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提琴教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教学新思想与教学成果。赵诞青教授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考级的开创者之一,长期钻研于小提琴启蒙教学领域,广泛吸收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他在提取众多优秀小提琴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提琴教学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他对我国小提琴教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形成了一套快速高效的小提琴教学法。本篇论文主要对赵诞青教学法中左手起落动作的准备与训练做重点阐述,试图探讨左手技术的准备与训练在赵诞青小提琴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于当下小提琴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赵诞青;小提琴启蒙教学;左手准备与练习
小提琴流传广泛,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小提琴的启蒙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赵诞青教授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考级的开创者之一,对我国小提琴启蒙教学的发展有着深刻见解,他在匈牙利小提琴家卡尔·弟莱什的理论及其教材、捷克小提琴家舍夫契克的技术训练、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的爱的才能教育法、美国小提琴家拉斐尔·布朗斯坦的视觉音准以及德国小提琴家杜弟莱和杜登的符号学等众多优秀小提琴教学方法基础上,针对我国小提琴教学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总结发展出了赵诞青小提琴教学法。他不仅在教授专业学生方面经验丰富,还以上海最早的音乐幼儿园为实践基地,形成了一套快速高效、独树一帜的教学法。
一、小提琴左手起落动作的准备
在小提琴学习启蒙过程中,前期准备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身体机能上的热身和基础视唱练耳准备,具体又可以分为手指肌肉训练、音高听觉准备和节奏准备。这些科学的准备环节能有效地帮助初学者快速进入小提琴具体学习状态。左手起落动作是小提琴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为左手往往不是学习者的惯用手,所以准备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手指机能的训练和培养与正确的手型是左手起落动作的关键基础,充分的左手准备运动为左手的进阶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接下来本文将从手指的预备动作、视唱练耳准备、左手手型和抬落指准备这三个方面介绍赵诞青教授小提琴教学法中的准备环节。
(一)手指的预备动作
众所周知,小提琴的音高和旋律需要通过左手摁弦来完成,练习中会出现大量的抬指、落指动作,指尖与琴弦的接触也比较频繁,这对初学者尤其是青少年初学者来说会造成不小的负担,充分的手指热身有助于减轻这些负担,也能够提高左手的灵活性。
赵诞青教授认为,左手起落准备环节中,正确的手指预备动作对于青少年手掌、关节和肌肉的保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不让过度或不当地练习对学生的手指造成损伤,赵诞青教授总结出了一套八节小提琴启蒙教学的预备操,主要包括:指根关节运动、手指关节运动、拇指运动、手腕运动、手肘运动、扭臂运动、扩胸运动、手指运动。以上赵诞青教授小提琴手指预备操的具体内容,详细可见于谢成辰《赵诞青小提琴启蒙教学法研究》的专门叙述,本文不再赘述。赵诞青教授小提琴手指预备操作为小提琴左手起落准备的必要环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需注意的是,不少初学者往往会在拉琴前忽视手指和手腕的热身,这时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务必要反复强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视唱练耳准备
在小提琴启蒙教学中,通过视唱练耳培养音准是最为关键的步骤。视唱练耳学习需要将练耳、识谱、视唱三者相结合。练耳是指老师在钢琴上对照具体谱例来训练孩童的听觉;识谱是指通过视觉学习具体的乐理知识;视唱是指结合练耳与识谱,通过老师范唱,让学生能自主模唱准确的音高,从而形成内心听觉,加强音感。
