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近几年我国倡导的 一种对传统文科领域进行改革重组的革新举措 。 旨在突破传统文科思 维模式,以倡导学科间继承创新 、交叉融合 、协同发展为目标,使各学科的理念融会贯通,从而推动传统文科的 革新发展 。笔者认为,基于新文科视域下对于当下舞蹈作品的分析也应具备创新与融合的理念,解开限制于舞 蹈本体的枷锁,多维度探寻舞蹈作品的丰富内涵,使观者更加全面地品鉴舞蹈作品 。
关键词:新文科视域,唐宫夜宴,舞蹈作品分析
2019 年 4 月,由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等 13 个部门在天津开展“六卓越 一拔尖”计划启动大会后,新 文科建设从理念层面正式落地 。关于新文科,它与传 统文科相比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以在继承的基 础上创新 、在单一学科的基础上交叉融合为主要途 径, 其中创新与融合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 。如 今,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社会发展 的需要和 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任何一 门学科或单 一理论都无法继续有效解决问题, 单一理论经验体 系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需要, 这就要求加快文科建 设的优化改革步伐,推动传统文科快速革新,培养跨学科思维,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与思维创新 、知识扩展 等都有着积极作用。
今天,新文科建设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学科领域,受到各个学科专家们的重视,其中交叉融合的 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这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引领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而且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了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新文科视 域下,笔者将通过跨学科的理论经验,分析舞蹈作品 《唐宫夜宴》的成功之处,尝试从舞蹈本体来分析 、探 寻更加多样的解读路径 。
一、《唐宫夜宴》简介
《唐宫夜宴》于 2021 年亮相河南春晚,这并不是新创的作品,而是脱胎于 2020 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 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 品 ——《唐 倆》。 在经过编导的编排改动与河南卫视的精心包装后, 其从演出后就占据了微博热搜及各个网络平台的热 门位置,一 时间火遍全网 。这个舞蹈以全国多家博物 馆的国宝文物与乐倆为底色, 让整个舞台变成了一 个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再加上节 目运用“5G+AR”技 术,把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之中,让虚拟场景和现 实舞台相结合, 使高精尖科技元素与历史文化相辉 相映,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给观者造 成了全新的视觉冲击, 这也是它较于以往舞蹈作品 在形式上的创新所在 。它的新颖形式不仅让观众沉 浸在了亦真亦幻的效果中, 而且也能让人感受到整 个制作团队的辛勤付出, 以及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厚 重的中华历史和文化, 既满足了现代人对新兴科技 的期待,又弘扬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该舞蹈借助服 、化 、道 、科技等舞美设计极大地 还原了历史风貌, 让观者享受了一 回穿越时空的奇 幻之旅, 让人如痴如醉 。又依托于演员们的精心诠 释,将俏皮可爱 、活泼灵动的少女形象和中国封建社 会禁锢下的宫廷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既展现了“接 地气”的 日常生活,也展示出了唐朝盛世严谨规范 、 开放包容的辉煌景象,可谓是让人沉醉其中 。舞蹈编排、舞美设计 、演员的表现力和肢体的完成度都是 分析作品的传统视角, 但如果单单只从这些角度去 评析却有些单薄 。它的广泛传播和成功之处不只是 其舞蹈肢体本身起到了作用, 而是来自从编导构思 到科技传播等多个方面的, 这些方方面面的叠加与 融合才使得这个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二、新文科视域下《唐宫夜宴》解读
新 文 科 的“新 ”,不 是 新 旧 的“新 ”,而 是 创 新 的 “新”。它既不是对传统文科的完全否定,也不是传统 经验的叠加堆砌,而是在保留和优化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融合 、创新,达 到了协同发展 。与形式上的“新”相比,新文科建设更 需要思想创新 。综合性、跨学科与融通性即新文科的 主要特征 。 因此在这一理念下对作品《唐宫夜宴》进 行解读时,可以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打破传统对 作品分析的固定思维,克服单一理论造成的局限,将 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分析舞蹈作品上, 为舞 蹈创作 、舞蹈表演乃至舞蹈艺术发展等方面提供新 视野 、新思路,这既能推动舞蹈艺术的积极发展,也 能对舞蹈本身的评价得到拓展,使人们能更加全面 、 综合地感受舞蹈艺术 。 以下本文将从心理学 、传播 学、经济学、美学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 一 )心理学—— 情感注入
