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赵晓生,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与教育家,以其独特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以及“太极 作曲系统”“音集运动”等理论蜚声海内外 。在其早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中,赵晓生试图将中国传统音乐因素融 入西方音乐创作模式,并且在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以及演奏实践探索等方面探索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 。他 于 1975 年改编民间歌曲《映山红》所创作的同名钢琴独奏曲就是探索中 国钢琴音乐创作之路上的一部作品 。 本文中,笔者将以赵晓生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为背景,结合《映山红》的音乐本体和其钢琴演奏之道,分别从 八度与和弦的演奏 、节奏节拍的把握 、手指的快速跑动 、震音 、速度与力度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对《映山红》的 演奏进行分析。
钢琴作为西方乐器进入中国百年, 历经不断探索与 发展, 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与演奏家试图让西方钢琴说 中国话,催生了一部部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 。其中, 20 世纪涌现的改编自民间歌曲或器乐曲的钢琴曲为之后 的钢琴原创作品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创作背景及赵晓生其人
20 世纪 70 年代,赵晓生将经典红色歌曲《映山红》进 行钢琴改编 。其原曲是影片《闪闪的红星》中的一首插曲, 由陆柱国填词、傅庚辰谱曲,在音乐内容上主要抒发了人 们对红军的爱戴与敬仰之情。《映山红》作为赵晓生创作 前期的一首钢琴改编作品, 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 传统音乐相结合,同时包含着深刻的革命情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钢琴作品 。在现有学术文献中, 尽管众多国内外学者对赵晓生钢琴教育研究和理论研究较多,但 是研究赵晓生钢琴改编作品的文章较为少见。
赵晓生善于即兴创作和演奏,建立了“太极作曲系统” 理论体系 。其音乐作品涉及钢琴协奏曲、交响组曲、弦乐 四重奏和舞剧等, 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选材上都极具中 国风格。“‘太极作曲系统’是赵晓生先生独创的一种作 曲体系,他将我国最古老最传统的《周易》哲学思想与乐 律相互结合,产生出一种极其现代化的作曲技法,并根据 此作曲系统作了钢琴、声乐和民乐等多种类型作品,在近 现代的作曲史上可谓是独树一 帜 …… 其中著名的有将 《周易》传统哲学思想及中国古代乐律与现代作曲技法相 结合的优秀作品”。窦青曾以赵晓生三首练习曲为例,说 明赵晓生的创作特征之一是将东方韵味融入创作中“音 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属于辩证统一范畴, 中国传统音乐的本体中心特征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气质、审美等外部特征是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的 。传统音乐美学中的 礼乐思想、平和恬淡、天人合一等基本特征,是中国传统 音乐风格神韵的重要内涵”。同样,太极作曲系统是赵晓 生极具个性的作曲方法, 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 会,以及其音乐创作的创新精神。
