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阿妹戚托舞蹈是流传于贵州省晴隆县境内的彝族原生态民间婚俗舞蹈,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节奏 欢快、气氛热烈,用 以表达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尤其自 2016 年三宝乡进行整乡搬迁,且以 “阿妹戚托”为名创建阿妹戚托小镇以来,其舞蹈土壤的变化使得当下人民跳阿妹戚托舞蹈的意图发生变化, 促使阿妹戚托舞蹈功能发生 一 定变迁 。本文主要从阿妹戚托舞蹈功能进行考察,第 一部分论述了阿妹戚托舞 蹈的祝愿 、宣泄、健体 、教化等传统功能;第二部分论述了当下阿妹戚托舞蹈艺术表演 、民族象征 、民族认同功 能的兴起;第三部分对阿妹戚托舞蹈功能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对阿妹戚托舞蹈传承发展的 建议 。
彝语“阿妹”意为姑娘,“戚”意为办喜酒,“托”意为跳 或舞,由 此“阿妹戚托”意译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 舞”。它是流传于贵州省晴隆县境内的原生态民间婚俗舞 蹈, 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 内三宝彝族乡境内,此外,兴仁市 、普安县 、盘州市内也有 分布 。阿妹戚托舞蹈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自 2016 年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至 晴隆县内, 并成立阿妹戚托小 镇,为阿妹戚托舞蹈提供了适宜其传发展的土壤 。
一、阿妹戚托舞蹈的传统功能
阿妹戚托舞蹈的 传 统 功 能 主 要 包 括 祝 愿 、宣 泄 、健 体 、教 育传承功能 等,这些功能 一同构成阿妹戚托的文化 内涵,推动三宝彝族乡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
( 一 )祝愿功能
阿妹戚托舞蹈是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彝族姑娘出嫁时 所跳的一种婚俗舞蹈,以舞蹈来表达对新娘的美好祝愿, 具有鲜明的祝愿功能 。阿妹戚托传承人文安梅曾谈起 阿 妹戚托舞蹈的起 源,认为是祖先早年躲避战乱,定居于三 宝乡靠双手劳动生活以求安定, 待嫁娶时感觉 缺少喜庆 氛围,便将生活劳动中的一些特有的 、好看的动作组合在 一起,编成“阿妹戚托”这一舞蹈 。据《晴隆县志》记载:送 日子当晚“新娘哭嫁,族中姐妹陪哭 。晚饭后,姐妹聚于堂 屋中,击起 响器 。跳阿妹戚托通宵达旦,老年人则围桌唱 酒令歌, 饮酒 。歌词内容多为传述古训, 男婚女嫁之渊 源。 ”而在起舞前,舞者自行从堂屋的各个方向唱着“阿咩 趣列”(女儿开始扮新娘)的歌曲,向堂屋中间摆放的酒坛 走去,体对酒坛 、自成圆圈,待“阿咩趣列”唱完时,舞者以 顺时针转动进行舞蹈 。阿妹戚托舞蹈是当地彝族婚礼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当彝族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女伴纷纷送行,共跳阿妹戚托舞蹈 。由于当地彝族婚姻大部分属 于包办婚姻,男女之间事先没有爱情基础,且 必须遵守本 民族制定的 不 同 民族不 通婚;不 同 等 级不 通婚;姑舅表优 先婚制等 制度 。可以说“阿妹戚托”是 当地彝族女性对 旧 式婚姻制度的 一 种 控诉, 女伴与新娘通 过跳阿妹戚托以 乐 驱哀,祝福新娘与 丈夫全家和睦 、兴旺发达,以 表 达 对 新娘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 。
(二)宣泄功能
