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洛阳“牡丹画”现象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09 13:58: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洛阳作为牡丹之乡,牡丹画家人数多而集中 、绘画风格多样,在国 内首屈 一 指,虽然洛阳牡丹画家人数众多,画的品类丰富,但多年以来,针对洛阳“牡丹画”发展现象问题的研究很少 。 因此,本文旨在根据洛阳市“牡丹画”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并重点分析洛阳牡丹画的特点及发展中的瓶颈,进而探讨“牡丹画”未来的发展 。

  关键词:洛阳,牡丹画,发展

  一、洛阳牡丹画现象

  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 是个仅有 680 万人的 地级城市,但“改革开放”尤其近一二十年来,得益于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牡丹文化节的助推, 洛阳市 牡丹画市场异军突起,呈现出了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创作者数量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洛 阳市已有近百家的书画机构, 超过 20 家的省级 、国 家级书画协会分支机构,超过 200 家的个体书画店, 超过千人的专业画家, 且近几年农民画家的数量呈 现逐渐提升的态势 。据业内人士估计,洛阳专门或兼 职的牡丹画创作者不下万人 。

  二是创作者跨度大 。有专业画家,也有业余爱好 者;有学院派画家,有农民画家;有古稀老人,也有中 小学生 …… 可以说,在洛阳,凡是会画画的人,几乎 都能画上几笔牡丹。

  三是氛围浓 。走进洛阳老城文化一条街,出售牡 丹画的店铺鳞次栉比,在洛阳的各个画廊、酒店、机场、文化场所,人们都能看到牡丹画的身影 。在孟津县的平乐村, 还形成了专门以画牡丹为生计的牡丹绘画专业村,被人们称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也是当前国家唯一的牡丹画创作中心 。在洛阳,牡丹画是重要的旅游商品,外地人来洛阳,不少人也会带几张牡丹画回去,挂在室内 。

  四是牡丹画风格多样 。有国画,也有油画;有写意,也有工笔;有上百米的巨制,也有精巧的扇面 ……近年来,洛阳的画家们大胆探索,采用多种画材,借鉴多种技法创作牡丹画, 使洛阳的牡丹画风格 日益多样 。

  五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据统计,仅牡丹画一项,洛阳每年销售 20 万幅左右,收入达上亿元,加上牡丹画的衍生品,如牡丹瓷 、牡丹三彩等,产业规模更加突出 。洛阳的牡丹画及其衍生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还远销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总之,在洛阳这样一个三线城市里,有这么多牡丹画创作者,创作出大量风格各异的牡丹画,并形成一 定的产业规模,这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称其 为“洛阳牡丹画现象”应不为过 。当然,随着近年来人 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国内 出现了不少文化产业集群, 其中不乏以画为主的集 群,如深圳大芬村的油画创作集群 、陕西户县的农民 画产业集群 、河南民权王公庄“画虎第一村”等,但就 单一创作题材而言, 国内超过洛阳牡丹画集群的绘 画产业集群,似乎还没有第二家。

\

 
  二、“洛阳牡丹画现象”探因

  “洛阳牡丹画现象”的出现,有时代背景 、历史渊源, 更是洛阳人对牡丹近乎痴迷的喜爱和持续数十 年不断“培育”的结果。

  第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和 提高,精神需求也在持续增大,推动了包括绘画在内 的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我 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 GDP 已超过 3000 美元, 如北 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 GDP 均超过 5000 美元 。从国 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 GDP 达到这一水平后,居民 的消费将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逐步开始向教育 、文 化和旅游等方面转移, 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 了大量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国内绘画市场交易活跃 也正源于此。