作为音乐理论家,他还出版了多部论著,其理论著作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晓生非常关注中国钢琴作 品的发展,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论述,中国仍 需更多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钢琴作品, 中国演奏家仍需 更多地演奏中国钢琴作品 。可见,赵晓生关注中国钢琴作 品,希望作曲家能创作出更多经典的中国钢琴作品 。赵晓 生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表演有很多论述:“中国民族民间 音乐中特有的、变化丰富的节奏律动;对踏板细致精妙的 分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上,通过不同的 指触位置、面积、力度、深度、速度等微妙差别,结合音色 联想,惟妙惟肖地实现了对吹管、拉弦、弹拨、打击等民族 乐器的音色再现,并首创了掌心刮奏”“赵晓生的《钢琴演 奏之道》是一本资料齐备的百科全书,既有全面连贯的概 念理论,提出了以‘气’为中心,统制全身的‘整体系统演 奏法’,也有层次分明的点题分析,几乎触及从视谱到上 台的每一个环节;既有演奏实践上的技巧把握,由最基本 的练习过程谈到最玄妙的心灵感应, 也有演绎理解上的 风格探讨,对从巴洛克时期到 20 世纪的钢琴音乐都提出 深入透彻的见解”。赵晓生优秀的作品及研究成果对中国 钢琴音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钢琴曲《映山红》音乐结构
钢琴曲《映山红》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全曲共有178 个小节,笔者将其分为引子、A、B、插部、A1、B1、连接和尾声 。作品以经典民歌《映山红》为基本曲调,加以钢琴器乐化改编 。该曲的结构分化如下表所示:
引子部分旋律以《映山红》曲调为基础,分四个声部进 行,织体多样,声部饱满 。调式为 G 羽调式,从和声上看, 该段最后是在 g 小调主和弦上形成上行分解进行。主题部 分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二乐段以第一乐段材料为基础, 并作派生发展 。A 段由六个乐句构成,主要音乐内容为前 四个乐句,呈“起承转合”的民族结构特点;后两乐句为 c、 d 乐句的变化重复 。该部分伴奏织体较为简洁,以单音分 解和弦或半分解柱式和声作简要点缀 。该段音乐调式为 bB 宫。B 段由四个乐句构成,派生乐句为后两乐句,调式为 G 羽调式。中部为插部的形式出现,分为两个阶段,与主题 部分和再现部分呈“静 - 动 - 静”的关系。调式为 bB 大调, 运用新的音乐材料,且材料零碎,主要用来烘托气氛,不 具备呈示性的音乐内容,完全为风格化、器乐化、炫技性 部分,运用多种钢琴练习曲式的织体发展 。主题再现部分 情绪更为深情,钢琴伴奏以密集流动的音型衬托,旋律部 分以音程形式进行,其中 B1 段的再现仅再现了前两乐句, 其后接入作曲家新加入的旋律 。八个小节的连接后尾声 出现,该部分运用了《闪闪的红星》旋律,最后六小节气势 高昂,在浑厚的低音八度中结束全曲。
三、《映山红》演奏分析
笔者认为,演绎经典的钢琴作品不仅需要演奏者本人具有优秀出色的演奏技术,同时还要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即通过触键的控制、节奏、力度、速度等诸多方面的演奏 技巧,进一步塑造与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 。只有技术的音 乐演绎是没有灵魂的, 要在技术的基础上真情实感地投 入,才能焕发作品应有的光彩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分别 从《映山红》中的八度与和弦的演奏、手指的快速跑动、节 奏节拍的把握、震音、速度与力度、情感处理六个方面对 作品演奏技术和情感进行阐述。
( 一)八度与和弦的演奏
《映山红》无论是右手还是左手都出现了大量的八度 和弦,主要起到丰富音响效果和渲染情感的作用 。大量八 度和弦的跑动不仅增强了音响效果, 而且显示出乐曲丰 富的技巧表现。
在弹奏八度的过程中, 手腕的运用起到了不可忽视 的作用 。手腕必须是坚挺的,同时富有弹性 。同时手腕的 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上下、左右、旋转 。例如第 158 小 节(见谱例 1),这一小节采用了双手反向八度进行,从第 157 小节单音转变为八度,力度渐强,在第 159 小节达到 极强(ff),这些都是为了引出 159 小节后面高亢热烈的红 星歌尾声 。159 小节后是对红星歌尾声的再一次重复,并 且运用了大量的八度,使得音响效果更加丰富,情感更高 涨, 所以 158 小节的反向八度起到了情绪递进与过渡作 用 。这一部分是全曲情感最浓烈之处,因此在弹奏时要尽 量将自身情感释放出来,将情感完全投入演奏中。