阿妹戚托舞蹈作 为婚俗群体舞蹈,“以 舞达 欢” 是 其 最直接的 功能表 征,人们用舞蹈来宣泄生活的 苦闷,以抒 发内心的欢愉 。人们的内心有忧,而外表还必须维持平静 的态度是 苦的, 而 能借外在 的 动作来发泄内 心的 积郁却 是乐 的 。换言之,舞蹈作 为人 体的 律动,乃是 宣泄和表 达 内 心情感 以求得 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 。三宝彝族乡位 于 晴隆县东南面,属于少 、边 、远高寒地区,土壤贫瘠,农作 物产量不 高,且 当地基础建设落后,使得 三宝彝族乡在搬 迁前一 直处于较为 封闭的状 态,生活也较为艰辛劳苦,而 舞蹈则成为当地人民舒缓身心 、宣泄情绪的最佳选择 。同 时阿妹戚托舞蹈动作形 态 源于生活,并加以美化,在 舞蹈 过 程 中 能够充分 调 动参与 者 的 身心, 在 时空中 运用动作 表 达 情感,与 同 伴协作 而 舞,使 舞者 从中 获得 美的 享受, 感情上获得 满足 。为此,每逢彝族姑娘出嫁时,便 以 舞宣 情,通宵达旦 。
(三)教化功能
阿妹戚托舞蹈动作 源于劳动生活, 在抒发喜悦表 达 祝愿的同时,还具有传授经验的教化功能 。 自古以来舞蹈 便 被认为 是 一 种 上佳的 教育手段,在 原始时 期 便 通 过 拟 狩舞用以 传递捕猎野兽的 过 程 和经验,到 周代 贵 族 子 弟 则习“文舞”,以知礼节 、陶情操;习“武舞”,以锻体魄 、长武 功 。到春秋时期,孔子认为音乐和舞蹈是人民思想情感的表现,同时也是移风易俗的有效手段,主张发挥乐舞的宣传和教化作用 。阿妹戚托舞蹈在教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 对生产知识的传播 。阿妹戚托舞蹈有大量动作是 直接源 于生产劳动 、生活方式,例如“薅秧”“推磨”“踢鸡冠”及“喂 狗饭”等 分别模 拟生活中 的插秧 、推磨 、喂养鸡狗等 动作, 以 在 舞蹈过 程 中传授经验 。二是对人 际关系 、伦理道德 、 婚俗礼仪知识的传播 。阿妹戚托舞蹈中“男左女右”“背靠 背”等 动作是 生活中人 际交往衍生出来的 动作,用以增进 人 际关系 。且 在婚礼仪式中,跳阿妹戚托舞蹈时,老年人 则围桌饮酒作 歌,且 歌词内 容多为传述古训,使人 以 明事 理,规范行为;三是陶冶情操,养成艺术素养 。阿妹戚托作 为 集体舞,要 求参与 者 动作 协调 、节律统 一,在 舞 蹈 过 程 中,舞者 能够充分感受到 舞动身体带来的 生命之“真”、动 作 整 齐带来的协调 之美 、祝愿新娘群体团结的 文化 内 涵 带来的 和谐之善, 使跳阿妹戚托舞蹈成 为 当地人 民一 种 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
二、阿妹戚托舞蹈功能当下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进 步发展, 当地政府对 三宝乡进 行 整 乡 搬迁, 迁出的 群众搬迁至集搬迁安置 和景区于一体打造 的 易地扶贫安置 示范点“阿妹戚托小镇”,作 为 当 地 核 心 的 文化 旅游产业,小镇内 成 立“阿妹戚托舞蹈团”,每晚 8 点在小镇内金门广场进行演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 及舞蹈语境 、舞蹈场 、舞者 身份等 舞蹈要 素改变,使 得 阿 妹戚托舞蹈传统的 祝愿 、宣泄 、教化 等 功能逐步弱化,为 顺应时代需求,阿妹戚托舞蹈的 艺术展演 、民族象征 、民 族认同 、文化宣传等功能则逐步增强 。
( 一 )艺术展演功能
阿妹戚托舞蹈自出现 以来便具备显 著的 艺术表 演功 能,随着人 们生活品 质 的 改善 、对 本土艺术的 期待,以 及本地旅游业的 发展,催生了阿妹戚托艺术发挥展示功能 。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其一,自阿妹戚托舞蹈传承发展以来,当地文化精英 带 领 当 地 群 众 以 调 演 的 形 式 在 各 级 各 地 进 行 演 出 。如 1956 年“阿妹戚托”受邀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 会 演,并获得优胜奖,同年 受邀至 北京怀仁堂演出,其 浓 厚的民族韵味和 独特的舞蹈形态得到中央领导 的 赞 誉, 并授予该舞“各民族的优秀艺术宝藏”奖旗 。此后因 为受 到生活生产困难 、经济贫苦等因 素制约,阿妹戚托舞蹈渐 之匿迹长达二十余年, 在当地作为婚俗文化低调传承下 来 。