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基础音乐教育日益重视中华母语音乐文化 。然而,与正式学习相比,非正式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习得 过程才是母语化音乐教育的深层要求 。大众传播为中华母语音乐文化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多元路径:扩大中华 母语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营造民族音乐文化“大课堂”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母语音乐展示融媒体化,加 强民族间 、地域间音乐文化认同,树立民族音乐共同体意识;在传播过程中,通过视频语言和平台语言的“双 语”融合,丰富 中国音乐教育话语体系 。面向未来,应持续规范传播内容,促进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协同 。
全 球 化 语 境 中 的 当 代 音 乐 文 化 面 临 着 传 统 文 化 断 裂 、母语系统失语等困境 。1995 年,“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 音乐 教育”改革研讨会召开,以 民族音乐 学家为代表 的音 乐 学者 们,在 会议上探 讨中 国 近现 代音 乐 教育“西化 ”带 来的 种 种 弊处,提出了“以 中 华文化 为 母语的 音 乐 教育 ” 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 。他们围绕“什么是母语音乐 文化 ”进 行 大量讨论,为母语化 的 民族音乐 教育畅想未来 。此后, 历经近三十年的 发展,在 一 次次教育改革的 浪潮中,民族 音乐 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 重视, 这 在普通 学校教育中得 以体现:弘扬民族音乐 曾作 为课程 目标之一,在新版中 小 学音乐教材中,中国作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
然而,学校教育的组织传播始终是中华母语音乐文化 “自上而 下”的 常规教育途径 。学者骆静禾提出:“母语音 乐文化应该是潜移默化 的 动态 习得 过 程, 培养学生在 不 经意间获得对本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同与接纳是‘中华文化 为母语’观念的 深层追求。 ”学者 崔学荣 、汪洋建议,可 以 从“文化 传播”的 角度切入,研 究 中 华母语音 乐 文 化 教育相关问题 。相比之下,大众传播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 与 资讯,扩大了受众 接收信息 、交往互 动的 时空范 围,为 传统音乐文化传播 、传承及教育提供了多元路径 。音乐活 动是音乐 文化传播与音乐 文化建设的 重要 载体 。大众 传 播的 载体和平台为 群众贴近中华母语音乐 文化及其 非正 式学习创造了基本条件 。
一、大众传播视角下的中华母语音乐文化学习
大多数学者认同 中华母语音乐 文化 在 时间维度上包 括从古代到 现代的新旧传统优秀音乐 文化, 在 民族种 类 上包括 56 个 民族 。 以人 群种类划分,包括普通 百姓创 作 的 民间音乐 、历代文人 学士创作传承的 文人音乐 、宫廷内 部或朝廷仪式上演奏的 宫廷音乐, 以及在 宗教行 事中 所唱奏的宗教音乐。超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范畴,母语音乐文化还包 括 能 表达中国风度 、 中国气派的中国现当代音 乐文化 。从音乐作品上看,除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音乐,体现革命文化 、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音乐也囊 括其中 。从广义上来说,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指的是有 意识地通过若干方 法 、各种媒介向他人传递中国音乐文 化信息,帮助他人获得中华母语音乐观念 、素质 、能 力 的 社会活动 。
大众传媒音乐教育经历了印刷传媒 、留声机 、广播 、电 影电视 、互联网等多种传媒形式,目前已呈现出多元传播 载体组合交叉的发展趋势 。结合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两 种音乐学 习方 式, 以下将从接 收者的角度介绍通过不同 媒介如何实现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 育的信息传递和 价值 渗透 。
