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祥云禾甸白族《挑水调》与大理剑川(大理白族 自 治州下辖县级行政区,下文均简称 为大理剑川)白族《白月亮,白姐姐》进行分析比较,梳理两个地区白族调在衬词 、旋律 、节奏、节拍 、唱词形式 、 演唱方言等方面的特点,得出既有较多共性,又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风格 。正因为这种异同,让传统白族调独 特的地域风格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发展 。
【关键词】祥云禾甸白族,大理剑川白族,挑水调,白月亮,白姐姐, 异同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 道:“精神文明的产物和 植物 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①在变化多端 的大自然中,植物只有抵抗住恶劣的自然环境 、找 到适合 生存的场所 才能 不断繁衍下 去, 这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 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音乐作为人们 日常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是极具个人或民族色彩的艺术品, 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 。 因 为精神文明具有 传承性,经过历史 、时间的考验 、磨砺 、筛选,所 以要么淘 汰,要么生存并发展形成独具一格 、带有明显区域性的民 族音乐② 。乔建中老先生曾在民族音乐的分布研究中提出 四个重要方 面:音乐中的地理因 素 、环境对题 材的选 择 、地理因 素所造成的民间音乐风格区 、作为保 护传统文化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 这些都是民族音乐形成独特魅力 特色的重要天然因素③。
祥云禾甸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而大理剑川则位 于西北部,两地相距约 186 公里 。在如今看来,祥云禾甸 到大理剑川只是 2 个多小时的路程,而在从前,先 辈们需 要翻越一 座座高山 、跨过一条条河流才能 到达,路途艰险 坎坷 。就是在这样 的环境下, 白族文化仍在不断传承发 展,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民族音乐经典之作 。一方面正 是因 为高原山地的地貌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 使得外来 文化渗入 、本民族文化扩散两难,民族特色 、地域特 色 便 因 此 保 存下 来;另 一 方 面,虽然群山环绕,但自然环 境 良好—— 背靠高山 、面朝湖泊,常年气候温和,冬无 严寒 、夏无酷暑, 给白族的 民族音乐带来了更加广阔的 发展创 作 空间 。 白族调便是白族音乐文明的“见证人”,它扎根于白 族人 民的 日常生活 、劳作 、情感 等 方方面面,用本民 族 语 言歌唱,成为白族地区流传较广的民歌形式 。
祥云禾甸白族和大理剑川白族同 宗同 源, 虽然居住 生活于不 同 的 地理方位, 但在 一定地理范围内 同 一 民族 的音乐是具有相 似性 的 。两地的 白族人 民同样以农耕生 活为 主,有着相 同 的 习俗和宗教信仰 。他们热爱生活 、积 极乐 观 、勤劳勇敢,喜欢在辛苦的 劳作 之余坐在 田埂上高 歌一 曲白族调,有时唱 的是 劳作 的辛勤,有时唱 的是 白族 男女间的 爱意,也有时唱 的 是 民间习俗;内 容丰富多彩, 植根于白族人 民的 日常生活 。其 中 以情感 为 主要 内 容的 白族调 居多,反映出来的 爱情大都是 纯洁的 、真挚的,它 表现出白族人民淳朴 、忠实的性格 。④祥云禾甸白族的《挑 水调》、大理剑川白族的《白月亮,白姐姐》便 是 这 种 独 具 特色 的 白族音乐典型代表作 。 因地理环境 、演唱形 式 、场 所的影响,白族调 主要 通 过 口 口 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又 在 多年的 民族融合 发展 、地理生活环境等 客观影响 下,不 同地区的白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