1981 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抢救民族民间 文化遗产的工作被列入宣传和 文化部 门工作议 事 日 程 。 晴隆县文化馆派出文化工作人员前往三宝彝族 乡 记 录 、 学习,以抢救阿妹戚托舞蹈这一民间文化艺术 。1992 年, 晴隆县文化局将《阿妹戚托》带出深山,组成表演方 队,登 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十周年庆典舞台,同年 5 月 1 日,《阿妹戚托》 原生态舞蹈首 次在州府驻地兴义体 育场亮相 。阿妹戚托舞蹈在这些调演或邀请演出中受到 广泛瞩 目,其表演基本保 留了初始 的舞蹈形态,属于较为 纯粹的艺术表演 。
其二,当地文化精英在挖掘 、整 理 的 基 础 上,进 行 创 作和改编使其成为舞台表演艺术 。如 1995 年由黔西南州 歌舞团编创舞蹈《阿妹且朵》受邀赴意大利参加演出,登 上“世界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舞台 。2002 年三宝乡中心小 学将阿妹戚托舞蹈纳入学 校课程,由柳顺方进行教授,还 选了 32 名学生成立了“阿妹戚托”舞蹈队 。2006 年柳顺方 带领“阿妹戚托”舞蹈队参加三宝彝族 乡 纪 念 建 乡 10 周 年活动 。2007 年,“阿妹戚托”舞蹈队参加“多彩贵州”舞蹈 大赛,该节目荣获舞蹈大赛原生态组“银瀑奖”。此次比赛 前夕, 编导 发觉 阿妹戚托舞蹈原有无伴奏下边唱边跳的 形式观众会 听不清楚,影响舞台效果,为此 三宝中心小学聘请民间艺人共 同收集阿妹戚托舞蹈唱词, 在保 留原有唱词和 调式 的基础上,创编一 份伴奏音乐,以提 升舞台效 果 。2019 年,贵州民族大学胡丽雪 、甘露老师通过采风调 研编创出舞蹈作品《阿妹戚托》,且登上央视《舞蹈 世 界 》 栏目 。这些创作和改编保留了阿妹戚托舞蹈的基本元素, 并以舞台化呈现方 式, 充 分发挥了阿妹戚托舞蹈艺术展 演的功能,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
其三,通过文旅结合,使阿妹戚托舞蹈成为景区内专 业的艺术演出 。2017 年自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至阿妹戚 托小镇,在镇内金门广场搭设专业户外演出场地,成立阿 妹戚托舞蹈团,由 文安梅担任团长,教授并组织当地村民 每 晚在镇内金门广场进行文艺演出 。参加演出的演员有 歌舞团职业演员和兼职的镇内百姓, 整场晚会是以阿妹 戚托舞蹈为核心形成的大型歌舞晚会, 职业演员参演各 个节 目,兼职百姓只参演阿妹戚托舞蹈,整个节 目 中声光 电、服饰道样样俱全,由于人数众多,配以阿妹戚托“跳脚” 形式,场面壮阔,气势恢宏 。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阿妹戚 托舞蹈因其具备艺术展演功能, 所 以成为当地文化旅游 的热门项目 。
(二)民族象征识别功能
阿妹戚托舞蹈是当地彝族先 民基于 日 常生活发展出 的独特民俗活动,它代表着彝族的历史传统和 独特象征 。 随着社会 和 时代进步,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多,阿妹戚 托舞蹈逐渐塑造成为当地彝族的标志性符号 。阿妹戚托 舞蹈的产生受到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 、生活劳作习惯 、礼 仪习俗 、民族文化等影响,是根植于当地群众之中并在长 期 的代代相传中, 历经数代艺人及人民群众的锤炼与创 造,才得以形成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其他民族舞蹈及 其他地区彝族舞蹈相比存在差异, 带有明显的民族性与 地域性,能够从中察觉出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 、风俗礼仪, 乃至审美情趣,是当地彝族精神风貌的一种展现形式 。当地政府积极推动阿妹戚托舞蹈的传承与传播,多次以节庆的形 式在 当地举办会演,并邀请阿妹戚托舞蹈参与 演出, 促进 阿妹戚托舞蹈对外交流, 让更多的人认识阿妹戚托 舞蹈 。阿妹戚托舞蹈也由此充分 发挥其 民族象征识别功 能,成为当地彝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