( 一 )大众传播视角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正式学习
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正 式 学 习 在学 校 、机构 或教 室 等情境下 发生,如学 校的音乐课 、机构 的音乐兴趣班等, 传播载体有教材 、乐谱 、音响 、课程文本或课程视频等 。在 中国,全国性的媒体引领着大众传媒音乐教 育,并伴随着 音乐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如公共广播 、公共电视等 。
中华人民共 和 国成立初期, 为解决节目资源匮乏的 问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 到全国各地录制民间音 乐 、戏曲音乐等节目 。1955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 播部 成立,音乐教 育家 、作曲家向隅出任主任,加强了 音 乐教育普及类节目的设置 。同年,音乐广播教育性系列音 乐节 目 《民族音乐讲座》《中国民歌讲座》《少数民族器乐 介绍》相继出台 。后来,《讲座》专栏还开设了二胡 、笛子等 讲座,使观众初步掌握吹 、弹 、奏 、唱的基本知识。“有声而 无形的音乐学 校” 在初期 为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普及和 传承起到关键作用 。
新世纪以来, 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正 式 学 习 的大众传 播途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如高校承担的高等教 育智慧教育平台 自主上传线上课程等 。应 当看到,在“热门选课榜” 中, 涉及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课程并不多 。 以中国 MOOC 为例,以“音乐”为关键词,可以看到与西方 音乐相 关的课程占了热门课程的更大比重,如北京大学 的《浪漫 主义时代的欧洲音乐》《西方音乐欣赏》等 。这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受众群体对西方音乐的好奇 、对本土音乐的轻视 或畏难情绪 。
(二)大众传播视角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非正式学习
中华母语音乐文化非正 式 学 习 的方 式 相对随意 。 中 华母语音乐文化的非正 式 学 习, 一方 面体现在母语音乐 环境的塑造上, 另 一方 面则将中国音乐教 育现状或事件 作为传播的内容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公共 电视 、电影是 中华母语音乐文化非正式学习的主要途径 。
公共电视媒介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将少数人在音乐 厅空间内享受到的音乐会 通过直播 、转播 、录播等技术手 段呈现给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实现视听结合 。除了欣赏 型 、讲座型的音乐传播,一 些竞技类节目也对音乐的普及 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 歌手电视大奖 赛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等 。其中,影响力最大 、最具代表性 的节目当属时间跨度最长的青歌赛 。赛中,演唱和评价相 结合,提 高了大众的欣赏水平 。另外,高收视率的音乐节 目中不乏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节目,如《经典咏流传》 《国乐大典》等 。其中在音乐作品编创中加入的古诗词或 现代音乐的语汇, 已成为学 校音乐教 育中教 师的教 学 素 材,成为正式学习中的扩展资料 。
电影媒介对音乐普及产生作用的主要有两类 。第 一 类是宣传音乐的艺术电影,如音乐风光故事片《刘三姐》、 把中国实验歌剧搬上银幕的《洪湖赤卫队》、新 潮 音 乐 配 乐动画《悍牛与牧童》等 。第 二类是反映中国音乐教 育的 故事片,如在普通学 校音乐教 育领域,有乡村学 校从无 到 有 的 儿 童 合 唱 团《 听 见 歌 再 唱》;在 高 等 音 乐 教 育 领 域, 有 体现“西洋”与“民族”之争的《闪光少女》;在社会 音乐教 育领域,有唢呐传承故事《百鸟朝凤》、钢琴琴童的故事《钢的琴》、小提琴琴童的故事《和你在一起》。 这些影视作 品增进了观众对音乐及音乐学习的了解 。