“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是舞蹈艺术的特征,如果 一个作品没有情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作品也就失 去了生命意义。《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于情感是这样 阐述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作品《唐宫夜宴》在创作过程 中,编导们对于客观事物(即博物馆文物与历史文化 等)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波动,再由心理波动结合自身 经历产生了个人的情感体会, 编导将这些情感体会 注入作品之中,借助其他艺术 、科技等手段与演员的 肢体表演, 表达了自己对唐代乐舞俑形象和唐朝盛 世乐舞女官生活的理解与看法。
对作品情感的注入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谈,即:编 导、演员、观众 。首先,舞蹈编导的编创是情感注入的 关键所在,其奠定了作品的总基调。《唐宫夜宴》的陈 琳编导和其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去博物馆等地进行实 践采风, 并且对唐俑文物及中国古画进行大量的研 究,可见其对待作品制作的前期工作十分用心 。她曾 在采访中说道:“艺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当我 透过博物馆里的玻璃罩看它们的时候, 就像是在和1500 年前的前辈们对话。 ”从她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尽管与之相隔 1500 多年,但是她仍认为 自 己和唐乐舞俑有着微妙的联系,她将对文物的情感 、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敬仰进行了有机糅合,创作出了能调动观众情感的好作品 。其次,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也是情感注入的重要环节,演员对于作品的理解与诠释是传达编导情感和作品内容的关键所在。《唐宫夜宴》主演易星艳曾在采访中说道:“接到排演任务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抓紧了解舞蹈角色的时代背景 、人物年龄 、个性等,第二件事就是要解决这个角色该怎么演的问题。 ”这说明,演员要先与编导的情感产生共鸣, 再与具体的人物角色产生特殊的情感 。作品中十四位乐舞少女手执不同乐器,这代表着她们擅长的方向不同,性格也不同,表演时她们就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心理刻画,抓住人物特征,调动自身情感,将蕴含在角色中的情感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完美地诠释并且传达给观众,让人感同身受,从而达到共情 。最后,观众的情感共鸣是作品的价值所在,其在接收意义上发生作用 。作品虽然呈现的是编导与人物角色的情感, 但最终目 的 还 是 在 于 编 导 和 演 员 与 受 众 群 体 间 的 情 感 交流 。作品《唐宫夜宴》通过编导与演员的创作和塑造,借助舞台美术等引起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感的体验兴趣,从而调动观众产生共鸣,在情感上打动观众,实现了其社会价值与艺术效果。
如 果 编 导 和 演 员 在 创 作 作 品 时 没 有 情 感 的 投入,就难以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就不能创作出令人动情的舞蹈作品,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因此,对于《唐宫夜宴》的情感解读,编导和演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情感交流的方法去编创 、解读 、诠释作品,她们的真情流露能使得作品给人的感受真切 、和谐,进而调动观者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 。
(二)传播学—— 科技助力
舞蹈传播是舞蹈艺术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作用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和唯一的途径 。舞蹈的流传需要传播,那必然要遵循传播学的规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研究的传播过程包括传者 、媒体、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唐宫夜宴》作为舞蹈作品被搬上春晚舞台,其传者即演员,受 者 即 观 众 ( 包 括 网 络 观 众 ),内 容 即 作 品 讲 述 的 故 事,效果 即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里笔者主要针对传播 媒介进行分析 。