  第二,得益于洛阳深厚的牡丹文化底蕴 。 自古洛 阳就有“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因此形成了浓郁的牡 丹文化 。史料记载,洛阳牡丹种植始于隋,盛于唐,甲 天下于宋 。 自隋唐以来,洛阳牡丹的栽培 、观赏已十 分普及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述:“洛阳之俗, 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至今,洛阳人 对牡丹仍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 。每年牡丹花开时节, 洛阳人要举家到牡丹园观赏牡丹 。到了春节,洛阳人 常常会买回几盆催化牡丹摆在家中,烘托节日气氛 。 如今,洛阳牡丹种植面积达到 32 万余亩,精致的牡 丹观赏园达到 16 个,分市区 、北郊邙山和南部山区 三个牡丹集中观赏区, 观赏牡丹品种达 1268 个,成 为国内牡丹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城市之一 。每 年 4 月 至 5 月,自然生长的洛阳牡丹次第开放,花期 长达 1 个月 。2012 年,洛阳市也因此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牡丹花都”称号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已 成为洛阳的城市名片 。深厚的牡丹文化底蕴,为“洛 阳牡丹画现象”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第三,牡丹花硕大艳丽 、雍容华贵,中国人自古 将其视为富贵吉祥的象征,对其喜爱有加,尤其是明 清以来,民间装饰中更强调“材必有意 、意必吉祥”, 这直接刺激了牡丹画的创作。

  据考证,作为花鸟画的重要品种,洛阳的牡丹画 始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洛神赋图》中已画有洛 河岸上开放的牡丹花,说明牡丹画在东晋时已成为画 家描绘和关注的对象 。由于隋代时国家统一,南北地 区的名家高手云集洛阳,如杨子华 、展子虔 、郑法士 、 孙尚子等人, 这对牡丹绘画创作的提高有着积极影 响 。尤其北齐时杨子华以擅画牡丹而著称,时人称其 “画牡丹处极分明”。 隋炀帝时又于洛阳观文殿后建 妙楷台 、宝迹台,分别收藏法书名画 。 自唐代开始,花 鸟画便以独立画科的形式存于绘画领域, 而花鸟画 中主要题材包括芍药 、牡丹等。

  唐代花鸟画家边鸾尤其擅长折枝花卉牡丹的表 现,其作品“妙得生意、不失润泽”。 自北宋开始,牡丹 已成为画师们笔下常见的题材 。唐宋时,东都洛阳作 为文人墨客云集的艺术中心, 促进了牡丹绘画的繁 荣 。北 宋 的 洛 阳 牡 丹 花 市 是 一 年 一 度 最 热 闹 的 集 市,当时在作为西京的洛阳,有司马光组织的“耆英 会”及万花会。“天下名园重洛阳”,当时天下文人学 士 、逸老名臣齐聚花都洛阳赏花 、画花,他们或是洛 阳人,或在洛阳为官 。此时,洛阳籍画家的群体性出 现, 成为中国画坛中浓重的一笔 。而纵观五代到宋 初,其中,张图 、何遇等人为洛阳籍画家中的代表性 人物。

  明清时期,洛阳牡丹绘画在继承沈周 、唐寅 、恽 寿平等名家流派基础之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有工 整艳丽的牡丹画法 、豪放洒脱的折枝没骨牡丹 、清雅 文逸的水墨牡丹画法等,强化了牡丹之精神风采,极 大地丰富了牡丹画的创作风格与流派, 对后来的牡 丹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

  新中国成立以来,牡丹绘画艺术也被注入了新的 活力。如今,中国文联之下独有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这正体现了花鸟画艺术与共性审美需求的关系 。 当 前, 知识分子视金钱如粪土的时代可能已成为历史, 致富成为并不虚假的一种心态 。因此,人们也就没有 理由拒绝对与此有着同构联系的牡丹书画的参与和 关注。名家吴昌硕和齐白石正是通过牡丹一类的通俗 题材入画,以及相应的笔墨技巧的变化,尤其亮色和 艳色的运用,实现了文人画向现代形态和大众方向的 演化。因此,将牡丹书画列入大众艺术亦在情理之中 。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洛阳牡丹绘画呈现出 繁荣发展态势, 各大书画机构在牡丹绘画发展的大 浪潮下纷纷成立,如洛阳画院 、洛阳书画院 、洛阳牡 丹画院等, 一批批优秀的牡丹画家逐渐走进人们视 野,如周彦生 、文柳川 、王厚生 、王绣 、索铁生 、李建杰 等人 。 同时,通过全国性牡丹绘画展的多次举办,可 以让世人感受牡丹绘画的魅力 。再加上洛阳是十三 朝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洛阳古多士,风俗 优而雅”,人们普遍喜爱吟诗作画 。