在互联网媒介, 音乐 教育学专家余丹红教授领衔策 划的“中 国 音 乐 教育(MEiC)系列纪录片”,至今已在 国 内 外视频平台连续发布 47 集 。这部纪录片通过影像向全世 界展示了 《社会钢琴教育》《小学音乐 与 唱 游课》《探 索中 的音乐 教学法》《古琴制作 与 教育传承》 等 中 国音乐 教育 侧影,并组成斑澜的 画 卷,有效传播了中 国音乐 教育所获 的成果 。
二、大众传播视角下深化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 路径探索
相较于中华母语音乐 文化 教育通 过 学校教育组织人 际沟通 的方式,大众传播的方式 、范围具有明显优势 。对 于中华母语音乐 文化 教育而 言,“深化 ”既体现 为母语音 乐 文化 深入大众 的 教育接受面, 也体现 为 深入群众 内 心 的教育成效度 。
( 一 )从学术教学到社会传播,塑造民族音乐文化生态 环境
近 30 年来, 从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到 “中国乐 派”,从教学改革到 教材变动,民族音 乐 教 育 的 迫 切 性 和 必要性体现 在 学校音乐 教育的 改革中 。正式学习保证了 知识学习的 正确性,却缺少了非正式学习的 随机触发性 。 另外, 终身音乐 学习的 连续性 同样需要人们认识到 学习 方式的多样性 。作为人类共享的音乐文化,以中华文化为 母语的音乐教育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实现 。
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一些青少年认为传统音乐是 “土”的 。事实上,这样的偏见很大程度上是由认知不充分 造成的 。以民族器乐为例,民族器乐在大众传播中深受群 众喜爱 。如广东卫视 、山西卫视联合举办了 4 期的《国 乐大典》综艺,就以 中 国 民乐 为 主题,邀请高水平乐 团演 绎国乐 经典, 并通 过视频制作技术为 每个 节目补充文字性 导赏,寓教于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
在 IOS“库乐 队”中,触碰屏幕可以 模 拟演奏琵琶 、古 筝 、二胡等,产生相 应的 音 乐 效 果,让大众 零距离感 受 乐 器形制 、音色 、演奏法等 。古筝等单项乐器音乐游戏,还有 曲 目跟弹功能 。香港教育大学粤剧传承研究 中 心研 发的 “粤曲拍和”App,收录了粤剧稀有乐 器 的 音 源(如二弦 、椰 胡的声 音 ),可实 现 虚拟演奏 。虚拟技术降低了乐 器 演奏 的体验成本,同 时扩大了受众 群,营造 了人人 都能接触民 族乐器 、民族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 。
有些传统音乐是来自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与劳动密切 相关的音乐 。在互联网平台上,有爱唱山歌的广西“大姐”, 有直播表演非遗戏曲的小团体 。采风 、民族活动被影像记 录,实 现 了永久保存和便捷传播,扩充了中华母语音乐 文 化 曲库(即预备表 演的 蓄存)。 大众传播通 过柔性 的 传播 策略安排和大容量的母语音乐 曲库蓄存, 让受众 在 自愿 自主的 心态 中 了解 、辨识中华母语音乐 的 风格 、体裁类 型 、文本内 容 、创 作 观念 、习得 过 程 等,欣赏 、接受中 华母 语音乐 文化 的 内 涵,从而 达 到传播与 教育兼顾 、激发其 终 身热爱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目的 。相对学校教室的“小课 堂”,更应注重通 过 社会传播塑造 民族音 乐 文 化 的“大 课 堂”生态 环境,加强内 隐学习,保持知识的 完整 性 和 学 习 的持久性,树立文化自信 。
(二)从舞台媒介到互联网媒介,树立中华民族音乐共 同体意识
因地域差异或距离遥远产生对其他 民族音 乐 文化 的 神秘感 、陌生感,这是 民族音乐共同体意识形成 的 隐形 障 碍 。然而 大众媒体的传播则大大减少了各民族之间文化 交流 的 障碍 。各民族音乐 通 过 大众传播走进 全国人 民的 视野,逐渐消解了大众对异域音乐文化的认知偏见 。
《中国民歌大会》《开门大吉》等音乐综艺类节目,将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如《天路》《青藏高原》等藏族元素歌曲,《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等维吾尔 族元素歌曲等, 大大丰富了大众的民族音乐知识和 审美 体验 。各民族 、各文化区的表演者也借助综艺舞台表达 、 传播自己民族 、地区的音乐文化 。舞台媒介 、大众媒体推 动了民族音乐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 、各地区音乐文化的 广泛传播, 一些民族还收获了大众广泛认可的 “能 歌善 舞”的标签 。