一、两地白族调背景概述
( 一 )祥云禾甸白族《挑水调》
禾甸镇隶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的祥云县,位于其东北部的 坝子,共有 12 个村庄,汇聚了汉族 、白族 、彝族 、苗族 、傈僳族这 五个 民族,白族占 总人 口 的 82%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 祥云禾甸白族人 民主要 通 过农耕劳作 自给自足,有着淳朴的 民风,向往美好生活 、忠贞爱情,因 此创作出很多情感丰富的白族调 。
祥云禾甸白族《挑水调》是 当地仅存于世且 用白语演 唱 的古老的 白族情歌 小调,由于没有完整 的 文字 、曲谱记 录,导致出现对外普及度低 、推广范围小的 问题 。祥云禾 甸白族人 民的 除夕夜,按照习俗,全家人都要 聚在 一起吃 团圆饭,一 同 守岁到 午夜后白子白女们再 争相外出挑水 。 你追我赶,只为 了初一早上全家人 喝上米花糖水,预示着 新的 一 年幸福美满 、合 家欢乐,这也是 白族男子向心爱的 白族女子表 达欢喜之情的 时候,在 地势开阔的河边,为 了 让白族女子感受到 浓浓的 爱意,白族男子放声 歌 唱,直抒 胸臆,唱的便是《挑水调》(在清朝时期也叫《矣摩调》)。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纯粹表达爱情的白族调主要通 过 口 口 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是 当地为数不 多且 较为 完 整 的 、古老的 白族调 。在 多年的 民族融合 发展 、地理生活 环境的 客观影响 下, 祥云地区的 白族形成 了 自己独特的 民间艺术文化 。
(二)剑川白族《白月亮,白姐姐》
在 大 理 白 族 自 治 州的 西 北 部 有 一 个 白 族 聚 居 的 县 城—— 剑川 。那里群山 环 绕 、人 杰 地 灵,居 住 着 汉 族 、白 族 、回族 、彝族等 十六个 民族 。 白族占 总人 口 的 91.6%,是 大理州白族人 口 占 比 最高的 县城,被誉为 能歌 善舞的“白族之乡”。那里的白族人民豪迈直爽、勇于示爱,有多首经典的白族情歌小调,其中《白月亮,白姐姐》是当地白族情歌 小调的经典佳作之一,极具代表性 。
改革开放之前, 大理剑川白族人民同样 以农耕生活 为主,日 出而耕,日落而息 。为了缓解劳作中的辛苦,老百 姓喜欢唱唱白族调,作为劳作之余的自我调剂⑤,愉 悦 心 情 。每 当这个时候, 白族男子便会 为心爱的姑娘高歌一 曲,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一 面想要心爱的白族女子知道 自己的心意, 另 一 面又担心这样 直白的传情达意会 引起 她的厌 恶,可无 法按捺自己内心对美好甜蜜爱情的向往, 因此便有了这首经典的白族情歌小调《白月亮,白姐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交流融合已成为大趋势 。 大理剑川白族在保 留本民族调独一无 二的艺术历史特点 基础上,结合外来优秀文化,将这首 白族调改为现在广为 流传的新版本,成为白族调的经典代表作 。
二、两地白族调的异同
( 一 )两地白族调相同之处
1.衬词的使用
衬 词 在 早 期 的 使 用 中 并 没 有 规 律 性 的 固 定 出 现 位 置,都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即兴添加 。但由于白族调主 要以口口相传的方 式 流传, 所 以在传唱的过程中逐渐固 定了其在不同曲调中出现的位置—— 可位于句首 、句中, 也可位于句尾,分别被称为曲头 、提腰 、扫腔 。虽然衬词所处位置不一样,但在曲调中主要有以下 3 种功能(见表1):