  第四,牡丹文化节的助推 。 自 1983 年以来,洛阳 举全市之力办好每年的牡丹文化节(原牡丹花会),目 前已成功举办了 39 届,是国内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 节会活动之一 。经过 30 多年的培育,洛阳牡丹文化 节已从一个地方性节会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节会活 动,并成为蜚声国内外的著名文化旅游节会品牌,位 列国内四大节会活动行列 。借助牡丹文化节这一平 台,38 年来,洛阳大力发展以牡丹观赏为主的花卉产 业 、种植业以及牡丹旅游业,以牡丹观赏为主的旅游 业又带动了整体旅游业的发展。38 年来,每届洛阳牡 丹文化节接待境内外游客少则百万人次 、多则二三 千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超亿人次 。大量游客来洛, 吃、住 、购物,刺激了与牡丹相关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 目前, 全市已开发出和牡丹相关的旅游商品共有 6 大类、200 多种产品,牡丹产业从业人员约 5 万人,与 牡丹相关的商品年产值累计达 13 亿元 。牡丹画因为 富有文化内涵 、地方特色 、雅俗共赏 、方便携带等特点,受到外地游客的普遍青睐,成为最具洛阳特色 、 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之一。

  三、“洛阳牡丹画现象”探疑

  近年来,洛阳牡丹画市场虽然异军突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引发国内画坛的关注 。但它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令人担心的艺术格调问题, 不仅是雅与俗,还有艺术质量 、艺术语言的更新 、艺术内美的深入和现代感等问题 。这种担心也是因为不少自称为“牡丹王”的画手,用烂熟的笔调和满纸的脂粉气败坏了这一类绘画 。 同时, 洛阳牡丹画作为大众艺术, 诸如平乐牡丹画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诸多亟待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 一 )整体素质不高,质量参差不齐

  洛阳牡丹画创作者数量多 、跨度大,其中有专业画家,但更多的是业余爱好者和农民画家,作品的差异较大,质量参差不齐 。除了科班出身的画家,多数人学习绘画靠自学、互学 。大部分人未接受过专业性的训练与学习,多以朋友 、父子 、师徒传授的方式,尤其是众多农民画家,农忙时干农活 、农闲时画牡丹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在牡丹画创作上, 大家重数量、轻质量,重模仿 、轻创新,大部分保留着千人一 面的牡丹画特点,整体质量亟待提高。

  (二)自产自销为主,销售渠道单一

  洛阳的牡丹画创作者多数为家庭式生产, 自产自销,经营分散,大的订单少,销路有困难 。在洛阳的牡丹画市场上,尤其缺乏需求与供给 、消费与生产间的媒介,因此,牡丹画的市场认知度尚处于较低水平 。加上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大家卖画竞相压价,虽然每年会卖出大量的牡丹画,但平均价位很低。

  (三)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虽然目前洛阳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牡丹画产品,但由于缺乏较高的区域品牌影响力,而使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极为有限,市场影响力较弱 。牡丹绘画是洛阳文化产业的突出典型, 但资源挖掘深度不够,低水平重复竞争,牡丹画盈利较低,导致艺术性较差,形成恶性循环,在人们印象中普遍形成了低端市场的概念 。

  (四)产业结构不足

  目前,洛阳的牡丹画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创作 、装裱与营销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条, 但画家和营销等大多处于散漫的发展状态,大多画家创作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此外,市场销售方面有赖于进一步拓展渠道。

