔 西 北 苗 族 芦 笙 文 化 丛 [J]. 民 族 艺 术 研 究 ,1995(04):61-66+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