演奏谱例中的八度时,手腕应做上下方向运动,在极 短的时间内用最小幅度将全身力量通过手腕传到由大指 与五指所构成的八度架子上 。同时, 演奏者必须把握八 度音程弹奏,在演奏时手型不改变,掌关节不塌陷、腕部 保持松弛灵活 。小拇指与大拇指用力要均衡一致, 不能 将重量都集中于大拇指上造成音量差异 。这样才可以将这部分的八度与和弦演奏得干净 、轻松而准确 。同时,右脚跟应起到全身的支撑作用, 大臂发力再带动小臂、 手腕, 最终聚焦于指尖上, 演奏出具有爆发力的音响效 果, 充分展现出红军英雄伟大而光辉的形象和人民对他 们的歌颂。
谱例 1 赵晓生《映山红》第 157~160 小节
该作品还出现许多距离远、跨度大的八度和弦,如作 品第 163 小节右手在钢琴上移动幅度较大,在弹奏时,手 在钢琴上呈现圆弧状动作 。大臂的发力速度可快可慢,在 这一部分要展现深沉情感, 大臂的发力方式需要用上 “推”和“压”,使音色饱满又有内劲,展现出大臂发力“阴 柔”的一面 。八度和弦的手形仍然保持不变,力量从大臂 带动依次传导到指尖 。由于右手在弹奏旋律声部需具有 一定的歌唱性,因此手在跨越到下一个八度和弦时,不要 直接“砸”向琴键,而是带有控制、有缓冲地下键,这样可 以使弹奏出来的音色饱满,带有情感而不噪。
(二)手指的快速跑动
在钢琴作品《映山红》中,手指的快速跑动运用较多, 主要有单手快速跑动与双手交替跑动两种 。赵晓生在《钢 琴演奏之道》中提到:“实际上,决定钢琴演奏音质好坏的, 不是手指的快速动作,而是持续延绵的内力;不是‘高抬 指’的大幅度运动,而是尽量小的低指动作中所可能凝聚 的最大的力;不是手指的第三关节(靠掌心的关节),而是 手指的第一关节(靠指尖的关节) 。这或许可以被认为是钢琴演奏手指技术问题中最重要的奥秘。”
1.单手快速跑动
此外,这首作品多处出现了单手音群快速跑动,不仅 限于右手,也有左手跑动 。在第 112~113 小节右手快速 跑动中, 连续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先上行再下行来回跑 动,呈波浪形,为左手映山红主旋律伴奏,音区也逐渐往 上,反映出人民情绪逐渐高涨,如同海上的波涛久久不能 平复,歌颂了中国革命红色政权的胜利,抒发了人民对红 军的爱戴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由于和弦转换产生了同音换指, 大指要迅速移到五 指位置, 所以不论在音色还是节奏上都极有可能出现不 稳定和不均匀的情况 。因此在演奏这部分时,为了使跑动 时节奏稳定 、时值均匀, 在换指过程中手指可以靠近手 心,大指做向右水平运动,离键时也不必高抬,采用低指 贴键、快触键等方式,找准固定的活动中心点,避免左右 摇晃而碰错音 。只有在大指与五指交替顺畅的情况下,节 奏才会越来越稳定 。手指的第一关节也就是控制指尖与 琴键接触发声最直接的动作,其决定了音色的好坏 。五个 手指的触键力度需要保持一致, 且有层次地随着左手主 旋律递增递减,使乐句间的衔接性更强。
2.双手交替跑动
作品第 120~122 小节属于左右手交替的快速跑动, 在演奏时,把每一个三十二分音符弹清晰是基本要求,这 就需要手指具备较好的独立性,弹奏不仅要快,而且要清 晰,音色要求干净清爽,可以先从慢速高抬指练习,手腕 始终保持放松, 弹熟练后再一遍遍提速, 且保持节奏均 匀 。真正的难点在于怎样保持左右手音色统一,使音乐听 起来连贯 。在演奏中,首先应仔细聆听左手所演奏旋的音 色,当右手演奏连接左手演奏时,仿照先前左手所演奏的 音色,这样才能让双手的演奏音色统一 。此外,还需注意演奏平稳性和均匀,控制好每个手指下键力度,尤其是大拇指发力容易强于其他手指,导致声音突然变强,破坏了 音符之间的连贯性,因此在弹奏时下键的力度尤为关键。 因为改变了下键力度,会使得这段旋律强奏逐渐渐弱,这 段音乐像在模仿古筝“刮”的音响效果 。因此在演奏时,可 以想象自己在弹奏古筝,用上“抚”的指触,靠近筝的音色, 轻抚琴键,达到连绵效果 。这种以西方乐器模仿中国乐器 演奏法的创作方式也为之后的钢琴音乐创作者提供了一 些思路。
(三)节奏节拍的把握
1.连音节奏