传播学中的媒介分析,是指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进 行传播的方式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 日,电子产品 、 数字媒体等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也是大众传 媒最为遍及的媒介 。 当下媒介已经随着社会发展有 所变革, 新型的平台型媒体逐渐替换传统媒体继续 进行着信息传播。《唐宫夜宴》的爆火离不开现代科 技的助力, 该节目在 2020 年 2 月 10 日登上河南春 晚演出的当天,并没有直接走红全网,甚至还有网友 评论道“这台春晚连省内很多人都不清楚呢。 ”几天 后,这个舞蹈的视频和相关信息点击量竟直线飙升, 相关话题更是连续几天都占据微博热搜榜单 。它取 得如此成效的原因与许多微博大 V 和冲浪网民的扩 散式传播关系密切, 这使得其真正出现在了大众视 野之中 。随后,原视频又经过剪辑加工等上传至哔哩 哔哩 、抖音 、快手等视频平台上进行广泛传播,因此 使得《唐宫夜宴》得到了飞速宣传,一 时间火爆全网, 受到高度关注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网络盛行的科 技时代, 五花八门的数字媒体逐渐成为新媒体传播 的主力渠道,这些新媒体对于舞蹈艺术发展而言,具 有传播快、范围广、效率高、自适应的优势 。反观如果 只是通过传统的电视媒介传播, 可能这个作品就只 能停留在少部分观众的脑海里了。《唐宫夜宴》经过 现代科技赋能后, 该作品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都 取得了较高的响应, 一方面加强了河南卫视自身的 影响力,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了用舞蹈艺术传递中国 传统文化的创作热潮。
当下, 我国正处于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期,5G、 AR 等科学技术的崛起,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 电子产品更具依赖性 。正因如此,将数字科技作为传 播媒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唐宫夜宴》 通过多样化 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既为自身吸引很多粉丝,也为 河南卫视巩固了观众, 更为河南省的发展拉动了经 济效益 。继《唐宫夜宴》走红后,河南卫视又推出了一 系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相交融的系列节目, 并继 续运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传播媒介, 进行了跨 平台的梦幻联动,开展了新一轮的传播,让舞蹈艺术 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遍地开花。
(三)经济学——“双效”共赢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 规律的科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与艺术之 间是共生存 、相促进 、相制约的关系 。艺术与金钱看 似没有多大的关联,但实质上是不可分割 、相互影响 的 。这一联系在我国古代就有所体现,但在当下市场 经济逐渐发展与活跃的背景下, 其两者间的联系就 愈发显露 。经济学研究领域繁多, 这里就不一一阐 述,笔者将重点分析《唐宫夜宴》问世后所带来的社 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需 要依赖诸多因素, 艺术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之 一 。现代人都有着多样化 、多层次的需求,而这种需 求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当一个人满足了自身一定的 物质需求后, 就必然会去追求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享 受 。舞蹈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它在创作的过程中 可能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但它产生后的传播和“消 费”环节一定有着某种经济学的意义 。当观者通过一 定的方式对作品给予肯定和弘扬,抑或评论,使传播 的范围逐渐扩大,就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而参与的 人越多就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唐宫 夜宴》就是如此 。这个作品的火热在社会层面掀起了 “博物馆热”“汉服热”“文创热”的热潮,推动了国家 不同产业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该作 品“火”的同时也为相关文物带来了社会关注度,舞 蹈中呈现的贾湖骨笛 、捣练图 、唐乐舞俑等文物,激 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忱 。带“火”的宣传使观众 产生了强烈的消费欲望,加之互联网的大力传播,很 多人在看过这个舞蹈后,有想去河南省旅游的 、想转 转博物馆购买唐妞玩偶的 、想开唐宫夜宴侍女盲盒 来收集的, 甚至唐服等传统汉服也受到了广大人民 的青睐 。这些现象带动了河南省的发展,在对文旅 、 服装业等相关行业的引导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 效益。《唐宫夜宴》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后,河南博 物馆与各行业进行梦幻联动, 围绕文物开发了一 系 列文创产品 。如:贾湖骨笛金属书签 、妇好鸮尊明信 片和雪糕 、莲鹤方壶·锦玉昌隆茶具 、千里江山图·网 易《妙笔千山》手游等,还开发出具有“隐藏款”武则 天金简的考古盲盒,盲盒一推出就成了热销爆款,一 个月卖出了 200 万人民币,其经济收益十分可观 。俗 话说,有 多 大 的 付 出 就 会 有 多 大 的 收 获,投 入 力 度 决定产出高度。《唐宫夜宴》正是因为有了编导团队 在编创前期的精心设计和知识的累积, 与舞蹈演员们的刻苦准备和全心投入, 才博得了人民大众的肯 定和赞扬, 这显示了广大观众对舞蹈工作者创造性 劳动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唐宫夜宴》为河南省 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非同凡响的社会效益以及可 观的经济效益, 可谓是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双效”共赢的局面 。