中央民族乐团“国乐三部 曲”是母语音乐文化非正 式 教育的典范 。它们打破了民族器乐演员只是演奏的传统, 创新性地加入了语言 、动作来表达故事,通过舞台给大众 以音乐教 育 。作为世界首部 民族器乐剧的《玄奘西行》中 有这样一 幕: 高昌王向玄奘介绍邻国朋友们及他们的乐 器,并让他们逐一演奏 。其中,有于阗的弹拨尔 、龟兹的艾 捷克 、楼兰的都塔尔等 。在剧中,是向玄奘介绍这些乐器; 在剧外, 则是向观众展示维吾尔族及哈 萨克族的各种乐 器 。通过这部剧, 观众可以获得自身认知之外的音乐信 息—— 古丝绸之路上的民族音乐 。大众文艺节 目有利于 青年 群体接受传统音乐, 增进民族间音乐文化认同及对 民族音乐交融共 生的认识。《印象国乐》《又见 国乐》中也 有这样 的表现,如通过指挥家的语言介绍箜篌,通过创设 情境点明《三十里铺》与《春节序曲》的关系 。
在电视媒介传播上,中央电视台开设《中国·民歌》栏 目,绘制出电视版“中国民歌版图 ”,以饱满的人文意蕴为 背景,将民族音乐可视化 。这也使它成为看得见 、听得着 的民歌教科书 。在音乐录音与制作上,瑞鸣音乐主持国家 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音乐地图 ”,以音响制作为主,兼 顾视频制作和对外推广,采集 、出版了系列专辑 。它 一方 面为传统音乐文化注入了活力, 走上了音响传播的融合 创新之路;另 一 方 面为各民族 、各地域 、各种类音乐曲 库 开 拓了一批高质量的录音版本, 其中京胡演奏经典京胡 曲牌 、广西侗族大歌 、山西民间歌曲集等专辑受到较高关注 。视频传播对艺术有着天然的友好,上述文艺节目 、舞台剧纷纷向融媒体转型,通过现代人易 接受的渠道,将演 出现场 、综艺节 目 、音乐剧 目投放至 视频网站,向大 众 广 泛传播 。
(三)从视频语言到平台语言,构建中华母语音乐教育 话语体系
在大众传播中,有两类“语言”得到凸显,一类是视频 语言,一类是平台语言 。
先说视频语言 。 即从拍摄视频特写镜头的设计,到画 面剪辑 、后期配乐制作等呈现的一系列“语言”。场景塑造 、 故事线索 、音画配合等形式使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传播 更生动 、形象,为群众提供经验性认知 。在国乐影视制作 的探索中,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纪录片《国乐的侧脸》,以 “流水”“广陵散”“春江花月夜”等古名曲为主题,从不同角 度叙述中华古韵古曲的人文历史 。对于本身就承载了历 史与文化的民族器乐,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 上海电视台 艺术人文频道 联合发行的《中国乐器》,涵盖古筝 、琵琶等 常见 民族乐器及京剧中的伴奏乐器等 。该片首 次以视频 语言的形式 系统梳理中华民族乐器的历史脉络及其当代 发展状况,揭开乐器制作的面纱 。视频语言中人文性的凸 显符合中国母语音乐文化的特性, 相对于知识灌输式 的 讲座则更具趣味和深度 。
再说平台语言 。天天出版社出版的民乐启蒙绘本《八 音的故事》 便是融媒体化的典型案例 。该书以绘画艺术 展 现 古 朴 的 乐 器,以“爷 爷 ”的 口吻 介 绍 尘 封 已 久 的“八 音”—— 金 、石 、土 、革 、丝 、木 、匏 、竹 。不仅如此,该绘本还 达 成 可 视 化 和 可 听 性,委 约 作 曲 家 创 作,邀 请 方 锦 龙 等 名家演奏,将绘本制成有声有色的动画片,通过融媒体手 段将母语音乐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视频平台,观众往 往以弹幕互动 、在评论区建立社群学 习 的模式, 出现了 “有问有答”“有错纠错”互帮互助共 享知识的现象,比如 有人弹幕提 问“这是什么乐器”,再由 他人回答,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互动却有着极高的针对性 。
在互联网平台上, 抖音直播中覆盖的 民族乐 器有 87 种 以 上,包含口 弦 、筚篥等 小众 乐 器,观众 基数呈现 出 裂 变式增长 。灵璧菠林喇叭周家班 、西安大唐东仓鼓乐团等 非遗文化传承团体在疫情期间尝试线上直播, 找到 了年 轻的新知音 。 以 中 央民族乐 团为代表 的 国乐 演奏团体在 直播平台上打造 民乐 演出第二舞台, 聚集起大批的 民间 文艺工作 者 和爱好者 。视频语言与平台语言这 两种 中华 母语音乐 文化 的语言表 达, 是 构建中 国音乐 教育话语体 系的基础 。
三、大众传播视角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优化 方向