祥云禾甸白族《挑水调》中的衬词以五个语气助词组 成为主,例 如:啊依 哟 嚯 呵 、阿 么 依 嘿 哟 、嚯 呵 哟 嚯 嘿 。 有 以 单 组 形 式 出 现,也 有 以 两 组 衬 词 前 后 衔 接 组 合 的 形 式 出 现 。巧 妙 渲 染 白 族 男 子 向 白 族 女 子 一 步 一 步 试 探 、搭 讪 的 过 程,形 象 刻 画 出 白 族 男 子 内 心 的 激 动 、忐 忑 之 情 。据 民 间 艺 人 罗 文 兴⑥ 所 说:“衬 词 我 都 不 会 写 进 唱 词 中,因 为 没 有 这 个 必 要 。 每 个 人 即 兴 加 入 的 位 置 都 不 一 样, 我 比 较 喜 欢 用 在 段 落 之 间 来 过 渡 一 下 。 虽 然 位 置 不 一 样,但 大 家 在 禾 甸 花 灯 、打 前 鞭 、踩 门 坎 、其 他 调 子 中 都 是 运 用 五 个 字 组 成 的 。”不 同 的 演 唱 者 有 不 同 的 理 解,因 此 祥 云 禾 甸 白 族 调 运 用 五 字 衬 词 主 要 依 靠 演 唱 者 的 情 绪 来 加 入,有 的 是 衔 接 过 渡 的 作 用,有 的 是 渲 染 感 情 色 彩 的 作 用,有 的 是 运 用 亲 昵 的 称 呼 奠 定 感 情 基 调 的 作 用,充 分 衬 托 出 白 族 儿 女 对 美 好 爱 情 、幸 福 生 活 的 热 烈 向 往 。无 论 何 种 作 用,在 历 史 的 长 河 中 这 样 的衬词形式不断成为祥云禾甸白族调的典型标志。 (见谱例 1)
大理剑川白族《白月亮,白姐姐》主要运用的衬词是单 个词组成的语气助词——“之”“呀”“呢”“买”,句首 、句中 、 句尾三处均有出现 。该首作品中的衬词主要功能也是该 地白族调中所具有的: 第 一 亲昵的称呼充分奠定总体的 感情基调,深化白族调的主题动机,推动其连贯向前快速 发展的称谓功能;第二补全句子唱词结构,推动主题动机 向高潮发展的补充功能;第三将情感推向高潮,增强该首 白族调结束感的衔接功能 。总结下来该首作品与祥云禾 甸白族《挑水调》有着相同的两个功能 。大理剑川白族调 主要运用传统的“山花体”形式,所以难免在唱词编 写上 会出现少字或不通顺的情况, 衬词的填入不仅提高了唱 词的连贯性,而且补全了唱词结构 。例如在《白月亮,白姐 姐》下片的第二段唱词第一句应为“七字句”,而“不开口心 不依”少了一个字,所以加上了一个衬词“买”,使唱词结构 完整,音乐一气呵成 、连续不断,在美化白族调的同时,烘 托气氛、展现民族特色 。经过长久的流传,补充功能的衬词 自然而然成为白族人民的一种说话习惯。 (见谱例 2)
谱例 2:
无论相隔多远,一 个 民 族 本 身 的 特 色 是 不 会 因 为 物 理 空 间 距 离 而 产 生 变 化 的 。但 会 随 着 居 住 地 自 然 环 境 、 人文 环 境 的 影 响,形 成 地 区 特 色 。通 过 对 两 地 白 族 调 衬 词 的 分 析 可 看 出,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并 非 只 会 限 制 一 个 民 族 的 发 展, 相 反 会 因 为 不 同 的 环 境 让 白 族 民 族 文 化 得 到 丰 富 发 展 。虽 然 农 耕 社 会 自 然 环 境 的 闭 塞 导 致 地 区 发 展 落 后, 但 在 社 会 高 速 发 展 的 阶 段 无 疑 是 一 种 天 然 的 保 护 屏 障 —— 不 会 因 为 太 多 外 来 先 进 文 化 的 渗 入 而 淡 化 民 族 文 化, 但 也 不 会 因 为 没 有 外 来 先 进 文 化 的 渗 入 而 止 步 不前 。
2.旋律大跨度进行
白族调在早期主要是靠人们即兴演唱,所以旋律主要 是根据演唱者当时演唱的情绪起伏来创编的 。随着 一 代 又一代口口相传,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不 断创作新的白族调,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 “旋律大跨度进 行”这一特点,较为常见的便是级进向上或向下四度 、五 度跳进 、六度大跳,或者音阶式的平稳向上进行四度 、五 度。《挑水调》和《白月亮,白姐姐》两首白族调便充分凸显 了该特点 。两首均为情感白族调,尽管有传统 、现代之别, 但都将白族调的标志性特点传承保留下来 。
以祥云禾甸白族《挑水调》为例,该 白 族 调 以 四 度 级 进,六度大跳为主,同时在谱例的倒数第二小节最后一拍 到倒数第一 小节的第一拍进行了一个级进向下的七度大 跳 。 因祥云禾甸为坝子,地形平坦开阔,当地人们在田埂 间唱歌传递信息 、抒发情感时,通过旋律的起伏来带动声音的起伏,使之在富有灵性的同时,向更远的地方传 去 。(见谱例 3)
谱例 3:
以大理剑川白族《白月亮,白姐姐》为例,其以四度级 进 、音阶 式平稳向下进行五度为主,同时在倒数第 四小节 的最后一拍向倒数第 三小节的第一拍进行了一个十度大 跳,旋律在波浪式进行的同时充分带动情绪发展 。音韵上 高低起伏 、绵延悠长;情绪上逐渐推向高潮,充 分 、生动地 展现出爱慕 、欢喜之情。 (见谱例 4)
谱例 4:
3.节奏节拍的运用