除此之外,《唐宫夜宴》 运用了网络平台的传播 方式,衍生出了“接地气”的唐妞手办,这种走向更偏 向大众化的道路, 也是这部作品获得了相当可观的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因之一, 这值得舞蹈工作 者在接下来的作品创作 、传播和呈现环节进行思考 和借鉴 。
(四)美学—— 意境营造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 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是艺术中主客观因 素的有机统一 。简单来说,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 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 一种艺术境界 。在情与景高度融合的条件下呈现出 的可引发观者无限想象的艺术境界, 可以大大地增 加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意蕴, 加深观者对作品 内容的感受 。本文将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两方面对 意境进行分析。
其一,情景交融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交织 相融,浑然一体方能称为意境的上品 。在《唐宫夜宴》 中,以唐朝乐舞俑为形象原型 ,十四位演员通过肢体 动作的外部形态,塑造了一群天真烂漫 、活泼调皮的 少女形象, 营造出一幅唐朝乐舞者少女们 日常生活 的景象 。在情感的抒发上,演员要以唐代背景下的生 活实况为依据, 通过口中塞棉花球 、穿特制的连体 衣 、画唐代的斜红妆等方法呈现“以胖为美”、雍容华 贵的大唐盛世 。表演者要化身为唐朝的乐舞者,在与 角色的相互融入和贯通中表现出乐舞者的形象和生 活场景,与唐代乐舞技艺者同心共情,达到一种忘我 的表演状态 。情与景的完美交融会带给观众一种强 烈的视觉感受,真正赋予舞蹈一种和谐的形式美感。
其二,虚实相生 。除了舞蹈本身的表演力,作品 的呈现还要配合服装 、道具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 更好地展现作品的情感与神韵,构建出极具想象力的 审美空间 。编导们通过运用唐朝的服饰、面妆、仪态、 道 具 等 外 在 表 现 以 及 富 于 节 拍 变 化 的 古 曲 旋 律 和5G+AR 的科技手段,形象再现了唐朝的盛世美景。舞者的外在形象为实,科学技术营造的博物馆 、唐朝宫殿等为虚,古今变换,虚实结合,将舞台变成了如梦如幻的博物馆奇妙夜 。在 AR 技术的加持下,十四位演员迈着整齐 、轻盈的步伐,缓缓走出画卷之中,一会置身于大气磅礴的博物馆中, 一会又进入诗情画意的山水之间,一会又走进庄严华贵的唐代宫廷 。高科 技 技 术 做 到 了 对 不 同 的 场 景 和 故 事 线 的 连 续 切换,引起了观众的赞叹 。
如此新颖的“景”配合上演员们生动的“情”,使得观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对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这说明除舞蹈本身的肢体动作外,编创人员也需要注重从意境的营造角度来解读舞蹈作品,要运用主客观统一的方法达到作品的意境美,让观众在深邃的意境中感受舞蹈的魅力, 从而使舞蹈作品获得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三、结语
新文科作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理念, 其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实践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舞蹈作品《唐宫夜宴》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热度已有所降低, 但是它在弘扬历史文化与凝聚民族认同等方面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它的成功更是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 。基于新文科视域,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理念下,看待传统问题的思维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对舞蹈作品进行解读时,不仅需要从舞蹈本体角度去探究,而且还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 探索出解读舞蹈作品的更多可能,推动当今舞蹈艺术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 ,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 音 乐 出版社,2016.
[2]黄启兵 , 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 、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2):75-83.
[3]陈亚男 .艺术经济学学科基本体系初探[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年 .
[4]喻国明 .传播学学科创新的着眼点和着手处讲座[DB/OL].新闻学院,2021-07-21.
[5][美]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1766.html