\

 
  四、“洛阳牡丹画现象”探路

  虽然洛阳牡丹画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域 文化积淀,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发了我们 对未来洛阳牡丹画艺术创作及牡丹画产业集群发展 的思考和探索。

  针对牡丹画给人的一种程式化的印象, 在创作 过程中,更应注重对绘画创作艺术方面的思考:通过 以稚拙的形和色来沟通大俗和大雅的方式; 以新奇 的技法和色调升华艺术表现格调的方式;同时,增强 画面的现代性 。无论是工笔、简笔,还是重彩、水墨以 及多种画材的融合等方面, 都需要关注牡丹画的内 美和形式美问题 。虽然,牡丹画作为最大众化的艺术 对象和审美对象,作为民心和国运的象征,或作为一 种传统的流行艺术, 不可能变为精英艺术或尽是高 山流水,极易趋向浅薄,留步于表面的繁闹 、漂亮以 及对感官刺激的满足,甚而演化为标签;画家在考虑 其审美需求和面对市场时, 也往往会屈从于低档的 流风,而自降了艺术格调 。为此,从精神的表现上,需 要强化牡丹绘画作品的文思, 从形式的表现上升华 艺术的技巧, 以更高的艺术质量引领大众而不做大 众的尾巴,将是牡丹绘画未来面临的严峻课题 。应尊 重艺术规律,有创造牡丹精神和牡丹精品的意识,画 家不仅要写出牡丹的品貌, 更要写出牡丹的内心和 精神,反映出地域的风采 。

  目前,国家和河南省都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支 柱产业,这为洛阳牡丹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 牡丹画作为洛阳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支柱,要获得更 好 、更快的发展,还要借鉴国内外一些较为成熟的发 展的经验。

  ( 一 )政府应加大对牡丹画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扶 持力度

  尽快制订包括牡丹画在内的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实施方案和扶持政策, 并力争纳入国家产业规划,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 持 。尤其要整顿市场秩序,避免低俗产品将高雅艺术 驱逐出市场。例如,建立牡丹画的分等定级标准,以不 同标识区分不同艺术品的等级,以解决当前牡丹文化 产品价格与品质不匹配的突出问题, 让消费者可以清楚的了解于市场上购买到的牡丹画的艺术水平。

  明确以往自相竞争 、经营分散问题造成的影响, 在充分转变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画 家为主题 、政府为后盾”为发展方向,吸引大量画家 共同组建协会组织, 并以政府牵头促进协会与企业 合作,以文化公司的成立为载体,借助“公司+ 画家” 的形式,集中民间画坊与个体画家,并把牡丹画产业 做成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

  (二)加强培训,提升创作水平,创新绘画题材

  针对洛阳牡丹画创作者整体水平不高 、创作质 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可通过举办名家作品展 、牡丹画 家写生创作 、牡丹书法展 、名家讲学等和牡丹画创作 相关的美术活动,持续提升画家的水平,将洛阳真正 打造成为中国牡丹画的高地, 进一步在全国叫响洛 阳牡丹画的品牌。

  尤其对于农民画家和业余爱好者而言, 可坚持 原来好的做法, 邀请专业画家或在大学从事艺术创 作的老师,对农民画家存在的创作难题 、疑惑等开展 交流探讨;结合其实际绘画基础 、能力的分析,定期 开展培训 、画展等活动,进而为农民画家 、业余画家 等创设技能学习与经验探讨的空间; 对于存在潜力 的青年画家,可以借助进修 、深造等形式,帮助其加 强经验掌握、创新绘画理念等。

  (三)建设包括牡丹画在内的牡丹文化产业发展 综合平台

  建议成立牡丹文化产业园,并以此为核心,建设 综合化平台, 吸引牡丹文化产品设计 、生产企业入 住,形成创意 、设计 、生产 、科研 、加工 、营销 、流通与 服务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待条件成熟后,可以建成 一个牡丹文化主题公园, 引导国内外游客游玩度假 休闲,购买牡丹画等牡丹商品。