练琴一定不能过度依赖第一直觉,对此赵诞青教授建议在学习小提琴之前,最好要有一定的钢琴学习基础,钢琴学习在锻炼学生的音准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小提琴的漫长学习过程中,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有更大提升,在此基础上,初学者对演奏本身的敏感度将会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赵教授为视唱练耳的准备阶段总结了两个关键词:“预备”和“分解”。教学者可以在初期的每堂课中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在钢琴上匀速弹奏音符,并且带领初学者做音高视唱,把升降记号一并唱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音感,让学生能在一个正确音高下培养内心听觉。赵教授建议可以在D大调和A大调上进行初始教学,因为这是最简单、最符合小提琴空弦排列的调性。在经过几次训练之后,老师可以只弹奏钢琴,让学生自行跟着钢琴进行模唱,切记每一节课所教的新内容都必须在课堂上就教会学生,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课后练习的准确性。以上的这种模式可以扩展更多的排列组合,例如:五度、八度音程等。一般视唱练耳基础学习在三年左右就可以架构起充分的听觉基础。
在赵教授的实践中,坚持每天都用一小部分时间练习基础视唱练耳的小朋友,在大半个月之后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于音准和十二音体系的把控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视唱练耳是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第一步,老师应专注于对每个音高的把控,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也可以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名曲,让学生听到更多优秀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三)左手手型及抬落指准备
在固定学琴者左手手型之前首先需要挑选一把合适的小提琴,在左手伸直的情况下左手手掌可以完全握住琴头,就说明这把琴适合这位学生的生理条件。左手手型要求将琴放在虎口之上,大拇指和其余四个手指可以包裹住琴。正确的左手持琴动作为:食指根托住琴颈,拇指的位置应当根据按弦手指的不同而作相应的调整,在低把位大拇指要保持竖立。左手手指在第一把位演奏时,左臂肘部呈九十度左右的弯曲,并且四指能够同时分别按在G弦(最左侧琴弦)第一把位上的la、si、do、re四个音上,老师可以在一开始帮助学生将手指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在正确的持琴姿势下,学生就可以开始左手抬落指的准备:第一步,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一把位四个音的正确位置,如:谱例1,A弦上的mi、re、do、si。第二步,左手放在具体音高的正确位置,右手在琴弦上进行弹拨,通过耳朵进行辅助。值得注意的是,要先把四个手指都放在指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4、3、2、1的顺序依次抬起,先学习抬指可以在早期就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左手手型。通过反复落指与抬指帮助学生建立指间距的概念,加深他们对十二音体系的了解,从而让他们可以根据五线谱演奏出正确的音高。
对于打算长期学习小提琴并对自己设有高标准的学琴者来说,他们需要在教学初期就意识到,学好小提琴是需要付出加倍努力才能取得一定成绩的。而不同于学生自身的悟性,小提琴左手部分的准备更需要训练与坚持,这需要引起教学者格外注意。
二、小提琴左手起落动作的训练
(一)左手起落动作在小提琴学习中的重要性
小提琴是一个演奏动作十分丰富的乐器,其要求演奏动作流畅优雅,这对演奏者的技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每一位学琴者都要经过左手手指的起落来表达节奏、音准、音色还有技巧,因此在启蒙学琴的过程中,左手手指的起落动作作为左手演奏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左手往往并不是学习者的惯用手,这使左手的训练颇具难度和挑战性,其是初学者正式进入小提琴演奏学习前的一道门榄。
小提琴左手抬指、落指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演奏者的左手手指可以自由流畅地完成各种演奏需要,即在演奏中随心所欲地移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演奏者左手的每根手指都可以有独立移动的能力,并且可以做到快速移动。许多初学者在早期学琴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难题,如:手指落点找不准位置导致音准出现偏差,或者好不容易找准了位置、把握好了音准,但一旦速度加快就开始动作凌乱而不流畅等,这些都是左手起落动作没有训练到位而导致的。
小提琴左手起落动作作为小提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训练过程中一定切记要扎实练习,不能一味贪快,要让学琴者慢慢形成固定手型,产生相对应的肌肉记忆。只有保持手型的固定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抬指、落指训练。
(二)抬指与落指的独立性能