(三)民族认同功能
文化是 构成 民族存在 的基础, 也是 一个 民族区别于 其他 民族的标准之一,由此树立了民族认同 的基点,成 为 民族内 聚力的 纽带 。阿妹戚托舞蹈作 为 当地彝族的 重要 文化 活动,对增强文化 自觉 、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 作用 。格罗塞曾说:“原始舞蹈的 意 义全在 于统 一社会的 感应力。 ”阿妹戚托连臂而舞的舞蹈形式是当地社会组织 中“公共”“共同”或“团结”关系的体现,所代表的是一种团 结的文化内涵 。通过阿妹戚托舞蹈这一艺术活动,使大家 聚集到一起,加强交流与沟通,拉近感情 。在舞动过程中, 对彝族文化 产生认同感 、对 彝族兄弟姐妹产生亲近感 、对 彝族文化产生崇敬感和自豪感 。此外,阿妹戚托舞蹈所跳 的是人体的 律动,而 不是 乱动,它要求节奏 、要求秩序 、要 求步调 一致,在 整 齐的 群体舞蹈中让人 直观感受到 团结 、 纪律 、秩序和同 心同 德,感 受群体和谐的 善,以 及艺术 协 调的美,促进群体和谐,发挥民族认同的功能 。
三、阿妹戚托舞蹈功能变迁原因分析
以上分 析可知, 阿妹戚托舞蹈功能变迁是 在 传统功 能逐渐衰弱 、新的 功能持续显 著的情况下发生的,这 种 转 变并不 意 味着彻底废弃旧有的 功能, 而是 在 不 断继承和 发展中 实 现 的 。阿妹戚托舞蹈的 功能变迁也是 当地彝族 社区习俗现代化 的 象征, 是 彝族传统文化 随时代发展的 必然结果 。
( 一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阿妹戚托舞蹈产生于三宝彝族乡传统的 自然经济社会,其 舞蹈动作 源自农业生产活动,是 自然经济生活方式 的再现 。由于自然经济和自然环境较为封闭,使得人们固 守于家乡土地上,对 外交流 较少,生存生产资料薄 弱,传 统文化 的 表 演 、传承成 为人们的 生活需要 和 自觉行 为,由 此阿妹戚托舞蹈成 为 当地婚俗中 不 可或缺的 内 容 。改革 开放以来,当地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现代 商品 经济和更为 精细的 分 工瓦解了当地原有 自 然 经 济, 大量年轻人 离开三宝乡外出经商 、务工,且逐步成 为 当地 重要 的 经济来源, 与此伴随的是外出年轻人对 当地传统 生活方式的 陌生化,以及当地婚俗仪式的减弱,进 一 步加 剧了年轻人对传统习俗和文化 的 生疏, 这 一情况促使 阿 妹戚托舞蹈的 原有生存土壤逐渐衰落, 深刻影响 到 阿妹 戚托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016 年,三宝乡整乡搬迁至阿妹 戚托小镇, 民俗旅游的 热潮为 阿妹戚托舞蹈复兴带来了 新的 发展机遇, 为其传承与 发展提供了新的 土壤 。一 方 面,政府为 人 民谋幸福,安排三宝乡进 行 整 乡搬迁,并 在 镇内 提供配套服务设施,就地提供工作 岗位,解决当地人 民生存生活问题,同 时不 断搭建新的 文化平台,为 当地注 入生机;另一方面,文旅集团也认识到 民间艺术是 发展旅 游业的 重要 资源,在镇内搭设演出场地,成立阿妹戚托舞 蹈团,进行专职演出 。各方共同努力使得阿妹戚托舞蹈在 阿妹戚托小镇获得新生土壤, 在 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和促进 文旅产业发展的 现 实需求下, 阿妹戚托舞蹈的 传 统功能逐渐弱化,而 艺术表 演功能则进 一 步得 到 加强,以 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观者面前 。
(二)社会交往的扩大