  在牡丹画第一村平乐村, 可依托旅游资源的应 用实现品牌创立的目的, 鼓励农民画家合理利用旅 游资源打造绘画品牌, 以绘画推动当地的旅游产业 发展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带动下,加大对农民书画新 村的筹建力度,实现对旅游 、培训以及展销的集成, 以美术示范基地的形式加大对平乐镇的建设力度, 促使平乐镇成为旅游圈的代表型景点。

  (四)培育文化品牌,提高牡丹画家知名度

  文化品牌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核心。因此,首 先,要尽力打造出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文化品牌。目前, 洛阳牡丹画主要凭创作者自身宣传 、寻找市场,成本 大,效果差,创作者需要政府部门利用资源优势开拓 市场 。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鼓励创作者参加国内 外展览,打响品牌;也可以在洛阳举办高规格的牡丹 画交流活动,加强媒介宣传,提高市场的认知度,结合 市场需求,定期开展绘画长廊 、牡丹书画艺术节等活 动,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牡丹绘画的认知 。 同 时,以德艺双馨 、影响力高为标准推选出牡丹绘画的 形象代表,并借助义卖、访谈和演讲等活动的开展,提 高牡丹绘画的知名度,以名人效应助力牡丹绘画产业 的长久发展,加强打造牡丹品牌。同时,注重培育专门 的销售经纪人, 成为沟通市场和创作者的桥梁和纽 带。要引导分散的创作者摒弃落后的绘画经营理念, 增强宣传和创名牌意识,把牡丹画做成文化品牌。

  其次,借助先进技术,打造牡丹画信息平台,依 托于牡丹绘画相关知识资源的采集, 以信息平台为 载体,为农民绘画培训提供信息支撑,并助力绘画特 色产业的研究与发展 。以交流信息平台为空间,促进 国内书画学派的相互交流与探讨, 以此为牡丹画艺 的创新发展打下基础, 进一步提升牡丹绘画在绘画 市场中的竞争力,并在世界画坛中稳住脚跟 。既要立 足传统,又要寻求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画派风格, 形成一种高品质 、高格调的艺术风格 。在题材方面, 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突出地域特色。

  (五)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牡丹画销路

  2016 年 3 月,孟津县平乐村启动了“淘宝村”的创建工作 。通过“政府+服务商”的模式,由政府出资,为开淘宝店的村民提供购买培训 、营销以及网页设计等服务。6 月,平乐村 140 家牡丹画网店集体上线,迅速成为淘宝网的活跃商铺, 一些产品成为热卖爆款,销往全国各地,网店甚至还接到来自新加坡 、马来西亚等国的订单 。两个半月以来,累计销售额已超过 1100 万元。

  平乐村的做法,为洛阳牡丹画拓展销路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洛阳牡丹画要创新思路 、创新方法,多渠道 、多方式的宣传推介 。除了传统的电视 、报纸和互联网外,尤其要注意利用手机移动端的微信 、微博 、QQ 等年轻人喜欢使用的社交工具进行宣传推介,并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店铺, 如淘宝、京东 、天猫等,出售洛阳牡丹画 。 同时,可建立规范的“牡丹画信息网”和“牡丹画交易网”,适时发布洛阳牡丹画市场价格与供求信息, 让更多的人了解洛阳牡丹画。

  综上所述,近年来,洛阳牡丹画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但业界尤其是理论界对这一现象探讨得还很少 。本文只提出了一家之言和粗浅的个人看法,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更希望学界对洛阳牡丹画产业的发展提出 自 己的真知灼见,以促进洛阳牡丹画产业更好地发展以及中国文化产业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李绰 . 尚书故实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65.

  [2]赵 金 昭 . 洛 阳 的 文 化 与 经 济 [M].郑 州 :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 ,2001:337.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2811.html
本文标签: 洛阳 ,牡丹画 ,发展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