白族调 常 用 的 节 奏 型 主 要 有 二 八 (两 个 八 分 音 符 )、 前 八 后 十 六 ( 一 个 八 分 音 符 在 前, 连 接 两 个 十 六 分 音 符 )、四 个 十 六 ( 四 个 十 六 分 音 符 ) ( 见 表 2),拍 号 主 要 有 四 二 拍 、四 四 拍 、四 三 拍,并 在 同 一 首 白 族 调 中 来 回 交 替 节 拍 的 使 用 (见 表 3)。 常 用 的 三 种 节 奏 型 、三 种 节 拍类型能 够巧妙灵活地渲染轻松 欢快的氛围,同 时 又 不 失 端 庄 大 气,充 分 展 现 了 白 族 人 民 热 情 、活 泼 、爽 朗 的民族 性 格 。
从《挑水调》《白月亮,白姐姐》两地白族调中可以发 现,这样 的传统规律被较好地保 留下来,且灵活运 用 。一 方 面生动渲染情歌白族调爱情氛围的同时, 和 歌曲情绪 起伏更加契合,由 忐忑 、欣喜推向高潮,最后回归愉悦 、舒 畅;另 一 方 面民歌调子,特别是抒发爱慕之情的调子,其 整首 作品的韵律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变化 来 发 展,拍 子的交替变换可以更加精准 、到位的表达演唱者的内心 诉求 。
(二)两地白族调不同之处
1.唱词形式不同
在民 间 广 为 流 传 的 白 族 调 多 为 山 花 体 ——“三 七 七 五,七七七五”(每段八句,分为上下片,上片四个句子由三 字 句 、两个七字 句 、一个五字 句组成;下 片四个句 子 由三 个七字 句 、一个五字 句组成),该体裁因 明 代 诗 人 杨 黼 的 《词记山花·咏苍洱境》而得名 。 随着不断丰富发展至今, “山花体” 发展创新出不同的变体, 如:“七七五”“三七七 五”“五七七五”“七三五”等格式,且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变体 。
《挑水调》唱词形式均为“七字句”,这一特点有别于大 理剑川传统白族调,笔者对相关人士进行访问 。杨国旺夫 妇⑦说:“一方面是 因为‘山花体’及其 变体中都有七字句, 对 祥云禾甸白族调 均用七字句有一定影响; 另 一方面我 们只是想让唱词看起来 、归韵归起来顺眼顺口顺耳 。整体 上就像七言律诗一样,较为严谨又不失特色 。”祥云禾甸 白族调创作人 罗兴文说:“我根据现代社会的 特点也创作 了许多白族调,例如《十二月调》《鲁班调》等 等,均为七字 句 。 由于没有多少文化,又想让当地人 简单易学,便 写了 七字句的 祥云禾甸白族调,并且都是汉话,同 时看上去比 较工整。 ”
可见禾甸坝子虽然地势平坦开阔, 与周围多个 民族 的交往较为便 利, 汉化 程度较深, 但是 当地师资力量有 限,百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所以 唱词形 式更多是依靠 创作 者 的 审美水平 、当下传承祥云禾甸白族调 的需求进 行编写的 。在兼收并蓄的同时,发扬传承优秀独特的祥云 禾甸白族民族文化 。
大理剑川白族的《白月亮,白姐姐》便是公认的最典型 的传统“山花体”代表作 。该地位于深山中,由于自然地理 环境的 客观因素影响, 交通 不便, 民族交流 融合 机会极 少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不 断发展,大理剑川逐步加强 与外界的交流,在 学习外来先进 文化 的 同 时,保留传承优 秀大理剑川白族民族文化,促使“山花体”有了多样的 变 体,进一步丰富了白族调的唱词形式 。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环境对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形成 了具有地区特点的 唱词形 式 。 虽然两首白族调 的 唱 词形 式不 一样, 但 一方面对 唱词形 式丰富发展的 同 时,传承保留了传统的“山花体”唱 词 形 式,充分运用当中的“七字句”形式 。另一方面对一个民族 文化 的传承发展起到 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 用, 也是 为 增 强民族自信 、丰富发展民族文化添砖加瓦 。