当前,中 国 的传统音乐 文化 在 资源复制方面,相 比 发 达 国 家的“主流 音 乐 ”还缺少强大的 产品 生产力 、媒介 运 作力和市场资本控制手段 。母语音乐 文化 教育自从中华 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和资源, 发挥 了显著的作用 。然而,母语音乐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可 避免的 问题, 如在 大众传播中 扩大了知识性错误的传播 造成 的 负面影响 。 因此,为 了更好地借力大众传播,使其 在 中华母语音乐 文化 教育中 发挥积极作 用, 还需要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 。
( 一 )规范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传播的内容
为 了发挥传播的 正效应, 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向受众 传播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时要确保其准确性 。
非音乐类影视作 品 中音乐 片段的 准确性 容易受到 制 片人 的 忽视 。如古琴摆反,是古装电视剧里常见的 现 象, 《三国演义》《神雕侠侣》《甄嬛传》等 热播经典古装剧无一 幸免 。另外,本该是 弘扬中 国音乐 文化 的 高光片段,却因 视听不 一致给观众带来了误导 。 比 如《甄嬛传》中某一 演 员弹奏古琴的 画 面,却配 的是 古筝的音效;《延禧攻略》某一 片段,画 面里出现 了音 乐 配 器 中 没有的 萨克斯 、吉他,剧中乐 手却在有模有样地演奏 。这 种“形 不对声 ”的情况 还出现 在 现 代舞剧《杨家岭的 春天》中:剧中 的 音 乐 家 吹 起笛子,背后却是大提琴流淌的旋律 。网络传播可以扩大 大众传媒对音乐 教育的影响力, 同 时也会放大其 中存在 的错误:以往在 舞台媒介或者 电视媒介,这些错误可能是 一 闪而 过,但在互联网时代,观众 可以 随时暂停或反复观 看,小错也会被放大 。因此,在音乐相关的舞台作品 、影视 作 品 中, 乐 器 的 演奏展示环节应尽量确保演员使 用正确 的乐 器,且 演员的 演奏姿势 、演奏技法都要 正确 。影视节 目 的音乐顾问除了承担配乐选用的 工作, 也有义务审核 相应的画面片段 。相关媒体应重视音乐传播内容,不应视 之为“氛围音乐”“背景音乐”而潦草而过,避免因传播而导 致更广泛的错误认知 。
母语音乐 文化传播要 避免过度娱乐 化 与 功利化 。一 些音乐类节目在标题的选择上 、在 编排的 过 程 中 、在类型 的设置 上哗众 取宠,忽视母语音乐 文化 的 特质;一些制作 者盲目追求关注度,刻意 改变母语音乐 文化 原本的精髓, 这些都不利于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价值的维护及传承 。
(二)促进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协同
国家 、民族 、地区 、家庭等都会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 乐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良好的传统音乐 文化 环 境会使人受到美的 熏陶 。大众传播已成 为 中华母语音 乐 文化 教育的 隐形途径,“社会 — 学校 — 家庭” 应该成 为 推 动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共同体 。 目前,一些教育主体 还未认识到其重要性 。
资源获取的便 利性极大影响 了大众 的 信息选择 。 以 大学学术机构为依托的音乐普及类课程, 通 常将课堂投 放于学习网站,其教学内容有相应的质量保障 。但对已离 校的 群体或社会群众 而 言, 这样的 吸引力远不及 “短视 频”形式 。大众传播在资源分配上的便利性也影响了大众 的信息选择 。与中国专业音乐传播的现状相似,传播形式学术化是母语音乐 文化 教育目前面临的 困境之一 。一 些以普及为目的的音乐创作传播渠道 十分有限 。如作曲家 杨青创作的《青少年 民族管弦乐队指南》,本 意 是 为 不 了 解民族管弦乐器的大众介绍乐器音色特征, 其解读可见 于《艺术评论》2022 年第 9 期 。但在创作 、首演近 3 年后, 该作品还未被主流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纸上音乐会 ”终 究难以实现民族管弦乐队知识在青少年 群体中 的 普 及 。 众人所熟知的《青少年 管弦乐队指南》,是作曲家本杰明· 布里顿受英国教 育部 委托 、为科教 纪录影片《管弦乐队的 乐器》而创作的 。因其影片能够直观展示乐队的各种乐器 形态及音色,生动的解说具有典型教 育意义,经电视台首 播后传播甚 广, 成为人们了解管弦乐队的入门曲 目 。