乐曲多处运用连音节奏型,有五连音、六连音、十连 音。例如第 83~85 小节出现的六连音(见谱例 2),该段位 于插部中,表现的是敌人突然闯入时的紧张情境,左手每 一小节都是由两组六连音节奏型组成, 连音用了小二度 进行,并且在低音区浮动,通过指尖快速跑动,反映当时 的紧张气氛和危险,以及敌人冲入家园,无辜的百姓手无 寸铁、危在旦夕的焦急情绪。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中对中国钢琴音乐独特的指 触方式进行分类 。他从我国各种民间民族乐器的奏法上 吸收借鉴,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指触方法,有抚、摸、 挑、揉、按等,一共二十种 。笔者认为,这部分的左手连音 就可以采用“抹”的指触来演奏 。手指轻“抹”琴键,浮光掠 影,一 串串声音掠过 。小二度音程极不稳定,且在低音区 不断浮动,表现出不安情感。
谱例 2 赵晓生《映山红》第 83~85 小节
2.散板节奏
中华民族音乐独有的散板以其不规则的节奏和自由的节拍,展现了独特的音乐魅力 。它与传统的单音或多音 节奏不同,具有丰富的变化形式和鲜明的艺术特征 。赵晓 生将独特的散板节奏融入西方钢琴音乐中 。在演奏时,散 板部分音符时值和节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拉长或 缩短,演奏者需要深入理解乐曲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进 而更好地诠释散板节奏 。作者在这首作品的第 66、67 小 节运用了散板, 这两小节几乎为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左 右手交替跑动,跨度足足占了七个八度 。开头的和弦呈现 出一种优美的延长符号,其长度可适当延长,营造出一种 悠扬的氛围 。紧接着前面四个三十二分音符可以稍慢依 次弹出,随后逐渐加快速度,并进行渐强处理,到最低的 一个八度时再稍延长, 之后的三十二分音符继续紧凑弹 奏,音乐不断向上攀升,仿佛看到希望,但是过高的音区 却给人带来渺茫、触不可及的感受,这或许预示着危险即 将来临。
3.变化拍子
尾声的引入部分,第 127 和 128 两个小节由 2/4 拍变 为 3/4 拍 。经过前面快速如流水的三十二分音符跑动,音 量逐渐渐弱到 127 小节,由中弱(mp)进入并转为 3/4 拍, 演奏速度也开始放慢,这里像是一个换气口,带给听者放 松的感受,同时承上启下,引出即将到来的红星歌主题。 127 和 128 两小节左手运用了相同的节奏型,由紧密的十 六分音符构成,形成一种连绵不绝、流水淙淙般的意境, 到后面又变回 2/4 拍,音符变少节奏紧缩,力度也开始逐 步渐强,旋律声部由右手转为左手,并运用低音八度连续 下行,带来一种压迫感,预示着下一个高潮到来 。拍号的 变换巧妙地促进音乐发展 。变化拍子是钢琴演奏中较难 把握的地方,在练习时,可以借助节拍器控制演奏速度,跟着数拍,然后逐渐离开节拍器数拍,还可以通过视唱方法训练变化拍子,多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内心去 体会拍子变化,感受音乐内在的节奏律动。
(四)震音
在钢琴演奏中,使用震音能有效提高音响表现效果。 赵晓生在《映山红》中也多次使用震音。
作品第 75~78 小节高声部旋律为快速震音 。谱例中 的震音渲染了躁动不安的和声背景 。音量从上一段结尾 的很弱(pp)直接转变为中强(sf),形成鲜明对比,营造了 一种猝不及防的紧张氛围 。在演奏震音时,需要将手腕与 前臂支撑住, 左右有控制地轻微摇摆弹奏 。触键要深一 些,且用指尖弹奏,速度快,力度强,这种音色如同敌人急 促的脚步声,给听者带来紧张、不安的情绪 。由于震音的 次数较多,需要将手臂和手腕保持放松,通过手腕旋转的 方式,快速并且均匀地将手指两侧声音弹奏到琴键上 。此 外,为了达到作者所标记的力度要求,这里可以通过增大 手腕转动幅度来提高音量,使弹出来的震音更加有力。
作品第 90~92 小节低声部旋律为单音快速交替的震 音 。这三小节左手运用震音,节奏逐渐紧缩,音量也逐渐 减弱回到 p,展示出即将到来的光明和胜利,接着映山红 主题,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在演奏时,触键要浅一些,并 用指肚去弹奏,音色演奏得轻盈流动 。想要让音乐有横向 起伏感,在演奏震音时可以同主旋律一起变化,这样才能 让两个声部之间的音色做到统一, 又能让音色富于起伏 且不显枯燥。
(五)速度与力度