随着三宝乡搬迁至阿妹戚托小镇, 其 道路交通 和信 息条件等都大有改善,脱离原先闭塞的 面貌,加之受到外 出务工热潮的影响,以及随着本土旅游产业兴起,人 口 的 地域流 动带来全新的社交机遇, 使得 现代文化 不 断渗透到当地,对阿妹戚托舞蹈功能的变迁具有催化作用。首先,伴随着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飞速普及,电视 、手机已经走 进家家户户, 网络也成为当地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 一,现代传媒的娱乐化功能显著,丰富了当地彝族人的娱 乐生活 。其次,年 轻人大量外出,导致婚姻对象并不是本 地人,文化习俗难免不同,而现代社会 多采用新式婚姻方 式,使得阿妹戚托舞蹈在婚礼仪式的土壤进一步缩减 。最 后,阿妹戚托小镇是多民族聚集 、多个民族人民共 同生活 的地方,文化于此处交融,三宝乡原村民的“熟人社会 ”被 打破, 导致其他民族群众参与阿妹戚托舞蹈时其传统的 祝愿功能 、教 化功能 进一步减弱,而娱乐功能 、艺术表 演 功能则进一步凸显, 逐渐在当地成为一种多民族参与的 健身娱乐方式 。
(三)文旅结合的需求
文 旅 结 合 使 阿 妹 戚 托 舞 蹈 获 得 新 的 生 存 与 发 展 土 壤,但也由 于旅游展演的需要,使其舞蹈场地从民间转向 舞台,舞者身份由本土转向他者,因 舞蹈场地及舞者身份 的变迁,其舞蹈功能必然发生改变 。
其一,不同舞蹈表演文本是按照不同功能在不同的表 演场实现的 。生活场中的阿妹戚托舞蹈作为彝族婚俗仪 式中的一部 分,众人在连臂而舞 、踏地为节中抒发对新娘 的美好祝愿 、巩固群体成员的情感纽约,帮助人们从日常 劳作的冗繁中解脱 出来 。而在表演场中的阿妹戚托舞蹈 逐步脱 离了生活形态的 日常功能性, 丧失其婚俗语境中 的祝愿功能,转而成为一种带有文化名片性质的展品,能 指精致而所指模糊 。当文本的语境 、身份 、功能 、形式等任 何一种发生改变,都会使其动作性质产生变化,形成能 指 与所 指重组为新的符号 。阿妹戚托舞蹈由其生活场走向 表演场,其舞蹈意义由祝愿走向观演 。
其二,阿妹戚托舞者身份改变使其在身体表达上实现 一种越界 。每个人由于其个人经验的不同,形成了根本性差异, 而舞者在舞蹈时这种身体经验会 直接 或间接 地注入文本之中,铭刻于身体之上,将个人经验带入舞蹈文本 中 。在生活形态的阿妹戚托舞蹈由于舞者的本土身份 、环 境的封闭性,其舞者的身体表达与交流就是生活本身 。而 阿妹戚托歌舞团中的职业演员则属于文化的他者, 由 于 其不同于阿妹戚托舞蹈生长的语境,缺乏切身“亲历 ”的 生活, 所 以阿妹戚托舞蹈职业演员的身体表达并非生活 本身,而是以 自我经验习得他者经验,因此 在身体表达上 形成两种经验交融,形成意义上的越界 。这种越界使阿妹 戚托舞蹈原生语境下 的意义及形式 被舞者的身体经验加 工改造, 阿妹戚托舞蹈携带的民族属性及文化意义逐渐 衰弱,而其舞蹈形式则愈发丰富 。 由 于文旅演出需要,阿 妹戚托舞蹈不得不脱 离原生的婚俗生活场, 进入到表演 场之中,由 文化他者所 演绎,其展演的性质也必然使阿妹 戚托舞蹈意义逐步衰弱 、形式 愈发丰富,以增强艺术展演 功能 。
四、阿妹戚托舞蹈传承发展建议
费孝通先 生曾说 过:“文化自觉 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 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 、形成过 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 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 ’ 的意思,不是要‘复旧’。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对文 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 、新时代文化选 择的自主地位 。
其一,阿妹戚托舞蹈的发展应当先对其有“自知之明”, 明晰其产生的缘由,以及其携带的文化意义,进而在发展 时尊重舞蹈母体,以保文化之根 。阿妹戚托小镇内至今仍 有从小便跳阿妹戚托舞蹈的三宝彝族乡原村民, 他们是 历史的见证者,应 当对其进行调查记录,从而翔实记录保 存阿妹戚托舞蹈的发展过程 。歌舞团的职业演员应 当加强对舞蹈母体的学 习,在对其进行审美化提炼之前,应该“亲历”生活,增加经验,从而减少因 自身经验越界带来的 阿妹戚托舞蹈民族属性 衰减,更多源于舞蹈母体,忠于舞 蹈母体,在舞蹈母体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发展 。