左手大拇指一般在演奏中负责支撑和调整,并不承担按弦的工作,因此抬指、落指的按弦练习主要是训练左手其他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舍夫契克的相关训练方法虽然是最有名且最为过往教材中所广泛认可和采用的练习方法,但是其存在过于繁琐的问题,缺少针对性,应用时演奏者需要对其进行概括和浓缩,同时还要与音阶的对应训练紧密结合。为此,赵教授结合教学实践,化繁为简,把左手四根按弦手指在指板上依次轮流抬落的方式提炼为最主要的六种。将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分别用1、2、3、4四个数字来代表,而以食指为起始,分别有1234、1243、1324、1342、1423、1432六种手指组合。
虽然从中指、无名指、小指开始的组合也各有六种,但其动作有所重复,所以仍然会将其归为以上六种。认清这一点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做交叉练习,并在熟练掌握后逐渐跟随节拍器提高抬落速度,最终使每根手指都具备完成独立抬落动作的能力。
具体练习中,按弦一般用指尖,弯曲成半圆形的手指保证了指尖基本上垂直落在弦上。每次抬起手指再落下去,一起一落要有弹性,如果落下去时力量较大,动作不仅会很缓慢,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演奏时的速度。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钢琴跟着学生一起练习,不断提醒学生保持手型的稳定。注意观察学生落指时的发力点,注意其是不是指根发力,要让其将琴弦按到底,用指尖与指腹之间的左半部分按弦。遇到错误的情况,如手指向内勾,老师要及时纠正,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反复跟着谱例1来练习。
练习过程中掌心及指甲尽量朝向自己,落下的手指停留在琴弦上,直到四个手指全部落下。抬指时,注意控制抬起的手指,不要抬得过高。整个练习的过程中要保持手部肌肉的弹性,落下有力、抬起放松。
随着练习的熟练,速度可以越来越快,每一根弦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练习,等这种练习熟练后,紧接着可以练习谱例2,进一步锻炼手指的肌肉,感受每个手指独立抬落的动作。
(三)手指横向关系
针对传统的练习曲中较多注意手指起落的训练,而对左手在四根琴弦上的左右横向关系动作及在帕格尼尼随想曲中的广泛运用的前后伸缩动作都存在训练不达标的现象,赵教授认为音阶与双音的充分练习对于横向关系的走动帮助很大,因此从学琴的初级阶段开始就应该加入音阶和双音的训练,可以运用卡尔·弗莱什音阶训练作为左手横向关系的训练方式。
1.单音音阶训练
此训练需要教学者以身作则,在音准、姿势方面对学生做严格要求,教学者对于每一条音阶都要烂熟于心,给学习者树立规范。在学生一开始的练习中,教学者不必对其练习速度有过高要求,但是对每个音的音准要有严格的标准。音准问题贯穿小提琴学习的始终,学生只有在启蒙初级阶段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和手型,才能在今后演奏出美妙的旋律。因此,在单音音阶训练中,老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练习,强化学生对音准的把控,为将来演奏更高难度的优秀经典曲目打下扎实基础。
2.同把位双音训练
双音训练既是听觉练习,又是手指练习。进行双音训练不仅要熟知乐理上的音程关系,还要能够辨别出两个音间的横向关系。有很多人认为对于启蒙练习来说双音学习为时过早,其实并不然,如果能在早期就提高学生手指对于双音的熟悉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对双音音程的把控。初期训练可以对照空弦感受和声的共鸣,右手稳定平弓,左手感受音准的位置。空弦练习完毕后可以依次以3度、4度、6度、8度的双音练习。切记正确的音准为练习的首要目标,老师需要在一旁注意学生的手型是否出现变形,并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在练习材料上,赵教授推荐舍夫契克双音预备练习,老师需要带着学生慢慢练习每个手型。此外,与同把位单音训练相比,同把位双音训练难度更大,但同时它也可以更有效解决小提琴演奏中的音准问题。
(四)揉弦
小提琴演奏中揉弦的作用很大,一段平平无奇的旋律往往加上揉弦的点缀就会变得很出彩。演奏者可以将左手揉弦总结为四种方式:以手腕发力的揉弦、以手臂发力的揉弦、手腕带动手臂揉弦、手臂带动手腕揉弦,发力部位主要为手腕和手臂。赵教授在仔细观察学习了俄罗斯流派小提琴演奏家的揉弦动作后,发现他们的揉弦动作多数以手臂为主要发力部位,这样的揉弦方式能够使音色显得更加浑厚,给人较强的力量感。但要达到这一效果,所用的力较手腕揉弦更多,相对应的操作难度也会更大。以往长期的揉弦动作教学都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主要从手腕揉弦开始教起。但是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先学习手腕式揉弦动作再转变到手臂式揉弦动作,往往会因为在发力上难以适应,导致学习进度缓慢。因此在揉弦动作的教学上,更倾向于先教手臂揉弦,再教手腕揉弦,即先掌握好揉弦上需要力量更多的动作,再教费力较少的动作,如此先难后易,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揉弦的具体动作可以分解为:大拇指固定,其余手指发力曲立,揉弦时以学琴者位置为朝向,手指的第一指节向反方向躺平,再利用手臂力量向正方向使指关节站立起来,这样就是一组相对完整的揉弦动作。揉弦在指板和琴弦上是以退—进—退—进的基本模式呈现的,即手指第一指关节作平—站—平—站的动作。