速度与力度都是音乐作品中重要的因素,速度的快慢 和力度的强弱都能影响音乐作品演奏和情绪 。赵晓生在 《映山红》谱面上标注了大量的力度记号,通过力度变化来展现每个部分不同的音乐情绪和情感。当敌人突然闯入时,用突强(sf)的力度去表现,并用上了速度极快的震音 演奏,凸显音乐紧张情绪 。在引子部分多用中弱(mp) 、很 弱(pp)表示,营造宁静、抒情的氛围 。在歌颂红军和尾声 部分,音乐情绪达到全曲巅峰,力度大,都是强(f)甚至很 强(ff),以表达高亢激动的心情,音符越来越密集,速度也 随之加快 。赵晓生在许多上行和下行八度连接中都标注 了渐强或渐弱,对前后两个乐句起到连接和过渡作用 。情 感的表达与速度、力度的变化密不可分。
(六)音乐表现与情感处理
精湛的演奏技巧是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音乐 没有情感表现,音乐便失去了很多韵味 。有情感的音乐有 助于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演奏者不但要重视演奏技巧,而 且要重视感情的表达 。同时演奏技巧与情感应处于一个 较为平衡的状态,过犹不及 。整首乐曲每一部分所映射的 音乐形象以及情感都有所不同 。例如,作品的引子部分开 头使用轻柔的倚音和低音和弦,又带有自由延长,为后续 音乐做铺垫 。所以演奏这一部分的时候,演奏者的心要平 静,全身要放松;乐曲的 A1 主题,映山红主题再次出现,但 是比 A 部分的音响效果更加饱满, 右手全部运用八度与 和弦,力度也变成了 ff。而后面的 B1 段又再现了 A1 主题 前两个乐句,是对主题的进一步强调 。红军来了,他们带 着人们的希望,克服了一切艰险,最终击败敌人 。因此,在 这一部分弹奏时应当带着对红军歌颂的情感, 将所有情 绪倾注在音乐中,心情随着音乐而起伏。
再如,乐曲的新旋律红星歌加入的部分,人民见到曙 光歌颂革命胜利,生活又慢慢步入正轨,充满希望 。所以 这一段弹奏时要坚定有力,下键干脆利落,又要带有歌唱 性;最后尾声部分力度渐强,在激昂的音乐中情绪到达顶 峰,在演奏过程中应始终秉着一股劲,不到乐曲最后一刻绝不放松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做到有始有终。
四、结语
赵晓生钢琴作品《映山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 织体简洁清晰,将中国传统民间曲调与西方作曲技法相融 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钢琴音色多变、音域宽广的特点, 进一步用特定的钢琴织体模仿中国乐器,从内而外地让西 方钢琴说中国话。此外,虽为钢琴改编作品,但《映山红》对 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以及音乐表达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即技术与情感缺一不可 。在演奏技术方面,演奏者应加强 对八度与和弦、音群的快速跑动、节奏节拍、震音、速度与力 度的处理与练习,并秉承作曲家赵晓生所倡导的“钢琴演 奏之道”(中国钢琴音乐独特的指触) 。在音乐表达方面, 演奏者应根据乐曲每一部分所映射的音乐形象适度地进 行情感表达 。具有中国传统精神面貌的音乐主题内容、以 中国传统音乐因素与西方作曲技术相融合所展现的旋律 与织体, 钢琴模仿中国乐器所展现的层次感与韵味等造 就了该作品的成功与传奏, 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探索路 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之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积累了经验 。钢琴学生在今后的中国钢琴作品学习中可 以更多地深入研究《映山红》作品,发掘作品的技术、内涵、 情感、民族元素等,更精湛地演绎作品,更广泛地传播中国 钢琴音乐。
参考文献 :
[1]黄娇.浅析赵晓生钢琴作品《太极》及其演奏问题[D].西安:西 安音乐学院,2016 年.
[2]窦青.元素移植与语境重建——论赵晓生钢琴练习曲中的“中 国钢琴语境”[J].音乐研究,2010(06):89- 97.
[3]赵 晓 生 . 钢 琴 演 奏 之 道 [M]. 上 海 : 上 海 音 乐 出 版 社 ,2007:356.23.3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