可 见, 普及型音乐创作的展示不能仅限于音乐厅 、学术期 刊,也要走进电视台,走上互联网 。母语音乐的大众传播 同样需要更加多样 化的内容呈现方 式,以满足不同层次 、 不同需求的受众 。 当下要呼吁更多的中华母语音乐创作 者 、表演者借助融媒体所 提供的传播媒介优势,积极 加入 母语音乐文化传播的队伍当中, 将母语音乐与音乐文化 传递给人民群众;建立一种良好的交流机制,促进不同领 域 、不同层次的音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加强中华母语音 乐文化“社会 — 学 校— 家庭 ”协 同 教 育 通 道 的 研 究,推 动 音乐产业与教育事业融合 。
四、结语
纵观以上, 大众传播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 育 提供了外部 环境的支持, 其持续良好的发展还需要多方 协同,尤其在观念树立 、环境塑造 、路径拓宽方 面还有 很 大的实施空间 。面向国际,无论是英国 BBC 大量音乐纪录 片的选题 、拍摄 、制作形式,还是美国音乐家伦纳德·伯恩 斯 坦 音 乐 电 视 系 列 讲 座 的“ 明 星 效 应 ”,都 可 以“为 我 所 用”;同时,要主动向国际推介本国传统音乐普及资料,接受不同目光的审视 。面向大众,要为大众传递健康的音乐学习 观 、音乐价值观, 创造良好愉悦的母语音乐学 习 氛 围;拉近音乐和 大众之间的距离,帮助大众了解母语音乐 文化,培养音乐素养,触发非正 式 学 习,激发主动学 习 意 识 。面向未来,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传媒加强优秀母语音乐 文化的普及,创新媒体运营方式,提高用户黏性 。最后,搭 建家庭音乐教 育 、社会音乐教 育与母语音乐文化教 育的 桥梁,推进国民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1]宋瑾 ,韩锤恩 ,洛秦 ,管建华等 .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 观念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95.220-221.
[2]骆静禾.20 世纪以来中国基础音乐教 育观念研究[D].福州:福 建师范大学,2017 年 .
[3]崔学荣,汪洋.论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构建[J]. 中国音乐,2023(01):25-33.
[4]王耀华 .根,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 乐教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01):29-35.
[5] Thibeault, D M. Commentary: Media, music, and education. In G. E. McPherson & G. F. Welch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education. Vol. 2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515-516.
[6]康普 .做听众的益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简况[J]. 中国音乐,1981(01):53-54.
[7] Veblen, Kari K : Adult Music Learning in Formal, Non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 In G. E. McPherson & G. F. Welch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education. Vol. 2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246-252.
[8]严庆 ,姜术容 .大众传播视角下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 育的文艺 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08):16-21.
[9]谢嘉幸,张媚 .如何当一名“未来”的音乐教 师[J]. 中小学数字 化 教学,2021(06):5-8. [10]李鹏程 . 当代中国专业音乐传播现状述论[J].音乐研究,2021(04):120-1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