2.语言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据《白语简志》⑧介绍,白语共有三种方言,按地域划分 为南部 、中部 、北部,也就是 如今的 大理(特指 大理白族自 治州首府大理市—— 1983 年 9 月下关市 (今下关镇)、大 理县(今大理古城 、喜洲等 地)合并成立大理市,下文均简 称为 大理)、剑川(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 县 级 行 政 区 )、怒 江地区 。三种方言还能分 为六种 土著语言—— 剑川方言 可分 剑川 、鹤庆两种 土语,分 布于剑川 、兰坪 、鹤庆 、丽江 等 地,以 剑川语音 为 代表;大理方言可分 大理 、祥云 两 个 土语,分 布于下关市 、大理 、祥云 、洱源等 地,以 大理语音 为 代表;碧江方言可分 为 碧江 、兰坪两个 土语,分 布 于 碧 江 、福贡 、中甸 、云龙等地,以碧江语音为代表 。
白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在 民族迁 徙 、融合 、发展的 过 程 中,三种方言受到汉化影响,由大到 小依次为 大理方言 、剑川方言 、怒江方言 。前两种方言所 处地区与汉族交流频繁,受到 的汉文化影响 较大,部分 字 或词语的 发音偏向于汉话发音, 现代出现 的很多新词语 都用改变音调的汉话代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汉白杂糅”现象 。怒江方言由于其地理环境闭塞,受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影响较小,保 留了较为纯正 的白语 。 因此 在白语发音 、 音调上每个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 祥云白族听不懂 大理土语 、大理白族听不懂剑川方 言但能 听懂祥云土语; 大理和剑川地区的白族均听不懂怒江方言 。
以祥云禾甸白族《挑水调》汉 、白文部分歌词为例:(见 表 4)
根据杨国旺老师提供的资料发现,《挑水调》为汉 、白 文歌词,但白话 最早是用汉字进行记录的,后来由 陈姝用 白文整理编写出来 。汉 、白两种形式的歌词中可以较为直 观地发现,在祥云禾甸主要通过语言文字 表现出来,这是 个多民族交融生活的地区 。在保 留本民族语言色彩特点 的同时,学 习外界语言的表达方 式,用一种能 够融合两门 语言的音调口口相传下去,绵延不绝 。
现在广为流传的大理剑川白族调《白月亮,白姐姐》也 是汉 、白文歌词,白话 也是用汉字 进行记录的,但没 有 白 文整理编写(见表 5)。古时白族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的 白文是 ‘借用汉字 的音或义或增损汉字 笔画或创造似汉 字 而 非 汉 字 的 一 种 字 体 来 记 录 白 族 语 言 ’的 文 字,古 称 ‘僰文’。白文简言之就是用汉字记白语读白音解白义。”⑨
由于普及度低 、规范性差,最终失传 。同时,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影响,汉字逐渐被白族人民所接受 。在科技发展落 后的年 代,没有设备可供白族调歌手记录唱词,因 此“汉 字记白音”的方 式 即便存在无 法 理解意思的弊端,也被较 为广泛地采用 。
三、结语
可见,无论是何地的白族都体现出白族文化较高的包 容性,不排斥外来文化,积极 学 习 吸收先进文化,同时,发 展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表明:一切文 化的表现往往受到地理环境和 自然条件, 以及由此 形成 的经济条件强烈制约和影响⑩,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是存 在相似性的,白族调亦是,主要体现在衬词 、唱词结 构 、语 言,以及旋律 、节奏节拍等方面 。此外,白族调也有较强的 即兴性,表演者会 根据特定的环境即兴创作和 演唱,以白 族人民的 日 常生活 、宗教 信仰 、民族节 日等为主要素 材, 一方 面记录了白族人民的文化传统, 另 一方 面推动了民 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 当下,白族人民学 习先 进文化,顺应 时代发展,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在保 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 同时,促进白族调进一步创新发展 。 白族民间音乐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也将使白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