其二,应当充分发挥阿妹戚托舞蹈文本中文化层面对 构成媒介的 统筹功能,从而使得形 式为 内 容服务,增强其 自身的 文化 属性 。阿妹戚托舞蹈原是婚俗仪式场中 的 群 体舞蹈, 在 舞蹈场的 舞台表 演时也应当尽可能还原其本 来语境, 可以 在 舞台作 品 中设定彝族姑娘出嫁的情景语 境,从而 在情境中 完成 阿妹戚托舞蹈展演,达 到 原生语境 的舞台复现 。在艺术形式上,应当充分尊重并发扬阿妹戚 托边歌边舞 、踏地为 节的 舞蹈风格,而音乐 、舞美 、服饰等 其他媒介在 舞蹈文本中应当是 锦上添花,不应喧宾夺主 。 在表 现 内 容上,也应当强化其 文化抒情功能,通 过设置情 景语境等,尽可能在 舞蹈场中 复现其婚嫁语境,使 观者 能 够透过 阿妹戚托舞蹈了解当地彝族婚俗文化, 而 非只是 一种有形无实的歌舞表演 。
其 三,应当警惕因观演关系的 改变,导致对 舞蹈过 度 改编,使其 意 义 、形 式与母体截然不 同,发生“假晶现 象”。 阿妹戚托舞蹈与旅游产业结合是 民众 物质 生活发展的需 要,也为其 提供了新生的 土壤 。从舞蹈功能来看,因其脱 离原有文化 场对新娘美好祝愿的 文化 功能, 取而代之的 是以观者为中心的娱乐功能 。由此,阿妹戚托舞蹈的传承 发展应当保持初心,以 宣传当地文化 为基准,警惕以 观演 为 主对 舞蹈产生过度改编, 避免其形 式与 内 容脱离母体 从而 出现假晶现 象, 导致阿妹戚托舞蹈脱离其 宣传文化 的初衷,转而成为一种商品化舞蹈 。
五、结语
作 为 生活形 态 的 阿 妹 戚 托 舞 蹈 并 不 是 独 立 存 在 的,而是存在 于和它身体对话的世界之中, 不仅 置 身于微观 的“情景语境”,而且受制于宏观的“社会语境”。 从阿妹戚 托舞蹈的 变迁, 可以 看到 现代社会文明对 当地彝族人 民 生活生产方式的 转变,阿妹戚托舞蹈祝愿 、宣泄 、教 化 等 传统功能逐渐衰弱,取而代之的是其 艺术表 演 、民族象征 等 功能兴起 。费孝通先生认为 文化 自觉的 意 义在 于文化 自知,并获得 文化 转型的 自主能力,因为 文旅结合 需 要, 阿妹戚托舞蹈由民间走向舞台,由此获得 了新的 土壤,但 在 发展过 程 中应当警惕以 商品 化 的 方式消费阿妹戚托舞 蹈所蕴含的 文化 属性,避免出现假晶现 象,应当充分尊重 文化母体,在 尊重 、发扬阿妹戚托舞蹈文化 功能的基础上 进行传承发展, 从而 以 艺术促进人们激发更强大的 民族 自觉意识 。
参考文献:
[1]华松林 .晴隆县志[M].贵阳:贵州人 民出版社,1993.
[2]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 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7(03):15-22+158.
[3]杨军 .彝族舞蹈“阿妹戚托”传承问题研 究—— 以 贵州省晴隆 县三宝彝族乡为 个 案分 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 版), 2011(05):73-76.
[4]黎帅 ,黄柏权 .遗存 与 变 迁:当 下 土 家 族 摆 手 活 动 功 能 变 迁 考 察[J]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5-18+39.
[5]康乐 ,尹雨嘉 ,胡小勇 ,等 .彝族村落“阿妹戚托”文化 传承与 生 态保护研究—— 以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为 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8(04):60-63+79.
[6]刘嘉馨 ,崔颖 .运用舞蹈生态 学方法分 析彝族原生态 舞蹈“阿 妹戚托”[J]. 当代音乐,2019(01):106-108. [7]华静 .晴隆“阿妹戚托”的文化 内涵[J].青春岁月,2012(18):35.
[8]刘建,刘海栋 .转型期当口 的 中 国 民间舞“深扎”的 理论 思考[J].舞蹈,2017(07):9-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