以la这个音为例作说明。揉弦的行进方式之所以采用退—进的方式,是因为la的振动率是440Hz-448Hz之间,在这个振动率区间内是人耳可以较准确听到的音高,440Hz的振动率靠近升sol这个音,所以可以利用听感协助手指在指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手指的揉弦动作为平—站,因此演奏揉弦动作的起始落指就要以反方向第一指关节向后躺平的状态进行。
结合教学实践,可发现无名指是揉弦动作中最容易上手的手指,因此建议揉弦的训练最好先从无名指开始练习,在无名指揉弦动作练习成熟之后,可以依次按照无名指、中指、食指、小拇指的顺序练习。如果一开始单个手指很难找到揉弦的感觉,那么建议不用刻意找音,要先快速随意地把手指放到琴板上,然后快速开展退—进的揉动,需注意放下去的手势必须是退的形式,在多次反复尝试过后,听到较为浑厚且很亮很强的音就是找到了揉弦的感觉,这种办法可以较快地加强手指揉弦的发力,在日常练习中也可以起到准备的作用。
教学时以D大调第五学生协奏曲Op.22第一乐章为教学范例,一开始的练习不必用原速,可以尽量放慢,让学生可以把每个手指的揉弦做充分,老师可以在学生演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摆放对的手型,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落指就是退的姿势,并且是用手臂发力。当然在已经完全把握住四种揉弦方式的情况下,老师可以根据曲目选择其他适合的演奏方式对学生进行进阶训练。
三、对赵诞青先生小提琴左手起落教学法的总结和思考
在前面的章节中,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尽可能地将赵教授小提琴左手起落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作出了展示。在这些具体内容之上,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其一,赵教授小提琴左手起落教学法是人体工学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赵教授小提琴左手起落教学法的基调底色是舍夫契克的教学理论,其在此基础上扬长补短,不断吸收借鉴卡尔·弟莱什教学方法、铃木教学法等理论的优秀内容,有着科学的理论支撑。其二,赵教授小提琴左手起落教学方式与我国当下小提琴教学现状相契合,因而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比如:手指肌肉训练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年幼学生的生理特点,在音律训练方面,其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我国小提琴初学者,尤其是幼儿小提琴初学者的客观条件。其三,赵教授小提琴左手起落教学法以人为本,充满温情的人文主义情怀。赵教授一向强调循循善诱、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念,他注意到了小孩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很长时间的常情,提出了要练一刻钟停一下,再练一刻钟的练习方式,给初学者提供了足够的消化学习内容的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学习者压力过大的情况。
而与其他小提琴启蒙训练方法相比较,赵教授的教学方法又有以下几点独特之处。其一,提纲挈领,化繁为简。赵教授强调要从多种多样的教学法中寻找共通之处,并敏锐地抓住繁琐细碎的理论的核心重点,提炼和总结前人优秀教学法的关键方法,并进行归纳熔铸,比如:大胆地将舍夫契克左手抬落训练方法的繁琐内容提炼为最为关键的六种方式就充分体现了他化繁为简的智慧。其二,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赵教授不主张将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同时他也反对一味地用大量的练习来强迫学生被动接受。他强调,要在注重激发、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按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划分他们不同的学习阶段,并让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中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地发展,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也能减轻学生的压力。其三,不落窠臼,敢于创新。对教学进行创新需要经受实践的考验,有一定的风险,突破因循守旧、陈陈相因的常规教学法需要极大的魄力,而赵教授在左手揉弦的教学上,主张先教手臂揉弦再教手腕揉弦,打破了先易后难的定势思维,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成辰.赵诞青小提琴启蒙教学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4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